昌平君希望沈兵能為其作證。
這是很明智的做法。
因為此時昌平君的處境十分尷尬,沈兵與昌平君定下的這策略對嬴政說也不是不說也不是。
對嬴政直說了吧,比如昌平君打算逃迴楚國成為楚王之後再怎麽怎麽滴……
生性多疑的嬴政能信嗎?
嬴政一聽這計策肯定就會想:
你小子這是把寡人當三歲小兒吧?
你逃迴楚國成了楚王到時還能來降?
到時豈不是放虎歸山?
於是不僅不會同意反而還會將昌平君軟禁甚至關押起來。
這要是不說吧……
有一天昌平君勸說了項燕等人來降,說這是早就計劃好雲雲。
到時嬴政又怎會輕易相信?
嬴政隻道昌平君這是牆頭草,被秦軍所攻見複國無望這才帶人來降的。
所以隻有沈兵作證才可以證明這一切,到時才能更好取信嬴政也可以有更多資本討價還價。
沈兵很幹脆的應了下來。
畢竟這是好事,這可是勸降了昌平君並帶著楚國殘部來降給秦國少了許多麻煩,自然又是大功一件。
當沈兵迴軍營時,就見蒙良已在門外焦急的等著他了。
一見沈兵迴來,蒙良趕忙迎了上來行禮道:
「沈副將救我。」
沈兵不由奇道:
「何事如此驚慌?」
也難怪沈兵疑惑,要知道這蒙良可是龐臣蒙嘉之子,在這軍營裏又有什麽能害得了他!
那蒙良卻迴答:
「副將有所不知,那從邯鄲趕來的十萬秦軍就要到了。」
沈兵笑了下,一邊走進副將府一邊反問:
「那十萬秦軍到了又與你何幹?難道他們是來捉你的不成?」
蒙良迴答:
「這倒不是,隻不過……那領兵的卻是蒙武將軍。」
沈兵「哦」了一聲,心下更是奇怪。
蒙武是蒙驁的兒子,蒙嘉又是蒙驁的弟弟,那這蒙良豈不就是蒙武的堂弟?
這有個當將軍的堂兄領兵前來蒙良應該高興才對,怎麽會是一副大禍臨頭的樣子。
蒙良顯然知道沈兵在想什麽,於是嘆了口氣道:
「副將有所不知,家父與堂兄一家素來不和。」
「今趟若是讓堂兄尋個由頭把我派上戰場……」
聽到這沈兵就明白了,原來蒙良還是擔心蒙武藉此機會公報私仇。
這似乎不奇怪,蒙驁是秦國名將,而蒙嘉卻是龐臣。
自古名將和龐臣就是對立的,所以他兩人關係自是好不到哪去,於是蒙武自然也不恥蒙嘉一係的作事風格。
也難怪這蒙良有個當將軍的堂兄卻要到砲師去承功。
蒙良拱手對沈兵說道:
「副將,若是那蒙武要將我等調到他置下,還請副將……」
沈兵裝作一副為難的樣子:
「這個……我不過是一名副將,而蒙武卻是將軍。」
「若是將軍有令,我這個副將哪還有不從之理?」
蒙良臉色唰的就白了:
「副將,這萬萬不可,若我到了他置下,可是九死一生啊……」
沈兵哈哈大笑起來:
「你這不過是杞人憂天罷了,蒙武身為一軍之將,考慮的多是攻城殺敵,又如何會想成心為難你?」
「隻怕他根本就沒把你放在心上。」
「你便放寬心吧!」
蒙良這才稍鬆了口氣:
「他要是沒把我放在心上才好。」
「總之,副將到時千萬要護著屬下!」
「蒙良感激不盡!」
沈兵無奈隻能答應了。
沈兵猜的沒錯,蒙武的確沒把蒙良放在心上。
秦軍這十萬大軍是三天後才趕到的。
邯鄲距大梁隻五百多裏,本應十餘天就能趕到。
但因為兩城之間道路被淹,這十萬大軍隻能繞了遠路,足足二十餘天才到大梁。
這也是沈兵打算明年開春再攻楚的原因之一。
河水未退菏澤一片,軍隊補給都很難運送。
除非將黑甲軍擺在河道上巡邏護航,否是都無法用船運。
但這樣一來黑甲軍又會被絆住手腳無法脫身。
楊端和免不了又要為沈兵引薦一番。
這蒙武已是四十幾歲的老將,他隻看了沈兵一眼微微點頭然後就沉默不語。
過了好一會兒,蒙武才對楊端和拱手說道:
「上將軍,據聞暫定攻楚方略是沿汴水下陳城再攻淮水。」
「屬下以為不妥。」
楊端和問:
「有何不妥?」
蒙武迴答:
「我軍若是攻淮河便是孤軍深入楚地。」
「此方略雖可將淮北楚軍退路切斷,然我軍亦是四麵受敵。」
「若後方陳城有變,則我軍便深陷楚軍包圍,到時隻怕攻楚不成反而損兵折將。」
楊端和問:
「那麽,以將軍之見我軍該如何攻楚?」
蒙武想也不想就迴答:
「先取曹州,再取陳城。」
「如此便可保陳城不失。」
楊端和與沈兵交換了下眼神。
蒙武的方略的確更穩妥,但卻太穩妥了……這就相當於一城一池的攻占穩紮穩打。
然後打著打著,就會發現敵人一個都沒少,隻不過就是把戰線後移而已。
而沈兵和楊端和定下的戰術雖然危險,卻是在楚軍中間沿淮河插上一刀,然後再分割包圍。
要知道此戰是秦軍戰鬥力強而兵力少,而楚軍戰鬥力弱而兵力多,所以應該充揮發揮秦軍的優點大膽穿插而不是穩紮穩打。
由此也可看出蒙武是個偏傳統的人。
楊端和沒有當場拒絕,隻是客氣的迴了聲:
「蒙將軍所言在理,我等稍後再做討論。」
不想蒙武卻依舊堅持:
「上將軍。」
「我軍滅趙之戰用時十數年。」
「如今這楚國不輸於趙,其國力甚至強於趙。」
「是以蒙武以為,我等切不可心急,應做長久作戰的打算。」
這話聽起似乎有理但實際上趙國與楚國的情況不一樣。
且滅趙時的秦國與滅楚時的秦國也不一樣,所以當然不能用滅趙來推滅楚。
沈兵皺了皺眉。
暗道也難怪蒙氏一族爺爺輩的蒙驁是名將,孫子輩的蒙恬、蒙毅也是名將,偏偏就是中間這蒙武名不見經傳。
如果說他有參加過什麽戰鬥的話,那就是分別跟著李信和王翦滅楚。
卻沒有像蒙驁、蒙恬一樣獨領一軍。
這是很明智的做法。
因為此時昌平君的處境十分尷尬,沈兵與昌平君定下的這策略對嬴政說也不是不說也不是。
對嬴政直說了吧,比如昌平君打算逃迴楚國成為楚王之後再怎麽怎麽滴……
生性多疑的嬴政能信嗎?
嬴政一聽這計策肯定就會想:
你小子這是把寡人當三歲小兒吧?
你逃迴楚國成了楚王到時還能來降?
到時豈不是放虎歸山?
於是不僅不會同意反而還會將昌平君軟禁甚至關押起來。
這要是不說吧……
有一天昌平君勸說了項燕等人來降,說這是早就計劃好雲雲。
到時嬴政又怎會輕易相信?
嬴政隻道昌平君這是牆頭草,被秦軍所攻見複國無望這才帶人來降的。
所以隻有沈兵作證才可以證明這一切,到時才能更好取信嬴政也可以有更多資本討價還價。
沈兵很幹脆的應了下來。
畢竟這是好事,這可是勸降了昌平君並帶著楚國殘部來降給秦國少了許多麻煩,自然又是大功一件。
當沈兵迴軍營時,就見蒙良已在門外焦急的等著他了。
一見沈兵迴來,蒙良趕忙迎了上來行禮道:
「沈副將救我。」
沈兵不由奇道:
「何事如此驚慌?」
也難怪沈兵疑惑,要知道這蒙良可是龐臣蒙嘉之子,在這軍營裏又有什麽能害得了他!
那蒙良卻迴答:
「副將有所不知,那從邯鄲趕來的十萬秦軍就要到了。」
沈兵笑了下,一邊走進副將府一邊反問:
「那十萬秦軍到了又與你何幹?難道他們是來捉你的不成?」
蒙良迴答:
「這倒不是,隻不過……那領兵的卻是蒙武將軍。」
沈兵「哦」了一聲,心下更是奇怪。
蒙武是蒙驁的兒子,蒙嘉又是蒙驁的弟弟,那這蒙良豈不就是蒙武的堂弟?
這有個當將軍的堂兄領兵前來蒙良應該高興才對,怎麽會是一副大禍臨頭的樣子。
蒙良顯然知道沈兵在想什麽,於是嘆了口氣道:
「副將有所不知,家父與堂兄一家素來不和。」
「今趟若是讓堂兄尋個由頭把我派上戰場……」
聽到這沈兵就明白了,原來蒙良還是擔心蒙武藉此機會公報私仇。
這似乎不奇怪,蒙驁是秦國名將,而蒙嘉卻是龐臣。
自古名將和龐臣就是對立的,所以他兩人關係自是好不到哪去,於是蒙武自然也不恥蒙嘉一係的作事風格。
也難怪這蒙良有個當將軍的堂兄卻要到砲師去承功。
蒙良拱手對沈兵說道:
「副將,若是那蒙武要將我等調到他置下,還請副將……」
沈兵裝作一副為難的樣子:
「這個……我不過是一名副將,而蒙武卻是將軍。」
「若是將軍有令,我這個副將哪還有不從之理?」
蒙良臉色唰的就白了:
「副將,這萬萬不可,若我到了他置下,可是九死一生啊……」
沈兵哈哈大笑起來:
「你這不過是杞人憂天罷了,蒙武身為一軍之將,考慮的多是攻城殺敵,又如何會想成心為難你?」
「隻怕他根本就沒把你放在心上。」
「你便放寬心吧!」
蒙良這才稍鬆了口氣:
「他要是沒把我放在心上才好。」
「總之,副將到時千萬要護著屬下!」
「蒙良感激不盡!」
沈兵無奈隻能答應了。
沈兵猜的沒錯,蒙武的確沒把蒙良放在心上。
秦軍這十萬大軍是三天後才趕到的。
邯鄲距大梁隻五百多裏,本應十餘天就能趕到。
但因為兩城之間道路被淹,這十萬大軍隻能繞了遠路,足足二十餘天才到大梁。
這也是沈兵打算明年開春再攻楚的原因之一。
河水未退菏澤一片,軍隊補給都很難運送。
除非將黑甲軍擺在河道上巡邏護航,否是都無法用船運。
但這樣一來黑甲軍又會被絆住手腳無法脫身。
楊端和免不了又要為沈兵引薦一番。
這蒙武已是四十幾歲的老將,他隻看了沈兵一眼微微點頭然後就沉默不語。
過了好一會兒,蒙武才對楊端和拱手說道:
「上將軍,據聞暫定攻楚方略是沿汴水下陳城再攻淮水。」
「屬下以為不妥。」
楊端和問:
「有何不妥?」
蒙武迴答:
「我軍若是攻淮河便是孤軍深入楚地。」
「此方略雖可將淮北楚軍退路切斷,然我軍亦是四麵受敵。」
「若後方陳城有變,則我軍便深陷楚軍包圍,到時隻怕攻楚不成反而損兵折將。」
楊端和問:
「那麽,以將軍之見我軍該如何攻楚?」
蒙武想也不想就迴答:
「先取曹州,再取陳城。」
「如此便可保陳城不失。」
楊端和與沈兵交換了下眼神。
蒙武的方略的確更穩妥,但卻太穩妥了……這就相當於一城一池的攻占穩紮穩打。
然後打著打著,就會發現敵人一個都沒少,隻不過就是把戰線後移而已。
而沈兵和楊端和定下的戰術雖然危險,卻是在楚軍中間沿淮河插上一刀,然後再分割包圍。
要知道此戰是秦軍戰鬥力強而兵力少,而楚軍戰鬥力弱而兵力多,所以應該充揮發揮秦軍的優點大膽穿插而不是穩紮穩打。
由此也可看出蒙武是個偏傳統的人。
楊端和沒有當場拒絕,隻是客氣的迴了聲:
「蒙將軍所言在理,我等稍後再做討論。」
不想蒙武卻依舊堅持:
「上將軍。」
「我軍滅趙之戰用時十數年。」
「如今這楚國不輸於趙,其國力甚至強於趙。」
「是以蒙武以為,我等切不可心急,應做長久作戰的打算。」
這話聽起似乎有理但實際上趙國與楚國的情況不一樣。
且滅趙時的秦國與滅楚時的秦國也不一樣,所以當然不能用滅趙來推滅楚。
沈兵皺了皺眉。
暗道也難怪蒙氏一族爺爺輩的蒙驁是名將,孫子輩的蒙恬、蒙毅也是名將,偏偏就是中間這蒙武名不見經傳。
如果說他有參加過什麽戰鬥的話,那就是分別跟著李信和王翦滅楚。
卻沒有像蒙驁、蒙恬一樣獨領一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