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了一會兒,昌平君便搖頭說道:
「副將有所不知。」
「若本君便如此在秦地偷生,又何苦降秦?」
這話說的是。
其實昌平君如果想苟且偷生就什麽事都不需要做。
沈兵說的那一套多麻煩:先逃到楚國做了大王,再勸項燕降秦……結果他昌平君還是像現在的處境一樣,依舊成天提心弔膽擔心嬴政會殺他。
不說結果與現在沒有改善,與其過這樣的日子還不如幹脆死了算了,或者幹脆做楚王與秦國拚個魚死網破。
沈兵的想法當然也不會這麽簡單,他隻迴了句:
「昌平君可知安陵君?」
昌平君點了點頭,然後若有所思的望向沈兵:
「副將的意思是……本君與大王談條件保有自己的封地?」
沈兵迴答:
「正是。」
昌平君有些擔憂的迴道:
「可本君並非安陵君。」
「到時大王隻怕……」
沈兵道:
「安陵君之所以能保有安陵城,一是因其願降,二是因為安陵城城堅牆厚,三是因為安陵周圍都為秦地無所有作為。」
「因此大王才放心得下,於是安陵君得以保留封地。」
昌平君點了點頭表示同意。
這取與不取其實是一種十分微妙的平衡。
若嬴政隻需一念之間或是一句話就能取了安陵城,那麽安陵城當然保不住。
問題就在於取安陵城有一定的難度,且安陵願降又註定不會有所作為,於是權衡再三,嬴政才會讓安陵君保留封地。
沈兵繼續說道:
「江東何嚐又不是另一個安陵?」
昌平君恍然大悟,暗道一聲:
著啊!
江東有項氏一族還有百越各部,且山多林密水網密布。
若是能以江東封地為條件求降,那豈不就是另一個安陵城?
現代江東也就是上海、江蘇、浙江一帶那是富庶之地,但在古時這片地區卻因為生產條件落後且到處是森林荊棘、野獸出沒,於是被稱為蠻荒之地。
楚國也因此總被其它國家稱為蠻夷之國。
在這片區域行軍作戰十分困難。
這是項氏當年能長期在江東生存最後被楚國收編的原因,也是楚國到現在還保持著貴族封地的主要原因……
自進入戰國以來,隨著軍事的發展和要求,七雄或多或少都進行軍政改革……不改革就落後,落後就隻有挨打,於是不改不行。
但七國中唯獨隻有楚國改革最淺,甚至可以說毫無寸進。
究其原因,其中雖有貴族因利益受損橫加阻撓,更重要的是國家地勢、地形情況特殊。
楚國是七國中唯一一個大片土地在長江以南地區的國家。
長江以北地區地勢較為平坦適合大麵積播種和收成,這對古時生產力不發達、交通不便時十分重要。
長江以南就開始多山多河道路蜿蜒曲折,這對生活、生產及灌溉都極為不利。
現代人之所以對此感覺不明顯是因為公路、高速公路、鐵路、隧道等已經將這劣勢大部消除了。
若隻能走山路,從這一小片地走到另一片地就要翻過一座山……其困難程度便可想而知。
同樣,在這片區域行軍作戰也極為困難。
若楚國像秦國一樣實施郡縣製將所有控製權都收為都城,那麽一旦有盜賊流匪是否就該由都城派兵剿滅?
而都城派來的兵士無法適應地形不知該如何作戰,又要派多少來剿滅才合適?
楚國數十年前就有過一次被稱作「莊蹻暴郢」的叛亂。
那莊蹻不過隻帶著數千人兵士和族人起事,便是在這水網和山林間穿梭,以至使整個楚國對其無可奈何。
最後曆時十餘年,才由項燕帶著江東八千子弟兵(私兵)一路尾隨追殺,才將這次叛亂平息。
項燕及江東八千子弟兵也因此成名。
這說到底其實就是控製力的問題……即便是楚國數十萬大軍也無法有效控製嶺南這片多山多水區域,於是隻能依靠貴族私兵自行解決。
因此楚國就無法像其它各國一樣大刀闊斧的改革體製。
昌平君身為楚國公子當然知道這些情況,他輕撫著鬍鬚點了點頭說道:
「副將所言在理,若本君隻求江東蠻荒之地自願坐鎮百越,大王或能答允。」
這樣一來就跟安陵沒多大區別了。
同樣願降,同樣易守難攻,且因為蠻荒之地還沒有多少發展情景,那麽嬴政又何樂而不為呢?
嬴政若是要強行攻下這片地區又能得到什麽利益呢?
但昌平君話鋒一轉,就說道:
「然副將以為……楚國就一點希望都沒有了嗎?」
昌平君這話問得甚是大膽。
不過既然話都說到這份上了,沈兵也知道昌平君的企圖,那橫豎都是一刀還有什麽不能說的?
沈兵聽著這話就明白了。
其實昌平君對楚國還抱著一絲希望。
就像剛才說的嶺南地區,實在不行打敗了再退到嶺南過苦日子唄。
但沈兵卻搖了搖頭,說道:
「昌平君此言差矣。」
「大王的目的是一統中原。」
「之所以留安陵城是因其已降秦,若安陵未降……」
「昌平君以為大王會因安陵城堅而損其千古威名嗎?」
昌平君一愣,想了想就長嘆一口氣。
沈兵雖是沒有明說但昌平君也聽明白了。
這楚國的嶺南也是同樣情況。
雖說對嶺南用兵十分困難也沒有多少利益,但若嶺南不降的話……
到時秦國就差這一塊就能一統中原還能停下腳步?
那時的秦國又不缺糧又不缺兵,那大軍就會源源不斷的湧向嶺南,便是千年老樹隻怕也會被連根拔起,消滅他們那還不是小事一樁?
所以,昌平君這想法是很危險也是不現實的。
到時隻怕想偏安一隅都沒這機會了。
昌平君思考良久,終於才下定了決心重重點了點頭,朝沈兵拱手道:
「多謝副將指點。」
「本君永生難忘,將來本君若是能僥幸求得一命,必報副將救命之恩。」
沈兵趕忙迴答:
「昌平君言重了,屬下不過是動動口舌而已,昌平君不必放在心上。」
「副將有所不知。」
「若本君便如此在秦地偷生,又何苦降秦?」
這話說的是。
其實昌平君如果想苟且偷生就什麽事都不需要做。
沈兵說的那一套多麻煩:先逃到楚國做了大王,再勸項燕降秦……結果他昌平君還是像現在的處境一樣,依舊成天提心弔膽擔心嬴政會殺他。
不說結果與現在沒有改善,與其過這樣的日子還不如幹脆死了算了,或者幹脆做楚王與秦國拚個魚死網破。
沈兵的想法當然也不會這麽簡單,他隻迴了句:
「昌平君可知安陵君?」
昌平君點了點頭,然後若有所思的望向沈兵:
「副將的意思是……本君與大王談條件保有自己的封地?」
沈兵迴答:
「正是。」
昌平君有些擔憂的迴道:
「可本君並非安陵君。」
「到時大王隻怕……」
沈兵道:
「安陵君之所以能保有安陵城,一是因其願降,二是因為安陵城城堅牆厚,三是因為安陵周圍都為秦地無所有作為。」
「因此大王才放心得下,於是安陵君得以保留封地。」
昌平君點了點頭表示同意。
這取與不取其實是一種十分微妙的平衡。
若嬴政隻需一念之間或是一句話就能取了安陵城,那麽安陵城當然保不住。
問題就在於取安陵城有一定的難度,且安陵願降又註定不會有所作為,於是權衡再三,嬴政才會讓安陵君保留封地。
沈兵繼續說道:
「江東何嚐又不是另一個安陵?」
昌平君恍然大悟,暗道一聲:
著啊!
江東有項氏一族還有百越各部,且山多林密水網密布。
若是能以江東封地為條件求降,那豈不就是另一個安陵城?
現代江東也就是上海、江蘇、浙江一帶那是富庶之地,但在古時這片地區卻因為生產條件落後且到處是森林荊棘、野獸出沒,於是被稱為蠻荒之地。
楚國也因此總被其它國家稱為蠻夷之國。
在這片區域行軍作戰十分困難。
這是項氏當年能長期在江東生存最後被楚國收編的原因,也是楚國到現在還保持著貴族封地的主要原因……
自進入戰國以來,隨著軍事的發展和要求,七雄或多或少都進行軍政改革……不改革就落後,落後就隻有挨打,於是不改不行。
但七國中唯獨隻有楚國改革最淺,甚至可以說毫無寸進。
究其原因,其中雖有貴族因利益受損橫加阻撓,更重要的是國家地勢、地形情況特殊。
楚國是七國中唯一一個大片土地在長江以南地區的國家。
長江以北地區地勢較為平坦適合大麵積播種和收成,這對古時生產力不發達、交通不便時十分重要。
長江以南就開始多山多河道路蜿蜒曲折,這對生活、生產及灌溉都極為不利。
現代人之所以對此感覺不明顯是因為公路、高速公路、鐵路、隧道等已經將這劣勢大部消除了。
若隻能走山路,從這一小片地走到另一片地就要翻過一座山……其困難程度便可想而知。
同樣,在這片區域行軍作戰也極為困難。
若楚國像秦國一樣實施郡縣製將所有控製權都收為都城,那麽一旦有盜賊流匪是否就該由都城派兵剿滅?
而都城派來的兵士無法適應地形不知該如何作戰,又要派多少來剿滅才合適?
楚國數十年前就有過一次被稱作「莊蹻暴郢」的叛亂。
那莊蹻不過隻帶著數千人兵士和族人起事,便是在這水網和山林間穿梭,以至使整個楚國對其無可奈何。
最後曆時十餘年,才由項燕帶著江東八千子弟兵(私兵)一路尾隨追殺,才將這次叛亂平息。
項燕及江東八千子弟兵也因此成名。
這說到底其實就是控製力的問題……即便是楚國數十萬大軍也無法有效控製嶺南這片多山多水區域,於是隻能依靠貴族私兵自行解決。
因此楚國就無法像其它各國一樣大刀闊斧的改革體製。
昌平君身為楚國公子當然知道這些情況,他輕撫著鬍鬚點了點頭說道:
「副將所言在理,若本君隻求江東蠻荒之地自願坐鎮百越,大王或能答允。」
這樣一來就跟安陵沒多大區別了。
同樣願降,同樣易守難攻,且因為蠻荒之地還沒有多少發展情景,那麽嬴政又何樂而不為呢?
嬴政若是要強行攻下這片地區又能得到什麽利益呢?
但昌平君話鋒一轉,就說道:
「然副將以為……楚國就一點希望都沒有了嗎?」
昌平君這話問得甚是大膽。
不過既然話都說到這份上了,沈兵也知道昌平君的企圖,那橫豎都是一刀還有什麽不能說的?
沈兵聽著這話就明白了。
其實昌平君對楚國還抱著一絲希望。
就像剛才說的嶺南地區,實在不行打敗了再退到嶺南過苦日子唄。
但沈兵卻搖了搖頭,說道:
「昌平君此言差矣。」
「大王的目的是一統中原。」
「之所以留安陵城是因其已降秦,若安陵未降……」
「昌平君以為大王會因安陵城堅而損其千古威名嗎?」
昌平君一愣,想了想就長嘆一口氣。
沈兵雖是沒有明說但昌平君也聽明白了。
這楚國的嶺南也是同樣情況。
雖說對嶺南用兵十分困難也沒有多少利益,但若嶺南不降的話……
到時秦國就差這一塊就能一統中原還能停下腳步?
那時的秦國又不缺糧又不缺兵,那大軍就會源源不斷的湧向嶺南,便是千年老樹隻怕也會被連根拔起,消滅他們那還不是小事一樁?
所以,昌平君這想法是很危險也是不現實的。
到時隻怕想偏安一隅都沒這機會了。
昌平君思考良久,終於才下定了決心重重點了點頭,朝沈兵拱手道:
「多謝副將指點。」
「本君永生難忘,將來本君若是能僥幸求得一命,必報副將救命之恩。」
沈兵趕忙迴答:
「昌平君言重了,屬下不過是動動口舌而已,昌平君不必放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