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城牆下方的戰事已停了,不出意外是秦軍戰勝,兵士們發出陣陣直衝雲宵的歡唿。
楊端和卻連看都不看一眼,似乎早就料到了這個結果,眼光還是直直的盯著麵前的地圖,良久才緩緩問沈兵:
「嗇夫可知此戰難在哪?」
沈兵迴答:
「依舊是糧草!」
楊端和點了點頭,接著又問:
「說說難在糧草的原因。」
沈兵看了看地圖,迴答:
「此戰大將軍南下增援大梁極為困難。」
「這魏國水網皆是東西走向,亦即大將軍若要從邯鄲攻往大梁,便要一道道水網逐層擊破。」
「以大將軍之能,雖破水網容易,但守水網卻難!」
「而且越靠近大梁越是困難。」
楊端和點點頭表示同意。
這其實是魏國地理上的優勢,隻是魏國不知道利用被楚國利用罷了。
此時的楚軍在水網沿河布設兵力,以王翦之能再加上有浮橋相助,要突破一層、兩層防禦並不困難。
問題在於每突破一層都要防止楚軍從水路繞後偷襲……
楚軍的特點除了兵多將廣外便是擅長水戰。
要知這楚軍可是生活在長江、淮河一帶水網密布的人家,其航運十分發達。
黃河一線不適合航運的原因是其四季都有汛期:春季有春汛由於在桃花開時發汛於是又稱桃花汛,入夏後雨季一直延伸至秋季便有夏秋汛,冬季又有淩汛。
一年四季都沒幾天是風平浪靜的,水量時大時小且不定期,會給航運造成很大的麻煩。
而長江的汛期則主要集中在雨季,其它時候便有河水清澈、水流平緩、水量穩定的優點,於是遊泳、泛舟、製船等對楚人來說都是尋常事。
有這基礎,組建起一支強大的水軍也就不難了。
反觀秦軍則是來自缺水的西北地區,大多是旱鴨子,讓他們打步仗或許天下無敵,打起水仗來那就捉襟見肘。
於是,楚軍就可以利用這優勢讓水軍四處出擊,在水網中時而穿插時而偷襲,讓秦軍防不勝防疲於奔命,便是名將王翦麵對這局麵隻怕也是一愁莫展。
尤其王翦大軍深入楚地也就是靠近大梁時,隨著其後方補給線越拉越長便越容易遭到攻擊。
應對這種情況,就隻有改變攻擊方向也就是像以前一樣由西向東進攻。
但此時秦國的糧食和軍隊都集中在邯鄲,若先移師鹹陽再攻安邑再攻往大梁……那隻怕都要數月之後了。
何況如此一來,幾乎便是把邯鄲讓給楚軍。
沈兵接著說道:
「楚軍憑水網之利擋大將軍,而我軍亦憑大梁之利擋楚軍。」
「是以便是誰也奈何不了誰的局麵。」
「楚軍隻能圍城等我糧盡,於是依舊是糧草問題。」
楊端和置下的十萬秦軍不隻占據大梁堅城及周邊水網,還都是征戰多年的老兵素質要比楚軍好得多,楚軍便有二十五萬之多也無法撼動。
於是就像沈兵說的那樣,誰也奈何不了誰隻能幹耗。
楊端和手指地圖在北麵畫了一條線,說道:
「若我分出一部北上接應大將軍呢?」
沈兵反對道:
「將軍,此著甚是兇險。」
「楚軍若是用水軍之利沿途騷擾再利用水網將我軍分割……」
接著會是什麽結果就不用多說了。
就算秦軍素質再好,但被分割成互相無法支援的幾塊,就隻有被各個擊破。
楊端和不由嘆了一口氣。
他又何嚐沒有想到這一點,他隻是不太願意承認而已。
因為如果這不行那也不行,就隻有死守一條路。
如果死守可以的話也沒問題,守上幾個月楚兵就退兵了。
問題是死守同樣是死路一條……楚軍不斷往內壓縮秦軍空間,城外大片良田都秦軍沒關係,秦軍的糧食隻會越吃越少。
楚軍卻隻要這麽圍著大梁城便可坐等明年的收成,到時甚至都不需要從楚國運糧。
另一邊,楚軍的項燕也是這般打算的。
雖然他在發起試探性進攻後有些沮喪,因為秦軍士氣和戰鬥力半點都不見減弱。
見此項燕不由抱怨了聲:
「魏王假這個廢物。」
「不僅沒能消耗秦軍實力卻還白送了一座堅城及糧食給秦軍。」
「早知道就該趕在秦之前將大梁占了!」
部將建議道:
「將軍,若秦軍可決堤水淹大梁,我等為何不也如是操作?」
項燕搖了搖頭,說:
「秦軍又豈會像魏王假那般愚蠢?」
「他們定是守住上遊河口要地防我水攻。」
「到時,他們隻需將河道阻塞便淹不了大梁。」
「何況此時天氣漸寒,北地河道不出幾日便會封凍,河水量小又如何能有作用?」
部將聽著不由心下嘆服,暗道原來將軍為這一仗也是做足了功夫。
項燕當然要做足功夫,甚至他此戰還可以說是勢在必得。
項燕的戰略目標很簡單,便是乘著秦國接連滅韓滅趙又與燕軍一戰後實力受損兵員不及補充時圍殲大梁這十萬秦軍。
這不僅是打擊秦軍的有生力量阻止秦軍南下攻楚,更是項燕向秦軍發起發攻的起點:
若是楊端和這支秦軍被滅,項燕便可打著助魏複國的旗號在大梁站穩腳跟,接著又同樣打著助韓、助趙複國的旗號往南可攻韓往北可攻趙。
這兩者,項燕更傾向於攻趙。
因為一旦魏地盡歸項燕,趙地就很容易被包圍。
到時若再聯合代國及燕國,王翦一部若是不逃隻怕也是與大梁同樣的下場。
如此一來,楚國就不需擔憂被秦國所滅了,而是重迴霸主號令各國反攻秦國了。
在項燕眼裏合縱伐秦沒有半點意義。
因為合縱之後各國都想保存實力於是各懷鬼胎,這樣想要戰勝強秦隻怕是癡人說夢。
所以,要想真正的合縱,就應該將其餘各國盡皆納入楚國版圖合為一股力量才能抗秦。
如今的形勢便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大梁,隻是這個計劃的第一步。
沉默了一會兒,項燕就對部將說道:
「把命令傳下去。」
「詔告魏國軍民:楚國大軍前來援魏,軍民若有複國之心,盡可與我等一同抗秦,立功皆有賞賜!」
楊端和卻連看都不看一眼,似乎早就料到了這個結果,眼光還是直直的盯著麵前的地圖,良久才緩緩問沈兵:
「嗇夫可知此戰難在哪?」
沈兵迴答:
「依舊是糧草!」
楊端和點了點頭,接著又問:
「說說難在糧草的原因。」
沈兵看了看地圖,迴答:
「此戰大將軍南下增援大梁極為困難。」
「這魏國水網皆是東西走向,亦即大將軍若要從邯鄲攻往大梁,便要一道道水網逐層擊破。」
「以大將軍之能,雖破水網容易,但守水網卻難!」
「而且越靠近大梁越是困難。」
楊端和點點頭表示同意。
這其實是魏國地理上的優勢,隻是魏國不知道利用被楚國利用罷了。
此時的楚軍在水網沿河布設兵力,以王翦之能再加上有浮橋相助,要突破一層、兩層防禦並不困難。
問題在於每突破一層都要防止楚軍從水路繞後偷襲……
楚軍的特點除了兵多將廣外便是擅長水戰。
要知這楚軍可是生活在長江、淮河一帶水網密布的人家,其航運十分發達。
黃河一線不適合航運的原因是其四季都有汛期:春季有春汛由於在桃花開時發汛於是又稱桃花汛,入夏後雨季一直延伸至秋季便有夏秋汛,冬季又有淩汛。
一年四季都沒幾天是風平浪靜的,水量時大時小且不定期,會給航運造成很大的麻煩。
而長江的汛期則主要集中在雨季,其它時候便有河水清澈、水流平緩、水量穩定的優點,於是遊泳、泛舟、製船等對楚人來說都是尋常事。
有這基礎,組建起一支強大的水軍也就不難了。
反觀秦軍則是來自缺水的西北地區,大多是旱鴨子,讓他們打步仗或許天下無敵,打起水仗來那就捉襟見肘。
於是,楚軍就可以利用這優勢讓水軍四處出擊,在水網中時而穿插時而偷襲,讓秦軍防不勝防疲於奔命,便是名將王翦麵對這局麵隻怕也是一愁莫展。
尤其王翦大軍深入楚地也就是靠近大梁時,隨著其後方補給線越拉越長便越容易遭到攻擊。
應對這種情況,就隻有改變攻擊方向也就是像以前一樣由西向東進攻。
但此時秦國的糧食和軍隊都集中在邯鄲,若先移師鹹陽再攻安邑再攻往大梁……那隻怕都要數月之後了。
何況如此一來,幾乎便是把邯鄲讓給楚軍。
沈兵接著說道:
「楚軍憑水網之利擋大將軍,而我軍亦憑大梁之利擋楚軍。」
「是以便是誰也奈何不了誰的局麵。」
「楚軍隻能圍城等我糧盡,於是依舊是糧草問題。」
楊端和置下的十萬秦軍不隻占據大梁堅城及周邊水網,還都是征戰多年的老兵素質要比楚軍好得多,楚軍便有二十五萬之多也無法撼動。
於是就像沈兵說的那樣,誰也奈何不了誰隻能幹耗。
楊端和手指地圖在北麵畫了一條線,說道:
「若我分出一部北上接應大將軍呢?」
沈兵反對道:
「將軍,此著甚是兇險。」
「楚軍若是用水軍之利沿途騷擾再利用水網將我軍分割……」
接著會是什麽結果就不用多說了。
就算秦軍素質再好,但被分割成互相無法支援的幾塊,就隻有被各個擊破。
楊端和不由嘆了一口氣。
他又何嚐沒有想到這一點,他隻是不太願意承認而已。
因為如果這不行那也不行,就隻有死守一條路。
如果死守可以的話也沒問題,守上幾個月楚兵就退兵了。
問題是死守同樣是死路一條……楚軍不斷往內壓縮秦軍空間,城外大片良田都秦軍沒關係,秦軍的糧食隻會越吃越少。
楚軍卻隻要這麽圍著大梁城便可坐等明年的收成,到時甚至都不需要從楚國運糧。
另一邊,楚軍的項燕也是這般打算的。
雖然他在發起試探性進攻後有些沮喪,因為秦軍士氣和戰鬥力半點都不見減弱。
見此項燕不由抱怨了聲:
「魏王假這個廢物。」
「不僅沒能消耗秦軍實力卻還白送了一座堅城及糧食給秦軍。」
「早知道就該趕在秦之前將大梁占了!」
部將建議道:
「將軍,若秦軍可決堤水淹大梁,我等為何不也如是操作?」
項燕搖了搖頭,說:
「秦軍又豈會像魏王假那般愚蠢?」
「他們定是守住上遊河口要地防我水攻。」
「到時,他們隻需將河道阻塞便淹不了大梁。」
「何況此時天氣漸寒,北地河道不出幾日便會封凍,河水量小又如何能有作用?」
部將聽著不由心下嘆服,暗道原來將軍為這一仗也是做足了功夫。
項燕當然要做足功夫,甚至他此戰還可以說是勢在必得。
項燕的戰略目標很簡單,便是乘著秦國接連滅韓滅趙又與燕軍一戰後實力受損兵員不及補充時圍殲大梁這十萬秦軍。
這不僅是打擊秦軍的有生力量阻止秦軍南下攻楚,更是項燕向秦軍發起發攻的起點:
若是楊端和這支秦軍被滅,項燕便可打著助魏複國的旗號在大梁站穩腳跟,接著又同樣打著助韓、助趙複國的旗號往南可攻韓往北可攻趙。
這兩者,項燕更傾向於攻趙。
因為一旦魏地盡歸項燕,趙地就很容易被包圍。
到時若再聯合代國及燕國,王翦一部若是不逃隻怕也是與大梁同樣的下場。
如此一來,楚國就不需擔憂被秦國所滅了,而是重迴霸主號令各國反攻秦國了。
在項燕眼裏合縱伐秦沒有半點意義。
因為合縱之後各國都想保存實力於是各懷鬼胎,這樣想要戰勝強秦隻怕是癡人說夢。
所以,要想真正的合縱,就應該將其餘各國盡皆納入楚國版圖合為一股力量才能抗秦。
如今的形勢便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大梁,隻是這個計劃的第一步。
沉默了一會兒,項燕就對部將說道:
「把命令傳下去。」
「詔告魏國軍民:楚國大軍前來援魏,軍民若有複國之心,盡可與我等一同抗秦,立功皆有賞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