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於越原是齊國人。
戰國時中原各國其實隔閡並沒有那麽深,有些若是細究起來甚至還是一個祖宗。
比如打生打死的趙國與秦國就是遠房親戚,隻不過打著打著仇恨就越來越多便無法調和了。
仇恨歸仇恨,百姓及文人武將還是在各國亂竄,今天向這國表忠心明天就向那國獻誠意。
這雖說有追逐名利的成份在其中,但與效忠外族還是有本質區別。
比如燕國名將秦開,他便是在東胡做人質的魯國人,且深受東胡信任。
但他還是選擇逃迴中原,然後帶著燕軍打東胡開疆闊土。
所以,齊國淳於越在秦國任太傅,韓國鄭國在秦國任水工都是尋常事。
這淳於越剛完成出使齊國的使命……
這段時間秦國進攻的不是趙國就是燕國再來就是魏國。
這三國全與齊國交界,未來要打的楚國也同樣如此。
如果齊國有點戰略意識都知道收拾完這些國家接下來就輪到他了。
所以它完全有可能出兵增援。
所以得派人去忽悠啊……
可是這派誰去才能取得其信任呢?
嬴政想著想著,最終挑中了淳於越。
嬴政此舉有些讓人費解,因為淳於越是個大儒,而且出了名的性直剛烈一身正氣,派他去幹忽悠人的活似乎有些不合適。
但其實這卻是嬴政的一步好棋:
正因為淳於越「性直剛烈一身正氣」,所以才沒人相信他會說謊,所以才更容易被忽悠……
難的是怎麽才能讓淳於越去忽悠人!
要說服淳於越主動做這種事幾乎不可能,如果可能那就不叫「性直剛烈一身正氣」了。
於是嬴政就想了一個辦法:先把淳於越給忽悠了。
而忽悠淳於越似乎並不難。
太子太傅嘛!
嬴政就以審視扶蘇為藉口與淳於越接觸,然後時不時的感嘆幾句:
「唉,寡人最不願意紛爭的便是齊國。」
「那齊國乃福人之地,據聞仙山屢次出現在齊國,許多齊人都看見了。」
「這樣一個神仙眷顧的地方,寡人又怎敢輕易對其動兵端?」
「是以六國皆可滅,唯獨這齊國不可。」
「但奈何……」
說著嬴政又重重的嘆了口氣,若有所思的接著說道:
「奈何寡人有心,齊國未必有意啊!」
「若齊國乘寡人與它國紛爭時來攻秦國,或是出兵增援敵國……寡人就不得不出兵齊國了。」
「到時生靈塗炭死傷萬千……」
這一說到「生靈塗炭死傷萬千」那淳於越就一股熱血蹭的往上湧。
當下沒有多想,就拱手朝嬴政拜道:
「微臣願意出使齊國向其痛陳利害,以解大王之憂!」
嬴政心下大喜,麵上卻要裝出一副為難的樣子:
「太傅有心了,可此去齊國路途遙遠,少說也得數月。」
「而太子又需太傅教導……」
淳於越說道:
「大王。」
「若能救萬民於水火之中,微臣那點辛勞又算得了什麽?」
「至於太子的教導……」
「正所謂『學高為師德高為範』,這正是以身作則教導太子以仁義治國的時機啊!」
嬴政大點其頭:
「有理,有理!」
「雖然寡人十分不舍,但既然太傅心意已決……」
「那寡人也隻能依太傅之意了!」
於是淳於越就成了出使齊國的使節,一個完美的使節。
正如嬴政所想,淳於越在齊國的遊說那是慷慨激昂、一身正氣,任何人都看不出他在說謊……事實上他就沒說謊。
又因為淳於越原本就是齊國大儒的身份,於是很快就發動齊國的儒生一起「慷慨激昂」,隻把那齊國上下忽悠得一愣一愣的。
其結果就是,不管秦攻趙也好、打燕也好、甚至之後的滅魏伐楚,齊國一概不出兵。
此時淳於越正好從齊國返迴經過邯鄲,以他太傅的身份無意間知道秦軍將水攻大梁。
這還了得?
水淹大梁?
仁義道德都丟到哪裏去了?!
於是二話不說帶著親衛馬不停蹄的追上秦軍,正好碰到鄭國在誇沈兵。
沈兵聽著淳於越這話那是一個頭兩個大。
自己跑這來找楊端和是提問題的,沒想到卻是一個問題接著一個問題。
鄭國那的問題或許還可以解決。
但淳於越這裏的問題……說什麽「死傷庶民萬千」?
還有什麽道什麽義?
我去,長平之戰坑殺趙軍四十萬怎麽不見你來講道義啊?
現在是打仗,決堤之後不是為了攻城嗎?
攻城不就有百姓死傷嗎?
若要百姓不死傷……這仗還怎麽打啊?!
沈兵將求助的目光投向楊端和,此時應該是他這將軍出來解釋的時候啦!
沒想到楊端和就裝作沒看見,眼光飄忽到兩邊,還微微抬著頭,就差沒說:
「咦,今天這風好大啊!」
「哇,天上這雲好美呀!」
……
沈兵在心裏問候一遍楊端和的家人,但還是無奈的轉向淳於越,拱手說道:
「太傅,屬下有一事不解,還請太傅解惑。」
「那即墨之戰,可是打了五年?」
即墨之戰大概是四十年前發生在燕國與齊國之間的一場圍城戰。
當時燕國聯合六國攻齊(主要是燕軍),將齊國打得隻剩下即墨一城。且將即墨一圍就是五年,但最後還是被齊國擊退。
淳於越冷聲迴答:
「是又如何?」
沈兵又問:
「此戰,應不失道義吧?」
淳於越迴答:
「燕齊兩國光明磊落,一攻一守,自是不失道義。」
沈兵又問:
「那麽此戰,也不失利益吧?」
淳於越又答:
「燕欲滅齊,齊要複國,自是各有利益。」
沈兵點了點頭:
「也就是說即墨一戰利義兩得。」
「但此戰耗時五年,不知死傷百姓多少?」
淳於越一時無言以對。
因為很明顯即墨一戰也是「死傷庶民萬千」,確切的說不隻萬千……
那可是打了五年的戰,城內不知餓死了多少百姓,不知有多少未成年被徵用並送上戰場……
然後沈兵又補了句:
「當年即墨隻以七千殘兵便守了五年。」
「今日這大梁卻有魏兵二十萬,且糧倉充盈,隻怕守上十年也不成問題。」
「若是打上十年,不知又要死傷多少庶民?」
戰國時中原各國其實隔閡並沒有那麽深,有些若是細究起來甚至還是一個祖宗。
比如打生打死的趙國與秦國就是遠房親戚,隻不過打著打著仇恨就越來越多便無法調和了。
仇恨歸仇恨,百姓及文人武將還是在各國亂竄,今天向這國表忠心明天就向那國獻誠意。
這雖說有追逐名利的成份在其中,但與效忠外族還是有本質區別。
比如燕國名將秦開,他便是在東胡做人質的魯國人,且深受東胡信任。
但他還是選擇逃迴中原,然後帶著燕軍打東胡開疆闊土。
所以,齊國淳於越在秦國任太傅,韓國鄭國在秦國任水工都是尋常事。
這淳於越剛完成出使齊國的使命……
這段時間秦國進攻的不是趙國就是燕國再來就是魏國。
這三國全與齊國交界,未來要打的楚國也同樣如此。
如果齊國有點戰略意識都知道收拾完這些國家接下來就輪到他了。
所以它完全有可能出兵增援。
所以得派人去忽悠啊……
可是這派誰去才能取得其信任呢?
嬴政想著想著,最終挑中了淳於越。
嬴政此舉有些讓人費解,因為淳於越是個大儒,而且出了名的性直剛烈一身正氣,派他去幹忽悠人的活似乎有些不合適。
但其實這卻是嬴政的一步好棋:
正因為淳於越「性直剛烈一身正氣」,所以才沒人相信他會說謊,所以才更容易被忽悠……
難的是怎麽才能讓淳於越去忽悠人!
要說服淳於越主動做這種事幾乎不可能,如果可能那就不叫「性直剛烈一身正氣」了。
於是嬴政就想了一個辦法:先把淳於越給忽悠了。
而忽悠淳於越似乎並不難。
太子太傅嘛!
嬴政就以審視扶蘇為藉口與淳於越接觸,然後時不時的感嘆幾句:
「唉,寡人最不願意紛爭的便是齊國。」
「那齊國乃福人之地,據聞仙山屢次出現在齊國,許多齊人都看見了。」
「這樣一個神仙眷顧的地方,寡人又怎敢輕易對其動兵端?」
「是以六國皆可滅,唯獨這齊國不可。」
「但奈何……」
說著嬴政又重重的嘆了口氣,若有所思的接著說道:
「奈何寡人有心,齊國未必有意啊!」
「若齊國乘寡人與它國紛爭時來攻秦國,或是出兵增援敵國……寡人就不得不出兵齊國了。」
「到時生靈塗炭死傷萬千……」
這一說到「生靈塗炭死傷萬千」那淳於越就一股熱血蹭的往上湧。
當下沒有多想,就拱手朝嬴政拜道:
「微臣願意出使齊國向其痛陳利害,以解大王之憂!」
嬴政心下大喜,麵上卻要裝出一副為難的樣子:
「太傅有心了,可此去齊國路途遙遠,少說也得數月。」
「而太子又需太傅教導……」
淳於越說道:
「大王。」
「若能救萬民於水火之中,微臣那點辛勞又算得了什麽?」
「至於太子的教導……」
「正所謂『學高為師德高為範』,這正是以身作則教導太子以仁義治國的時機啊!」
嬴政大點其頭:
「有理,有理!」
「雖然寡人十分不舍,但既然太傅心意已決……」
「那寡人也隻能依太傅之意了!」
於是淳於越就成了出使齊國的使節,一個完美的使節。
正如嬴政所想,淳於越在齊國的遊說那是慷慨激昂、一身正氣,任何人都看不出他在說謊……事實上他就沒說謊。
又因為淳於越原本就是齊國大儒的身份,於是很快就發動齊國的儒生一起「慷慨激昂」,隻把那齊國上下忽悠得一愣一愣的。
其結果就是,不管秦攻趙也好、打燕也好、甚至之後的滅魏伐楚,齊國一概不出兵。
此時淳於越正好從齊國返迴經過邯鄲,以他太傅的身份無意間知道秦軍將水攻大梁。
這還了得?
水淹大梁?
仁義道德都丟到哪裏去了?!
於是二話不說帶著親衛馬不停蹄的追上秦軍,正好碰到鄭國在誇沈兵。
沈兵聽著淳於越這話那是一個頭兩個大。
自己跑這來找楊端和是提問題的,沒想到卻是一個問題接著一個問題。
鄭國那的問題或許還可以解決。
但淳於越這裏的問題……說什麽「死傷庶民萬千」?
還有什麽道什麽義?
我去,長平之戰坑殺趙軍四十萬怎麽不見你來講道義啊?
現在是打仗,決堤之後不是為了攻城嗎?
攻城不就有百姓死傷嗎?
若要百姓不死傷……這仗還怎麽打啊?!
沈兵將求助的目光投向楊端和,此時應該是他這將軍出來解釋的時候啦!
沒想到楊端和就裝作沒看見,眼光飄忽到兩邊,還微微抬著頭,就差沒說:
「咦,今天這風好大啊!」
「哇,天上這雲好美呀!」
……
沈兵在心裏問候一遍楊端和的家人,但還是無奈的轉向淳於越,拱手說道:
「太傅,屬下有一事不解,還請太傅解惑。」
「那即墨之戰,可是打了五年?」
即墨之戰大概是四十年前發生在燕國與齊國之間的一場圍城戰。
當時燕國聯合六國攻齊(主要是燕軍),將齊國打得隻剩下即墨一城。且將即墨一圍就是五年,但最後還是被齊國擊退。
淳於越冷聲迴答:
「是又如何?」
沈兵又問:
「此戰,應不失道義吧?」
淳於越迴答:
「燕齊兩國光明磊落,一攻一守,自是不失道義。」
沈兵又問:
「那麽此戰,也不失利益吧?」
淳於越又答:
「燕欲滅齊,齊要複國,自是各有利益。」
沈兵點了點頭:
「也就是說即墨一戰利義兩得。」
「但此戰耗時五年,不知死傷百姓多少?」
淳於越一時無言以對。
因為很明顯即墨一戰也是「死傷庶民萬千」,確切的說不隻萬千……
那可是打了五年的戰,城內不知餓死了多少百姓,不知有多少未成年被徵用並送上戰場……
然後沈兵又補了句:
「當年即墨隻以七千殘兵便守了五年。」
「今日這大梁卻有魏兵二十萬,且糧倉充盈,隻怕守上十年也不成問題。」
「若是打上十年,不知又要死傷多少庶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