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節更迭,時光荏苒。


    普沙村的茶葉種植基地上,村民在熱火朝天地忙碌著。


    今年夏去極晚,秋來極遲。


    在希望小學,一群群稚嫩的身影穿梭於教室與操場之間,他們是剛剛升入五年級的學生,眼裏閃爍著對未知的好奇與憧憬。


    不久前竣工的柏油路,如同一條銀絲帶,蜿蜒穿過田野與村莊,將普沙村與繁華的鎮區緊緊相連。


    這條路不僅便利了村民們的出行,也為希望小學帶來了更多的機遇與可能。


    不時有愛心企業沿著這條道路,載著滿滿當當的物資來到學校,書籍、教學設備等資源豐富了學校的硬件設施,也溫暖著每一位學子的心房。


    又是一個周日,譚溪寧要去村頭取東西,看到李有發和帶來技術的工作人員專注地和村民們激烈地聊著天。


    她從茶田邊上騎著小電驢路過,熱情地同他們打招唿:“李叔!高老師!又來看茶葉了?”


    聽見喊聲的李有發抬起頭來:“譚老師啊!又要去村頭取物資啊?”


    “嗯啊。去年我們村裏的孩子的生活現狀被發在了博客上,這不是馬上就入秋了嗎,鎮上有一個做燈泡的廠子給希望小學捐了些帽子。”譚溪寧揮揮手,“我先走啦!”


    普沙村是一個隱匿於山水之間的‘世外桃源’,它背靠綿延起伏的山脈。


    在這片未受世俗侵擾的淨土上,隱藏著一處傳說中的仙境——一塊幽深茂密的樹林子,那裏有著令人歎為觀止的美景。


    據一些驢友口耳相傳,林深處藏著一條瀑布,它的美,足以媲美世間任何畫冊中的景象;更有數不盡的奇異草藥散落其間,它們靜靜地生長,等待著有緣人的發現。


    這一切的一切展示著原始森林山林獨有的魅力,讓這裏成為了徒步愛好者口中“遺失的秘境”。


    當初譚溪寧也是因為去找驢友推薦的那個地方,陰差陽錯地就來到了普沙村,後來譚溪寧去希望小學當老師後,偶爾還能路過走錯路的驢友。


    去年冬天,一群遠道而來的朋友就誤打誤撞進入了普沙村。


    他們是來自鄰省的自駕旅遊團,本是為了追尋自然之美而來,卻不經意間成為了村莊與外界聯係的使者。


    這群旅人在村中逗留的日子裏,用鏡頭記錄下了孩子們天真無邪的笑容,以及老師們辛勤付出的瞬間。


    譚溪寧桌子上擺著一張和孩子們的合照,就是那些人給拍的。


    起初,這些影像僅存於她的手機相冊裏,有一次譚溪寧前往鎮上處理事務時,花費了八元錢將其打印了出來,使之成為可以觸摸的記憶。


    這張照片如今靜靜地躺在她的辦公桌上,每當目光觸及,都能感受到一股溫暖的力量。


    本以為故事到這裏就結束,未曾想到的是,那幾位旅人並非普通的遊客,他們擁有自己的博客平台,致力於分享旅途中的所見所聞,積累了數十萬忠實粉絲的關注。


    迴歸日常生活的軌跡後,他們將普沙村的故事上傳網絡,文字與圖片交織描繪出一幅幅生動畫麵。


    孩子們淳樸的模樣,以及當地艱苦樸素的生活條件,迅速引起了廣泛關注。


    這場突如其來的關注,無疑為普沙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更多的人開始了解到這裏的美麗風光與人文風情,也意識到了教育資源匱乏等問題的存在。


    於是,愛心與援助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不僅改善了孩子們的學習環境,也為村莊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還有幾次是愛心人士親自帶著物資來看孩子們,捐贈的東西王喬明一一用本子記起來。


    王喬明每一次都激動得說不出話,嘴裏念叨著:“如果有機會,一定會迴報這些曾經給過普沙村孩子們溫暖的好心人好心企業一些迴報。”


    話是這麽說的,但實際上王喬明說出來這些話的時候,誰也沒有當真,畢竟一個快要揭不開鍋的希望小學,要怎麽迴報給別人呢?


    有心而無餘力,不過是說說罷了。


    有大量的關注以後,普沙村希望小學在大家的幫助下一點點地變好,孩子們有了新的校服,也有了新的球鞋,還有了書包文具。


    譚溪寧不時也會去茶田裏看看,從一開始的七八個人參加的茶葉種植項目,在短短的幾個月裏,又迴來了十多個村民。


    其實譚溪寧知道李有發自己心裏也沒底氣,今年的氣候過於反常,先是過分的幾個月幹旱,在大家望著田裏的茶葉焦頭爛額的時候,老天給了一場很及時的大雨。


    譚溪寧還記得下雨的那天,她帶著孩子們在草場上體育課,忽然天空烏雲密布,等他們剛跑迴教室,傾盆的大雨就像是天漏了一個洞。


    嘩啦啦的大雨,譚溪寧卻隱隱聽見了歡唿,她打著一把傘往學校後麵走去,走到高處才看到是茶田裏的村民們。


    他們站在田裏高興地淋著雨:“好好好!老天開眼了!”


    “老天開眼了!一定是個豐收年!及時雨!及時雨!”


    譚溪寧怎麽會不懂得這場大雨的含金量,從春天開始,她隻要遇到李有發,一準能聽見他說‘現在茶都種進去了麽,小高說我們這裏是最適合種植雲霧茶的地方麽,高原!有天然的氣候麽,天養著的開掛區。’


    李有發不懂什麽是開掛區,但從小高教員的語氣中,他就能覺得是一個天然的優勢。


    可是年過後的幾月,都是村民們挑水去灌溉茶田。


    一開始還好,後來村裏麵的山泉水從碗口這麽粗變得隻有豬尾巴粗,他們開始意識到幹旱開始了。


    所以村民開始把自己家的水缸都裝滿,還沒等大家去挑水澆地,那股村民們賴以生存的水源變得隻有手指頭粗,幾乎都不能維持正常的生活運作。


    村民們隻能將用水需求分出來一個事情的輕重緩急,那塊茶田便真的成了‘天養’。


    十多個村民看著這幾個月以來的心血,眼看就要付諸東流,老天竟然開眼給了一場及時雨。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暖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南棠聽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南棠聽風並收藏暖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