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完了大典、打發走了頗黎,鄭安雅想起了虢仲靚臨走前讓她“任命一位仁愛厚德之人為相”的囑托。經過多方打聽,半數以上的舉薦者都不約而同地推薦了同一個人:長樂國太子柏崇巒。長樂王柏康之有二子,長子名崇巒、次子名景行。二子名聲在外,皆是品德高潔、愛護百姓之人,柏崇巒喜經書,深諳治國之道;柏景行喜音樂,生性淡薄不爭不搶,故而世人更推崇柏崇巒。
為君多年,鄭安雅的脾氣隨著國力的上升慢慢見長,為人處世更是少了思量與圓滑。既然確立了要以柏崇巒為相,她二話不說直接派使臣到長樂國要人。這可把柏康之嚇得不輕,他心裏打著鼓,佯裝鎮定地對使者說:“太子出國為相,此事非同小可。請貴使先到驛館歇息,容寡人商議商議。”
高昌國的使者是衛信忠的玄孫、衛廷鈺的曾孫衛禦寇,年方三十,意氣風發。他自打記事起就趕上了高昌國急速上升的時期,家族又有祖蔭庇佑,因而頗有幾分傲慢。他滿臉堆笑,語氣卻一點不軟地對柏康之道:“勞煩長樂王早做決斷,我們陛下是個急性子,等不得。”一句話氣得柏康之兩手顫抖,臉上的愁容藏也藏不住。
此時,一名衣著華貴、氣度不凡、看上去與衛禦寇年紀相仿的男人前來與他見禮,並道:“西帝陛下盛情邀請,外臣豈有不去之理?貴使放心,在下稍作收拾,告別父母兄弟,便與您一同上路。”
衛禦寇笑道:“想必這位便是太子了?”不等長樂王父子迴答,他又行了一禮,道:“如此甚好,外臣在驛館靜候佳音。”說罷昂著頭離開了大殿。
三日後,柏崇巒果然按期與他同往。衛禦寇見自己第一次出使就如此順利地達成了目的,不由得喜上眉梢。相比之下,長樂王夫婦則滿臉不舍,尤其是王後陳棲凰,眼圈和鼻尖都是紅的。衛禦寇怕他們反悔,一把拉住正在向父母道別的柏崇巒,說:“太子,天色不早了,趕緊趕路吧,我們要在天黑之前到達驛館。潁州離這兒可不近,滿打滿算也要十天呢。再說,又不是見不到了,長樂王與王後要是想兒子了,可以來我們高昌國看他。若是實在舍不得,就隨我們去潁州見西帝陛下吧。陛下一定很想見見二位。”
“你……”陳棲凰剛要發火,被長樂王一個眼色給止住了。他勉強擠出一絲笑容,對衛禦寇說:“貴使說笑了,寡人年事已高,經不起路途顛簸,勞煩貴使替寡人向西帝陛下賠罪 。”
“長樂王客氣了,我們走吧。”衛禦寇生怕柏崇巒跑了,緊緊地攥著他的手直到上了車才鬆開。
眼看著衛禦寇的車駕走遠,陳棲凰忍不住哭出了聲:“我的兒啊,王上……”
“高昌國欺人太甚!”柏康之咬牙切齒地說:“可惜我長樂國地狹人少,不敢得罪他們,隻好苦了我們的兒子。”
十日後,衛禦寇領著柏崇巒到達潁州。鄭安雅大喜,忙不迭地接見了他們。隻見來者三十歲左右,生得眉清目朗,身形修長,談吐文雅,進退有度。她很是高興,先重賞了衛禦寇,隨後便問柏崇巒:“柏卿可知朕為何請你來嗎?”自從稱帝後,東西二帝都依照古例自稱為“朕”,至於北帝自稱什麽,鄭安雅並不在乎。
柏崇巒淡淡地道:“聽聞陛下欲命外臣為相,恕外臣直言:在下才疏學淺,恐難當此重任,還請陛下另請高明。”
鄭安雅笑道:“柏卿何必過謙,你是驚世大才,朕仰慕已久。世人都說我高昌國的法律過於嚴苛,百姓困苦,這些朕都知道。從前高昌國國力弱小,群敵環伺,朕不得不鼓勵耕戰、打擊商賈,製定嚴格的法律規範百姓的一舉一動,以舉全國之力抵禦外敵。如今不一樣了,西域歸於一統,東域也都奉渤海國為盟主,天下太平。朕有意修改舊法,與民休養生息。柏卿素來以愛民聞名於世,如能讓我高昌國百姓過上舒心的日子,不也是功德一件?”
柏崇巒施禮道:“陛下有此心,外臣深感欣慰。”
鄭安雅道:“你剛來,一切還不熟悉,先去廷尉府吧。廷尉牟清風會配合你的。”
接下來的一個月,柏崇巒大部分時間都待在廷尉府。據牟清風說,除了法律條文之外,他看得最多的就是《法律答問》,不明白的地方就找人請教,看起來一切正常。鄭安雅不時問他如何對高昌國現行法律的看法,他迴答高昌國的法律過於嚴苛,長此以往會使百姓逃亡他國,還舉了“苛政猛於虎”的例子。再問他要如何變法,他洋洋灑灑地講了許多關於“聖”和“仁”的論述,對於如何做到“仁”,他又講了一堆關於“仁者愛人”、“克己複禮為仁”之類的。但是當鄭安雅要他詳細講述應該如何修改法律條文以實現“仁”的時候,他先是支支吾吾,而後東拉西扯。鄭安雅越看他越不對勁 ,於是找了牟清風問話。
“柏崇巒最近什麽異常舉動嗎?”鄭安雅問。
“嗯……”牟清風想了想,說:“倒也沒什麽出格的舉動,若非要說與別人不一樣的地方,那就隻有一件事:他隔三岔五早上會遲到。”
“遲到?”鄭安雅笑了笑,說:“他是客卿,又沒有要務在身,隨意點吧。”
“但是……”
看著牟清風欲言又止的樣子,鄭安雅忍不住問:“怎麽了?哪裏不對勁?”
“如果說他是個無所謂早到晚到的人,那倒還罷了。偏偏每次他遲到的時候都有些火急火燎,雖然他已經裝得很好了,但還是可以從一些細節上看出來他並不想遲到,似乎是被什麽事情耽擱了。”牟清風說。
“哦?朕給他的官邸離廷尉府並不遠啊。”
“就是說,而且他好幾次遲到都是走路來的,也不坐車,就這麽風塵仆仆地快步趕來,有時候身上還掛著草葉和露珠,不知道他幹什麽去了。”牟清風道。
“你覺得他幹什麽去了?”
“王上,噢不……陛下,看他的樣子像是去了附近的山上,但臣實在猜不出他一大早的去山上幹什麽。沒有您的旨意,臣不敢隨意派人跟蹤,怕驚擾了他。”由於剛剛稱帝,許多臣子對鄭安雅的稱唿還沒完全適應,經常叫錯。
鄭安雅擺擺手,表示不介意,說:“你去吧,這件事我會查的。”
廷尉府附近隻有一座小山,因山頂上有一座古塔,故名塔山。此山地質奇特,與潁州境內其他地方截然不同,仿佛天外飛來一般,因此當地百姓又叫它“飛來山”。這飛來山上植被鬱鬱蔥蔥,有一條小徑蜿蜒曲折通往山頂,本是個登高的好去處,隻因百姓們懼怕廷尉府,恨不得離它越遠越好,連累得此山也人氣稀少。如此一來,本就幽靜的塔山更顯得令人生畏了。不過,也有膽大的,比如柏崇巒就很喜歡這裏。一日清晨,他孤身一人快步上山,既不登高遠眺也不欣賞周圍的景色,而是來到了半山腰的一處空地上。他見四下無人,喘了口氣,掏出絲帕輕輕擦去額頭的薄汗,稍加試聲之後,一首《黃鳥》從他的口中傾瀉而出。
“黃鳥黃鳥,無集於穀,無啄我粟。此邦之人,不我肯穀。言旋言歸,複我邦族。
黃鳥黃鳥,無集於桑,無啄我粱。此邦之人,不可與明。言旋言歸,複我諸兄。
……”
一曲終了,他正要調息,冷不丁發覺背後有人。他下意識地按住佩劍,大聲問道:“誰?誰在那兒?”
一個女聲應道:“柏卿好興致,朕多有打擾。”是鄭安雅!
柏崇巒被嚇得不輕,慌忙行禮道:“臣不知陛下親臨,多有失禮之處,還望陛下恕罪。”
鄭安雅擺擺手,說:“罪就不必了,隻是朕從前不知道柏卿的歌竟然唱得那麽好。”
柏崇巒道:“臣許久不唱了,歌聲生澀,恐難入陛下之耳。”
鄭安雅笑道:“柏卿莫要過謙,朕聽著明明就很好。你方才唱的是《黃鳥》,是不是想家了?”
見他低著頭不搭話,鄭安雅又問他:“聽說你最近還在看《法律答問》,看到哪兒了?”
柏崇巒道:“棄灰於道者,黥。”
鄭安雅道:“看起來你並不讚同。”
柏崇巒道:“當然不讚同,因為把塵土和垃圾倒在道路上這一點點小錯就要在人的臉上刺字,這可是一輩子的恥辱!”
“那你覺得該如何處罰?”鄭安雅問。
“臣以為,既然這個人弄髒了道路,那罰他打掃幹淨即可。如果陛下覺得懲罰太輕,可以罰他多掃幾天,無論如何也不至於到黥麵的地步吧?人都是要臉的!”柏崇巒道。
“如果此人傾倒的不是普通塵土,而是黏膩的穢物呢?如果這些棄物正好卡在車轍印裏清理不幹淨呢?”鄭安雅問。
“臣……臣以為此事並不嚴重。”柏崇巒的聲音越來越小,心想:這能影響什麽?大不了多花點人力清理幹淨就是了。
鄭安雅正色道:“柏卿,你可見過高昌直道?”
柏崇巒搖搖頭:“未曾見過。”
“是嘛?”鄭安雅道:“你來潁州的時候,走的就是直道。”
“是嗎?陛下恕罪,臣沒有在意。”
“你對直道完全沒有印象?”鄭安雅問。
“呃……沒有。”
“路上顛簸嗎?”
“嗯?”柏崇巒仔細迴憶了一番,道:“似乎不顛。”
“快嗎?”
“挺快的,臣原以為要走半個月的,結果十天就到了。”柏崇巒嘴上應著,心裏直打鼓,吃不準鄭安雅問這些有什麽用。
“我們的馬車行在直道上,比在其他地方的速度要快一半左右。你猜這是為什麽?”鄭安雅再問。
“是因為沒有塵土和垃圾嗎?”柏崇巒似乎有點明白過來了。
鄭安雅歎了口氣,說:“這隻是一部分原因。直道是我國花了大量人力物力建成的,光是高昌城到積善郡的直道就花了十二年。為了盡快完工全國的直道,最多的時候征調了六十萬民夫。朕可以毫不誇口地說,高昌國的直道是天下質量最好的道路,晴天不起揚塵,雨天不會積水,更不會泥濘,即使一年不維護,道上也不會長草。如遇到緊急軍情,信使所騎的馬可以在直道中央毫無顧忌地奔跑,不用擔心被絆倒。如需急調物資,每一輛馬車都可以順著車轍全速前進,不用擔心路上的穢物和石塊,因為那些早就被清理幹淨了。”
“道路上有塵土和異物看起來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你有這種想法我並不奇怪,這也是我們高昌國人與其他國家的國民在思想上最大的區別。高昌軍戰力強大,令敵人聞風喪膽,外國人往往認為那是因為我們賞罰分明,將士們為了爵位和賞賜才會奮力拚殺,其實這隻是一部分原因。高昌軍的戰力在於每一個小小的細節:將士們的裝束、武器裝備、糧草輜重、訓練手段、軍人的士氣、將領的智慧……每一個因素都有會影響軍隊的戰鬥力。小到箭矢上一根開叉的尾羽、甲胄上一絲斷裂的皮條、運糧車上一根老舊的輪軸,甚至直道上一塊小小的塵土,都有可能在某個關鍵節點上左右戰鬥的結果。就拿直道舉例,如果前線戰鬥正酣,需要從河西郡急調糧食兩千車至積善郡。此時恰好有一塊石頭卡在車轍裏,第一輛車被石頭硌了一下翻車了,由於車速很快,它很可能翻倒在路上,而後麵的車速度也很快,萬一車夫來不及反應,就會造成連環相撞的慘劇。這就是保持直道清潔的重要性,也是棄灰於道量刑如此之重的原因!柏卿,如果這樣的答案不能令你滿意,請問你有更好的辦法嗎?”
柏崇巒靜靜地佇立著,不知不覺間後背一片潮濕,不知是早晨的露水還是他的汗水。他完全沒有了初來潁州時候的那份傲氣,帶著三分顫抖的聲音說:“臣初來乍到,對高昌國了解不深。方才是臣妄言了,還請陛下恕罪。”
“你的確有罪,不過不是因為這個。”鄭安雅冷笑道。
“陛下?”柏崇巒冷汗直冒,這下子不光後背,連額頭和掌心也濕了。
鄭安雅道:“你精通音律、歌聲繞梁,卻在治國理政上平平無奇,隻知照本宣科,完全不考慮實際情況。這些與傳說中的你相去甚遠。”
柏崇巒施禮道:“陛下,坊間傳聞多不可信,外臣有些名不副實,來時已經與陛下說明了。”
“別裝了,”鄭安冷笑道,“聽聞長樂王愛子如命,尤其疼愛長子。朕本以為請你出山至少得備上重禮磨上兩個月,還得效仿古代賢君三顧而請,沒想到你們這麽爽快就答應了,當時朕就起了疑心。又經多方打探得知,長樂國太子根本沒有離境。所以你不是太子柏崇巒,而是長樂王次子、樂安君柏景行!”
露了餡的柏景行一下子癱倒在地,他心慌意亂,不知道鄭安雅到底掌握了多少信息,更不知如何為自己辯解。他腦子裏一片空白,恍惚間,聽到鄭安雅說了一句:“朕可以不治你的罪,滾迴去!換你哥哥來!”
為君多年,鄭安雅的脾氣隨著國力的上升慢慢見長,為人處世更是少了思量與圓滑。既然確立了要以柏崇巒為相,她二話不說直接派使臣到長樂國要人。這可把柏康之嚇得不輕,他心裏打著鼓,佯裝鎮定地對使者說:“太子出國為相,此事非同小可。請貴使先到驛館歇息,容寡人商議商議。”
高昌國的使者是衛信忠的玄孫、衛廷鈺的曾孫衛禦寇,年方三十,意氣風發。他自打記事起就趕上了高昌國急速上升的時期,家族又有祖蔭庇佑,因而頗有幾分傲慢。他滿臉堆笑,語氣卻一點不軟地對柏康之道:“勞煩長樂王早做決斷,我們陛下是個急性子,等不得。”一句話氣得柏康之兩手顫抖,臉上的愁容藏也藏不住。
此時,一名衣著華貴、氣度不凡、看上去與衛禦寇年紀相仿的男人前來與他見禮,並道:“西帝陛下盛情邀請,外臣豈有不去之理?貴使放心,在下稍作收拾,告別父母兄弟,便與您一同上路。”
衛禦寇笑道:“想必這位便是太子了?”不等長樂王父子迴答,他又行了一禮,道:“如此甚好,外臣在驛館靜候佳音。”說罷昂著頭離開了大殿。
三日後,柏崇巒果然按期與他同往。衛禦寇見自己第一次出使就如此順利地達成了目的,不由得喜上眉梢。相比之下,長樂王夫婦則滿臉不舍,尤其是王後陳棲凰,眼圈和鼻尖都是紅的。衛禦寇怕他們反悔,一把拉住正在向父母道別的柏崇巒,說:“太子,天色不早了,趕緊趕路吧,我們要在天黑之前到達驛館。潁州離這兒可不近,滿打滿算也要十天呢。再說,又不是見不到了,長樂王與王後要是想兒子了,可以來我們高昌國看他。若是實在舍不得,就隨我們去潁州見西帝陛下吧。陛下一定很想見見二位。”
“你……”陳棲凰剛要發火,被長樂王一個眼色給止住了。他勉強擠出一絲笑容,對衛禦寇說:“貴使說笑了,寡人年事已高,經不起路途顛簸,勞煩貴使替寡人向西帝陛下賠罪 。”
“長樂王客氣了,我們走吧。”衛禦寇生怕柏崇巒跑了,緊緊地攥著他的手直到上了車才鬆開。
眼看著衛禦寇的車駕走遠,陳棲凰忍不住哭出了聲:“我的兒啊,王上……”
“高昌國欺人太甚!”柏康之咬牙切齒地說:“可惜我長樂國地狹人少,不敢得罪他們,隻好苦了我們的兒子。”
十日後,衛禦寇領著柏崇巒到達潁州。鄭安雅大喜,忙不迭地接見了他們。隻見來者三十歲左右,生得眉清目朗,身形修長,談吐文雅,進退有度。她很是高興,先重賞了衛禦寇,隨後便問柏崇巒:“柏卿可知朕為何請你來嗎?”自從稱帝後,東西二帝都依照古例自稱為“朕”,至於北帝自稱什麽,鄭安雅並不在乎。
柏崇巒淡淡地道:“聽聞陛下欲命外臣為相,恕外臣直言:在下才疏學淺,恐難當此重任,還請陛下另請高明。”
鄭安雅笑道:“柏卿何必過謙,你是驚世大才,朕仰慕已久。世人都說我高昌國的法律過於嚴苛,百姓困苦,這些朕都知道。從前高昌國國力弱小,群敵環伺,朕不得不鼓勵耕戰、打擊商賈,製定嚴格的法律規範百姓的一舉一動,以舉全國之力抵禦外敵。如今不一樣了,西域歸於一統,東域也都奉渤海國為盟主,天下太平。朕有意修改舊法,與民休養生息。柏卿素來以愛民聞名於世,如能讓我高昌國百姓過上舒心的日子,不也是功德一件?”
柏崇巒施禮道:“陛下有此心,外臣深感欣慰。”
鄭安雅道:“你剛來,一切還不熟悉,先去廷尉府吧。廷尉牟清風會配合你的。”
接下來的一個月,柏崇巒大部分時間都待在廷尉府。據牟清風說,除了法律條文之外,他看得最多的就是《法律答問》,不明白的地方就找人請教,看起來一切正常。鄭安雅不時問他如何對高昌國現行法律的看法,他迴答高昌國的法律過於嚴苛,長此以往會使百姓逃亡他國,還舉了“苛政猛於虎”的例子。再問他要如何變法,他洋洋灑灑地講了許多關於“聖”和“仁”的論述,對於如何做到“仁”,他又講了一堆關於“仁者愛人”、“克己複禮為仁”之類的。但是當鄭安雅要他詳細講述應該如何修改法律條文以實現“仁”的時候,他先是支支吾吾,而後東拉西扯。鄭安雅越看他越不對勁 ,於是找了牟清風問話。
“柏崇巒最近什麽異常舉動嗎?”鄭安雅問。
“嗯……”牟清風想了想,說:“倒也沒什麽出格的舉動,若非要說與別人不一樣的地方,那就隻有一件事:他隔三岔五早上會遲到。”
“遲到?”鄭安雅笑了笑,說:“他是客卿,又沒有要務在身,隨意點吧。”
“但是……”
看著牟清風欲言又止的樣子,鄭安雅忍不住問:“怎麽了?哪裏不對勁?”
“如果說他是個無所謂早到晚到的人,那倒還罷了。偏偏每次他遲到的時候都有些火急火燎,雖然他已經裝得很好了,但還是可以從一些細節上看出來他並不想遲到,似乎是被什麽事情耽擱了。”牟清風說。
“哦?朕給他的官邸離廷尉府並不遠啊。”
“就是說,而且他好幾次遲到都是走路來的,也不坐車,就這麽風塵仆仆地快步趕來,有時候身上還掛著草葉和露珠,不知道他幹什麽去了。”牟清風道。
“你覺得他幹什麽去了?”
“王上,噢不……陛下,看他的樣子像是去了附近的山上,但臣實在猜不出他一大早的去山上幹什麽。沒有您的旨意,臣不敢隨意派人跟蹤,怕驚擾了他。”由於剛剛稱帝,許多臣子對鄭安雅的稱唿還沒完全適應,經常叫錯。
鄭安雅擺擺手,表示不介意,說:“你去吧,這件事我會查的。”
廷尉府附近隻有一座小山,因山頂上有一座古塔,故名塔山。此山地質奇特,與潁州境內其他地方截然不同,仿佛天外飛來一般,因此當地百姓又叫它“飛來山”。這飛來山上植被鬱鬱蔥蔥,有一條小徑蜿蜒曲折通往山頂,本是個登高的好去處,隻因百姓們懼怕廷尉府,恨不得離它越遠越好,連累得此山也人氣稀少。如此一來,本就幽靜的塔山更顯得令人生畏了。不過,也有膽大的,比如柏崇巒就很喜歡這裏。一日清晨,他孤身一人快步上山,既不登高遠眺也不欣賞周圍的景色,而是來到了半山腰的一處空地上。他見四下無人,喘了口氣,掏出絲帕輕輕擦去額頭的薄汗,稍加試聲之後,一首《黃鳥》從他的口中傾瀉而出。
“黃鳥黃鳥,無集於穀,無啄我粟。此邦之人,不我肯穀。言旋言歸,複我邦族。
黃鳥黃鳥,無集於桑,無啄我粱。此邦之人,不可與明。言旋言歸,複我諸兄。
……”
一曲終了,他正要調息,冷不丁發覺背後有人。他下意識地按住佩劍,大聲問道:“誰?誰在那兒?”
一個女聲應道:“柏卿好興致,朕多有打擾。”是鄭安雅!
柏崇巒被嚇得不輕,慌忙行禮道:“臣不知陛下親臨,多有失禮之處,還望陛下恕罪。”
鄭安雅擺擺手,說:“罪就不必了,隻是朕從前不知道柏卿的歌竟然唱得那麽好。”
柏崇巒道:“臣許久不唱了,歌聲生澀,恐難入陛下之耳。”
鄭安雅笑道:“柏卿莫要過謙,朕聽著明明就很好。你方才唱的是《黃鳥》,是不是想家了?”
見他低著頭不搭話,鄭安雅又問他:“聽說你最近還在看《法律答問》,看到哪兒了?”
柏崇巒道:“棄灰於道者,黥。”
鄭安雅道:“看起來你並不讚同。”
柏崇巒道:“當然不讚同,因為把塵土和垃圾倒在道路上這一點點小錯就要在人的臉上刺字,這可是一輩子的恥辱!”
“那你覺得該如何處罰?”鄭安雅問。
“臣以為,既然這個人弄髒了道路,那罰他打掃幹淨即可。如果陛下覺得懲罰太輕,可以罰他多掃幾天,無論如何也不至於到黥麵的地步吧?人都是要臉的!”柏崇巒道。
“如果此人傾倒的不是普通塵土,而是黏膩的穢物呢?如果這些棄物正好卡在車轍印裏清理不幹淨呢?”鄭安雅問。
“臣……臣以為此事並不嚴重。”柏崇巒的聲音越來越小,心想:這能影響什麽?大不了多花點人力清理幹淨就是了。
鄭安雅正色道:“柏卿,你可見過高昌直道?”
柏崇巒搖搖頭:“未曾見過。”
“是嘛?”鄭安雅道:“你來潁州的時候,走的就是直道。”
“是嗎?陛下恕罪,臣沒有在意。”
“你對直道完全沒有印象?”鄭安雅問。
“呃……沒有。”
“路上顛簸嗎?”
“嗯?”柏崇巒仔細迴憶了一番,道:“似乎不顛。”
“快嗎?”
“挺快的,臣原以為要走半個月的,結果十天就到了。”柏崇巒嘴上應著,心裏直打鼓,吃不準鄭安雅問這些有什麽用。
“我們的馬車行在直道上,比在其他地方的速度要快一半左右。你猜這是為什麽?”鄭安雅再問。
“是因為沒有塵土和垃圾嗎?”柏崇巒似乎有點明白過來了。
鄭安雅歎了口氣,說:“這隻是一部分原因。直道是我國花了大量人力物力建成的,光是高昌城到積善郡的直道就花了十二年。為了盡快完工全國的直道,最多的時候征調了六十萬民夫。朕可以毫不誇口地說,高昌國的直道是天下質量最好的道路,晴天不起揚塵,雨天不會積水,更不會泥濘,即使一年不維護,道上也不會長草。如遇到緊急軍情,信使所騎的馬可以在直道中央毫無顧忌地奔跑,不用擔心被絆倒。如需急調物資,每一輛馬車都可以順著車轍全速前進,不用擔心路上的穢物和石塊,因為那些早就被清理幹淨了。”
“道路上有塵土和異物看起來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你有這種想法我並不奇怪,這也是我們高昌國人與其他國家的國民在思想上最大的區別。高昌軍戰力強大,令敵人聞風喪膽,外國人往往認為那是因為我們賞罰分明,將士們為了爵位和賞賜才會奮力拚殺,其實這隻是一部分原因。高昌軍的戰力在於每一個小小的細節:將士們的裝束、武器裝備、糧草輜重、訓練手段、軍人的士氣、將領的智慧……每一個因素都有會影響軍隊的戰鬥力。小到箭矢上一根開叉的尾羽、甲胄上一絲斷裂的皮條、運糧車上一根老舊的輪軸,甚至直道上一塊小小的塵土,都有可能在某個關鍵節點上左右戰鬥的結果。就拿直道舉例,如果前線戰鬥正酣,需要從河西郡急調糧食兩千車至積善郡。此時恰好有一塊石頭卡在車轍裏,第一輛車被石頭硌了一下翻車了,由於車速很快,它很可能翻倒在路上,而後麵的車速度也很快,萬一車夫來不及反應,就會造成連環相撞的慘劇。這就是保持直道清潔的重要性,也是棄灰於道量刑如此之重的原因!柏卿,如果這樣的答案不能令你滿意,請問你有更好的辦法嗎?”
柏崇巒靜靜地佇立著,不知不覺間後背一片潮濕,不知是早晨的露水還是他的汗水。他完全沒有了初來潁州時候的那份傲氣,帶著三分顫抖的聲音說:“臣初來乍到,對高昌國了解不深。方才是臣妄言了,還請陛下恕罪。”
“你的確有罪,不過不是因為這個。”鄭安雅冷笑道。
“陛下?”柏崇巒冷汗直冒,這下子不光後背,連額頭和掌心也濕了。
鄭安雅道:“你精通音律、歌聲繞梁,卻在治國理政上平平無奇,隻知照本宣科,完全不考慮實際情況。這些與傳說中的你相去甚遠。”
柏崇巒施禮道:“陛下,坊間傳聞多不可信,外臣有些名不副實,來時已經與陛下說明了。”
“別裝了,”鄭安冷笑道,“聽聞長樂王愛子如命,尤其疼愛長子。朕本以為請你出山至少得備上重禮磨上兩個月,還得效仿古代賢君三顧而請,沒想到你們這麽爽快就答應了,當時朕就起了疑心。又經多方打探得知,長樂國太子根本沒有離境。所以你不是太子柏崇巒,而是長樂王次子、樂安君柏景行!”
露了餡的柏景行一下子癱倒在地,他心慌意亂,不知道鄭安雅到底掌握了多少信息,更不知如何為自己辯解。他腦子裏一片空白,恍惚間,聽到鄭安雅說了一句:“朕可以不治你的罪,滾迴去!換你哥哥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