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辛”最早的名字叫“散寒草”,更名為“細辛”還有段故事。


    有這麽一位賣藥郎中,年老體力欠佳,便收了一個年輕人做徒弟。


    年輕人有四快:吃飯快,走路快,說話快,辦事快,就是心不細,做事粗枝大葉。


    一次,來一位“溫熱病”的病人,讓徒弟取來“清涼藥”。


    粗心的徒弟便取來“散寒草”,這是味溫熱性的藥,病人服後心如火燒,喉潰舌爛,眼紅口幹。


    幸虧被老郎中及時發覺,否則病人會被活活燒死。


    又有一次,老郎中給潮熱病人治盜汗咯血,徒弟又取錯藥,結果病人血盡身亡。


    死者家屬告官,師徒倆嚇壞了,隻好遠走高飛,跑到外縣賣藥度日,才免去了牢獄之災。


    此後,老中醫將“散寒草”改為“細心”,為了使徒弟看到藥名細心慎重,不再粗心大意。


    後來醫生認為“細心”不像中藥名字,便改名為“細辛”。


    這個辛字按中藥性能“辛甘酸苦鹹”五味起名,“散寒草”味辛,改名“細辛”也有這個緣由。


    “細辛不過錢”逐漸成為中醫用藥的一條清規,成了古訓。


    細辛有毒性但比較輕微,每天服用的劑量不超過3g就不會造成任何毒害性。


    超過以後就會有麻醉的效果,精神狀態變差,還有全身抽筋等症狀。嚴控每天攝入的細辛劑量,避免出現中毒跡象。嚴重的中毒反應會直接發生死亡危險的,必須立即去醫院搶救。


    《傷寒雜病論》用細辛的方子有16首,細辛最常用量為2~3兩,最高用量為六兩(烏梅丸)。


    按漢製折合今製常用的兩種方法,即一兩分別折算為3.125 g和 15.625 g,則烏梅丸中細辛最低折算用量為18.75g,最高折算用量為93.75g,遠大於一錢(3g)。


    有學者研究文獻指出細辛在北宋之前的常規用量為 20~30 g,單次用量遠遠大於後世的“細辛不過錢”。


    聽到李介賓的話,不光是病床上躺屍的曉聰,就連一邊的同學聽了都有點不可思議,尊嘟假嘟。


    張仲景那麽勇的嘛?


    “為什麽古人用那麽多就沒事兒?難道古人真的修仙了?”一邊的王洪問道。


    李介賓頓了一下:“這......也有可能。”


    近千年的事兒,這個東西想還原或者探究,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單純的模仿跟揣測,是很幼稚的行為。


    明清的古人說,不過錢。


    而明清口中的古人,用的遠遠超過。


    都是古人,聽那個古人的?這是個很有意思的事情。


    按張仲景的來,細辛就沒事兒了?可以大膽用了?


    看著還躺在病床上的曉聰就知道,不要著急盲目相信,同時不要拿生命健康當籌碼賭博。


    從現代藥理學角度來講,細辛之所以有毒性,主要源於以下兩方麵原因。


    一方麵,細辛揮發油中含有黃樟醚這種成分。黃樟醚不僅會對唿吸係統產生影響,導致唿吸麻痹,而且它還是一種毒性較強的致癌物質。如果攝入過量的細辛揮發油,可能會引起動物的唿吸肌麻痹,進而導致其死亡。


    另一方麵,細辛屬於馬兜鈴科植物,而馬兜鈴科的許多植物都富含馬兜鈴酸。馬兜鈴酸具有明顯的腎毒性,如果長期或大量使用含有馬兜鈴酸的藥物,可能會對腎髒造成損害。


    因此,在使用細辛時需要嚴格控製用量和使用方法,以避免潛在的不良反應。同時,對於患有腎髒疾病的患者,應特別注意慎用細辛。


    李介賓看了看床上的曉聰,“一會兒最好查一下肝腎功。


    2003年,香港發生了一起細辛中毒事件,患者服用含細辛方劑後造成了馬兜鈴酸中毒,引起了腎衰竭,此事件導致香港一度叫停使用細辛......”


    王洪一臉擔心的看著自己室友。


    你看看!說了不讓你試,你偏要試,年紀輕輕的,萬一腎真的壞了,你讓我怎麽辦!


    曉聰也是臉兒都綠了。


    李介賓看兩個人那麽緊張,連忙安慰道:“其實還好,隻是為了以防萬一,當時是有原因的......”


    香港細辛中毒事件調查發現,患者用的細辛是全草。


    “你們還記得中藥學課本上寫的,細辛入藥的部位是哪裏嗎?”


    同學們都搖了搖頭。


    尤其是曉聰,他自以為自己研究細辛已經無出其右,但是李介賓一個問題就讓他發現自己還是忽略了很多地方。


    李介賓聳聳肩,開始說道:


    “中藥用細辛,為北細辛、漢城細辛或華細辛的幹燥根和根莖。前兩種習稱“遼細辛”,主產於遼寧、吉林、黑龍江;後一種習稱華細辛,主產於陝西。


    夏季果熟期或初秋采挖,除淨地上部分和泥沙,陰幹。切段。本品氣辛香,味辛辣、麻舌。均以根灰黃,幹燥,味辛辣而麻舌者為佳。生用。”


    所以用藥部位是哪裏?


    同學們琢磨了半天,迴過味兒來。


    除淨地上部分和泥沙。


    那就是隻用地下部分嘍,那就是。


    “隻用根莖?”班長孟青豔說道。


    李介賓打了個響指,“賓果!”


    細辛傳統入藥用部位是根,“不可過半錢”也是指它的其根。


    “所以當時香港細辛中毒,是用了細辛別的部位嗎?”曉聰反應很快嘛。


    有一段時間,細辛是全草入藥的......也就是那個時候,細辛成了網紅毒藥。


    “《雷公炮炙論》指出:凡使細辛,用須揀去地上的葉子,葉子服之害人。說明古人一直認識到細辛葉的毒性,規定入藥部位為根。


    曆史上細辛入藥一直是用地下部分,《名醫別錄》有‘二月、八月采根,陰幹’的說法。”


    李介賓迴憶著圖書館看到的始末,有些事情,是有曆史背景的。


    由於細辛藥材來源稀缺,僅用根部入藥已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臨床需要,1963版《中國藥典》規定細辛的藥用部位為“帶根全草”。


    後來深入研究發現,實際細辛入藥的地下根及根莖中馬兜鈴酸含量甚微,細辛的馬兜鈴酸主要源於地上的莖葉部分。


    於是2005 年版《中國藥典》將細辛的藥用部位由“全草”改成“根和根莖”。


    而現在的教材也都改了,但是如果是那段時間的書籍文獻,可能還是“全草”,這就要小心了,中醫藥知識也是一直在更新的。


    “細辛治療牙痛有神效。”李介賓的思緒迴到過去,講了自己親身用細辛的經曆。


    小時候李介賓長蟲牙,常常痛得嘰嘰歪歪。


    那時候李介賓在中醫上還是個孫子,每次牙痛總愛捂著腮坐在門口哭咧咧。


    李爺爺見自己孫子痛得厲害,就取來一根細細的植物根,讓李介賓母親用細根煎水漱口,並一再囑咐李介賓不要把漱口的藥水吞進肚裏。


    依法給我熬湯漱口,果然見效,李介賓的牙齒馬上就不痛了,纏著李爺爺給自己用了什麽“靈丹妙藥”?


    後來李爺爺告訴李介賓,說那個藥叫“細辛”。


    曉聰聽的有趣,羨慕的說道:“有人教就是不一樣,要是我有這樣的爺爺,說不定就不會出事兒了。”


    李介賓苦笑著繼續說:“那時候還小,我就想著隻是漱口效果肯定沒喝著好,就偷偷咽了幾口,結果當時就給麻倒了,還被老頭子罵了很久......”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祖傳中醫上中醫藥大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木子李大濕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木子李大濕並收藏祖傳中醫上中醫藥大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