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眼前這個大夫的問題,李介賓眼裏透漏出一絲悲哀。


    考試有答案,指南有標準,治療有規範,沒錯,是非黑白有分明。


    可是有沒有想過,如果真的有什麽絕對正確的答案,那麽自古以來那麽多醫家苦苦追尋的是什麽呢?


    如今那些為中西醫醫學事業奉獻的,又是為了什麽?


    首先,沒有什麽所謂正確的答案,古人是先行而後知,科學是大膽假設然後去驗證猜想。


    但是現代人往往喜歡先射箭再畫靶,至於所謂的“科學精神”,變成了各種高分sci裏一模一樣的鋪巾、標本照片,還有造假的實驗,偽造往陽性結果湊的數據。


    這不是科學,這tmd是玄學!


    本案選用小青龍湯方,應當是恰當的選方。為什麽恰當?因為有效呀!


    事實結果去分析原因,而不是拿著理論去質疑結果怎麽怎麽不合理,這是抬杠而不是討論。


    這次醫案中所用首方,從方藥組成看,屬小青龍湯方。


    但從所用劑量看,很多中醫內行會認為並不是小青龍湯方。


    因經方的組成不單指藥物,也包括劑量。


    正如清代醫家陳修園在《傷寒論淺注》中所說,“《傷寒論》及《金匱》方出自上古及伊尹湯液,明造化之機,探陰陽之本,所有分兩、煮法、服法等,差之一黍,即大相徑庭。”


    考小青龍湯方出自《傷寒論》第40條:“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幹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論中明言小青龍湯治療“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


    清代醫家陳修園在《傷寒論淺注》中說:“此一節言傷寒太陽之表,而動其裏水之氣也。”即後世所說的外邪引動裏飲。


    又說:“本方散心下水氣,藉麻黃之大力,領諸藥之氣布於上,運於下,達於四旁。內行於州都,外行於元府,誠有左宜右有之妙。”


    小青龍湯由麻黃湯加減而來,治療“傷寒表不解”,自然當以麻黃為君藥。


    金代醫家成無己在《傷寒明理論》中即指出:“麻黃味甘辛溫,為發散之主,表不解,應發散之,則以麻黃為君。”


    既然方中以麻黃為君藥,那麽麻黃的用量理應不少於他藥。


    原方劑量為麻黃、桂枝、芍藥、幹薑、細辛、甘草各三兩,五味子、半夏各半升。


    有人指出,用小青龍湯,麻黃在方中劑量最大,方能顯出“青龍為神物”之效。


    但是我們看看本案中的用量:


    生麻黃3g,桂枝3g,幹薑3g,細辛3g,薑半夏9g,生白芍9g,五味子9g,生甘草3g。


    第一眼看過去,李介賓覺得這個中年大夫用藥很有日本漢方醫的風格,因為日本的醫家用藥就是比較輕,都是幾g幾g的用。


    實際上,隻要對症,藥物用量輕並不會影響效果,如清代陳士鐸用藥也輕,但是不見其效。


    或者有急危重症,需要迴陽之功,大劑量用藥無可厚非。


    隻是如今有些中醫,醫術一般,但是不覺得是自己問題,總覺得是藥量不夠,加大藥量,幾十g,幾百g的用,怎麽說呢......從不內耗自己,也算是本事了。


    “如果麻黃加量會怎麽樣呢?”中年大夫聽完李介賓的分析後,好奇問道,他當時麻黃這麽點,純粹是害怕太多了會有不適,還真沒想那麽多。


    李介賓說:“如果在本醫案中,依上述用法,麻黃在方中劑量最大,可能的結果是咳嗽頓減而喘、汗並作。”


    “為什麽?”


    “因為案中沒有‘傷寒表不解’,沒有‘傷寒’。


    因為本案為內傷病,而非外感病,是在空腹陽氣相對不足的情況下冷飲內傷所致。


    實際上,小青龍湯原本是治療外感病的,在本案中被移用於治療內傷病。


    既然病在裏而不在表,就不需要使用大劑量麻黃、桂枝、細辛去發表,而隻取小劑以溫通陽氣。


    佐以相對劑量較大的走裏的白芍、半夏、五味子,保證了全方作用部位在裏而不在表。”


    中年大夫聽完後,覺得有道理,同時慶幸,自己這算是歪打正著了。


    “青龍為神物,最難駕馭。”


    用得其宜,效如杆影;誤用過用,禍亦旋踵。


    此為曆代醫家所共識。


    劉渡舟在《傷寒論詮解》中指出:“……在臨證時對年高體弱、嬰幼兒童,特別是心腎機能虛衰的患者,仍要慎用,恐有拔腎氣、動衝氣、耗陰動陽之弊。對於一般的病人,使用本方也隻是在喘咳急性發作時的救急之法,不可久服多用。且一旦疾病緩解,即應改為苓桂劑溫化寒飲,以善其後。”


    本案既非急性發作,也非見效即止,而是連服7劑,並未見任何副作用。


    “為什麽呀?”中年大夫已經完全迪化了,他說的最多的就是為什麽。


    李介賓還是耐心的解釋說:“因為本案屬內傷病,所用小青龍湯已非原方,而是劑量上做了加減,加減為可以較長時間服用的方劑。


    而上述小青龍湯使用注意和禁忌隻適用於治療外感病時。”


    “那麽,什麽是外感、內傷?外感、內傷對經方的使用有什麽影響?”


    “......”


    李介賓突然想起來,自己不是來講課的,麵前這個不是自己的同學,也不是自己的學生,而是個副主任醫師。


    自己過來不是給羅娜送香囊的嘛,被拉來開方也就算了,現在又給人上課起來了。


    上課也不是不行呀,但是這個學生年紀有點大,問題有點多呀。


    “那個,這位大夫,今天我有點事兒,要不這樣,反正這次給患者開了3天的藥,咱們等她喝完之後,再討論行不......我今天來醫院還有點事兒......”


    中年大夫這才如夢初醒,哎呀,真不好意思,當誤人家正事兒了。


    這也不能怪他,他現在很想學中醫,苦於沒人教,跟孟教授的學生那麽多,偶爾有機會問兩問題可以,哪裏能像這樣給他細心解釋,而且還是他自己的醫案,分析起來對他大有幫助。


    真有醍醐灌頂之功,他已經決定了,迴去好好做做功課,等下次,再多問幾個為什麽!


    “李老師,我姓譚,您叫我小譚就行了.......下次可記得要來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祖傳中醫上中醫藥大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木子李大濕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木子李大濕並收藏祖傳中醫上中醫藥大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