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介賓最終落荒而逃。


    還是太年輕呀,不會把握住機會,要是再過個七年八年,嗯哼哼......


    迴到宿舍後,躺在熟悉的床鋪上,他依然無法平靜下來,整晚都輾轉反側難以入眠。直到天際泛白,才迷迷糊糊地睡過去一會兒。


    第二天,李介賓臉上肉眼可見的變差,頂著雙黑眼圈上中醫診斷課。


    “舌診是中醫辨證不可缺少的客觀依據,望舌是望診的一部分。


    很多同學可能以後號脈是不行了,但是舌診如果看的好,不比號脈差......”


    中診老師看著今天李介賓消停多了,心情愉悅。


    “望舌也是一步步發展來的,到了清代算是發展完備,清代楊雲峰在《臨證驗舌法》裏說的話揭示了望舌的重要性。”


    有點恍惚的李介賓想起了楊雲峰書中的話。


    危急疑難之症,往往症無可參,脈無可按,而唯以舌為憑;婦女幼稚之病,往往聞之無息,問之無聲,而唯有舌可驗......


    由此可見,舌象作為作為重要的辨證指標,客觀準確,簡單易行,是中醫臨證中最可靠、最重要的依據之一。


    “那麽大家知道,最早的舌診描述出現在哪裏嗎?李介賓同學,看你今天狀態不太好呀,昨晚上是不是沒休息好?來迴答一下這個問題吧。”


    同學們看著李介賓小白臉上的黑眼圈,偷偷捂嘴笑,按望色來說,黑主腎虛......


    李介賓確實有點迷瞪,但是不影響他腦海裏麵的知識。


    “《素問 刺熱》中記載,肺熱病者......舌上黃。所以舌苔黃主有熱,是最早的記載。”


    “而在《傷寒雜病論》裏,張仲景第一次提到了舌胎(今稱舌苔)的概念,《傷寒論》與《金匱要略》中關於舌診的記載,共有三十條,除重複外,實有二十四條。其中以《傷寒論》的‘太陽病’篇,‘陽明病’篇的內容較多。”


    李介賓說著,又補充了一句:“三陽病多提舌胎,而三陰病多提舌質。在張仲景看來,舌胎反應胃氣,而舌質則是反應氣血。


    他在診察三陽病及六腑疾病中,重點在於察舌苔的變化;而在三陰病及五髒病變中,則特別注意觀察舌質的形態。


    病在三陽、六腑都多屬外邪所中,其病在表,正氣未衰,故實證、熱證居多,邪盛正實,邪正相爭,每易摶聚而成苔;


    病在三陰、五髒者,每緣內因為病,其病在裏,故虛證、寒證居多,易致舌質的變化。”


    中診老師下意識的問道:“《傷寒雜病論》裏麵還有關於舌診的內容?”


    也難怪他會問這個問題,舌診雖然在中醫中很重要,但是普遍印象裏,是從溫病學才開始重視的,葉天士驗舌開藥開一代先河。


    在之前的課上,講舌診就直接講內容了,並沒有追根溯源,很多教材的內容時間跨度之大,可能很多人都無法理解。


    如同《尋秦記》中的項少龍一樣,即使是個大頭兵沒啥文化,但是穿越到了戰國,隨口一句話就是千年來中華文化的精華,被人驚為天人,拜為聖人。


    李介賓感覺有點頭痛,是真的昨晚上沒休息好頭隱隱作痛,但還是強打著精神開始給老師上課。


    “《金匱·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雲:“病人胸滿,唇痿舌青,口燥,但欲嗽水不欲咽,無寒熱,脈微大來遲,腹不滿,其人言我滿,為有瘀血”。


    張仲景首先提出“唇痿舌青”,並是以這一見症為主來診斷瘀血病因的。


    因唇舌為血華之處,血脈瘀滯故舌青。


    後人有謂舌紫為瘀血,不知青為紫之漸,譬如局部鬱血,初則每現青色,鬱久則成紫瘀。


    故仲景以舌青為瘀血,乃是見微知著的診斷。”


    “《傷寒·陽明病》(宋本230條)雲:陽明病,脅下鞭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胎者,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本病因有不大便,故列於‘陽明病’,實際當是少陽陽明合病,不大便是陽明見症;脅下鞭(堅)滿則屬少陽。


    ‘嘔’雖為少陽兼症之一,但陽明病亦有兼嘔症的,如《傷寒論》185條和243條所論即是實例。


    根據這些見症,照例應陽明少陽同治,似可選用大柴胡湯等方。可是仲景未用同治方法,而單用小柴胡湯從少陽施治。


    這是因為邪偏於半表半裏,其辨證關鍵是舌苔白!如果舌苔黃糙乏津,則燥屎內結,裏證為多,那麽小柴胡湯就不能解決問題了,需要用苦泄之法,泄熱存陰,當用大柴胡湯。”


    老師表情有點不自然,今天的李介賓不知道為何高調了很多,這很影響他授課呀。


    “呃,啊,那個,李同學果然博聞強記呀。不過我們今天主要是講舌診,這些還是等你們上《傷寒論》課的時候再探討吧。”


    李介賓扶額難得打斷了何老師的話:“老師,脫離了臨床的診斷,是失去靈魂的行屍走肉,你總要讓大家明白,看舌是用來幹嘛的吧?”


    “......”


    今天李介賓這是怎麽了?這麽有鋒芒的嘛?


    我是你老師呀!你這孩子就不知道尊師重道嗎?你有意見可以私下裏跟我溝通嘛。


    “李同學說的也對,這樣吧,我們課程時間有限,給你三分鍾的時間總結一下。”


    “用不了三分鍾,仲景憑舌論治,有三種規律可循:


    咽燥口苦而兼白苔,為熱邪留擾胸膈之證,當以梔子豉湯清熱;而口幹舌燥則是熱盛,陽明津液受傷的表現,所以要用白虎人參湯清熱生津。


    臨床上,如見腹硬滿,胃家實之主證,不論是雜病或傷寒,若見舌上苔黃者,均可運用下法治療。蓋其病雖異,病機則同,故治法亦相一致。憑舌論治,仲景十分審慎。如指出舌黃需在未下的情況下才可議下。


    正邪相爭,摶聚而見滑苔,滑苔為陽被陰遏之象,故綜合病機屬陰邪偏勝,正陽不足,所以不能妄施攻伐(勿妄治也,當指不要濫用汗下之劑)。”


    旁邊的學生掐了個表,“老師,阿賓用時三十秒。”


    隨即,滿堂喝彩!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祖傳中醫上中醫藥大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木子李大濕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木子李大濕並收藏祖傳中醫上中醫藥大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