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病人在一旁看著李介賓手把手教路天正,好奇問道:“這是你徒弟嗎?”


    “不至於不至於,他是我學長,也是我師弟。”李介賓擺擺手說道,雖然他很厲害,但是嚴格意義上說他還是個剛上了一個學期的大一學生呢。


    不過話說迴來,學校真的是個好地方,他才迴來幾天,有些想念校園生活了。


    侯偉去煎藥的過程中,又來了個病人。


    李介賓讓路天正繼續看。


    路天正抬眼一看就覺得這個病人有些病懨懨的,然後問他哪裏不舒服,就說發熱,測體溫一直37c多。


    煩躁,躺著想起來,起來又想躺著;


    氣喘,走幾步路就覺得短氣,就想坐著歇歇;


    胸悶,總是想長出氣;


    頭痛,偶爾會疼一下;


    口渴,但是也喝不多水;


    身上又怕冷,需要穿厚棉衣;


    脈象卻是洪大。


    這怎麽亂七八糟的?四不像嘛?路天正問診完後有些不確定了。


    李介賓在一旁看路天正看完,問道:“怎麽?拿不定主意了?”


    路天正搖頭苦笑道:“我是真不知道,你是怎麽學了那麽多醫家之後還能揮灑自如。”


    沒錯,如果是之前,路天正可能已經出方子了,但是他現在已經心有猶豫,在於他知道了這個病有其他的選擇。


    一旦有了其他的想法,那麽內心就會動搖。


    李介賓笑道:“慢慢來嘛,這個讓我來吧。”


    他問起這位患者:“頭痛是一直疼嗎?”


    “有時候會痛一下。”


    “身上冷的時候,穿上厚衣服呢?”


    “在屋裏多蓋被子就不冷了。”


    “出汗嗎?”


    “有時候會出汗。”


    李介賓看了看舌象,舌淡,苔薄,沒什麽特別的。


    很多時候舌脈是最後察的,因為基本上這個時候是在驗證心中所想而已。


    很多非專業人士總認為中醫號個脈就能看出病,甚至於有人不說病情,直接伸手,來,看看我有什麽病——中醫是醫生,不是算命的。


    而李介賓眼睛提溜一轉,心中已經有了定論。


    “這人是內傷勞倦,而非外感。”


    路天正鬆了口氣,他也是在想這個問題,如果是外感,大概要用麻桂劑了,或者羌防劑,治法南轅北轍,這是不會有效的。


    發熱是人類亙久不變的症狀,自古以來到如今,也是最常見最複雜的,中醫對於發熱的診治更是浩如煙海。


    他注意到剛剛李介賓問的那些問題,好奇問道:“你剛剛問的這些是......”


    李介賓迴答:“李東垣內外傷辨惑論中有講如何分辨內傷、外傷。”


    路天正繼續問道:“那李東垣所謂的內傷與外傷就是這樣辨別的嗎?”


    “差不多,中內有個內傷發熱的病,這個就是李東垣的理論提出來的,隻不過後來又加入了明清時期溫病學派的思想。”


    李介賓給這個患者開了個方子,這次用的是補中益氣湯。


    黃芪、甘草、黨參、升麻、柴胡、陳皮、當歸、白術......


    路天正發現李介賓用藥一個習慣,他如果是用經方或者名方,很少有大改。


    李介賓這次在補中益氣湯基礎上加了蔓荊子、川芎、黃連、豆蔻、山藥。


    還記得開始的時候,路天正還會為了泄瀉是寒是熱而糾結。


    現在他明白了,是之前學經方的時候,自己太狹隘了,寒也瀉,熱也瀉,並沒有說有一個方子就能解決所有問題。


    李介賓還在一旁繼續為路天正講解道:“方子不管是經方,或者是時方,既然選了,那麽就以此為骨,這是總的方針,而所謂加減則是針對患者的症狀而言的,所以無論是張仲景或者後世醫家,在書中方後的加減應用都能看出其用藥習慣,這也是最好總結的用藥之法。”


    “如李東垣,心下痞悶,加黃連;


    胃脘痛,減寒涼藥,加草豆蔻;


    脅下痛,加柴胡;


    頭痛,目中生火,加黃連、川芎;


    如大便通行,所加之藥勿再服......”


    說道這裏,李介賓停頓了一下,又問了路天正一個問題:“小路,你說麻黃湯是治療表證還是裏證呢?”


    “仲景傷寒,本無表裏證之分,後世所添加的。”跟著李介賓這幾天,路天正已經基本上跟得上李介賓的思維了:“桂枝本為解表,但是麻黃湯證有嘔逆,其實已經入裏。”


    “那麽判斷病情入裏呢?”


    “呃......”路天正覺得很多,但似乎又都不具有代表性。


    李介賓這時候已經寫好了方子,放到了桌子上,等侯偉出來了給他去抓藥煎藥。


    而一旁的患者也好奇問:“那什麽算裏呢?”


    李介賓一笑道:“問二便,小便不利,大便或幹結,或泄瀉,這便是中醫說的入裏了。”


    路天正瞬間感覺豁然開朗,精辟呀!所以眼前這位患者大便溏瀉,這發熱與表無關,或者說,即使用藥也不能單純解表。


    “李東垣說:脾胃之氣下流,使穀氣不得升浮,是生長之令不行,無陽護衛,乃生寒熱,脾胃之氣不足導致。”


    “然而與外感風寒所得之證頗同而理異。


    內傷脾胃,傷其氣;


    外感風寒,傷其形。


    傷外則有餘,有餘則瀉之;


    傷內則不足,不足則補之。”


    侯偉這個時候迴來了,將之前那位煎好的藥給他,隻是那個患者聽李介賓講的入了迷,藥放到一邊繼續聽。


    他脾胃一向不好,這會兒聽了之後感覺很多在自己身上有體會。


    路天正則是在想,汗、下、吐、克,都是瀉法;溫、和、調、養,都是補法。


    如那少陽病小柴胡湯,和法之表率,裏麵也有人參、大棗、甘草這些補虛之藥。


    李介賓打發侯偉快點抓藥煎藥,別讓患者久等了。


    “李東垣,一代英傑呀,你知道我最佩服他哪一點嗎?”


    路天正作好學生狀,搖搖頭,一般老師這個時候問,那都是已經有了自己的答案,所以就乖乖聽著就好。


    果然,李介賓無不感慨說:“但凡精於《內經》,已經是張元素一般開易水學派的祖師級人物;而能通曉仲景經方,也不失一代名醫。”


    “難得李東垣兩手都要抓,兩手都夠硬,將其融會貫通,用方當真如神,自金元以來,無數醫家對其醫理有所疑惑。”


    “然,療效奇佳,鐵證如山,疑無可疑。”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祖傳中醫上中醫藥大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木子李大濕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木子李大濕並收藏祖傳中醫上中醫藥大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