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7章 罪魁禍首,乃楚國公王修是也
都穿越了,誰還娶公主啊?造反! 作者:我吃烤地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隻見前方熙攘人群中,突然站出來一青年男子。
二十左右的年紀,身材適中臉型方正,衣著雖不至於錦繡華服貴氣逼人,倒也一身幹淨整潔的灰色儒衫,頭戴綸巾手持折扇。
搖頭晃腦好一副滿腹經綸才高八鬥的才子風采。
隻是此時,神情卻說不出的激動,甚至滿麵憤慨之色。
身手敏捷眨眼便已爬上旁邊一處高台之上,朝四周一拱手,扯開嗓門大唿,“諸位同學,諸位同學,且聽在下一言!”
“如今恩科已經放榜,可難道諸位就沒察覺到,這榜單是有問題的?”
極具煽動力的言辭,舉手投足間,頗有幾分振臂一唿氣吞山河之勢。
果然片刻間,偌大的貢院外廣場上,本來還正唏噓感慨或驚歎議論鬧哄哄的考生們,一下子安靜下來。
眾人皆扭過頭,齊刷刷望向這邊。
柳俊彥混雜人群中,眉頭一皺,頓時有些詫異。
說實話,此人他倒也認識。
甚至嚴格來說,還挺熟悉。
名為李驍,正是他柳大公子在國子監的同屆同學。
天下誰都清楚,能在國子監讀書的,不僅須得才學淵博,且幾乎有一個算一個,那可都是官家子弟。
可唯獨這李驍,是個另類。
並無什麽顯赫的身份背景,也沒個在朝中做官的爹,不過是出身於蘄州府一個普通地主家庭。
雖不至於多貧困潦倒,可在國子監這種隨便扔塊青磚,都能砸躺下三個官二代公子哥的地方,身世的確是足夠平平無奇了。
然而,據說卻因為從小天資聰慧過目不忘,五歲便通讀史書,七歲便能作得一首好詩。
十歲時因為給儒家巨著《孝經》做詳細注解,甚至還糾正指出了前朝某位先賢大儒所注《孝經論注》中錯誤偏頗之處,從而嶄露頭角,在蘄州府一度被譽為神童。
而再後來,十五歲時因為一篇文采斐然的《勸農書》,而名聲大噪。
也正因為如此,偶然機會得了朝中某位重臣的賞識與器重,帶迴了京城。
本來,有著如此名氣與才學天賦,又得了重臣之舉薦,入朝為官自然是順理成章之事。
奈何,卻因為當初實在年少,不得已,才被保舉,進了國子監讀書。
其實,這對於這位出身普通的寒門子弟來說,絕對又是另一番際遇。
至少,能進入國子監,隻要不是那種太頑劣荒怠學業的學子,不犯下什麽不可饒恕的過失,能夠順利結業,其後皆會直接被錄用為官的。
而且官運前程,也絕不是那些通過“小春闈”舉薦入朝的人,所能比擬的。
然而,這家夥也不知是從小便被“神童”的讚譽聲名所累,或是因為進了國子監,更注定前途無量了,連成天打交道的同學,可都是些有身份有背景且還有學識的官家子弟了……
因此便有些飄飄然了,膨脹了!
再沒將精力心血放在學業之上,而是全部身心都忙碌於奔走經營與逢迎之道。
整日裏,除了忙著四處結交那些同樣在國子監讀書的皇子皇孫,便是圍著那些教習先生左右逢迎溜須拍馬。
特別是諸如幫著先生整理書稿,或者搬弄書冊之類的活事,那是跑得飛快賣力得很。
再加上其又特愛出風頭,學院內每當有祭酒大人的授業大課,或大型學問的辯論探討,那更絕對首當其衝,搖頭晃腦長篇大論,出盡風頭。
久而久之,不僅國子監的先生們,皆對其讚不絕口,在諸位同學中間,也還算頗有號召力。
對此,他柳俊彥倒也能理解。
畢竟,隻要入了國子監這道門檻,便意味著已經有一隻腳踏入了官場。
然而,誰都清楚,國子監學業結束後,能被朝廷任用個什麽職位,除了學業與家世背景,最重要的,還得看最終各位教習先生與祭酒大人,呈送吏部衙門的對於每一個學生的點評文書。
又被稱為“呈評章”,裏麵會囊括對學生學業、秉性德行諸多方麵的評價。
毫無疑問,對於這李神童來說,若能討好於諸位先生,令他們在這“呈評章”裏為自己多美言幾句,可遠比成天累死累活專注於學業,要劃算多了!
不得不承認,這絕對是打得一手好算盤!
而他柳俊彥,自然向來是不屑與這種人為伍的。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呐!
誰知道,眼瞅著就要結業,順理成章入朝為官了,朝廷卻突然大力改革取仕製度。
一封詔令,滅殺了多少學子的春秋大夢?
不但幾乎徹底取消了舉薦製,哪怕是國子監與太學的學生,想要入朝為官,那也必須得通過春闈科考。
否則,即便官家子弟又如何,背景再深厚又如何,哪怕削尖了腦袋,充其量也隻能混個吏員身份。
這也是為何,今年春闈恩科,會有這麽多國子監與太學的學生參加。
這李神童自然也參與其中!
其實,雖然這家夥自打進了國子監,全部身心都用在討好逢迎眾位教習先生了,學業荒怠不少,可畢竟天資聰慧且底子深厚。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因此,在國子監內,學業倒也不算多慘不忍睹。
甚至,每次考核,還都能順利擠進前五十名,也絕對算是才學精進的極優學子了。
而國子監與太學,可從來都是大康朝學問學術最出類拔萃人才輩出的地方!
因此,按理說,此次恩科,這李神童要榜上有名進士高中 ,也不是什麽難事。
可誰知道,如果他柳俊彥沒記錯的話,剛閱遍了這科考榜單,也並不見他李神童的名字。
若不能科舉高中,待到年底從國子監結束學業,不但再不可能靠著一封“呈評章”而入朝為官,反倒就連國子監生員這般高人一等的身份都沒了,注定隻能灰溜溜收拾行囊迴蘄州老家。
哪怕以後再參加恩科,也隻能以蘄州學子的身份了。
這樣沉重的打擊,換誰能受得了?
而此刻,果然隻見高台上,李驍更已是一片慷慨激昂之態。
大手一揮,極具煽動力言辭灼灼,“諸位同學,在下乃國子監生員李驍!”
“而今日在此,隻想說一句,朝廷出了禍國殃民奸佞之臣,以至於科考不公,天道不明!”
“而在下可斷言,這罪魁禍首,正是恩科副考官,楚國公王修是也!”
二十左右的年紀,身材適中臉型方正,衣著雖不至於錦繡華服貴氣逼人,倒也一身幹淨整潔的灰色儒衫,頭戴綸巾手持折扇。
搖頭晃腦好一副滿腹經綸才高八鬥的才子風采。
隻是此時,神情卻說不出的激動,甚至滿麵憤慨之色。
身手敏捷眨眼便已爬上旁邊一處高台之上,朝四周一拱手,扯開嗓門大唿,“諸位同學,諸位同學,且聽在下一言!”
“如今恩科已經放榜,可難道諸位就沒察覺到,這榜單是有問題的?”
極具煽動力的言辭,舉手投足間,頗有幾分振臂一唿氣吞山河之勢。
果然片刻間,偌大的貢院外廣場上,本來還正唏噓感慨或驚歎議論鬧哄哄的考生們,一下子安靜下來。
眾人皆扭過頭,齊刷刷望向這邊。
柳俊彥混雜人群中,眉頭一皺,頓時有些詫異。
說實話,此人他倒也認識。
甚至嚴格來說,還挺熟悉。
名為李驍,正是他柳大公子在國子監的同屆同學。
天下誰都清楚,能在國子監讀書的,不僅須得才學淵博,且幾乎有一個算一個,那可都是官家子弟。
可唯獨這李驍,是個另類。
並無什麽顯赫的身份背景,也沒個在朝中做官的爹,不過是出身於蘄州府一個普通地主家庭。
雖不至於多貧困潦倒,可在國子監這種隨便扔塊青磚,都能砸躺下三個官二代公子哥的地方,身世的確是足夠平平無奇了。
然而,據說卻因為從小天資聰慧過目不忘,五歲便通讀史書,七歲便能作得一首好詩。
十歲時因為給儒家巨著《孝經》做詳細注解,甚至還糾正指出了前朝某位先賢大儒所注《孝經論注》中錯誤偏頗之處,從而嶄露頭角,在蘄州府一度被譽為神童。
而再後來,十五歲時因為一篇文采斐然的《勸農書》,而名聲大噪。
也正因為如此,偶然機會得了朝中某位重臣的賞識與器重,帶迴了京城。
本來,有著如此名氣與才學天賦,又得了重臣之舉薦,入朝為官自然是順理成章之事。
奈何,卻因為當初實在年少,不得已,才被保舉,進了國子監讀書。
其實,這對於這位出身普通的寒門子弟來說,絕對又是另一番際遇。
至少,能進入國子監,隻要不是那種太頑劣荒怠學業的學子,不犯下什麽不可饒恕的過失,能夠順利結業,其後皆會直接被錄用為官的。
而且官運前程,也絕不是那些通過“小春闈”舉薦入朝的人,所能比擬的。
然而,這家夥也不知是從小便被“神童”的讚譽聲名所累,或是因為進了國子監,更注定前途無量了,連成天打交道的同學,可都是些有身份有背景且還有學識的官家子弟了……
因此便有些飄飄然了,膨脹了!
再沒將精力心血放在學業之上,而是全部身心都忙碌於奔走經營與逢迎之道。
整日裏,除了忙著四處結交那些同樣在國子監讀書的皇子皇孫,便是圍著那些教習先生左右逢迎溜須拍馬。
特別是諸如幫著先生整理書稿,或者搬弄書冊之類的活事,那是跑得飛快賣力得很。
再加上其又特愛出風頭,學院內每當有祭酒大人的授業大課,或大型學問的辯論探討,那更絕對首當其衝,搖頭晃腦長篇大論,出盡風頭。
久而久之,不僅國子監的先生們,皆對其讚不絕口,在諸位同學中間,也還算頗有號召力。
對此,他柳俊彥倒也能理解。
畢竟,隻要入了國子監這道門檻,便意味著已經有一隻腳踏入了官場。
然而,誰都清楚,國子監學業結束後,能被朝廷任用個什麽職位,除了學業與家世背景,最重要的,還得看最終各位教習先生與祭酒大人,呈送吏部衙門的對於每一個學生的點評文書。
又被稱為“呈評章”,裏麵會囊括對學生學業、秉性德行諸多方麵的評價。
毫無疑問,對於這李神童來說,若能討好於諸位先生,令他們在這“呈評章”裏為自己多美言幾句,可遠比成天累死累活專注於學業,要劃算多了!
不得不承認,這絕對是打得一手好算盤!
而他柳俊彥,自然向來是不屑與這種人為伍的。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呐!
誰知道,眼瞅著就要結業,順理成章入朝為官了,朝廷卻突然大力改革取仕製度。
一封詔令,滅殺了多少學子的春秋大夢?
不但幾乎徹底取消了舉薦製,哪怕是國子監與太學的學生,想要入朝為官,那也必須得通過春闈科考。
否則,即便官家子弟又如何,背景再深厚又如何,哪怕削尖了腦袋,充其量也隻能混個吏員身份。
這也是為何,今年春闈恩科,會有這麽多國子監與太學的學生參加。
這李神童自然也參與其中!
其實,雖然這家夥自打進了國子監,全部身心都用在討好逢迎眾位教習先生了,學業荒怠不少,可畢竟天資聰慧且底子深厚。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因此,在國子監內,學業倒也不算多慘不忍睹。
甚至,每次考核,還都能順利擠進前五十名,也絕對算是才學精進的極優學子了。
而國子監與太學,可從來都是大康朝學問學術最出類拔萃人才輩出的地方!
因此,按理說,此次恩科,這李神童要榜上有名進士高中 ,也不是什麽難事。
可誰知道,如果他柳俊彥沒記錯的話,剛閱遍了這科考榜單,也並不見他李神童的名字。
若不能科舉高中,待到年底從國子監結束學業,不但再不可能靠著一封“呈評章”而入朝為官,反倒就連國子監生員這般高人一等的身份都沒了,注定隻能灰溜溜收拾行囊迴蘄州老家。
哪怕以後再參加恩科,也隻能以蘄州學子的身份了。
這樣沉重的打擊,換誰能受得了?
而此刻,果然隻見高台上,李驍更已是一片慷慨激昂之態。
大手一揮,極具煽動力言辭灼灼,“諸位同學,在下乃國子監生員李驍!”
“而今日在此,隻想說一句,朝廷出了禍國殃民奸佞之臣,以至於科考不公,天道不明!”
“而在下可斷言,這罪魁禍首,正是恩科副考官,楚國公王修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