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 太後壽辰之日,腥風血雨之時
都穿越了,誰還娶公主啊?造反! 作者:我吃烤地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曹牧頓時眉頭微皺,“吳正德?”
可略微思慮,也隻是麵無表情一擺手,“叫他走吧……”
“就說老夫近日身體抱恙,閉門謝客。”
曹三領了命,自然見禮之後便匆匆退下。
而這時,曹牧才不緊不慢,當著那中年漢子的麵,拆開那信封。
上等宣紙展開,隻見上麵,字跡娟秀如行雲流水,卻又絲毫不缺蒼勁磅礴之氣。
“父親大人在上,女兒曹璟於臨州望北而拜。”
“兄長所遇之變故,女兒鹹已知悉。近日反複思慮再三,愈發心中唏噓,甚感惶恐不安,些許愚昧之見,特告於父親知曉。”
“其一,澄州之變,雖因春汛洪災而起,且叛亂已平息,然兄長終難辭懶政亂政之罪,朝中自是人盡皆知。”
“不僅如此,據女兒所知,澄州之河堤,南岸為士紳地主之地,北岸為百姓之田……”
“而戶部每年撥付用於修築河堤之錢糧,從未有所缺漏克扣,且此次春汛並非如猛虎之勢不可擋。”
“可為何,南岸之堤固若磐石,而北岸之堤如草圩,坍塌如山倒,實屬蹊蹺,難以經受推敲。”
“其次,大康律令森嚴,百姓之田任何人不得隨意侵占,即便涉及買賣,也當有州府文書。”
“更何況,天災之時,非常之期,為何當地士紳富戶,卻膽敢冒著殺頭之罪,大肆侵吞百姓良田,令人發指?”
“個中原委,更實在微妙。”
“因此,若女兒推斷如實,按律兄長當屬流放之罪!”
“父親亦當心中有丘壑也!”
“其次,澄州之變,因楚國公王大人,大肆宣揚以致天下皆知,民間輿情沸騰,民怨四起,朝廷顏麵掃地。”
“想必今日大朝會,文武百官定是群起而攻,大肆彈劾討伐。”
“除此,或滿朝文武,皆以為,那楚國公定會借此機會,君前奏對,諫言天子甚至施壓於朝廷,下令大理寺嚴查兄長之罪責。”
“然,依照女兒對楚國公之了解,若所料不假,今日朝堂上,其定然反其道而行之。”
“不僅會為兄長懶政亂政之罪開脫,甚至以平叛有功為由,公然為兄長請功邀賞。”
“此等手段,實在狡猾至極!”
“隻因其深知,兄長之身份特殊,再加曹家與太後之淵源,兄長如何定罪處置,決斷皆係於太後一人也。”
“因此今日朝會議事,斷然不會有結果,反倒隻會令陛下為難。”
“可若父親稍有不察,借坡下驢順勢為兄長開罪……”
“那才是真正犯了天子大忌,為曹家日後埋下了禍根。”
“然,以父親之心胸睿智,定然心中如明鏡,天子駕前,定然態度決絕,奏請陛下嚴查兄長之過失。”
“此倒無須女兒擔憂!”
曹牧麵色平靜,依然不怒不喜,隻一字不落認真讀著信。
“其三,楚國公將澄州之事,鬧得天下皆知輿情失控,看似輕浮甚至無理取鬧,置朝堂臉麵於兒戲……”
“然女兒每次細細思索,卻愈發覺得,此堪稱見血封喉之筆,令人後背發涼。”
“因為至此,輕描淡寫之下,便已將曹家,逼迫到進退兩難之境地,父親無論做什麽,於兄長之處境而言都已無濟於事,甚至隻能適得其反。”
“其四,以女兒對楚國公之了解,其雖向來睚眥必報,且與父親於朝堂之間頗有嫌隙,卻也並非意氣用事之魯莽之輩……”
“與曹家的恩怨,也並未到你死我活之境地,最多也無非見到父親時,逞些口舌之快令父親難堪而已。”
“更何況,此次將澄州之事鬧得沸沸揚揚天下皆知,雖將曹家逼到進退兩難之地,可又何嚐不是將自己,逼上了生死絕境?”
“至少太後麵前,稍有不慎,其便是殺身之禍,何等兇險?”
“而楚國公其人,雖秉性乖張,常有狂悖之舉,卻是一位真正心係百姓疾苦與社稷安危之人。”
“僅憑其即便將滿朝文武與儒生士子都統統得罪,成了眾矢之的,依然大力推動臨州新政以及醫學院之創辦,便可見一斑。”
“即便是女兒,也對其甚為敬重欽佩!”
“因此,據女兒推斷,他真正的目的,不是朝堂之上權力之爭,亦不是與曹家的恩怨是非……”
“他真正想要的,是要為澄州府上百萬百姓,以及此次春汛流離失所的數萬百姓,還有此次民變,那已被當場擊殺或被緝拿歸案的幾千亂民……討一個公道!”
“亦或許,他更要以此為契機,從父親手中,奪下吏部之大權,從此整頓全國吏治!”
“因此,哪怕天下人皆以為,楚國公此舉,旨在與咱曹家為敵……”
“可女兒卻深知,澄州生出此變,太守之位,無論是朝中哪位重臣之子,或是哪位勳貴之門生,即便是左相陳公之子嗣,他也同樣會如此!”
……
信末,字跡依然穩健,卻隻有寥寥幾句。
“然,楚國公縱然心中大義,可要做到如此,又何其艱難?稍有不慎,便是身首異處!”
“還有十日,便是太後姑祖母之壽辰,若女兒所料不假,那一日,才是真正的腥風血雨之時。”
“綜上,父親這些時日,什麽也不必做,隻需安心等待便可……”
“另外,若那一日,楚國公若招來殺身之禍,懇請父親,定要在姑祖母麵前,想方設法護其周全。”
“於公,楚國公乃天下難得,真正不為權勢所動,心中裝著百姓疾苦,且經世濟國之大才……實屬百姓之福,社稷之福,大康之幸也!”
“於私,也隻有他好好活著,咱們曹家才能安穩無事!”
“至於兄長……無論是被奪了官位也罷,牢獄之災被流放也罷,女兒與父親雖心中難免悲痛……”
“然,其不僅是父親之子,是女兒之兄長,卻更是澄州上百萬百姓的父母官。”
“在其位,謀其職,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也隻能怪其,身為一州一府之太守,卻不思勤於政事廉潔奉公,自取也!”
“女兒曹璟,再拜!”
可略微思慮,也隻是麵無表情一擺手,“叫他走吧……”
“就說老夫近日身體抱恙,閉門謝客。”
曹三領了命,自然見禮之後便匆匆退下。
而這時,曹牧才不緊不慢,當著那中年漢子的麵,拆開那信封。
上等宣紙展開,隻見上麵,字跡娟秀如行雲流水,卻又絲毫不缺蒼勁磅礴之氣。
“父親大人在上,女兒曹璟於臨州望北而拜。”
“兄長所遇之變故,女兒鹹已知悉。近日反複思慮再三,愈發心中唏噓,甚感惶恐不安,些許愚昧之見,特告於父親知曉。”
“其一,澄州之變,雖因春汛洪災而起,且叛亂已平息,然兄長終難辭懶政亂政之罪,朝中自是人盡皆知。”
“不僅如此,據女兒所知,澄州之河堤,南岸為士紳地主之地,北岸為百姓之田……”
“而戶部每年撥付用於修築河堤之錢糧,從未有所缺漏克扣,且此次春汛並非如猛虎之勢不可擋。”
“可為何,南岸之堤固若磐石,而北岸之堤如草圩,坍塌如山倒,實屬蹊蹺,難以經受推敲。”
“其次,大康律令森嚴,百姓之田任何人不得隨意侵占,即便涉及買賣,也當有州府文書。”
“更何況,天災之時,非常之期,為何當地士紳富戶,卻膽敢冒著殺頭之罪,大肆侵吞百姓良田,令人發指?”
“個中原委,更實在微妙。”
“因此,若女兒推斷如實,按律兄長當屬流放之罪!”
“父親亦當心中有丘壑也!”
“其次,澄州之變,因楚國公王大人,大肆宣揚以致天下皆知,民間輿情沸騰,民怨四起,朝廷顏麵掃地。”
“想必今日大朝會,文武百官定是群起而攻,大肆彈劾討伐。”
“除此,或滿朝文武,皆以為,那楚國公定會借此機會,君前奏對,諫言天子甚至施壓於朝廷,下令大理寺嚴查兄長之罪責。”
“然,依照女兒對楚國公之了解,若所料不假,今日朝堂上,其定然反其道而行之。”
“不僅會為兄長懶政亂政之罪開脫,甚至以平叛有功為由,公然為兄長請功邀賞。”
“此等手段,實在狡猾至極!”
“隻因其深知,兄長之身份特殊,再加曹家與太後之淵源,兄長如何定罪處置,決斷皆係於太後一人也。”
“因此今日朝會議事,斷然不會有結果,反倒隻會令陛下為難。”
“可若父親稍有不察,借坡下驢順勢為兄長開罪……”
“那才是真正犯了天子大忌,為曹家日後埋下了禍根。”
“然,以父親之心胸睿智,定然心中如明鏡,天子駕前,定然態度決絕,奏請陛下嚴查兄長之過失。”
“此倒無須女兒擔憂!”
曹牧麵色平靜,依然不怒不喜,隻一字不落認真讀著信。
“其三,楚國公將澄州之事,鬧得天下皆知輿情失控,看似輕浮甚至無理取鬧,置朝堂臉麵於兒戲……”
“然女兒每次細細思索,卻愈發覺得,此堪稱見血封喉之筆,令人後背發涼。”
“因為至此,輕描淡寫之下,便已將曹家,逼迫到進退兩難之境地,父親無論做什麽,於兄長之處境而言都已無濟於事,甚至隻能適得其反。”
“其四,以女兒對楚國公之了解,其雖向來睚眥必報,且與父親於朝堂之間頗有嫌隙,卻也並非意氣用事之魯莽之輩……”
“與曹家的恩怨,也並未到你死我活之境地,最多也無非見到父親時,逞些口舌之快令父親難堪而已。”
“更何況,此次將澄州之事鬧得沸沸揚揚天下皆知,雖將曹家逼到進退兩難之地,可又何嚐不是將自己,逼上了生死絕境?”
“至少太後麵前,稍有不慎,其便是殺身之禍,何等兇險?”
“而楚國公其人,雖秉性乖張,常有狂悖之舉,卻是一位真正心係百姓疾苦與社稷安危之人。”
“僅憑其即便將滿朝文武與儒生士子都統統得罪,成了眾矢之的,依然大力推動臨州新政以及醫學院之創辦,便可見一斑。”
“即便是女兒,也對其甚為敬重欽佩!”
“因此,據女兒推斷,他真正的目的,不是朝堂之上權力之爭,亦不是與曹家的恩怨是非……”
“他真正想要的,是要為澄州府上百萬百姓,以及此次春汛流離失所的數萬百姓,還有此次民變,那已被當場擊殺或被緝拿歸案的幾千亂民……討一個公道!”
“亦或許,他更要以此為契機,從父親手中,奪下吏部之大權,從此整頓全國吏治!”
“因此,哪怕天下人皆以為,楚國公此舉,旨在與咱曹家為敵……”
“可女兒卻深知,澄州生出此變,太守之位,無論是朝中哪位重臣之子,或是哪位勳貴之門生,即便是左相陳公之子嗣,他也同樣會如此!”
……
信末,字跡依然穩健,卻隻有寥寥幾句。
“然,楚國公縱然心中大義,可要做到如此,又何其艱難?稍有不慎,便是身首異處!”
“還有十日,便是太後姑祖母之壽辰,若女兒所料不假,那一日,才是真正的腥風血雨之時。”
“綜上,父親這些時日,什麽也不必做,隻需安心等待便可……”
“另外,若那一日,楚國公若招來殺身之禍,懇請父親,定要在姑祖母麵前,想方設法護其周全。”
“於公,楚國公乃天下難得,真正不為權勢所動,心中裝著百姓疾苦,且經世濟國之大才……實屬百姓之福,社稷之福,大康之幸也!”
“於私,也隻有他好好活著,咱們曹家才能安穩無事!”
“至於兄長……無論是被奪了官位也罷,牢獄之災被流放也罷,女兒與父親雖心中難免悲痛……”
“然,其不僅是父親之子,是女兒之兄長,卻更是澄州上百萬百姓的父母官。”
“在其位,謀其職,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也隻能怪其,身為一州一府之太守,卻不思勤於政事廉潔奉公,自取也!”
“女兒曹璟,再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