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5章 軍工發展方向(十三)
抗戰:我們的59在前進 作者:來晚的芒果火龍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正所謂行百裏者半九十!戰略相持階段對我們八路軍而言,反而更難熬——如果說戰略退卻階段鬼子還沒把敵後戰場放心上,那麽到了戰略相持階段鬼子必然會將前期用於正麵戰場的部隊調迴來用於對付我們敵後武裝,尤其是我們八路軍。”
實際上鬼子已經從正麵戰場抽調了一些軍隊迴到華北——比如第5師團、第10師團和第27師團。
更別說還有一些新編成的師團比如第32師團也在從鬼子本土調來。
而且唐亮還準備了其他理由,比如:
“大家也不會認為八路軍往後兵力就不再增加了吧?”
這個問題的答案顯而易見,誰會嫌自己手下兵多?除非實在養不起了。
“哪怕大家手下的指戰員已經練得無比精銳,那麽未來呢?如果今後數年內八路軍兵力再翻一倍,甚至兩倍呢?我們是選擇更容易訓練的武器,還是更難上手的武器?”
會場頓時響起了熱烈的掌聲,答案已經不言自明!
曆史上八路軍在抗戰結束時總兵力已經是101萬,而新四軍也有31萬;而民兵更是2倍於此數,哪怕民兵並沒有裝備迫擊炮和擲彈筒,那麽光看這130萬的部隊呢?要裝備多少擲彈筒或迫擊炮,要訓練多少炮兵?
誰會拒絕自己手中的兵力持續增加?而既然增加兵力,那麽如果炮兵也能同比增加那是最好了——雖然比起招收步槍兵可是難太多了,再怎麽說炮兵也是技術兵種。
當然八路軍和新四軍再樂觀的人都不會想到11年後的解放軍居然會達到400萬以上的兵力規模,比起全麵抗戰初期的4.5萬八路軍外加1萬多新四軍,差不多擴大了80倍。
“【60毫米迫擊炮】的重量是否比擲彈筒重不少?如果裝備這種輕型迫擊炮,是否會影響我軍的機動性和火力?”
“雖說【60毫米迫擊炮】重量達到19公斤,比起鬼子的【89式擲彈筒】的4.7公斤重不少,但是也不是沒有變通辦法,迫擊炮由3部分組成,其中炮身為5公斤,炮架為9公斤,座板為5公斤,采取‘突擊者模式’可以隻攜帶炮管,靠人肉扶著炮管發射,跟【89式擲彈筒】重量也就相差0.3公斤而已。”
“這不就是趙炮神當年在大渡河安順場的操作麽?”
唐亮一拍腦袋,還真是,咋就忘了這個呢?
而且也正是這個經典戰例影響,解放軍迫擊炮手考核項目就有這個人肉持炮分項目,不為別的,戰鬥中迫擊炮被炸斷炸傷炮架隻剩炮管的情況實在太常見了。
“那麽我們應該將【60毫米迫擊炮】布置在哪個層級的部隊?”
這個問題對唐亮而言毫無難度,直接抄誌願軍的編製就是。
“一個步兵連配置一個迫擊炮排,下設3門【60毫米迫擊炮】即可。”
“那豈不是比鬼子裝備的擲彈筒數量少多了?會不會壓製不住鬼子的擲彈筒?”
“不會!”
唐亮斬釘截鐵地給出了答案!
別看鬼子一個步兵連(中隊)裝備的擲彈筒有9具之多,甚至是誌願軍同等編製的步兵連中裝備的迫擊炮數量的3倍,但是仗著精度高射程遠,實際效能卻是反過來的——唐亮相信但凡擲彈筒比60迫好用,誌願軍爺爺絕不會在朝鮮戰場選擇【60毫米迫擊炮】。
——甚至曆史上在解放戰爭中就連國軍都更多選擇了【60毫米迫擊炮】,要知道國軍相比解放軍,在人員培訓上可是漫不經心多了,但凡能湊活的,國軍可不會給自己加碼上壓力,隻能說【60毫米迫擊炮】相比【89式擲彈筒】優勢實在明顯太多了。
“隻是我們去哪兒弄這門【60毫米迫擊炮】的設計圖紙呢?”
“國府還沒造出這門炮麽?”
這下輪到唐亮驚訝了,難道這門經典的輕型迫擊炮國府還沒開始造麽?
這也不怪唐亮,畢竟對一些武器的細節不清楚;自從1927年法國的藝術家布朗德成功設計出新一代50\/60\/81\/120毫米迫擊炮後,各國都給出了很高的評價,紛紛稱讚布朗德是最會設計武器的藝術家(小胡子隻會設計德國國防軍軍服,水準差太多)。
要點臉的國家向法國購買生產許可證,不要臉的就直接“向經典致敬(抄襲)”了。
國府正是“向經典致敬”的一員,在買了原版貨後,就決定要仿製。
不過國軍優先仿製的是81毫米迫擊炮(國府調整了口徑,擴大1毫米變成82毫米迫擊炮,因為鬼子也有仿製的81毫米迫擊炮,為了避免鬼子繳獲國軍迫擊炮彈直接使用而故意擴大口徑)。
不過國軍雖然自造了【82毫米迫擊炮】,但是並不算重視,仍然還是更喜歡買榴彈炮和山炮,並沒有根據“918事變”後的抗戰前景和國府所能掌握的兵工廠實力做認真調研而全力生產迫擊炮,哪怕迫擊炮在防禦作戰中效能明顯,國府購買的【福博斯75毫米山炮】一門大約能買23門【82毫米迫擊炮】。
雖說德國沒有【60毫米迫擊炮】賣,但是既然曆史上八路軍都能造50小炮,想來要自造【60毫米迫擊炮】也沒有什麽技術難題。
而對鬼子戰術的研究也同樣相當落後,結果更是沒在全麵抗戰爆發前研究出用【60毫米迫擊炮】克製【89式擲彈筒】的相應戰術打法——結果就是隻能在抗戰中以血的教訓慢慢學。
既然連【82毫米迫擊炮】都這待遇,威力更小的【60毫米迫擊炮】就更不急著仿製了。
“【60毫米迫擊炮】這麽經典的連級部隊伴隨火炮,國府居然不重視?”
唐亮無法理解,更沒法想象!
事實上抗戰開始後國軍的機槍被鬼子擲彈筒各種花式炸,國軍居然沒想起束之高閣的【60毫米迫擊炮】,於是疾病亂投醫大肆仿造【89式擲彈筒】,又因為工藝不過關外加不敢大膽改進設計,結果仿製的擲彈筒隻有鬼子原版60-70%的射程,還是被鬼子擲彈筒壓製,損失相當大。
而閻錫山的太原兵工廠雖然也造迫擊炮,不過仿造的是國外更早期的英製迫擊炮,口徑有75毫米和83毫米,但性能均不如法國布朗德81毫米迫擊炮。
而且太原兵工廠品控質量隻能用一言難盡來形容。晉造武器采取的包工的模式。也就是給你一堆原材料,做出一支成品槍給你多少錢,扣除原材料款後才是你的。這就造成了偷工減料是常態,同時零件不能互換。而且閻為了節約成本,基本使用碳素鋼,使得槍管炮管的耐磨性太差。
閻為了解決槍炮用鋼的問題,建立了西北煉鐵廠,也就是現在太鋼的前身。隻可惜剛建立好,就遇到鬼子進攻山西。煉鐵廠的大部分設備,被鬼子掠走。閻退到晉西後,之所以還維持輕武器的自給自足。是因為拆卸隴海鐵路沒人願意去,他派人去的。將二十多萬噸軌道鋼運到陝西,才勉強維持軍工生產。
對唐亮而言,既然這段曆史細節不清楚,他決定拋磚引玉:
“國府的【82毫米迫擊炮】是仿製自法國同類迫擊炮,同期也應該逆向測繪了【60毫米迫擊炮】,如有可能,我們應該從國府那兒了解一下。”
實際上鬼子已經從正麵戰場抽調了一些軍隊迴到華北——比如第5師團、第10師團和第27師團。
更別說還有一些新編成的師團比如第32師團也在從鬼子本土調來。
而且唐亮還準備了其他理由,比如:
“大家也不會認為八路軍往後兵力就不再增加了吧?”
這個問題的答案顯而易見,誰會嫌自己手下兵多?除非實在養不起了。
“哪怕大家手下的指戰員已經練得無比精銳,那麽未來呢?如果今後數年內八路軍兵力再翻一倍,甚至兩倍呢?我們是選擇更容易訓練的武器,還是更難上手的武器?”
會場頓時響起了熱烈的掌聲,答案已經不言自明!
曆史上八路軍在抗戰結束時總兵力已經是101萬,而新四軍也有31萬;而民兵更是2倍於此數,哪怕民兵並沒有裝備迫擊炮和擲彈筒,那麽光看這130萬的部隊呢?要裝備多少擲彈筒或迫擊炮,要訓練多少炮兵?
誰會拒絕自己手中的兵力持續增加?而既然增加兵力,那麽如果炮兵也能同比增加那是最好了——雖然比起招收步槍兵可是難太多了,再怎麽說炮兵也是技術兵種。
當然八路軍和新四軍再樂觀的人都不會想到11年後的解放軍居然會達到400萬以上的兵力規模,比起全麵抗戰初期的4.5萬八路軍外加1萬多新四軍,差不多擴大了80倍。
“【60毫米迫擊炮】的重量是否比擲彈筒重不少?如果裝備這種輕型迫擊炮,是否會影響我軍的機動性和火力?”
“雖說【60毫米迫擊炮】重量達到19公斤,比起鬼子的【89式擲彈筒】的4.7公斤重不少,但是也不是沒有變通辦法,迫擊炮由3部分組成,其中炮身為5公斤,炮架為9公斤,座板為5公斤,采取‘突擊者模式’可以隻攜帶炮管,靠人肉扶著炮管發射,跟【89式擲彈筒】重量也就相差0.3公斤而已。”
“這不就是趙炮神當年在大渡河安順場的操作麽?”
唐亮一拍腦袋,還真是,咋就忘了這個呢?
而且也正是這個經典戰例影響,解放軍迫擊炮手考核項目就有這個人肉持炮分項目,不為別的,戰鬥中迫擊炮被炸斷炸傷炮架隻剩炮管的情況實在太常見了。
“那麽我們應該將【60毫米迫擊炮】布置在哪個層級的部隊?”
這個問題對唐亮而言毫無難度,直接抄誌願軍的編製就是。
“一個步兵連配置一個迫擊炮排,下設3門【60毫米迫擊炮】即可。”
“那豈不是比鬼子裝備的擲彈筒數量少多了?會不會壓製不住鬼子的擲彈筒?”
“不會!”
唐亮斬釘截鐵地給出了答案!
別看鬼子一個步兵連(中隊)裝備的擲彈筒有9具之多,甚至是誌願軍同等編製的步兵連中裝備的迫擊炮數量的3倍,但是仗著精度高射程遠,實際效能卻是反過來的——唐亮相信但凡擲彈筒比60迫好用,誌願軍爺爺絕不會在朝鮮戰場選擇【60毫米迫擊炮】。
——甚至曆史上在解放戰爭中就連國軍都更多選擇了【60毫米迫擊炮】,要知道國軍相比解放軍,在人員培訓上可是漫不經心多了,但凡能湊活的,國軍可不會給自己加碼上壓力,隻能說【60毫米迫擊炮】相比【89式擲彈筒】優勢實在明顯太多了。
“隻是我們去哪兒弄這門【60毫米迫擊炮】的設計圖紙呢?”
“國府還沒造出這門炮麽?”
這下輪到唐亮驚訝了,難道這門經典的輕型迫擊炮國府還沒開始造麽?
這也不怪唐亮,畢竟對一些武器的細節不清楚;自從1927年法國的藝術家布朗德成功設計出新一代50\/60\/81\/120毫米迫擊炮後,各國都給出了很高的評價,紛紛稱讚布朗德是最會設計武器的藝術家(小胡子隻會設計德國國防軍軍服,水準差太多)。
要點臉的國家向法國購買生產許可證,不要臉的就直接“向經典致敬(抄襲)”了。
國府正是“向經典致敬”的一員,在買了原版貨後,就決定要仿製。
不過國軍優先仿製的是81毫米迫擊炮(國府調整了口徑,擴大1毫米變成82毫米迫擊炮,因為鬼子也有仿製的81毫米迫擊炮,為了避免鬼子繳獲國軍迫擊炮彈直接使用而故意擴大口徑)。
不過國軍雖然自造了【82毫米迫擊炮】,但是並不算重視,仍然還是更喜歡買榴彈炮和山炮,並沒有根據“918事變”後的抗戰前景和國府所能掌握的兵工廠實力做認真調研而全力生產迫擊炮,哪怕迫擊炮在防禦作戰中效能明顯,國府購買的【福博斯75毫米山炮】一門大約能買23門【82毫米迫擊炮】。
雖說德國沒有【60毫米迫擊炮】賣,但是既然曆史上八路軍都能造50小炮,想來要自造【60毫米迫擊炮】也沒有什麽技術難題。
而對鬼子戰術的研究也同樣相當落後,結果更是沒在全麵抗戰爆發前研究出用【60毫米迫擊炮】克製【89式擲彈筒】的相應戰術打法——結果就是隻能在抗戰中以血的教訓慢慢學。
既然連【82毫米迫擊炮】都這待遇,威力更小的【60毫米迫擊炮】就更不急著仿製了。
“【60毫米迫擊炮】這麽經典的連級部隊伴隨火炮,國府居然不重視?”
唐亮無法理解,更沒法想象!
事實上抗戰開始後國軍的機槍被鬼子擲彈筒各種花式炸,國軍居然沒想起束之高閣的【60毫米迫擊炮】,於是疾病亂投醫大肆仿造【89式擲彈筒】,又因為工藝不過關外加不敢大膽改進設計,結果仿製的擲彈筒隻有鬼子原版60-70%的射程,還是被鬼子擲彈筒壓製,損失相當大。
而閻錫山的太原兵工廠雖然也造迫擊炮,不過仿造的是國外更早期的英製迫擊炮,口徑有75毫米和83毫米,但性能均不如法國布朗德81毫米迫擊炮。
而且太原兵工廠品控質量隻能用一言難盡來形容。晉造武器采取的包工的模式。也就是給你一堆原材料,做出一支成品槍給你多少錢,扣除原材料款後才是你的。這就造成了偷工減料是常態,同時零件不能互換。而且閻為了節約成本,基本使用碳素鋼,使得槍管炮管的耐磨性太差。
閻為了解決槍炮用鋼的問題,建立了西北煉鐵廠,也就是現在太鋼的前身。隻可惜剛建立好,就遇到鬼子進攻山西。煉鐵廠的大部分設備,被鬼子掠走。閻退到晉西後,之所以還維持輕武器的自給自足。是因為拆卸隴海鐵路沒人願意去,他派人去的。將二十多萬噸軌道鋼運到陝西,才勉強維持軍工生產。
對唐亮而言,既然這段曆史細節不清楚,他決定拋磚引玉:
“國府的【82毫米迫擊炮】是仿製自法國同類迫擊炮,同期也應該逆向測繪了【60毫米迫擊炮】,如有可能,我們應該從國府那兒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