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間孩子們已經把盆給抬了出來,有的孩子還伸手撈出一些麥粒兒來看,麥粒已經膨脹了,比從布袋裏拿出的那些水潤的多。
孩子們把木盤子拿過來,鋪上一張白布,然後把那些麥粒兒撒在白布上,盡量撒的均勻一些。撒好麥粒兒之後,又在上麵鋪了白布,並撒上水。
老憨點頭說:“做的還是不錯的,看著布幹了的時候撒上一點水,上麵這塊布保持濕潤,麥粒兒才容易發芽的,但是沒發芽沒長根之前,水不能太多,如果盤子裏的水太多,麥粒就會爛掉,這事交給你們了,好好的做。”
於是那幾盤子麥粒兒成了孩子們的寶貝,每天都被看了無數遍。老憨也不阻止,隻是笑嗬嗬的看著。
女人看著孩子們期盼的樣子,對老憨說道:“收了一茬麥子,總共就收了這麽一點大麥,還是我們和孩子在麥子快成熟的時候,一點一點從地裏摘來的,做不了多少糖吧?”
老憨點頭說:“現在已經很少有人專門種大麥了,牲口的飼料裏不用大麥,用麥麩也是很好的了,如果沒有大麥,用小麥也是可以的,隻是做出來的麥芽糖味道上差了一些。”
一直過了好幾天,那麥芽終於長到一虎口長了。老憨笑著說:“終於可以做麥芽糖了。”
於是孩子們就忙活了起來。大點兒的孩子把麥芽取下來洗幹淨,放到木桶裏用木棍搗爛。小一點的孩子,幫忙洗紅薯,給紅薯打皮兒。
看著孩子們忙活,女人笑著說:“這些孩子幹活還不夠搗亂的呢!”老憨卻一本正經地說:“重在參與嘛!手藝是練出來的,見過怎麽做不等於會做啊。”
等女人把紅薯蒸熟搗爛,老憨還是把孩子們搗了半天的麥芽,又拿來搗了一遍。孩子們力氣小,大多還是白忙活的。
煮熟搗爛的紅薯,和已經倒的稀爛的麥芽摻和在一起,一遍一遍攪勻了,事情終於告一段落了,還需要發酵,大半天的時間的。
孩子們沒幹出多少活來,居然還累得不輕。打發孩子們去休息了,大人卻不能休息的,還需要做一些糖心兒的。其實就是把花生炒熟炒香,然後再壓成碎末。這樣的工作很細致,很無聊,於是女人便和老憨聊起了天兒來。
女人笑著說:“以前你說你會做糖,我還以為你騙我們的,沒想到你真的會做糖。”
老憨卻一本正經的說道:“這一輩兒傳到我這裏,有好幾門不錯的手藝在我手裏的,等孩子們長大了,一定要教給他們,你們再給我多生幾個,我也教給他們,要是這手藝傳不下去,就可惜了祖宗的一片苦心了。”
女人奇怪的問:“你到底還會什麽手藝呀,以前在一個村莊裏住了那麽久,壓根就不知道你會做糖。”
老憨歎口氣說:“其實從我很小的時候,父親就教給我中醫的,從拿人關節兒到給人正骨,從湯頭歌一句一句的背誦,到一樣一樣的辨認藥材。後來是一個醫方,一個醫方的背誦,到後來終於可以做一些成藥,熬一些膏藥。父親費心費力的教,我辛辛苦苦的學,到後來終於有所小成,實屬不易,父親和我的目標,是想讓我成為一個好的中醫大夫,不是一個賣糖的小貨郎。”
女人惋惜的說道:“那你好不容易學會的做糖,卻又不幹這一行,豈不是很可惜嗎?”
老憨笑了,很開心的說道:“誰說我沒有做糖,賣糖的?我其實是偷偷在做,偷偷出去賣的。”
女人很驚訝:“真沒想到,你居然做的這麽秘密,這麽多年就沒被別人發現?”
老憨點頭說道:“為了讓周圍的人知道我會醫術,我可以免費的幫周圍的鄉親看一些小毛病。為了不讓別人覺得我是賣糖的小貨郎,我出去賣糖的時候都是半夜起床,挑著貨郎挑子走出好幾裏地了,天才剛亮的,迴來的時候,也是半夜迴來的,所以周圍的鄰居鄉親一直都不知道我出去賣糖的事。”
女人也不由得感歎道:“還真是難為你了。”
老憨卻不在意的笑道:“沒什麽的,要想比別人過得好些,就需要比別人多下些力氣,花些心思……”
一邊聊天一邊幹活,就不那麽枯燥了,時間也過得快了起來。半日的光景之後,老憨掀開鍋蓋兒,仔細看那混合的麥芽和煮熟的紅薯,用勺子攪了一下, 比剛混合好的時候稀薄了許多,不再那麽粘稠了。
又用勺子濾出一些湯汁,輕輕的嚐了一口,滿意的點點頭,招唿兩個女人過來嚐嚐。女人嚐了一口皺眉說道:“沒有多少甜味兒啊?”
老憨得意的笑道:“你們記住這個味道就可以了,做麥芽糖最重要的就是火候,發酵到這個程度剛剛好,再繼續發酵,會有酸敗的現象。”
於是三個人。把鍋裏的東西舀出了幾勺包在紗布裏,收好口,用力按壓紗布,濃稠的湯汁就慢慢的流了出來。
這活很費力氣,三個人輪流幹,居然也累得不輕。還好力氣沒有白費,終於擠出了半鍋的湯汁。
接下來的工作又無聊了起來,一個負責燒火,另外兩個負責攪鍋裏的湯汁,於是他們三個又聊起了天兒來。
小女人好奇的問道:“這糖是用紅薯做的,為什麽叫麥芽糖呢?應該叫紅薯糖才對呀!”
老憨點頭說道:“其實叫紅薯糖也對的,隻不過用麥芽發酵做糖,用到的原料不止紅薯這一種。也有用高粱和麥芽發酵了做糖的,也有用小米兒和麥芽發酵做糖的,醫書中說最早的麥芽糖,其實是用米和麥芽發酵做的糖,所以糖這個字兒,偏旁就是個米字兒。”
兩個女人奇怪的問:“醫書還教人怎麽做糖嗎?你做糖的本事是從醫書裏學來的嗎?”
老憨卻搖頭說:“醫書裏教人用糖做藥給人治病的方子很多,教作糖的方法說的太籠統了,我做糖的手藝是我母親教我的。我母親是楊家莊的人。”
大女人聽到這話了然的說道:“那就難怪了,楊家莊,李家莊。家家都有賣糖的筐。那兩個莊子做出來的糖可是遠近聞名的。”
孩子們把木盤子拿過來,鋪上一張白布,然後把那些麥粒兒撒在白布上,盡量撒的均勻一些。撒好麥粒兒之後,又在上麵鋪了白布,並撒上水。
老憨點頭說:“做的還是不錯的,看著布幹了的時候撒上一點水,上麵這塊布保持濕潤,麥粒兒才容易發芽的,但是沒發芽沒長根之前,水不能太多,如果盤子裏的水太多,麥粒就會爛掉,這事交給你們了,好好的做。”
於是那幾盤子麥粒兒成了孩子們的寶貝,每天都被看了無數遍。老憨也不阻止,隻是笑嗬嗬的看著。
女人看著孩子們期盼的樣子,對老憨說道:“收了一茬麥子,總共就收了這麽一點大麥,還是我們和孩子在麥子快成熟的時候,一點一點從地裏摘來的,做不了多少糖吧?”
老憨點頭說:“現在已經很少有人專門種大麥了,牲口的飼料裏不用大麥,用麥麩也是很好的了,如果沒有大麥,用小麥也是可以的,隻是做出來的麥芽糖味道上差了一些。”
一直過了好幾天,那麥芽終於長到一虎口長了。老憨笑著說:“終於可以做麥芽糖了。”
於是孩子們就忙活了起來。大點兒的孩子把麥芽取下來洗幹淨,放到木桶裏用木棍搗爛。小一點的孩子,幫忙洗紅薯,給紅薯打皮兒。
看著孩子們忙活,女人笑著說:“這些孩子幹活還不夠搗亂的呢!”老憨卻一本正經地說:“重在參與嘛!手藝是練出來的,見過怎麽做不等於會做啊。”
等女人把紅薯蒸熟搗爛,老憨還是把孩子們搗了半天的麥芽,又拿來搗了一遍。孩子們力氣小,大多還是白忙活的。
煮熟搗爛的紅薯,和已經倒的稀爛的麥芽摻和在一起,一遍一遍攪勻了,事情終於告一段落了,還需要發酵,大半天的時間的。
孩子們沒幹出多少活來,居然還累得不輕。打發孩子們去休息了,大人卻不能休息的,還需要做一些糖心兒的。其實就是把花生炒熟炒香,然後再壓成碎末。這樣的工作很細致,很無聊,於是女人便和老憨聊起了天兒來。
女人笑著說:“以前你說你會做糖,我還以為你騙我們的,沒想到你真的會做糖。”
老憨卻一本正經的說道:“這一輩兒傳到我這裏,有好幾門不錯的手藝在我手裏的,等孩子們長大了,一定要教給他們,你們再給我多生幾個,我也教給他們,要是這手藝傳不下去,就可惜了祖宗的一片苦心了。”
女人奇怪的問:“你到底還會什麽手藝呀,以前在一個村莊裏住了那麽久,壓根就不知道你會做糖。”
老憨歎口氣說:“其實從我很小的時候,父親就教給我中醫的,從拿人關節兒到給人正骨,從湯頭歌一句一句的背誦,到一樣一樣的辨認藥材。後來是一個醫方,一個醫方的背誦,到後來終於可以做一些成藥,熬一些膏藥。父親費心費力的教,我辛辛苦苦的學,到後來終於有所小成,實屬不易,父親和我的目標,是想讓我成為一個好的中醫大夫,不是一個賣糖的小貨郎。”
女人惋惜的說道:“那你好不容易學會的做糖,卻又不幹這一行,豈不是很可惜嗎?”
老憨笑了,很開心的說道:“誰說我沒有做糖,賣糖的?我其實是偷偷在做,偷偷出去賣的。”
女人很驚訝:“真沒想到,你居然做的這麽秘密,這麽多年就沒被別人發現?”
老憨點頭說道:“為了讓周圍的人知道我會醫術,我可以免費的幫周圍的鄉親看一些小毛病。為了不讓別人覺得我是賣糖的小貨郎,我出去賣糖的時候都是半夜起床,挑著貨郎挑子走出好幾裏地了,天才剛亮的,迴來的時候,也是半夜迴來的,所以周圍的鄰居鄉親一直都不知道我出去賣糖的事。”
女人也不由得感歎道:“還真是難為你了。”
老憨卻不在意的笑道:“沒什麽的,要想比別人過得好些,就需要比別人多下些力氣,花些心思……”
一邊聊天一邊幹活,就不那麽枯燥了,時間也過得快了起來。半日的光景之後,老憨掀開鍋蓋兒,仔細看那混合的麥芽和煮熟的紅薯,用勺子攪了一下, 比剛混合好的時候稀薄了許多,不再那麽粘稠了。
又用勺子濾出一些湯汁,輕輕的嚐了一口,滿意的點點頭,招唿兩個女人過來嚐嚐。女人嚐了一口皺眉說道:“沒有多少甜味兒啊?”
老憨得意的笑道:“你們記住這個味道就可以了,做麥芽糖最重要的就是火候,發酵到這個程度剛剛好,再繼續發酵,會有酸敗的現象。”
於是三個人。把鍋裏的東西舀出了幾勺包在紗布裏,收好口,用力按壓紗布,濃稠的湯汁就慢慢的流了出來。
這活很費力氣,三個人輪流幹,居然也累得不輕。還好力氣沒有白費,終於擠出了半鍋的湯汁。
接下來的工作又無聊了起來,一個負責燒火,另外兩個負責攪鍋裏的湯汁,於是他們三個又聊起了天兒來。
小女人好奇的問道:“這糖是用紅薯做的,為什麽叫麥芽糖呢?應該叫紅薯糖才對呀!”
老憨點頭說道:“其實叫紅薯糖也對的,隻不過用麥芽發酵做糖,用到的原料不止紅薯這一種。也有用高粱和麥芽發酵了做糖的,也有用小米兒和麥芽發酵做糖的,醫書中說最早的麥芽糖,其實是用米和麥芽發酵做的糖,所以糖這個字兒,偏旁就是個米字兒。”
兩個女人奇怪的問:“醫書還教人怎麽做糖嗎?你做糖的本事是從醫書裏學來的嗎?”
老憨卻搖頭說:“醫書裏教人用糖做藥給人治病的方子很多,教作糖的方法說的太籠統了,我做糖的手藝是我母親教我的。我母親是楊家莊的人。”
大女人聽到這話了然的說道:“那就難怪了,楊家莊,李家莊。家家都有賣糖的筐。那兩個莊子做出來的糖可是遠近聞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