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嘉強這次一共帶來了兩本書,兩本手劄和三幅畫。都是他祖父的收藏。
老人去世後,老宅空置疏於打理,以至於台風過境導致存放文寶的耳房漏雨都沒人發現。
裏麵存著的書畫古籍在潮濕的環境中放了兩年多,就成了眼下這副模樣……
從徐嘉強的介紹中能聽出來,他祖父的收藏應該相當豐富。受損的多半不止這次帶來的七件。
剩下的也許受損沒這麽嚴重,在內陸以外的地方尋找高人修複了。
也許這次隻是個試探。如果內陸沒有罰沒,或是追查這些古物是如何流出去,榮寶齋也確實有實力修複這些受損嚴重的寶貝,後麵應該陸續還會有別的送來。
接待曲卓三人的榮寶齋領導仔細檢查過七件東西,說長時間置於潮濕環境,材質已經腐敗黴壞,後又被烘幹晾曬。
眼下已經極為脆弱了,直接翻開或者展開,將會造成不可逆的損傷,更有可能徹底損毀。
榮寶齋這邊的解決辦法是,根據不同材質,用特製的藥水浸或者慢蒸。
待材質和粘粘軟化,再由經驗豐富的老師傅邊修邊展。全部展開後,做進一步修複。再用藥水固化,重新裝訂和裝裱。
這個過程會非常的慢,隻初步的浸或者蒸,就需要三到五天。後麵需要多久才能修複,要視情況而定。
另外,能修複到什麽程度也不好說。要等看到書、畫和劄內部的實際情況,才能做出判斷……
東西已經送來了,徐嘉強自然沒有二話。隻是聽說修複時間會很長,搞不好要三五個月甚至更久,不由得一陣為難。
曲卓見狀說:“這樣,你安心待幾天。等這裏的修複師對書畫內部的受損程度有一個判斷,初步確定能不能修,能修到什麽程度就行。
後麵的事交給我,修複完成我負責安排,一定周全的送去港島。”
“吼啊。”徐嘉強抓救命稻草似的抓住曲卓的手,激動的說:“多謝曲生,實喺太謝謝啦。”
“不要客氣。既然你表哥把事情托付給我,我一定負責到底。”曲卓拍了拍徐嘉強的胳膊,看向榮寶齋的領導:“師傅,麻煩您盡快安排。徐先生在港島的公務特別繁忙,沒辦法在咱這邊滯留太久。”
“稍安勿躁,我打電話聯係幾位行家。先斷一斷年代和材質,才好權衡著進行下一步。”榮寶齋領導說話間拿起電話,連著打出好幾通。
後麵的一個來小時,不大的辦公室裏陸陸續續來了好多老頭兒。
有榮寶齋的修複師傅,也有故宮博物院的專家,還有清北考古係和曆史係的教授。
有意思的是,趙教授和王世襄也來了。
趙教授是研究古建築的,對書畫隻是愛好。是博物院把電話打到五號院,給王世襄安排任務。剛好趕上趙教授今天沒課,來五號院檢查工程進度。好奇之下,跟著王世襄一起來了。
老王頭兒這趟是來完成院裏交給他的任務,模樣神情看起來賊嚴肅。別說,還真有點專家學者的意思。
當然了,這種感覺僅限於不了解他的人。
了解他性格的曲卓瞅著,總是忍不住的想笑。逮到機會就偷偷衝老爺子皺鼻子眨眼……嘿~別說,老頭兒硬是能繃的住,直接把某人當空氣。
趙教授看不下去了,暗暗瞪了曲卓一眼,用口型訓斥:“別胡鬧!”
曲卓縮了縮脖子,在角落裏坐著聽一幫老頭瞎討論。
不能說瞎討論!
但凡被喊來的,都是真正有兩把刷子的業內行家。
比如曲卓“摸”過的那本黃帝內經·靈柩……老頭兒們可沒有“掛”,雖然分辨不出書皮上的字是什麽。但愣是通過紙張的纖維密度和粗細,判斷出是檀樹皮和稻草,還加了黃柏。由此推斷出,這很大可能是唐中期的一本古籍。
而且,紙張材質考究用墨精良,是官製藏書。
另一本書,書皮是清中後期的,材質和墨質不佳,但書瓤裏掉下來的一小點點脆屑,符合南宋時期紙張的特征。
至於那三幅畫,裱背的紙張和畫軸都是民國時期的產物。至於裏麵被裝裱的畫,要打開之後才知道是什麽。
兩本手劄就比較有意思了,一本是民國仿古的產物。估計是某位得意古風的人物用這玩意給別人寫信。
有多少價值,就要看寫信的人和收信的人是誰了。
另一本來頭有點大,不知是顛簸還是晾幹後有人強行翻看,手劄能掀開一些。
裏麵的紙張分層,兩邊有字的一麵貼合在了一起。
一幫老頭連比劃帶臨摹,用在草紙上把貼合在一起的字跡描繪出來,再進行拆解。通過對字體和內容的判斷,猜測很有可能是蔡京寫給他胞弟蔡卞的信。
沒錯,就是那個北宋六賊之首,先後四次任相長達十七年之久蔡京。
“奸”和“賊”先放一邊,那貨在書法上的造詣是不容置疑的。所以,他給胞弟的書信,不止內容對後人揭幕曆史有幫助,還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曲卓聽一幫老頭兒擱那看到絕世美女似的熱烈的討論……心裏癢癢的厲害。
真想趁人不注意,湊過去按個“摸”一把。
但很明顯,是不現實的。
即便“摸”到了,一頓臭罵鐵定免不了。
琢磨著早晚有“過手”的機會,便把刺刺撓撓的好奇心給安撫了下去。
等七件東西的初步鑒定做完,已經過飯點兒了。曲卓打著徐嘉強的名義,請一幫老爺子去就近的豐澤園海搓了一頓。
飯桌上就著話頭,打聽了下書畫古件應該怎樣正確的保存。
老先生們教的很認真,但曲卓依舊迷糊。因為聽到的都是些基於經驗之上的操作和小技巧,沒有量化的數據。
比如最基礎的,不同材質的保存場景,到底需要什麽樣的溫度和濕度?
沒有量化數據,老先生們闡述的方法和技巧,對一個純小白來說,就有些過於抽象了。
等話頭岔過去,曲卓又假裝好奇的小聲請教趙教授……老式宅子的門窗那麽小,內間的大家具是怎麽弄進去了?
答案曲卓能猜到,都是些榫卯結構的物件,自然是拆散了搬進屋,再組裝起來。
他真正想問的是,拆裝的技巧。主要是如何在不損壞物件的前提下給拆解開。
隔著倆座位的王世襄,聽到曲卓和趙教授在談論什麽,但麵上沒什麽反應。擺著一副嚴謹臉,偶爾謹慎的摻和一兩句其他人的話題……
老人去世後,老宅空置疏於打理,以至於台風過境導致存放文寶的耳房漏雨都沒人發現。
裏麵存著的書畫古籍在潮濕的環境中放了兩年多,就成了眼下這副模樣……
從徐嘉強的介紹中能聽出來,他祖父的收藏應該相當豐富。受損的多半不止這次帶來的七件。
剩下的也許受損沒這麽嚴重,在內陸以外的地方尋找高人修複了。
也許這次隻是個試探。如果內陸沒有罰沒,或是追查這些古物是如何流出去,榮寶齋也確實有實力修複這些受損嚴重的寶貝,後麵應該陸續還會有別的送來。
接待曲卓三人的榮寶齋領導仔細檢查過七件東西,說長時間置於潮濕環境,材質已經腐敗黴壞,後又被烘幹晾曬。
眼下已經極為脆弱了,直接翻開或者展開,將會造成不可逆的損傷,更有可能徹底損毀。
榮寶齋這邊的解決辦法是,根據不同材質,用特製的藥水浸或者慢蒸。
待材質和粘粘軟化,再由經驗豐富的老師傅邊修邊展。全部展開後,做進一步修複。再用藥水固化,重新裝訂和裝裱。
這個過程會非常的慢,隻初步的浸或者蒸,就需要三到五天。後麵需要多久才能修複,要視情況而定。
另外,能修複到什麽程度也不好說。要等看到書、畫和劄內部的實際情況,才能做出判斷……
東西已經送來了,徐嘉強自然沒有二話。隻是聽說修複時間會很長,搞不好要三五個月甚至更久,不由得一陣為難。
曲卓見狀說:“這樣,你安心待幾天。等這裏的修複師對書畫內部的受損程度有一個判斷,初步確定能不能修,能修到什麽程度就行。
後麵的事交給我,修複完成我負責安排,一定周全的送去港島。”
“吼啊。”徐嘉強抓救命稻草似的抓住曲卓的手,激動的說:“多謝曲生,實喺太謝謝啦。”
“不要客氣。既然你表哥把事情托付給我,我一定負責到底。”曲卓拍了拍徐嘉強的胳膊,看向榮寶齋的領導:“師傅,麻煩您盡快安排。徐先生在港島的公務特別繁忙,沒辦法在咱這邊滯留太久。”
“稍安勿躁,我打電話聯係幾位行家。先斷一斷年代和材質,才好權衡著進行下一步。”榮寶齋領導說話間拿起電話,連著打出好幾通。
後麵的一個來小時,不大的辦公室裏陸陸續續來了好多老頭兒。
有榮寶齋的修複師傅,也有故宮博物院的專家,還有清北考古係和曆史係的教授。
有意思的是,趙教授和王世襄也來了。
趙教授是研究古建築的,對書畫隻是愛好。是博物院把電話打到五號院,給王世襄安排任務。剛好趕上趙教授今天沒課,來五號院檢查工程進度。好奇之下,跟著王世襄一起來了。
老王頭兒這趟是來完成院裏交給他的任務,模樣神情看起來賊嚴肅。別說,還真有點專家學者的意思。
當然了,這種感覺僅限於不了解他的人。
了解他性格的曲卓瞅著,總是忍不住的想笑。逮到機會就偷偷衝老爺子皺鼻子眨眼……嘿~別說,老頭兒硬是能繃的住,直接把某人當空氣。
趙教授看不下去了,暗暗瞪了曲卓一眼,用口型訓斥:“別胡鬧!”
曲卓縮了縮脖子,在角落裏坐著聽一幫老頭瞎討論。
不能說瞎討論!
但凡被喊來的,都是真正有兩把刷子的業內行家。
比如曲卓“摸”過的那本黃帝內經·靈柩……老頭兒們可沒有“掛”,雖然分辨不出書皮上的字是什麽。但愣是通過紙張的纖維密度和粗細,判斷出是檀樹皮和稻草,還加了黃柏。由此推斷出,這很大可能是唐中期的一本古籍。
而且,紙張材質考究用墨精良,是官製藏書。
另一本書,書皮是清中後期的,材質和墨質不佳,但書瓤裏掉下來的一小點點脆屑,符合南宋時期紙張的特征。
至於那三幅畫,裱背的紙張和畫軸都是民國時期的產物。至於裏麵被裝裱的畫,要打開之後才知道是什麽。
兩本手劄就比較有意思了,一本是民國仿古的產物。估計是某位得意古風的人物用這玩意給別人寫信。
有多少價值,就要看寫信的人和收信的人是誰了。
另一本來頭有點大,不知是顛簸還是晾幹後有人強行翻看,手劄能掀開一些。
裏麵的紙張分層,兩邊有字的一麵貼合在了一起。
一幫老頭連比劃帶臨摹,用在草紙上把貼合在一起的字跡描繪出來,再進行拆解。通過對字體和內容的判斷,猜測很有可能是蔡京寫給他胞弟蔡卞的信。
沒錯,就是那個北宋六賊之首,先後四次任相長達十七年之久蔡京。
“奸”和“賊”先放一邊,那貨在書法上的造詣是不容置疑的。所以,他給胞弟的書信,不止內容對後人揭幕曆史有幫助,還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曲卓聽一幫老頭兒擱那看到絕世美女似的熱烈的討論……心裏癢癢的厲害。
真想趁人不注意,湊過去按個“摸”一把。
但很明顯,是不現實的。
即便“摸”到了,一頓臭罵鐵定免不了。
琢磨著早晚有“過手”的機會,便把刺刺撓撓的好奇心給安撫了下去。
等七件東西的初步鑒定做完,已經過飯點兒了。曲卓打著徐嘉強的名義,請一幫老爺子去就近的豐澤園海搓了一頓。
飯桌上就著話頭,打聽了下書畫古件應該怎樣正確的保存。
老先生們教的很認真,但曲卓依舊迷糊。因為聽到的都是些基於經驗之上的操作和小技巧,沒有量化的數據。
比如最基礎的,不同材質的保存場景,到底需要什麽樣的溫度和濕度?
沒有量化數據,老先生們闡述的方法和技巧,對一個純小白來說,就有些過於抽象了。
等話頭岔過去,曲卓又假裝好奇的小聲請教趙教授……老式宅子的門窗那麽小,內間的大家具是怎麽弄進去了?
答案曲卓能猜到,都是些榫卯結構的物件,自然是拆散了搬進屋,再組裝起來。
他真正想問的是,拆裝的技巧。主要是如何在不損壞物件的前提下給拆解開。
隔著倆座位的王世襄,聽到曲卓和趙教授在談論什麽,但麵上沒什麽反應。擺著一副嚴謹臉,偶爾謹慎的摻和一兩句其他人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