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抵達港島,會麵婁家
四合院:十幾年後,我卷土重來 作者:西裝老六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他們這種情況想要正常手續跨境是不可能的,隻能偷渡,能依仗的一個是人們不知道他的目的地,另一個就是現在通訊的不發達,真要發個通緝令,一個月能到南方就不錯了,而且他顯然夠不上全國通緝的標準,頂多算個人口失蹤,逃避下鄉勞動,再有就是現在可沒有天眼係統,走到哪都不怕被發現。
所以他們的行動相對還是很安全的,不過說實話,董思萌是一點都不想去港島,這個年代的港島,雖然處在快速發展的階段,但還並沒有多麽繁華,貧富差距大,黑社會橫行,當真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大部分食物來源都是大陸,也是苦了大陸,就算三年困難時期和全民大煉鋼的時候,也沒有斷了港島的供應,那個時候,數不清的大陸人往港島偷渡,港島方麵也是嚴打嚴查,同樣每天都有數不清人被遣返,那時的香港本地人對大陸人的態度其實還好,因為他們也經曆過吃不飽穿不暖被英國人欺負的日子,有些人知道當時大陸的情況,自己吃不飽還能保證港島的食物和飲水供應,所以在遇到遣返偷渡客的車輛的時候,如果手邊有的話,會往車上扔一些食物和物資。
可是還有一部分人想盡辦法留了下來,從1842年被割讓給日不落時的4000多人的小漁村,到現在1966年的三百一十萬人口,這裏麵除了日不落人,其他幾乎都是移民或者偷渡過來。
其實這個時候港島對人口數量是有很大需求的,隨著戰爭的結束後全球對華禁運,讓港島原本依靠大陸發展的模式受到了嚴重損害,港島在60年代不得不由貨物轉運調整產業結構為生產本地產品,香港也由此進入到了工業化的快車道中。在自動化機械還沒有開始發展的那個年代,工業的發展無疑對人口數量的需求是巨大的,但是終究有一個極限,這個時候港島的人口數量就已經超過他的需求,已經開始有數不清的人開始沒有食物,沒有住所,也就衍生了很多的天台房、唐樓、街邊住宅、木屋、籠屋、板房。能住的起唐樓的就已經是條件很不錯的了,天台房也大部分依托於唐樓,建在唐樓的樓頂,每天的用水都要去樓下打,而且除了唐樓,其他的住所基本也就是一張床、一個蚊帳,廚房更是隻有一個爐子一口鍋,爐子還大部分是用鐵皮桶改造的。
這些人沒有穩定的收入,唯一的生活來源就是打零工、碼頭抗大包,其餘的,就隻能靠坑蒙拐騙和出賣自己的身體來維持生活。
當然了,富人區和英租界遍地黃金也不是隨便說說的。
董思萌跟一家人收拾好行李,其實除了兩套換洗衣服和早就準備好的臘肉臘腸米麵等食物,其他的東西都是放在小世界裏的,董思萌隻是帶了個大箱子放些亂七八糟的作掩護。
董思萌給鄭隊長、劉科長分別留了一封信,在信裏留下了生產隊以後的發展道路和方向,劉科長就幹脆是個辭別信。趁著夜色,一家人跟著三大隻拉的板車步行上路,他也不能從生產隊偷牛車啊,畢竟丟牛是大事,加上董父董母年齡也不太大,這一路倒是沒怎麽遭罪。
他們的第一目的地,赫然是前段時間董思萌來過的小漁村,把另外三人安頓在一個隱蔽的地方,董思萌孤身前往小漁村,找到了新任的村長,金錢開路,很快,死去的那個村長家的漁船就屬於董思萌了。
在陸地休整一天後,董思萌一家趁著月色登上了那艘排水量還算可以的破漁船,這年月可沒有發動機,除了劃槳,隻能借住風帆,不過這個季節出門早就在董思萌的計劃之中,現在已經是初冬時節,東北風盛行,接著風力一家人一路南下,不用劃槳,沒事再撒兩網捕個魚,一家人看似逃亡,實則像度假一樣悠閑,如果不是船太小晃動幅度比較大,真算得上是一次不錯的體驗,所以隔三差五的害的上岸睡一兩天,腳踏實地的感覺還是好過船上。
之所以選擇水路不是陸路,主要是他沒有那麽大的本事開介紹信,從南到北有多遠,要查多少次證件,誰都不敢保證,一個不小心就會惹上麻煩。
在沿海飄了半個月的時間,終於來到了他們的目的地——廣東沿海,這裏同樣以漁村為主,但是這裏的漁民除了打魚,還有一些人就是以偷渡為生,把主意打到他們身上也是早有打算。
船他們是可以直接開到港島,但是沒有門路,不知道地點,不管是去哪個碼頭或者說在任何一個地方上岸,都有被抓住遣返的危險,所以找專業人士辦這事兒還是要靠譜點。
偷渡的過程中,船老大見董思萌能很爽快的拿出兩根小黃魚做報酬,料定行李中還有更多的小黃魚,在途中想來個黑吃黑,沒想到兩個船工被董萌開槍崩了一個,被董思萌用魚叉捅死一個,最後用槍頂著船老大的後背開往目的地,上岸的那一刻,船老大也被取了性命。
四人一路遮遮掩掩,在武力解決了三波搶劫外加金錢開路解決了兩波查崗之後,終於找到了當年婁曉娥留下的地址,跟留守的人好一頓折騰才又到了婁家人現在住的地方,結果都不在家,得晚上才能迴來,四人也不著急,就坐在沙發上吃著水果喝著茶,等到六點多的時候,婁母先迴來了。
“哎呀,小董你可終於來了,家裏這倆小的是見天兒的念叨你啊。”
婁母表現的十分激動。
“譚阿姨,大陸的形式最近越來越扯了,我這剛把事情解決完就趕緊古來了,這是我妻子,這是我嶽父嶽母,爸媽,媳婦,這是婁曉娥的母親。”
“譚阿姨好。”“婁夫人你好。”
“哎哎,客氣了,快坐快坐,你婁叔今晚有應酬,還要得會兒才能迴來,曉娥那酒店忙活的晚,也得九點十點的,曉琪上學住校呢,得周日迴來,我是懶得跟你婁叔去喝酒,這就早早的迴來了。”
婁母說著安排家裏傭人趕緊去做飯。
幾人一邊吃飯一邊寒暄,吃完飯,婁母看見除了董思萌,其他幾人都有些疲憊,趕忙安排住宿,董思萌則繼續在客廳抽煙喝茶等婁父和婁曉娥迴來。
不大一會,喝的醉醺醺的婁父跟婁曉娥迴來了,婁父招待客戶是在婁曉娥開的酒店,還真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啊。
看到董思萌,兩人也是非常激動,畢竟很久沒看過老家來人了,而且還是跟自己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的那種。
婁父喝了一杯茶,略微醒了下酒,三人坐在客廳聊起了這段時間的事。
婁家一行人當初剛到港島的時候,直接找到自己家族在這麵發展的人,雖然沒混出什麽名堂,可是各行各業的門道還是門兒清,借著大陸帶過來的資金,婁父盤下了一個經營不善的機械製造廠,借著在大陸留下的人脈和資源,短短一年,倒是也盤活了這家廠子,現在已經開始正常運轉,很快就能把投資收迴來。
婁曉娥則是開了一家酒樓,本來資金足夠,想開一家大的酒樓,可是雖然現在香港人口很多,但是高素質的人才確實也難搞,能從內地偷渡過來的,一種是有本事的不可能來她這打工,另一種是咋大陸混不下去的,來這依然是扛大包的料,所以,在廚師和服務員都找不到太多的合適的人的情況下,婁曉娥選擇高端私密路線,包廂不多,但足夠豪華和奢侈,服務員不多,但都是精心培訓並且容貌上佳之選,給一些高端的、不方便被外人所知的飯局提供了一個良好的處所,這是她酒樓的立足之本。
不過雖然經營狀況不錯,高端路線也走的很好,可是因為初到這裏,底層關係沒有打好,經常會被一些社團的人騷擾,這些小事又不好勞煩一些大人物出手,隻能破財免災,收入多少也受了些影響,最近婁父跟各界的高層逐漸打好了關係,黑道上的事兒也逐漸捋清了,拜了碼頭,這才解決了那些小崽子的騷擾。
董思萌也把國內的一些事跟他們說了一下,國內的狀況他們也略有耳聞,免不了一陣唏噓。
當婁父得知董父董母畢業於麻省理工,還曾經就職於機械廠,頓時喜出望外,這種高端人才對他這個新組建的機械加工廠來講無疑是稀缺的資源,第二天一早,眾人吃飯時婁父把這個想法一說,董父董母欣然同意,這半年的悠閑生活也快給二老閑的長毛了,雖然後續能教教學生,可是你讓一個麻省理工的高材生給講基礎物理,還涉及不到機械,屬實是有點殺雞用牛刀了。
所以他們的行動相對還是很安全的,不過說實話,董思萌是一點都不想去港島,這個年代的港島,雖然處在快速發展的階段,但還並沒有多麽繁華,貧富差距大,黑社會橫行,當真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大部分食物來源都是大陸,也是苦了大陸,就算三年困難時期和全民大煉鋼的時候,也沒有斷了港島的供應,那個時候,數不清的大陸人往港島偷渡,港島方麵也是嚴打嚴查,同樣每天都有數不清人被遣返,那時的香港本地人對大陸人的態度其實還好,因為他們也經曆過吃不飽穿不暖被英國人欺負的日子,有些人知道當時大陸的情況,自己吃不飽還能保證港島的食物和飲水供應,所以在遇到遣返偷渡客的車輛的時候,如果手邊有的話,會往車上扔一些食物和物資。
可是還有一部分人想盡辦法留了下來,從1842年被割讓給日不落時的4000多人的小漁村,到現在1966年的三百一十萬人口,這裏麵除了日不落人,其他幾乎都是移民或者偷渡過來。
其實這個時候港島對人口數量是有很大需求的,隨著戰爭的結束後全球對華禁運,讓港島原本依靠大陸發展的模式受到了嚴重損害,港島在60年代不得不由貨物轉運調整產業結構為生產本地產品,香港也由此進入到了工業化的快車道中。在自動化機械還沒有開始發展的那個年代,工業的發展無疑對人口數量的需求是巨大的,但是終究有一個極限,這個時候港島的人口數量就已經超過他的需求,已經開始有數不清的人開始沒有食物,沒有住所,也就衍生了很多的天台房、唐樓、街邊住宅、木屋、籠屋、板房。能住的起唐樓的就已經是條件很不錯的了,天台房也大部分依托於唐樓,建在唐樓的樓頂,每天的用水都要去樓下打,而且除了唐樓,其他的住所基本也就是一張床、一個蚊帳,廚房更是隻有一個爐子一口鍋,爐子還大部分是用鐵皮桶改造的。
這些人沒有穩定的收入,唯一的生活來源就是打零工、碼頭抗大包,其餘的,就隻能靠坑蒙拐騙和出賣自己的身體來維持生活。
當然了,富人區和英租界遍地黃金也不是隨便說說的。
董思萌跟一家人收拾好行李,其實除了兩套換洗衣服和早就準備好的臘肉臘腸米麵等食物,其他的東西都是放在小世界裏的,董思萌隻是帶了個大箱子放些亂七八糟的作掩護。
董思萌給鄭隊長、劉科長分別留了一封信,在信裏留下了生產隊以後的發展道路和方向,劉科長就幹脆是個辭別信。趁著夜色,一家人跟著三大隻拉的板車步行上路,他也不能從生產隊偷牛車啊,畢竟丟牛是大事,加上董父董母年齡也不太大,這一路倒是沒怎麽遭罪。
他們的第一目的地,赫然是前段時間董思萌來過的小漁村,把另外三人安頓在一個隱蔽的地方,董思萌孤身前往小漁村,找到了新任的村長,金錢開路,很快,死去的那個村長家的漁船就屬於董思萌了。
在陸地休整一天後,董思萌一家趁著月色登上了那艘排水量還算可以的破漁船,這年月可沒有發動機,除了劃槳,隻能借住風帆,不過這個季節出門早就在董思萌的計劃之中,現在已經是初冬時節,東北風盛行,接著風力一家人一路南下,不用劃槳,沒事再撒兩網捕個魚,一家人看似逃亡,實則像度假一樣悠閑,如果不是船太小晃動幅度比較大,真算得上是一次不錯的體驗,所以隔三差五的害的上岸睡一兩天,腳踏實地的感覺還是好過船上。
之所以選擇水路不是陸路,主要是他沒有那麽大的本事開介紹信,從南到北有多遠,要查多少次證件,誰都不敢保證,一個不小心就會惹上麻煩。
在沿海飄了半個月的時間,終於來到了他們的目的地——廣東沿海,這裏同樣以漁村為主,但是這裏的漁民除了打魚,還有一些人就是以偷渡為生,把主意打到他們身上也是早有打算。
船他們是可以直接開到港島,但是沒有門路,不知道地點,不管是去哪個碼頭或者說在任何一個地方上岸,都有被抓住遣返的危險,所以找專業人士辦這事兒還是要靠譜點。
偷渡的過程中,船老大見董思萌能很爽快的拿出兩根小黃魚做報酬,料定行李中還有更多的小黃魚,在途中想來個黑吃黑,沒想到兩個船工被董萌開槍崩了一個,被董思萌用魚叉捅死一個,最後用槍頂著船老大的後背開往目的地,上岸的那一刻,船老大也被取了性命。
四人一路遮遮掩掩,在武力解決了三波搶劫外加金錢開路解決了兩波查崗之後,終於找到了當年婁曉娥留下的地址,跟留守的人好一頓折騰才又到了婁家人現在住的地方,結果都不在家,得晚上才能迴來,四人也不著急,就坐在沙發上吃著水果喝著茶,等到六點多的時候,婁母先迴來了。
“哎呀,小董你可終於來了,家裏這倆小的是見天兒的念叨你啊。”
婁母表現的十分激動。
“譚阿姨,大陸的形式最近越來越扯了,我這剛把事情解決完就趕緊古來了,這是我妻子,這是我嶽父嶽母,爸媽,媳婦,這是婁曉娥的母親。”
“譚阿姨好。”“婁夫人你好。”
“哎哎,客氣了,快坐快坐,你婁叔今晚有應酬,還要得會兒才能迴來,曉娥那酒店忙活的晚,也得九點十點的,曉琪上學住校呢,得周日迴來,我是懶得跟你婁叔去喝酒,這就早早的迴來了。”
婁母說著安排家裏傭人趕緊去做飯。
幾人一邊吃飯一邊寒暄,吃完飯,婁母看見除了董思萌,其他幾人都有些疲憊,趕忙安排住宿,董思萌則繼續在客廳抽煙喝茶等婁父和婁曉娥迴來。
不大一會,喝的醉醺醺的婁父跟婁曉娥迴來了,婁父招待客戶是在婁曉娥開的酒店,還真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啊。
看到董思萌,兩人也是非常激動,畢竟很久沒看過老家來人了,而且還是跟自己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的那種。
婁父喝了一杯茶,略微醒了下酒,三人坐在客廳聊起了這段時間的事。
婁家一行人當初剛到港島的時候,直接找到自己家族在這麵發展的人,雖然沒混出什麽名堂,可是各行各業的門道還是門兒清,借著大陸帶過來的資金,婁父盤下了一個經營不善的機械製造廠,借著在大陸留下的人脈和資源,短短一年,倒是也盤活了這家廠子,現在已經開始正常運轉,很快就能把投資收迴來。
婁曉娥則是開了一家酒樓,本來資金足夠,想開一家大的酒樓,可是雖然現在香港人口很多,但是高素質的人才確實也難搞,能從內地偷渡過來的,一種是有本事的不可能來她這打工,另一種是咋大陸混不下去的,來這依然是扛大包的料,所以,在廚師和服務員都找不到太多的合適的人的情況下,婁曉娥選擇高端私密路線,包廂不多,但足夠豪華和奢侈,服務員不多,但都是精心培訓並且容貌上佳之選,給一些高端的、不方便被外人所知的飯局提供了一個良好的處所,這是她酒樓的立足之本。
不過雖然經營狀況不錯,高端路線也走的很好,可是因為初到這裏,底層關係沒有打好,經常會被一些社團的人騷擾,這些小事又不好勞煩一些大人物出手,隻能破財免災,收入多少也受了些影響,最近婁父跟各界的高層逐漸打好了關係,黑道上的事兒也逐漸捋清了,拜了碼頭,這才解決了那些小崽子的騷擾。
董思萌也把國內的一些事跟他們說了一下,國內的狀況他們也略有耳聞,免不了一陣唏噓。
當婁父得知董父董母畢業於麻省理工,還曾經就職於機械廠,頓時喜出望外,這種高端人才對他這個新組建的機械加工廠來講無疑是稀缺的資源,第二天一早,眾人吃飯時婁父把這個想法一說,董父董母欣然同意,這半年的悠閑生活也快給二老閑的長毛了,雖然後續能教教學生,可是你讓一個麻省理工的高材生給講基礎物理,還涉及不到機械,屬實是有點殺雞用牛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