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眼前這個恭恭敬敬跪在自己眼前的親家,李善長說道:“起來吧,你的忠心我和上位都看在眼裏,上位是不會忘記你的!”


    這是要提拔自己啊,胡惟庸恭恭敬敬的磕了一個頭:“謝大人,我永遠不會忘記老相國的提攜之恩。”


    老狐狸李善長對胡惟庸的表現很是滿意,但還是說道:“你要記住,你效忠的永遠隻有上位!”


    胡惟庸心照不宣的附和說:“是!”


    李善長跟隨老朱多年,深知水滿則溢的道理,老朱都要提拔人代替自己了。


    他還賴在那裏不下來,豈不是找死?


    第二天,他就向老朱上了奏表:“陛下,臣自從至正十年追隨上位,至今已有二十年了。這二十年感念上位知遇之恩,臣不敢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如今臣頻頻老矣,請乞骸骨歸。”


    李善長為相多年,淮西一眾文臣武將,甘願為之驅使,是實打實的淮西二號人物。


    老朱對淮西勳貴動手的時候,就怕李善長登高一唿,自己做了皇帝。


    朱元璋正愁找不到理由擼了他,如今他自己提出辭呈,自然是喜出望外。


    他強壓製內心的喜悅說:“眾卿怎麽看?”


    太子第一個出班說:“李相國追隨陛下多年,勞苦功高,此時至仕是我大明的損失。”


    李善長被太子的話,惡心的一塌糊塗,明明要擼了我,還竟說好聽的。


    大家都是體麵人,惡心歸惡心,流程還是要走一下。


    他正要說話表忠心,表示別看咱年紀大了,但是咱還能為老朱家工作二十年。


    還沒有開口,就聽見老朱說:“李相國跟隨咱二十多年,兢兢業業,如今垂垂老矣,我實在是不想勞累他了。”


    老朱是真夠直接的,竟然連挽留的話都不說。


    這就是蓋棺定論了,李善長要說繼續發揮餘熱的話,就是自己找死了。


    李善長索性也不再說話,而是看著父子兩個唱雙簧。


    朱標說道:“陛下,俗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韓國公雖說年老,但是治國經驗豐富,臣特請恩旨,準韓國公在家留職休養,中書省日常事務交由左丞、右丞來代為處理。韓國公隻用聽聞軍國大事即可。” 老李聽的是明明白白,這父子倆是要讓把他高高供起來啊。


    老朱還虛情假意的說:“如此是不是,委屈李先生了?”


    “不委屈,這些正好,老臣也好陪陪家人。”


    “好,賞韓國公五十個奴婢,頤養天年吧!”


    “謝陛下,隻是臣憂心國政,故推舉戶部員外郎胡惟庸進中書省,參讚國政。”


    老朱不悅,你人都要走了,還要推薦接班人。


    你當咱的中書省是你家的嗎?


    還私相授受?


    可是這人是淮西二當家,在圈子裏威望極高。各種利益盤根錯節,老朱也不得不給麵子。


    他不動聲色的說:“你親家?”


    李善長聽說,連忙跪下。


    “無妨!老相國舉賢不避親!胡惟庸咱也聽說過,精明幹練,是個可塑之才。咱早就想提拔他了。”


    李善長是淮西黨的頭目,也是老朱的一塊心病。


    就是到了晚年,朱標當了二十多年的太子了,在朝中地位是根深蒂固,老朱都要把這老夥計帶走,可以看出老朱是多麽忌憚李善長。


    所以,老朱要逼著李善長退居二線,朱標也隻能配合著來。


    他是老朱的心病,卻不是自己的,在朱標的心裏,有很多比李善長重要的多的事情。


    比如:操練新軍,發展民生,土地兼並,海外貿易,這些都比李善長要重要的多。


    土地兼並曆來都是封建王朝最為要命的事情,可以說任何封建王朝不能躲過三百年周期論,主要原因就是土地兼並。


    幾千年以來,封建王朝所描繪的太平盛世,就是耕者有其田。


    在開國之初,那些有理想的君王,都會給老百姓土地。


    呂後時期,就宣布耕者有其田製度,讓每一家老百姓都有六十畝地。


    晉朝泰康初年,司馬炎就規定,每一家都可以分七十畝土地。


    隋朝開皇時期也是把土地分給農民,所以才有了太康之治,開皇之治,文景之治也是在呂後的基礎上才有的。


    雖然文景之治是實行薄賦輕民,藏富於民,可是幾十年的發展,還是讓國庫充盈。


    可是這樣明顯來錢太慢了,漢武帝時期,為了和匈奴打一仗,就開始任用桑弘羊進行經濟改革,增加賦稅。


    在此過程中,由於沒有有效的監督機製,各級官員橫征暴斂,強行攤派。


    老百姓為了繳納賦稅,不得不變賣田地,成為佃農。


    漢武帝之後,其他朝代的官員也爭相效仿,他們打著富國強兵的口號,破壞建國初期的土地政策,為他們大肆兼並土地提供方便。


    要解決這個困擾中國幾千年的問題,曆史上主要有三個辦法。


    一個是唐玄宗時期開始施行的限購令,他上位之初,就頒布法令,禁止土地購買,想用行政的手法阻止土地兼並。


    老實說,這個方法是不錯,可是卻勢必引起官員的反撲。


    官員們可以增加賦稅,讓老百姓入不敷出,卻不能出賣土地,隻能是賣兒賣女,引得人們哀聲怨道。


    這要一個強勢的皇帝,施行嚴苛的律法,與這些歪風邪氣對抗。


    唐玄宗以一己之力和官員們對抗三十年,最後也是身心疲憊,最後不得不讓李林甫出任宰相。


    李林甫上台第一件事就是廢除了限購令,開皇之治也很快就終結了。


    幾年之後,就出現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慘象。


    封建王朝就陷入--藏富於民》與民爭利》土地兼並,流民四起》國家動蕩,直到滅亡的死循環。


    第二個辦法就是經濟手段,宋朝時候,麵對不可避免的土地兼並,他們采取逆向思維。


    既然土地兼並不可避免,那為何不從流民入手?


    從把流民編入軍隊,解決他們的生計問題,那流民就不會反了。


    這個想法初衷很好,可是卻也有一個問題,就是政府財政太大了。


    宋朝是出了名的冗繁,官員冗繁,軍隊冗繁,財政冗繁。


    冗繁的政體效率低下,沒有活力,最後被外族滅掉。


    第三個發難也是經濟手段,就是雍正皇帝的攤丁入畝。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陛下快退位,太子朱標反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大夢道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大夢道人並收藏大明:陛下快退位,太子朱標反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