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敬瑭卻怒不可遏盯著他倆,將桌案拍的啪啪響,首先指著石重貴厲聲喝斥:“豎子!你當著你老子的麵老子老子的,成何體統?”將石重貴罵得低頭不語,隨後又一指杜重威,“還有你個混帳!你在後麵起什麽哄?”
他淩厲的目光在兩人臉上掃視著,手指狠狠指點著兩人鼻子尖:“一對混賬東西!擺出你們的官職,好威風啊,你們倆想做什麽?朕還在這裏呢,信不信朕立即把你們兩個混賬削職為民趕出朝堂要飯去?!”
他是武將出身,當年也是能孤身陷陣直闖千軍萬馬的大將,現如今雖做了皇帝,但其性子有時仍如烈火,比如現在。
二人警醒,急忙收斂怒意,低著頭恭恭敬敬的挨訓。
卻聽石敬瑭喘了幾口粗氣,眼角餘光瞥一眼郭威,見他仍然恭恭敬敬地站立著,麵色不但平靜自若,而且不見一絲慌亂,心裏也不禁歎息一聲,方才稍向緩和一下語氣說道:“文仲再怎麽樣,那也是跟隨朕十多年、同在沙場血戰過的老兄弟!曆來忠心耿耿,做事勤勉從無差錯!同僚相處也多與人為善,你們不用朝文仲發火,更不用猜測是文仲背著你們告了什麽刁狀!”
他手指點著兩人鼻尖,咬牙切齒地罵道,“朕先前曾命文仲密查一事,並未曾另遣他人參與,不想卻因你們兩個混帳出了岔子!又命若伊在大相國寺出謎,也被你們兩個混賬給攪和了!你們倆到底是從哪裏得到的信兒進而從中橫插一杠子?”他嚴厲的目光在二人臉上逡巡,“誰給你們的膽子來插手朕親自交待的事情?是不是想要爭功,好在朕這裏現個眼?想爭功想現眼你們也得有那本事啊,可是你們兩個混賬……”
石敬瑭用手連連點著二人,見二人低頭不言不語,微微扭過頭臉,似乎生怕他揮手抽了過去似的,又是好笑又是好氣,怒氣不禁消散了一些,可神色不變,目光如刀般在二人臉上巡視,“今天……不,已經是昨天了,昨天近午時分,大相國寺若伊出謎處,有武德司、皇城司校尉聯手打壓解謎之人,促使其被武德司校尉重傷!大相國寺的人、集市上的人、宮內宮外的人、皇城司的人、武德司的人,眾目睽睽,成百上千、成千上萬的人親眼所見,朕還非得誰來告你們的刁狀才能知道?你們先前說不知道不清楚,都推給手下;朕就納了悶兒了,不得你們親命,他們怎麽敢插手朕交待的事,怎麽敢去招惹朕的女兒?何況那喬新魁的妻子還是若伊的保姆嬤嬤,莫非瞧若伊年少便不將她放在眼中麽?”
杜重威心頭一跳,先前瞞過去的事兒不意在這時候暴發,下麵人稟報那個受傷的孩子是他武德司派出爭功的都將所傷,也有好幾個蠢才受了重傷,可惜仍然功敗垂成,這事與石重貴可沒什麽太大關聯,看來皇帝的怒氣是要全衝他來了,這時已經不可能再瞞得住,而且他本意是爭功也是為了皇帝陛下,想必說出來皇帝也會諒解,趕忙解釋:“陛下,臣怎敢對公主無禮?先前臣確實是不清楚,就在方才臣出去的時候,武德司才派人來稟報,說都將喬新魁等人重傷,是被江湖中一對渾號‘歡喜冤家’的怪異僧尼所傷,臣還未來得及問明其中緣由。來人又稟報說,要拿人是因解謎之人當著公主麵,極為猖狂地大吟反詩,說什麽……哎,我想起來了,是當場吟了一首反詩,詩是這樣的……‘將相豈有種,男兒當自強;皇帝輪流做,明年我稱王’,這……這……這妥妥的……他就是個貨真價實的反賊啊!臣的那些屬下這才不得不出手捉拿,隻是未能得手,隻傷了那人。以上是臣方才得到的消息,句句屬實,不敢欺瞞陛下!”
石重貴一聽,也不由得斜著眼睛看他這位姑父,暗自撇嘴:這也是個編瞎話連個眼睛都不帶眨的,更是連草稿都不帶打的,睜著眼睛隨口就來啊!而且說的那麽熟練那麽真誠,仿佛真的就是那麽迴事兒一般。就方才你和我一塊在殿外,哪來的武德司人來稟報?難道是你的屬下變成了西北風來給你打的小報告?
石敬瑭聽完先是一驚,隨後便是對這杜重威不滿,難怪劉知遠將與之同列以為恥辱!先前不說,這逼到牆角了才抖落出來,那背地裏不定還有多少隱密呢!這等人見功則爭,遇事推諉,誰能看得上他?你想爭功也得有爭功的能耐啊!也得有所擔當啊!怎能如現在這般,一聽出事便急忙推脫責任?等聽到後邊那首“反詩”,頓時眼睛裏便冒出一股寒光,口中複述著那詩句,臉色陰沉下來,轉眼看著郭威,麵色不善地冷笑一聲問道:“哼!將相豈有種,男兒當自強;皇帝輪流做,明年我稱王?雖然不文,卻還算得上有些氣勢!文仲,你——怎麽看?”
郭威聽著這所謂的反詩,隻是微感驚訝,並不慌張,聽皇帝語氣不善的問他,更是霽月光風般的一笑,依然井井有條地答道:“陛下,臣於此事一無所聞。但依情理來看,能做得了這樣反詩,怎麽著也得有幾分夠得上這首反詩的能耐吧?那孩子今年還不滿九周歲,來解謎時又經過數月逃亡,衣衫襤褸,被人當做乞丐;他若當真能做得了此詩,怕是十八九歲也該有了吧?”
石敬瑭一聽,也愣了一下,隨即想了想確實在理,不免對杜重威此言有些疑惑,看一眼杜重威,心想他不會因推脫責任而胡說八道吧?可隨即又一想,此事很容易查證,諒這杜重威也不敢在這等要事上扯謊;再一想到那孩子年齡,不到十歲的稚齡小兒,能懂得什麽?又幹得了什麽?即便是真有此等言論,那也是童言無忌,否則自己豈不成了和一個幼兒計較的癡愚之輩?何況自郭威跟隨自己以來,忠心耿耿,勤謹正直,戰場上也曾救過自己的命,十餘年間立下汗馬功勞,卻從未見其有過依功跋扈有任何逾越跋扈之舉,與別的將領比起來,那真是要強出不知多少倍去!這樣曾以命相托的舊臣子老部下老兄弟信不過還有什麽人可信呢?無非就是資曆淺一點而已!便點點頭有些意興闌珊地說道:“民諺有‘關起門來做皇帝——自家窩裏耍威風’一說,不知有多少傻子說過這些不知所謂的混帳話!再說當今天下,吾遂平定中原,可金甌有缺,起身四望,稱王稱霸者不知凡知!某人不是說‘兵強馬壯者可為天子’麽,有野心也得有實力!朕也是從平民百姓中一步步走來的,自是曉得這些,當不得真的,根本計較不過來的,何況……何況是一個九歲小兒!”
杜重威一聽,神色立變,眼角餘光瞥一眼郭威,嘴巴張了張卻不敢反駁,心裏有些懊惱,心說陛下啊,你怎麽知道此小兒非彼小兒!這若是個普普通通的小孩子,又怎麽能避開他手下百餘天的追捕,又怎麽能潛行千裏而至京師,又怎麽能衝開皇城司、武德司的聯手而至設立皇榜謎題的公主殿下麵前?
可他又不敢再辯,明顯的皇帝的語氣緩和了許多,他若是再執意爭辯,隻怕皇帝又要揪著這個由頭,將怒火朝他發來。旁邊的石重貴見責任都由杜重威擔了去,沒了自己的幹係,暗自長舒一口氣,神色輕鬆許多。
幾人聽到皇帝口中提到“某人”,心裏都是頗為明了。看來皇帝對那個“某人”,也起了忌憚之心。
此人便是當初跟隨皇帝一起起兵反唐,助皇帝奪得大寶,因功而累加至使相的成德軍節度使安重榮,這是真正的具有權力還有地盤的使相,即藩鎮節度使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幾十年後的北宋的使相,不過一個虛名而已。安重榮最初還是頗為恭順的,但因對石敬瑭建立後晉後,便立即割讓燕雲十六州給契丹、父事契丹大汗耶律德光極力反對,認為此事必將貽害無窮,便漸生不滿,心生桀驁。
而且契丹則像是個貪得無厭的饕鬄一般,不但每年都向晉室朝廷索取大量歲幣財物,以致晉室往貢契丹的使團一年到頭絡繹不絕,其處在邊境一帶的軍兵部族,則屢屢越境南侵劫掠,號之曰“打草穀”,邊民因此家破人亡者亦不知凡幾,晉廷卻對此無能為力,聽之任之;更有甚者,被割讓給契丹的十六州百姓,不堪契丹殘酷壓榨,屢屢南逃,而晉廷的處置竟然是驅逐迴去!
有今人說古代平民百姓在中原比在契丹又好不到哪裏去,老百姓在哪兒掙命不是掙,為什麽要迴中原來?這是純粹不知道中原文明和北方遊牧部落的差異,才會胡說八道,信口雌黃!中原政權因為有著長達數千年的文明演化,即便在最黑暗的亂世,那也比北方遊牧部族要好過得多!因為那些才開始進入文明階段的部族,比中原最黑暗的時代還要黑暗!
——曆代中原王朝崩潰,中原民眾隻有往南逃的,沒有往北逃的,可不僅僅是由於北方寒冷、南方溫暖的氣候問題!
而隻要中原政權建立,那就得遵行中原文明的規矩,建立健全一套規則,老百姓即便不好過,也有一定的未來可期;但那些北方遊牧部族卻因文明文化的落後,仍處於弱肉強食之境,奉行的是叢林法則,也就是說強的搶弱的、殺弱的是天經地義之事,處在那些地方,根本就是朝不保夕。無論以前的匈奴、五胡還是突厥,以及現在的契丹,以及之後的女真、蒙元、後金之類,都是如此,所以中原人如果落到他們手裏,那真的很淒慘,真的過不下去!
安重榮稟性極為剛強,對所轄地盤上的治理也頗有章法,這使得其屬地官吏比起別的地方來,精明強幹的許多,使得其屬地之民,心俱歸之,有地盤有民心,就有了錢糧兵源,在晉室之下諸藩鎮中,其實力首屈一指。
實力的壯大,往往伴隨著野心的壯大,使得安重榮對朝廷的軟弱嗤之以鼻,對皇帝向小十來歲的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稱子稱臣極盡嘲諷,對割讓給契丹十六州卻不甘其殘酷壓榨而南逃的百姓的極為同情,對契丹饕餮一般向朝廷索取歲貢、敲詐勒索無數錢糧絹帛竭力阻止,對來往的契丹使者更是能抓就抓能殺就殺;他看出了朝廷不但無法平定南方諸侯,連他們這些藩鎮也不能完全控製,心有餘而力不足隻能姑息優待的無奈。他的做法便是反朝廷之道而處之,收留南逃的百姓,使得他實力更為壯大;羞辱捕殺契丹使者,更讓他名聲大振。
大唐覆滅後繼之而起的中原三代朝廷後梁、後唐、石晉以及南方諸國,俱是以地方諸侯起家,那後梁朱溫其人,更是黃巢餘孽,風雲際會中平定中原奪得大寶,這種人也能飛黃騰達?李存勖續唐之祀,太原起兵,攻滅朱梁;當今皇帝依然太原起兵造反,登上皇帝寶座,這樁樁件件使得安重榮看出這些皇帝起家的秘密,似乎也有了“彼可取而代之”的心思,曾公開揚言“天子者,兵強馬壯者當為之,寧有種也”,其言其行傳到石敬瑭這裏,可知石敬瑭是個什麽感受。
至於兒皇帝之名,雖不好聽,但若真的論起來,石敬瑭認比自己小上十來歲的耶律德光為父這一點,並不像後世人認為的那麽荒唐。石敬瑭是後唐明宗李嗣源的女婿,李嗣源是後唐太祖李克用的養子,李克用曾和耶律德光的父親、契丹太祖耶律阿保機約為兄弟,純以此論,李嗣源和耶律德光也是兄弟,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得問耶律德光喊叔父,認叔父為父親,在這時代並不是多大的事。隻是連著其它的事情一並被那反複小人安重榮翻來覆去地宣揚,再傳入石敬瑭耳中,他能高興得起來那才是見了鬼了呢!
他淩厲的目光在兩人臉上掃視著,手指狠狠指點著兩人鼻子尖:“一對混賬東西!擺出你們的官職,好威風啊,你們倆想做什麽?朕還在這裏呢,信不信朕立即把你們兩個混賬削職為民趕出朝堂要飯去?!”
他是武將出身,當年也是能孤身陷陣直闖千軍萬馬的大將,現如今雖做了皇帝,但其性子有時仍如烈火,比如現在。
二人警醒,急忙收斂怒意,低著頭恭恭敬敬的挨訓。
卻聽石敬瑭喘了幾口粗氣,眼角餘光瞥一眼郭威,見他仍然恭恭敬敬地站立著,麵色不但平靜自若,而且不見一絲慌亂,心裏也不禁歎息一聲,方才稍向緩和一下語氣說道:“文仲再怎麽樣,那也是跟隨朕十多年、同在沙場血戰過的老兄弟!曆來忠心耿耿,做事勤勉從無差錯!同僚相處也多與人為善,你們不用朝文仲發火,更不用猜測是文仲背著你們告了什麽刁狀!”
他手指點著兩人鼻尖,咬牙切齒地罵道,“朕先前曾命文仲密查一事,並未曾另遣他人參與,不想卻因你們兩個混帳出了岔子!又命若伊在大相國寺出謎,也被你們兩個混賬給攪和了!你們倆到底是從哪裏得到的信兒進而從中橫插一杠子?”他嚴厲的目光在二人臉上逡巡,“誰給你們的膽子來插手朕親自交待的事情?是不是想要爭功,好在朕這裏現個眼?想爭功想現眼你們也得有那本事啊,可是你們兩個混賬……”
石敬瑭用手連連點著二人,見二人低頭不言不語,微微扭過頭臉,似乎生怕他揮手抽了過去似的,又是好笑又是好氣,怒氣不禁消散了一些,可神色不變,目光如刀般在二人臉上巡視,“今天……不,已經是昨天了,昨天近午時分,大相國寺若伊出謎處,有武德司、皇城司校尉聯手打壓解謎之人,促使其被武德司校尉重傷!大相國寺的人、集市上的人、宮內宮外的人、皇城司的人、武德司的人,眾目睽睽,成百上千、成千上萬的人親眼所見,朕還非得誰來告你們的刁狀才能知道?你們先前說不知道不清楚,都推給手下;朕就納了悶兒了,不得你們親命,他們怎麽敢插手朕交待的事,怎麽敢去招惹朕的女兒?何況那喬新魁的妻子還是若伊的保姆嬤嬤,莫非瞧若伊年少便不將她放在眼中麽?”
杜重威心頭一跳,先前瞞過去的事兒不意在這時候暴發,下麵人稟報那個受傷的孩子是他武德司派出爭功的都將所傷,也有好幾個蠢才受了重傷,可惜仍然功敗垂成,這事與石重貴可沒什麽太大關聯,看來皇帝的怒氣是要全衝他來了,這時已經不可能再瞞得住,而且他本意是爭功也是為了皇帝陛下,想必說出來皇帝也會諒解,趕忙解釋:“陛下,臣怎敢對公主無禮?先前臣確實是不清楚,就在方才臣出去的時候,武德司才派人來稟報,說都將喬新魁等人重傷,是被江湖中一對渾號‘歡喜冤家’的怪異僧尼所傷,臣還未來得及問明其中緣由。來人又稟報說,要拿人是因解謎之人當著公主麵,極為猖狂地大吟反詩,說什麽……哎,我想起來了,是當場吟了一首反詩,詩是這樣的……‘將相豈有種,男兒當自強;皇帝輪流做,明年我稱王’,這……這……這妥妥的……他就是個貨真價實的反賊啊!臣的那些屬下這才不得不出手捉拿,隻是未能得手,隻傷了那人。以上是臣方才得到的消息,句句屬實,不敢欺瞞陛下!”
石重貴一聽,也不由得斜著眼睛看他這位姑父,暗自撇嘴:這也是個編瞎話連個眼睛都不帶眨的,更是連草稿都不帶打的,睜著眼睛隨口就來啊!而且說的那麽熟練那麽真誠,仿佛真的就是那麽迴事兒一般。就方才你和我一塊在殿外,哪來的武德司人來稟報?難道是你的屬下變成了西北風來給你打的小報告?
石敬瑭聽完先是一驚,隨後便是對這杜重威不滿,難怪劉知遠將與之同列以為恥辱!先前不說,這逼到牆角了才抖落出來,那背地裏不定還有多少隱密呢!這等人見功則爭,遇事推諉,誰能看得上他?你想爭功也得有爭功的能耐啊!也得有所擔當啊!怎能如現在這般,一聽出事便急忙推脫責任?等聽到後邊那首“反詩”,頓時眼睛裏便冒出一股寒光,口中複述著那詩句,臉色陰沉下來,轉眼看著郭威,麵色不善地冷笑一聲問道:“哼!將相豈有種,男兒當自強;皇帝輪流做,明年我稱王?雖然不文,卻還算得上有些氣勢!文仲,你——怎麽看?”
郭威聽著這所謂的反詩,隻是微感驚訝,並不慌張,聽皇帝語氣不善的問他,更是霽月光風般的一笑,依然井井有條地答道:“陛下,臣於此事一無所聞。但依情理來看,能做得了這樣反詩,怎麽著也得有幾分夠得上這首反詩的能耐吧?那孩子今年還不滿九周歲,來解謎時又經過數月逃亡,衣衫襤褸,被人當做乞丐;他若當真能做得了此詩,怕是十八九歲也該有了吧?”
石敬瑭一聽,也愣了一下,隨即想了想確實在理,不免對杜重威此言有些疑惑,看一眼杜重威,心想他不會因推脫責任而胡說八道吧?可隨即又一想,此事很容易查證,諒這杜重威也不敢在這等要事上扯謊;再一想到那孩子年齡,不到十歲的稚齡小兒,能懂得什麽?又幹得了什麽?即便是真有此等言論,那也是童言無忌,否則自己豈不成了和一個幼兒計較的癡愚之輩?何況自郭威跟隨自己以來,忠心耿耿,勤謹正直,戰場上也曾救過自己的命,十餘年間立下汗馬功勞,卻從未見其有過依功跋扈有任何逾越跋扈之舉,與別的將領比起來,那真是要強出不知多少倍去!這樣曾以命相托的舊臣子老部下老兄弟信不過還有什麽人可信呢?無非就是資曆淺一點而已!便點點頭有些意興闌珊地說道:“民諺有‘關起門來做皇帝——自家窩裏耍威風’一說,不知有多少傻子說過這些不知所謂的混帳話!再說當今天下,吾遂平定中原,可金甌有缺,起身四望,稱王稱霸者不知凡知!某人不是說‘兵強馬壯者可為天子’麽,有野心也得有實力!朕也是從平民百姓中一步步走來的,自是曉得這些,當不得真的,根本計較不過來的,何況……何況是一個九歲小兒!”
杜重威一聽,神色立變,眼角餘光瞥一眼郭威,嘴巴張了張卻不敢反駁,心裏有些懊惱,心說陛下啊,你怎麽知道此小兒非彼小兒!這若是個普普通通的小孩子,又怎麽能避開他手下百餘天的追捕,又怎麽能潛行千裏而至京師,又怎麽能衝開皇城司、武德司的聯手而至設立皇榜謎題的公主殿下麵前?
可他又不敢再辯,明顯的皇帝的語氣緩和了許多,他若是再執意爭辯,隻怕皇帝又要揪著這個由頭,將怒火朝他發來。旁邊的石重貴見責任都由杜重威擔了去,沒了自己的幹係,暗自長舒一口氣,神色輕鬆許多。
幾人聽到皇帝口中提到“某人”,心裏都是頗為明了。看來皇帝對那個“某人”,也起了忌憚之心。
此人便是當初跟隨皇帝一起起兵反唐,助皇帝奪得大寶,因功而累加至使相的成德軍節度使安重榮,這是真正的具有權力還有地盤的使相,即藩鎮節度使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幾十年後的北宋的使相,不過一個虛名而已。安重榮最初還是頗為恭順的,但因對石敬瑭建立後晉後,便立即割讓燕雲十六州給契丹、父事契丹大汗耶律德光極力反對,認為此事必將貽害無窮,便漸生不滿,心生桀驁。
而且契丹則像是個貪得無厭的饕鬄一般,不但每年都向晉室朝廷索取大量歲幣財物,以致晉室往貢契丹的使團一年到頭絡繹不絕,其處在邊境一帶的軍兵部族,則屢屢越境南侵劫掠,號之曰“打草穀”,邊民因此家破人亡者亦不知凡幾,晉廷卻對此無能為力,聽之任之;更有甚者,被割讓給契丹的十六州百姓,不堪契丹殘酷壓榨,屢屢南逃,而晉廷的處置竟然是驅逐迴去!
有今人說古代平民百姓在中原比在契丹又好不到哪裏去,老百姓在哪兒掙命不是掙,為什麽要迴中原來?這是純粹不知道中原文明和北方遊牧部落的差異,才會胡說八道,信口雌黃!中原政權因為有著長達數千年的文明演化,即便在最黑暗的亂世,那也比北方遊牧部族要好過得多!因為那些才開始進入文明階段的部族,比中原最黑暗的時代還要黑暗!
——曆代中原王朝崩潰,中原民眾隻有往南逃的,沒有往北逃的,可不僅僅是由於北方寒冷、南方溫暖的氣候問題!
而隻要中原政權建立,那就得遵行中原文明的規矩,建立健全一套規則,老百姓即便不好過,也有一定的未來可期;但那些北方遊牧部族卻因文明文化的落後,仍處於弱肉強食之境,奉行的是叢林法則,也就是說強的搶弱的、殺弱的是天經地義之事,處在那些地方,根本就是朝不保夕。無論以前的匈奴、五胡還是突厥,以及現在的契丹,以及之後的女真、蒙元、後金之類,都是如此,所以中原人如果落到他們手裏,那真的很淒慘,真的過不下去!
安重榮稟性極為剛強,對所轄地盤上的治理也頗有章法,這使得其屬地官吏比起別的地方來,精明強幹的許多,使得其屬地之民,心俱歸之,有地盤有民心,就有了錢糧兵源,在晉室之下諸藩鎮中,其實力首屈一指。
實力的壯大,往往伴隨著野心的壯大,使得安重榮對朝廷的軟弱嗤之以鼻,對皇帝向小十來歲的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稱子稱臣極盡嘲諷,對割讓給契丹十六州卻不甘其殘酷壓榨而南逃的百姓的極為同情,對契丹饕餮一般向朝廷索取歲貢、敲詐勒索無數錢糧絹帛竭力阻止,對來往的契丹使者更是能抓就抓能殺就殺;他看出了朝廷不但無法平定南方諸侯,連他們這些藩鎮也不能完全控製,心有餘而力不足隻能姑息優待的無奈。他的做法便是反朝廷之道而處之,收留南逃的百姓,使得他實力更為壯大;羞辱捕殺契丹使者,更讓他名聲大振。
大唐覆滅後繼之而起的中原三代朝廷後梁、後唐、石晉以及南方諸國,俱是以地方諸侯起家,那後梁朱溫其人,更是黃巢餘孽,風雲際會中平定中原奪得大寶,這種人也能飛黃騰達?李存勖續唐之祀,太原起兵,攻滅朱梁;當今皇帝依然太原起兵造反,登上皇帝寶座,這樁樁件件使得安重榮看出這些皇帝起家的秘密,似乎也有了“彼可取而代之”的心思,曾公開揚言“天子者,兵強馬壯者當為之,寧有種也”,其言其行傳到石敬瑭這裏,可知石敬瑭是個什麽感受。
至於兒皇帝之名,雖不好聽,但若真的論起來,石敬瑭認比自己小上十來歲的耶律德光為父這一點,並不像後世人認為的那麽荒唐。石敬瑭是後唐明宗李嗣源的女婿,李嗣源是後唐太祖李克用的養子,李克用曾和耶律德光的父親、契丹太祖耶律阿保機約為兄弟,純以此論,李嗣源和耶律德光也是兄弟,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得問耶律德光喊叔父,認叔父為父親,在這時代並不是多大的事。隻是連著其它的事情一並被那反複小人安重榮翻來覆去地宣揚,再傳入石敬瑭耳中,他能高興得起來那才是見了鬼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