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曰:
老來傷別苦,怕近馬車行。
目斷千山色,魂消百渡聲。
窗邊嗬又暈,轂下動無情。
落日浮雲遠,孤鴻瘦影輕。
話說朱仝平定北方,救下種雋水將軍,又與敵將約定和平。一麵上報朝廷,一麵收拾軍務。不必多說。隻說朝廷眾臣得知外亂已平,盡皆歡喜。有盧俊義等為朱仝請旨,天子自然獎賞,封官加爵,鎮守西夏,都不在話下。是日,正值深秋天氣,天子要崇尚武德,約定北郊狩獵。隻待時日,天子率一眾臣子及護衛軍迤邐到北郊獵場。但見:
草木枯黃,流水清澈。湖中魚兒亂亂舞,岸邊兔子頻頻蹈。林上飛雀,石旁走鹿。樹蔭下獐蹄踏青,亂叢裏狐嘴銜果。嘩啦啦秋風掃寒葉,明晃晃金日照紅光。東西圈圍,南北蓋山。上一山滿是靈芝草,下一圍都做長壽花。凜凜旌旗亂動,蕭蕭戰馬胡鳴。一縱都是文臣,列擺盡皆武將。正是:社稷無限承地載,大宋皇帝展天威。
那大宋天子不坐鑾駕,騎一匹高頭大馬之上,手搦描金雀畫寶雕弓,搭上一支金鈚箭。目光炯炯,意氣風發。左右文武百官,前後侍奉。天子環顧四周,朗聲曰:“朕今日與眾卿同享此狩獵之樂,若有所獲者,朕必有重賞。”言畢,一箭射出,正中一隻野兔。群臣見狀,高唿萬歲。當時有一武將驅馬向前,乃是大將張俊。張俊馬上叉手稟道:“陛下神射,眾望所歸,操練兵政,安得人心,候國勢定,真神武之君也。聖上開言,臣願一試。”天子頷首應允。張俊張弓搭箭,目光瞥過遠處一頭梅花鹿。就見箭如流星而去,那小鹿應聲而倒。眾人又是一陣喝彩。天子曰:“愛卿好箭術,賞!”張俊下馬拜謝。當下又有幾個將軍,施展武藝騎射,獲得兔狐獐鹿,不計其數。
卻有唿延灼在彼,見狀,心中尋思:“都不見俺擺弄弓箭,以為俺不會的,今日教你等看俺身手。”於是也來射箭,隻是布設走獸,專射飛雁。隻見唿延灼彎弓如月,箭矢似電,接連射中三隻大雁。周圍之人無不驚歎,天子亦讚曰:“平日隻知唿延將軍祖傳鐵鞭了得,今日才知愛卿箭術也是非凡,不愧是我大宋開國大將之後。”唿延灼抱拳躬身:“陛下謬讚,微臣愧不敢當。”當日狩獵將罷,天子隻把獵物分賞了。又擺下擂台,乃曰:“今日隻為發揚尚武精神,狩獵以展箭術,放對才示武功。朕擺下擂台,你諸位武將,馬上馬下切磋。得勝者,朕定有重賞。不得有誤。”眾武將遵旨。擂台既設,又有獎賞,諸將踴躍登台比試。先有兩名小將上台,一個使槍,一個使刀,二人你來我往,鬥了數十迴合不分勝負。台下觀者呐喊助威,聲震四野。忽地,一員猛將跳上台來,乃是拱衛大夫張保。張保性急,大喝一聲:“二位且退下,這獎賞小將自得了。”二小將見是張保,不敢違拗,各自收兵下場。
張保站於台中,環伺台下,朗聲道:“今日小將不與諸位前輩謙讓,要取得第一名,拿了聖上獎賜。不知哪位將軍不服得,敢來與某一戰?”話音未落,隻見一將穩步上台。那將姓劉名錡,表字信叔,甘肅靜寧德順軍人氏,自是將門出身,乃瀘川軍節度使劉仲武第九子。曾與西夏作戰有功,官至威武軍節度使。劉錡與張俊、張保兄弟相熟,因此上台來麵色沉靜,手持丈八蛇矛,向張保拱手道:“兄弟莫怪,劉兄也要取這賞賜,便前來討教。”二人相視片刻,同時出招。斧槍相交,火星四濺,一時間台上風聲唿唿作響。二人皆是武藝高強之人,鬥得難解難分。台下眾人看得驚心動魄,就連天子也不禁微微前傾身子,專注於台上,口中頻頻喝彩。
鬥至酣處,劉錡賣個破綻,張保不知是計,挺斧直劈過來,劉錡側身躲過,反手用矛柄輕擊張保手腕。張保那斧脫手而出。此時劉錡停手,抱拳笑道:“點到為止,兄弟承讓。”張保雖敗,卻也心服口服,大笑迴禮。當下又一將喊道:“我來會你!”眾人看時,正是唿延灼。就見唿延灼提兩條水磨八棱鋼鞭上台來。劉錡見他年老,抱拳道:“我與將軍戰,恐勝之不武。”唿延灼笑道:“你也不比我年輕幾歲,怎勝之不武?”劉錡又道:“我用蛇矛,將軍用鞭,一長一短,自見分曉。”唿延灼道:“你隻知一寸長,一寸強。卻不聞一寸短,一寸險。”劉錡聽了唿延灼之言,心中敬意更甚,說道:“既如此,那便請將軍賜教。”說罷,雙手握緊丈八蛇矛,擺開架勢。唿延灼也不含糊,雙手舞動雙鞭,虎虎生風。兩人你來我往,矛似靈蛇出洞,鞭如蛟龍盤旋。看看鬥了十數個迴合,劉錡隻覺唿延灼鞭法密不透風,難有破綻。鬥道深處,劉錡一矛來刺軟肋,唿延灼隻把雙鞭隔開,身子一沉,把蛇矛夾在腋下,一手提鞭,大跨步趕將上來,隻掃過矛柄。劉錡大驚,隻得撒手,退一步跳出圈子。劉錡見沒了武器,當即抱拳行禮:“將軍之厲害,劉某拜服。”唿延灼道:“你蛇矛本是馬上兵器,步下使用,總不能上下推動,隻得左右招攬。我便放得空處,誘你使個下刺,這才近身。”劉錡認理,銘記於心,下台去了。台下眾人皆為這場精彩比鬥鼓掌歡唿,天子龍顏大悅,讚曰:“今日真可謂各展神通,朕心甚悅。”正要封賞。忽有張俊喊道:“末將願與唿延老將軍切磋。”說了,提一把點鋼槍上台。
唿延灼眼見張俊上台,觀其麵相,心中暗忖道:“我看此人麵相,隻怕慣用伎倆取人,須小心應對。”那張俊站定後,抱拳道:“唿延老將軍,得罪了。”言畢,挺槍直刺而來。唿延灼沉著應對,雙鞭揮舞,將槍尖一一擋開。看看幾個迴合上下,唿延灼又要用肋下之計。張俊早知,隻是將計就計,望軟肋來刺。唿延灼正要抬臂去挾,張俊卻故意賣個破綻,腳步踉蹌,把槍頭一壓,佯裝收不住的。唿延灼一眼看穿,並未上當,反而順勢向前,一鞭打向張俊手腕。張俊嚇了一跳,急忙收槍後退。張俊見一擊不中,惱羞成怒,再來猛攻。唿延灼看準時機,雙鞭纏住槍杆,用力一扭。張俊竟握不住槍,槍脫手飛出。唿延灼趁勢逼近,一鞭停在張俊脖頸之處。張俊麵色慘白,呆立當場。天子見狀大喜,乃曰:“唿延將軍武藝高強,賞寶弓一副,名馬一匹,另鑄鐵鞭一對,皆賜予愛卿。”眾人高唿萬歲,唿延灼謝恩而退。當時唿延灼謝過聖上隆恩,又來謝過盧俊義。天子見狀不解,問曰:“愛卿為何卻謝盧愛卿?”唿延灼道:“盧太尉乃當今天下第一等武功,若盧太尉上台,微臣怎能取勝?因此才謝盧太尉高抬貴手之恩。”天子聞言,又問盧俊義真假。盧俊義稟道:“微臣微薄功夫,豈敢妄稱天下第一?不過是唿延將軍抬舉。”如此君臣有說有笑。大乘迴宮,不必絮繁。
卻說吳用當了北方五路宣撫副使,自到任之後,兢兢業業,不曾差池。天子也甚是喜愛吳用,後來升官加職,召入宮中行事。天子每每與之談論乾坤之長短,都不必說。隻說今日天子狩獵比武歸來,又喚吳用至此暢談。不期說道吳用姓名,吳用歎道:“臣名吳用,自在鄉村為一學究,教書育人,然有鄉親喚我‘無用’,聞之不曾樂嗬,今日做得大官,也撇不清‘無用’之嫌。”天子聞言,則笑曰:“愛卿所言之無用,皆是諧音不諧字,豈不聞莊子曾曰:‘無用之用。’乎?”吳用道:“臣愚鈍,願聞聖上言詳。”天子娓娓道來。
原來“無用之用,堪為大用。”語出《莊子·人間世》篇。說是莊子與弟子正到一座山下,見一株大樹,枝繁葉茂,聳立在大溪旁,異常顯眼。但見這樹,其粗百尺,其高數千丈,直指雲霄;其枝如傘,能遮十畝地。一旁樵夫正上山砍柴,莊子不禁要問樵夫道:“這般好木材,怎一直無人砍伐?以至獨獨長了幾千年?”樵夫聞言,樹不屑一顧道:“這一株樹何足為奇?此樹做材不中一用。用來作舟則沉於水;用來作棺則腐於土;用來作器則易於毀;用來作門則脂不幹;用來作柱則受蟲蝕,此乃不成材之木。既是不材之木也,無所可用,故能有如此之壽。”聽了此話,莊子亦有感悟,對弟子道:“此樹因不材而得以終其天年,豈不是無用之用,無為而於己有為?”弟子恍然大悟,點頭不已。莊子又道:“樹無用,不求有為而免遭斤斧;白額之牛,亢曼之豬,痔瘡之人,認為不祥之物,故祭神不與之投;殘廢之人,征兵不與之納,故能終其天年。形體殘廢,尚且可以養身保命,何況德才殘廢者乎?樹不成材,方可免禍;人不成才,亦可保身也。”莊子愈說愈興,又道:“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卻不知無用之用也。”
天子說罷,又曰:“然愛卿非無用之用,乃奇才也。”吳用聞言,心中甚慰,慌忙拜謝天子。當日談罷,吳用自迴府上。雖然不曾懈怠,隻是每每思念宋公明相愛之心。忽一日,心情恍惚,寢寐不安。至夜,夢見有人拜訪,看時,卻是晁蓋牽馬在彼。當時晁蓋道:“學究一向安好?”吳用這般機敏的人,見了晁蓋,便知是托夢至此。當即問過緣由:“不知天王哥哥親臨,有甚大事托付?”晁蓋道:“今日特來說了,要取宋公明英魂迴山。宋公明身亡之後,見已葬於宋家莊祖墳之中。學究若想舊日之交情,可到墳塋,親來看視一遭。”說罷,牽馬走了。吳用要追問備細,撒然覺來,乃是南柯一夢。吳用深知其意,如何忍得住?當即淚如雨下,呆坐待旦。得了此夢,寢食不安。次日,與天子請假,天子曰:“愛卿之夢,朕也有之,隻是宋愛卿親臨,說朕之恩,此生難以報答。其中言語,多觸傷懷。”當即應允。吳用拜辭,便收拾行李,徑往山東鄆城縣宋家莊來。不帶從人,獨自奔來。於路無話。前至莊上。到時,果然宋江已死。隻聞彼處人民,無不嗟歎。當有宋清接待吳用,吳用道:“不知哥哥怎地去世?”宋清道:“正是無疾而終,壽終正寢。”吳用又問有誰來祭奠過,宋清道:“戴兄到此祭拜過,前日方走。”二人說罷,安排祭儀,直至宋家祖墳。
當時吳用尋到墳塋,哭祭宋公明,就於墓前,以手摑其墳塚,哭道:“仁兄英靈不昧,乞為昭鑒!吳用是一村中學究,始隨晁蓋,後遇仁兄,救護一命,坐享榮華,到今數十餘載,皆賴兄長之德。今日既然壽終正寢,如何不親自托夢顯靈與我?卻叫晁天王走這一遭。想必是怕兄弟不能自已,才不來見。哥哥不來,兄弟也要與仁兄同會於九泉之下。”言罷,痛哭。正欲自縊,隻見史進縱馬飛奔到於墓前。見了吳用,各吃一驚。吳學究便問道:“賢弟在密州為官,緣何得知宋兄長已喪?”史進道:“兄弟自從分散到任之後,無日身心得安,常想念眾兄之情。因夜得一異夢,夢見宋公明哥哥與一人縱馬奔騰,不知哪裏去。小弟醒後,幾番詢問,才知公明哥哥已故。因此擲了家間,不避驅馳,星夜到此。”吳用道:“我得異夢,乃是天王哥哥牽馬引公明哥哥迴梁山的言語,與賢弟相似,因此而來看探墳所。”史進大悟道:“原來那人是晁天王。”兩個說了,都來祭拜。
一旁宋清方才禮罷諸事迴來看時,吳用教宋清勸開史進,隻說要與宋江說些貼己話。宋清、史進不知前事,退到一旁棚下侯了。等了多時,不見吳用迴來,兩個心中不安,複迴來墳前看時,就見吳用早已懸於樹上,自縊而死。宋清、史進兩個慌忙報與本州官僚,更有天子悲憫,置備棺槨,就在宋江墓側葬了。有一首《兩同心》歎道:
舊日歡愉,斷魂新國。當年景、羽扇綸巾,成賊寇、縱橫阡陌。到如今,共義招安,戰損天客。
幾度遙征戎狄。痛憐深惜。唿兄長、沐灑飛花,絲絛係、也應追憶。隱淚痕,樹下墳塋,暮雲星寂。
卻說史進、宋清祭拜以畢,分別去了。史進自迴密州,一路上心緒難平。到了密州,史進再無心官場之事,常常與城頭眺望西方梁山,隻是發呆。一日,史進又來城牆呆坐,忽聞城下有人喊聲:“九紋龍!”史進聞聽,起身探頭望城下看,卻是這人來訪。有分教:中年心存少年誌,英雄豈有狗熊心?不知來著是誰,請聽下迴分解。
老來傷別苦,怕近馬車行。
目斷千山色,魂消百渡聲。
窗邊嗬又暈,轂下動無情。
落日浮雲遠,孤鴻瘦影輕。
話說朱仝平定北方,救下種雋水將軍,又與敵將約定和平。一麵上報朝廷,一麵收拾軍務。不必多說。隻說朝廷眾臣得知外亂已平,盡皆歡喜。有盧俊義等為朱仝請旨,天子自然獎賞,封官加爵,鎮守西夏,都不在話下。是日,正值深秋天氣,天子要崇尚武德,約定北郊狩獵。隻待時日,天子率一眾臣子及護衛軍迤邐到北郊獵場。但見:
草木枯黃,流水清澈。湖中魚兒亂亂舞,岸邊兔子頻頻蹈。林上飛雀,石旁走鹿。樹蔭下獐蹄踏青,亂叢裏狐嘴銜果。嘩啦啦秋風掃寒葉,明晃晃金日照紅光。東西圈圍,南北蓋山。上一山滿是靈芝草,下一圍都做長壽花。凜凜旌旗亂動,蕭蕭戰馬胡鳴。一縱都是文臣,列擺盡皆武將。正是:社稷無限承地載,大宋皇帝展天威。
那大宋天子不坐鑾駕,騎一匹高頭大馬之上,手搦描金雀畫寶雕弓,搭上一支金鈚箭。目光炯炯,意氣風發。左右文武百官,前後侍奉。天子環顧四周,朗聲曰:“朕今日與眾卿同享此狩獵之樂,若有所獲者,朕必有重賞。”言畢,一箭射出,正中一隻野兔。群臣見狀,高唿萬歲。當時有一武將驅馬向前,乃是大將張俊。張俊馬上叉手稟道:“陛下神射,眾望所歸,操練兵政,安得人心,候國勢定,真神武之君也。聖上開言,臣願一試。”天子頷首應允。張俊張弓搭箭,目光瞥過遠處一頭梅花鹿。就見箭如流星而去,那小鹿應聲而倒。眾人又是一陣喝彩。天子曰:“愛卿好箭術,賞!”張俊下馬拜謝。當下又有幾個將軍,施展武藝騎射,獲得兔狐獐鹿,不計其數。
卻有唿延灼在彼,見狀,心中尋思:“都不見俺擺弄弓箭,以為俺不會的,今日教你等看俺身手。”於是也來射箭,隻是布設走獸,專射飛雁。隻見唿延灼彎弓如月,箭矢似電,接連射中三隻大雁。周圍之人無不驚歎,天子亦讚曰:“平日隻知唿延將軍祖傳鐵鞭了得,今日才知愛卿箭術也是非凡,不愧是我大宋開國大將之後。”唿延灼抱拳躬身:“陛下謬讚,微臣愧不敢當。”當日狩獵將罷,天子隻把獵物分賞了。又擺下擂台,乃曰:“今日隻為發揚尚武精神,狩獵以展箭術,放對才示武功。朕擺下擂台,你諸位武將,馬上馬下切磋。得勝者,朕定有重賞。不得有誤。”眾武將遵旨。擂台既設,又有獎賞,諸將踴躍登台比試。先有兩名小將上台,一個使槍,一個使刀,二人你來我往,鬥了數十迴合不分勝負。台下觀者呐喊助威,聲震四野。忽地,一員猛將跳上台來,乃是拱衛大夫張保。張保性急,大喝一聲:“二位且退下,這獎賞小將自得了。”二小將見是張保,不敢違拗,各自收兵下場。
張保站於台中,環伺台下,朗聲道:“今日小將不與諸位前輩謙讓,要取得第一名,拿了聖上獎賜。不知哪位將軍不服得,敢來與某一戰?”話音未落,隻見一將穩步上台。那將姓劉名錡,表字信叔,甘肅靜寧德順軍人氏,自是將門出身,乃瀘川軍節度使劉仲武第九子。曾與西夏作戰有功,官至威武軍節度使。劉錡與張俊、張保兄弟相熟,因此上台來麵色沉靜,手持丈八蛇矛,向張保拱手道:“兄弟莫怪,劉兄也要取這賞賜,便前來討教。”二人相視片刻,同時出招。斧槍相交,火星四濺,一時間台上風聲唿唿作響。二人皆是武藝高強之人,鬥得難解難分。台下眾人看得驚心動魄,就連天子也不禁微微前傾身子,專注於台上,口中頻頻喝彩。
鬥至酣處,劉錡賣個破綻,張保不知是計,挺斧直劈過來,劉錡側身躲過,反手用矛柄輕擊張保手腕。張保那斧脫手而出。此時劉錡停手,抱拳笑道:“點到為止,兄弟承讓。”張保雖敗,卻也心服口服,大笑迴禮。當下又一將喊道:“我來會你!”眾人看時,正是唿延灼。就見唿延灼提兩條水磨八棱鋼鞭上台來。劉錡見他年老,抱拳道:“我與將軍戰,恐勝之不武。”唿延灼笑道:“你也不比我年輕幾歲,怎勝之不武?”劉錡又道:“我用蛇矛,將軍用鞭,一長一短,自見分曉。”唿延灼道:“你隻知一寸長,一寸強。卻不聞一寸短,一寸險。”劉錡聽了唿延灼之言,心中敬意更甚,說道:“既如此,那便請將軍賜教。”說罷,雙手握緊丈八蛇矛,擺開架勢。唿延灼也不含糊,雙手舞動雙鞭,虎虎生風。兩人你來我往,矛似靈蛇出洞,鞭如蛟龍盤旋。看看鬥了十數個迴合,劉錡隻覺唿延灼鞭法密不透風,難有破綻。鬥道深處,劉錡一矛來刺軟肋,唿延灼隻把雙鞭隔開,身子一沉,把蛇矛夾在腋下,一手提鞭,大跨步趕將上來,隻掃過矛柄。劉錡大驚,隻得撒手,退一步跳出圈子。劉錡見沒了武器,當即抱拳行禮:“將軍之厲害,劉某拜服。”唿延灼道:“你蛇矛本是馬上兵器,步下使用,總不能上下推動,隻得左右招攬。我便放得空處,誘你使個下刺,這才近身。”劉錡認理,銘記於心,下台去了。台下眾人皆為這場精彩比鬥鼓掌歡唿,天子龍顏大悅,讚曰:“今日真可謂各展神通,朕心甚悅。”正要封賞。忽有張俊喊道:“末將願與唿延老將軍切磋。”說了,提一把點鋼槍上台。
唿延灼眼見張俊上台,觀其麵相,心中暗忖道:“我看此人麵相,隻怕慣用伎倆取人,須小心應對。”那張俊站定後,抱拳道:“唿延老將軍,得罪了。”言畢,挺槍直刺而來。唿延灼沉著應對,雙鞭揮舞,將槍尖一一擋開。看看幾個迴合上下,唿延灼又要用肋下之計。張俊早知,隻是將計就計,望軟肋來刺。唿延灼正要抬臂去挾,張俊卻故意賣個破綻,腳步踉蹌,把槍頭一壓,佯裝收不住的。唿延灼一眼看穿,並未上當,反而順勢向前,一鞭打向張俊手腕。張俊嚇了一跳,急忙收槍後退。張俊見一擊不中,惱羞成怒,再來猛攻。唿延灼看準時機,雙鞭纏住槍杆,用力一扭。張俊竟握不住槍,槍脫手飛出。唿延灼趁勢逼近,一鞭停在張俊脖頸之處。張俊麵色慘白,呆立當場。天子見狀大喜,乃曰:“唿延將軍武藝高強,賞寶弓一副,名馬一匹,另鑄鐵鞭一對,皆賜予愛卿。”眾人高唿萬歲,唿延灼謝恩而退。當時唿延灼謝過聖上隆恩,又來謝過盧俊義。天子見狀不解,問曰:“愛卿為何卻謝盧愛卿?”唿延灼道:“盧太尉乃當今天下第一等武功,若盧太尉上台,微臣怎能取勝?因此才謝盧太尉高抬貴手之恩。”天子聞言,又問盧俊義真假。盧俊義稟道:“微臣微薄功夫,豈敢妄稱天下第一?不過是唿延將軍抬舉。”如此君臣有說有笑。大乘迴宮,不必絮繁。
卻說吳用當了北方五路宣撫副使,自到任之後,兢兢業業,不曾差池。天子也甚是喜愛吳用,後來升官加職,召入宮中行事。天子每每與之談論乾坤之長短,都不必說。隻說今日天子狩獵比武歸來,又喚吳用至此暢談。不期說道吳用姓名,吳用歎道:“臣名吳用,自在鄉村為一學究,教書育人,然有鄉親喚我‘無用’,聞之不曾樂嗬,今日做得大官,也撇不清‘無用’之嫌。”天子聞言,則笑曰:“愛卿所言之無用,皆是諧音不諧字,豈不聞莊子曾曰:‘無用之用。’乎?”吳用道:“臣愚鈍,願聞聖上言詳。”天子娓娓道來。
原來“無用之用,堪為大用。”語出《莊子·人間世》篇。說是莊子與弟子正到一座山下,見一株大樹,枝繁葉茂,聳立在大溪旁,異常顯眼。但見這樹,其粗百尺,其高數千丈,直指雲霄;其枝如傘,能遮十畝地。一旁樵夫正上山砍柴,莊子不禁要問樵夫道:“這般好木材,怎一直無人砍伐?以至獨獨長了幾千年?”樵夫聞言,樹不屑一顧道:“這一株樹何足為奇?此樹做材不中一用。用來作舟則沉於水;用來作棺則腐於土;用來作器則易於毀;用來作門則脂不幹;用來作柱則受蟲蝕,此乃不成材之木。既是不材之木也,無所可用,故能有如此之壽。”聽了此話,莊子亦有感悟,對弟子道:“此樹因不材而得以終其天年,豈不是無用之用,無為而於己有為?”弟子恍然大悟,點頭不已。莊子又道:“樹無用,不求有為而免遭斤斧;白額之牛,亢曼之豬,痔瘡之人,認為不祥之物,故祭神不與之投;殘廢之人,征兵不與之納,故能終其天年。形體殘廢,尚且可以養身保命,何況德才殘廢者乎?樹不成材,方可免禍;人不成才,亦可保身也。”莊子愈說愈興,又道:“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卻不知無用之用也。”
天子說罷,又曰:“然愛卿非無用之用,乃奇才也。”吳用聞言,心中甚慰,慌忙拜謝天子。當日談罷,吳用自迴府上。雖然不曾懈怠,隻是每每思念宋公明相愛之心。忽一日,心情恍惚,寢寐不安。至夜,夢見有人拜訪,看時,卻是晁蓋牽馬在彼。當時晁蓋道:“學究一向安好?”吳用這般機敏的人,見了晁蓋,便知是托夢至此。當即問過緣由:“不知天王哥哥親臨,有甚大事托付?”晁蓋道:“今日特來說了,要取宋公明英魂迴山。宋公明身亡之後,見已葬於宋家莊祖墳之中。學究若想舊日之交情,可到墳塋,親來看視一遭。”說罷,牽馬走了。吳用要追問備細,撒然覺來,乃是南柯一夢。吳用深知其意,如何忍得住?當即淚如雨下,呆坐待旦。得了此夢,寢食不安。次日,與天子請假,天子曰:“愛卿之夢,朕也有之,隻是宋愛卿親臨,說朕之恩,此生難以報答。其中言語,多觸傷懷。”當即應允。吳用拜辭,便收拾行李,徑往山東鄆城縣宋家莊來。不帶從人,獨自奔來。於路無話。前至莊上。到時,果然宋江已死。隻聞彼處人民,無不嗟歎。當有宋清接待吳用,吳用道:“不知哥哥怎地去世?”宋清道:“正是無疾而終,壽終正寢。”吳用又問有誰來祭奠過,宋清道:“戴兄到此祭拜過,前日方走。”二人說罷,安排祭儀,直至宋家祖墳。
當時吳用尋到墳塋,哭祭宋公明,就於墓前,以手摑其墳塚,哭道:“仁兄英靈不昧,乞為昭鑒!吳用是一村中學究,始隨晁蓋,後遇仁兄,救護一命,坐享榮華,到今數十餘載,皆賴兄長之德。今日既然壽終正寢,如何不親自托夢顯靈與我?卻叫晁天王走這一遭。想必是怕兄弟不能自已,才不來見。哥哥不來,兄弟也要與仁兄同會於九泉之下。”言罷,痛哭。正欲自縊,隻見史進縱馬飛奔到於墓前。見了吳用,各吃一驚。吳學究便問道:“賢弟在密州為官,緣何得知宋兄長已喪?”史進道:“兄弟自從分散到任之後,無日身心得安,常想念眾兄之情。因夜得一異夢,夢見宋公明哥哥與一人縱馬奔騰,不知哪裏去。小弟醒後,幾番詢問,才知公明哥哥已故。因此擲了家間,不避驅馳,星夜到此。”吳用道:“我得異夢,乃是天王哥哥牽馬引公明哥哥迴梁山的言語,與賢弟相似,因此而來看探墳所。”史進大悟道:“原來那人是晁天王。”兩個說了,都來祭拜。
一旁宋清方才禮罷諸事迴來看時,吳用教宋清勸開史進,隻說要與宋江說些貼己話。宋清、史進不知前事,退到一旁棚下侯了。等了多時,不見吳用迴來,兩個心中不安,複迴來墳前看時,就見吳用早已懸於樹上,自縊而死。宋清、史進兩個慌忙報與本州官僚,更有天子悲憫,置備棺槨,就在宋江墓側葬了。有一首《兩同心》歎道:
舊日歡愉,斷魂新國。當年景、羽扇綸巾,成賊寇、縱橫阡陌。到如今,共義招安,戰損天客。
幾度遙征戎狄。痛憐深惜。唿兄長、沐灑飛花,絲絛係、也應追憶。隱淚痕,樹下墳塋,暮雲星寂。
卻說史進、宋清祭拜以畢,分別去了。史進自迴密州,一路上心緒難平。到了密州,史進再無心官場之事,常常與城頭眺望西方梁山,隻是發呆。一日,史進又來城牆呆坐,忽聞城下有人喊聲:“九紋龍!”史進聞聽,起身探頭望城下看,卻是這人來訪。有分教:中年心存少年誌,英雄豈有狗熊心?不知來著是誰,請聽下迴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