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曰: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迴。
君不見床頭明鏡悲白發,朝如青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吾徒有俊才,千金散盡還複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鍾鼓玉帛豈足貴,但願長醉不用醒。
古來聖賢皆死盡,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鬥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唿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話說宋江等宋江等二十七人拜奏天子,有表上奏,天子視之,表曰:
“北方五路宣撫使總管天下兵馬大元帥使臣宋江等謹上表:伏念臣江等,愚拙庸才,孤陋俗吏,往犯天涯之罪,幸蒙莫大之恩,高天厚地豈能酬,粉骨碎身何足報。股肱竭力,離水泊以除邪;兄弟同心,登五台而發願。全忠秉義,護國保民。兩年於北境鏖戰金兵,見今承載。雖則微功上達,奈緣良將下沉。臣江日夕懷憂,旦暮悲愴。伏望天恩,俯賜聖鑒,使已歿者皆蒙恩澤,見在生者得庇洪休。臣江乞歸田野,願作農民。實陛下仁育之賜,遂微臣退休之心。誠惶誠恐,稽首頓首。臣江等不勝戰悚之至!謹錄存歿人數,隨表上進以聞。
征程已亡正副將佐七十八員:
正將一十八員:徐寧、索超、阮小二、解珍、張橫、秦明、雷橫、董平、劉唐、楊誌、阮小五、石秀、穆弘、解寶、楊雄、李逵、張順、花榮。
偏將六十員:郭盛、石勇、鄭天壽、龔旺、鄒淵、鄒潤、鮑旭、杜遷、焦挺、白勝、黃信、歐鵬、魏定國、王英、扈三娘、陳達、段景住、郝思文、韓滔、張青、孫二娘、薛永、楊春、李忠、穆春、馬麟、燕順、周通、宣讚、鄧飛、李雲、童威、童猛、孔亮、孔明、蔡福、蔡慶、楊林、陶宗旺、項充、施恩、呂方、朱貴、朱富、侯健、孫立、宋萬、王定六、李袞、李立、湯隆、曹正、孟康、孫新、杜興、彭玘、時遷、樂和、單廷珪、丁得孫。
壽終正寢正副將佐三員:魯智深、林衝、張清。
不在征程,離去未歸正副將佐四員:公孫勝、武鬆、宋清、顧大嫂。
見在朝覲正偏將佐二十三員:
正將一十三員:
宋江、盧俊義、吳用、關勝、柴進、李應、唿延灼、朱仝、戴宗、李俊、阮小七、史進、燕青。
偏將一十員:
朱武、樊瑞、淩振、裴宣、蔣敬、蕭讓、金大堅、安道全、皇甫端、鬱保四。
靖康三年十一月一日,殿前都太尉臣宋江,殿前太尉臣盧俊義等謹上表。”
上皇覽表,嗟歎不已,乃曰:“卿等一百八人,上應星曜。今止有二十七人見存,真乃十去其八矣!”隨降聖旨,將這已歿於王事者,正將副將,各授名爵。如有子孫者,就令赴京,照名承襲官爵;如無子孫者,敕賜立廟,所在享祭。當時宋江等拜謝,又舉薦嶽飛、武糾、郭箐、郭靖四將,表揚其功績;再說了西路軍孫琪一部,功勞甚大;更有敢熾軍一部,不避刀斧,勇往直前。宋江一一奏說,天子允恩一一覲見,其中人物各有封賞,不在話下。
當日天子見滿殿英雄好漢,更兼戰事平定,天下太平,便喜曰:“教禮部擇選吉日,大赦天下,與民同慶。教就在禦花園設宴,管待天下兵馬大元帥宋江等諸路將軍。”眾人都到禦花園坐定,隻見絲竹管弦不絕於耳,攢花舞女衣袂飄飄。但見:
屏開孔雀,褥繡芙蓉。黃金殿上開筵,白玉階前設宴。朱紅台上,擺列著百味珍羞;龍鳳桌圍,設放著金銀器皿。玻璃碗內,供獻上熊掌駝蹄;琥珀杯中,滿斟下瑤池玉液。珊瑚碟四時異果,瑪瑙盤鳳髓龍肝。教坊司搬演新文雜劇,承應院擺列舞女歌姬。光祿寺進呈禦酒,帝王開顏;鴻臚寺報名賞宴,臣宰歡忭。大官署宰馬敲牛,供筵賜飯;珍羞署推裝果品,美味時新。往來進酒,無非是紫衣陪臣;上下傳杯,盡都是錦衣內侍。太平設宴,顯皇上不負功臣;得勝迴朝,是武將赤心報國。畫鼓振敲歡宴美,教坊齊賀太平歌。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禦筵已畢,眾將謝恩。宋江又奏:“臣部下自梁山泊受招安,軍卒亡過大半。願為兄弟做一場法事,乞陛下聖恩優恤。”天子準奏降敕。宋江又奏:“臣征方臘時,曾在西湖夢遇鬥姆元君,當時元君賜我許多好處。乞聖上寬恩,給假再去寺廟,親自還願已了,重修廟宇,再造金身,卻還京城之任。未敢擅便,乞請聖旨。”上皇聞奏大喜,賜錢作於路之資,又賜修廟鍍金身的黃金、木料等物。當日飲宴席終,謝恩已罷,辭駕出朝。次日,中書省作太平筵宴,管待眾將。第三日,樞密院又設宴慶賀太平。其張招討,劉都督,從、耿二參謀,王、趙二大將,朝廷自升重爵,不在此本話內。
再說宋江奏請了聖旨,於京城搭起祭台,刻錄兄弟排位,俱皆擺定,教吳諱、樊瑞做主,請許多道家人物,輪番做這一場法事。是日晴明的好,天和氣朗,月白風清。宋江、盧俊義為首,吳用與眾將領為次拈香,吳諱作高功,樊瑞行齋事,關發一應文書符命,不在話下。當日醮筵,但見:
香騰瑞靄,花簇錦屏。一千條畫燭流光,數百盞銀燈散彩。對對高張羽蓋,重重密布幢幡。風清三界步虛聲,月冷九天垂沆瀣。金鍾撞處,高功表進奏虛皇;玉佩鳴時,都講登壇朝玉帝。絳綃衣星辰燦爛,芙蓉冠金碧交加。監壇神將猙獰,直日功曹勇猛。道士齊宣寶懺,上瑤台酌水獻花;真人密誦靈章,按法劍踏罡布鬥。青龍隱隱來黃道,白鶴翩翩下紫宸。
宋江又教宰下牛羊,醞造酒醴。但到此處裏拈香祈福的人,盡以酒食管待,犒勞從人。至期,京城內外居民,感恩宋江等為國出力,大勝蠻夷,盡皆自發霧集雲屯,俱至城內。宋江傳令,以一舉十。俱各歡喜,拈香祈禱拜謝。一連十日,每日如此。十日之外當結,報備朝廷,給假於眾將文武,迴鄉省親。當部下軍將,願為軍者,報名送發龍猛、虎威二營收操,關給賞賜,馬軍守備。願為民者,關請銀兩,各各還鄉,為民當差。部下偏將,亦各請受恩賜,聽除管軍管民,護境為官,關領誥命,各人赴任,與國安民。
宋江分派已了,與眾暫別,自引軍師吳用,帶領隨行軍健一二百人,挑擔禦物行李衣裝賞賜,先行離了東京,望蘇州進發。後麵盧俊義、徐進等領軍押送金銀、木材、石料等緊隨而來。宋江離了京師,於路無話。自來到江蘇城中,此地官員百姓都來迎接。宋江當時與吳用入衙內安歇,以免與當地官員奉承:“今日來此,隻為重修城外小山上白雲觀,再塑坎宮鬥姆元君金身,不宜擾民。” 當地太守道:“太尉至此,必然興旺人民,我等也不好約束。既然太尉有言在此,下官自當竭力而為。”太守又道:“太尉少歇,挑選工匠,查看材料,監工之事,我等都可代勞。”宋江隻覺如此並非心誠,於是道:“天子勻我材料齊備,正在路上,如今隻是要選上好工匠,我此來還願,必要事事親力親為,你且輔佐則個便是。”太守隻得誇讚。於是幾日無話,專等盧俊義引物資到此。
是日,盧俊義等都到,宋江也備齊工匠,正是:萬事俱備,東風也來。於是就在山上動工,重建白雲觀。當時吳諱進言道:“此觀不曾有主,他日完成,也怕無道士在此打點,可在此間招賢納士,請有德之人作為觀主。”宋江認理,於是教太守發下榜文,請大德道長來此住持。太守不敢怠慢,忙發下榜文。
又一日,宋江正在觀內監督工程進展,忽有一小廝前來稟報,說是有一道士求見。宋江心中大喜,遂命人帶入。隻見那道士仙風道骨,氣質不凡。兩邊行禮,宋江道:“尊駕高姓大名,可是揭了榜文,來此主持?”那道士說道:“宋太尉容稟,貧道道號淩霄子,看了榜文,毛遂自薦,願替太尉孝敬鬥姆元君娘娘。”宋江大喜道:“甚好。隻是我需考一考你,方能放心。”淩霄子自然答應。宋江便請吳諱到此,便道:“仙姑與之比誦道家經典,考題一番便是。”於是兩個道士就來作對。兩個說了許久,吳諱問時,淩霄子對答如流。說罷,吳諱來與宋江道:“此人道法高深,文才更甚,正當人選。”宋江大喜,當即任職。淩霄子則道:“太尉有所不知,貧道觀此山氣象,其中必有靈巧。太尉雖欲興土木,但恐擾山中精怪。”宋江聽聞大驚,吳諱亦道:“道兄細心,我卻不曾想得這一出。”於是忙問應對之策。道士微微一笑,取出一道符紙交於宋江,告知其貼於觀門之上,可保平安。宋江依言而行,說來也奇,自那日後,工程進展順利,人員等並無工傷。
隻說功成之日,白雲觀煥然一新,坎宮鬥姆元君金身重塑,熠熠生輝。當日宋江先來祭拜頭一炷香,教謝了當年點撥之恩德。次後周圍百姓紛紛前來參拜,香火鼎盛。宋江望著眼前景象,心中滿是欣慰,隻覺不負聖上所托,亦對得起這一方百姓。而後宋江等人又在城中停留數日,便準備啟程返迴汴京複命。
因此不說宋江等迴京複命,執掌朝綱。卻說白雲觀之事,當時淩霄子送走宋江等人,自打理觀上。就見鬥姆元君聖象麵帶微笑。原來這鬥姆元君正在天界與九天玄女商議天罡地煞歸位之事,鬥姆元君曰:“娘娘前次召見宋星主,隻說保國安民,去邪歸正,不言國家大事,此意為何?”九天玄女曰:“我本意順其自然,宋朝自有氣數在彼。元君仁慈,指點江山社稷羸蕤,也算大功大德。”鬥姆元君曰:“天罡地煞本就我鬥部麾下,指點一二,理所應當。如今大功既成,可與上帝玉皇進言,迴複眾星地位,也好天闕再見。”九天玄女曰:“不急,我看這二十七顆星宿,尚有塵緣未了,且隨他們過完一生,自有論數。”於是二仙一連在天上談了多日。正如俗語道:“天上一天,地上一年。”元君談罷迴來本處道場時,宋江早早收拾得當,進香以畢。鬥姆元君見宋江不曾食言,因此欣喜。後來夢中謝過,不在話下。
看看淩霄子在此做了一年觀主,也收得一個徒弟。正是河清海晏,天下太平,善男信女,絡繹不絕。是日,正值嚴寒,天降大雪,就把小山封了,因此上山的香客不多。其中小徒弟正在門前掃雪,就見一個頭陀上山來,那小徒弟望見這頭陀,一身血色直裰,兩把戒刀在身,背上一個白布包袱,似背個匣子。小徒弟忙上前招唿:“師父正在殿內誦經,大師前來可是要上香?”那頭陀見了,雙手合十,喊聲阿彌陀佛道:“小僧路過此地,見此山雪景美妙,一時貪玩,誤了路程,就見道觀清幽,特來借宿一晚,香火錢自不少的。”小徒弟聽了,將頭陀引進觀內,在大殿之上,與淩霄子拜謁了。
淩霄子正在誦經,見有客到,抬眼一看,隻見這頭陀雖風塵仆仆,但目光炯炯有神,透著一股不凡之氣。淩霄子心中微動,卻不動聲色問道:“大師何來?”頭陀答道:“貧僧自華亭金山而來,一路北行,因貪玩誤了行程。見此處有道觀,心想佛道都是出家人,可以大開方便之門,便來叨擾,願奉上香火,借宿一晚,不知觀主意下如何。”淩霄子笑道:“這茫茫世間,唯有出家人最便當,你我都是,如何不能大型方便,若大師不嫌,權且住下便是。”頭陀當即道:“不嫌,不嫌。”於是便安排客房睡下了。
卻說這個頭陀是誰?不是別人,正是天傷星行者武鬆。原來當時武鬆離了宋江,卷著女鬼冤魂,一路尋摸高清下落。後來一路南下,得知高清為避風頭,上金山寺做了和尚。武鬆便把他綁下山來,一刀削去頭顱,為女子報仇。當時冤魂已了,便就歸天。武鬆見事情成了,便要迴京與宋江迴報。正是:一前一後,無巧不成書;一左一右,蛟龍作海遊。不知後事如何,請聽下迴分解。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迴。
君不見床頭明鏡悲白發,朝如青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吾徒有俊才,千金散盡還複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鍾鼓玉帛豈足貴,但願長醉不用醒。
古來聖賢皆死盡,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鬥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唿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話說宋江等宋江等二十七人拜奏天子,有表上奏,天子視之,表曰:
“北方五路宣撫使總管天下兵馬大元帥使臣宋江等謹上表:伏念臣江等,愚拙庸才,孤陋俗吏,往犯天涯之罪,幸蒙莫大之恩,高天厚地豈能酬,粉骨碎身何足報。股肱竭力,離水泊以除邪;兄弟同心,登五台而發願。全忠秉義,護國保民。兩年於北境鏖戰金兵,見今承載。雖則微功上達,奈緣良將下沉。臣江日夕懷憂,旦暮悲愴。伏望天恩,俯賜聖鑒,使已歿者皆蒙恩澤,見在生者得庇洪休。臣江乞歸田野,願作農民。實陛下仁育之賜,遂微臣退休之心。誠惶誠恐,稽首頓首。臣江等不勝戰悚之至!謹錄存歿人數,隨表上進以聞。
征程已亡正副將佐七十八員:
正將一十八員:徐寧、索超、阮小二、解珍、張橫、秦明、雷橫、董平、劉唐、楊誌、阮小五、石秀、穆弘、解寶、楊雄、李逵、張順、花榮。
偏將六十員:郭盛、石勇、鄭天壽、龔旺、鄒淵、鄒潤、鮑旭、杜遷、焦挺、白勝、黃信、歐鵬、魏定國、王英、扈三娘、陳達、段景住、郝思文、韓滔、張青、孫二娘、薛永、楊春、李忠、穆春、馬麟、燕順、周通、宣讚、鄧飛、李雲、童威、童猛、孔亮、孔明、蔡福、蔡慶、楊林、陶宗旺、項充、施恩、呂方、朱貴、朱富、侯健、孫立、宋萬、王定六、李袞、李立、湯隆、曹正、孟康、孫新、杜興、彭玘、時遷、樂和、單廷珪、丁得孫。
壽終正寢正副將佐三員:魯智深、林衝、張清。
不在征程,離去未歸正副將佐四員:公孫勝、武鬆、宋清、顧大嫂。
見在朝覲正偏將佐二十三員:
正將一十三員:
宋江、盧俊義、吳用、關勝、柴進、李應、唿延灼、朱仝、戴宗、李俊、阮小七、史進、燕青。
偏將一十員:
朱武、樊瑞、淩振、裴宣、蔣敬、蕭讓、金大堅、安道全、皇甫端、鬱保四。
靖康三年十一月一日,殿前都太尉臣宋江,殿前太尉臣盧俊義等謹上表。”
上皇覽表,嗟歎不已,乃曰:“卿等一百八人,上應星曜。今止有二十七人見存,真乃十去其八矣!”隨降聖旨,將這已歿於王事者,正將副將,各授名爵。如有子孫者,就令赴京,照名承襲官爵;如無子孫者,敕賜立廟,所在享祭。當時宋江等拜謝,又舉薦嶽飛、武糾、郭箐、郭靖四將,表揚其功績;再說了西路軍孫琪一部,功勞甚大;更有敢熾軍一部,不避刀斧,勇往直前。宋江一一奏說,天子允恩一一覲見,其中人物各有封賞,不在話下。
當日天子見滿殿英雄好漢,更兼戰事平定,天下太平,便喜曰:“教禮部擇選吉日,大赦天下,與民同慶。教就在禦花園設宴,管待天下兵馬大元帥宋江等諸路將軍。”眾人都到禦花園坐定,隻見絲竹管弦不絕於耳,攢花舞女衣袂飄飄。但見:
屏開孔雀,褥繡芙蓉。黃金殿上開筵,白玉階前設宴。朱紅台上,擺列著百味珍羞;龍鳳桌圍,設放著金銀器皿。玻璃碗內,供獻上熊掌駝蹄;琥珀杯中,滿斟下瑤池玉液。珊瑚碟四時異果,瑪瑙盤鳳髓龍肝。教坊司搬演新文雜劇,承應院擺列舞女歌姬。光祿寺進呈禦酒,帝王開顏;鴻臚寺報名賞宴,臣宰歡忭。大官署宰馬敲牛,供筵賜飯;珍羞署推裝果品,美味時新。往來進酒,無非是紫衣陪臣;上下傳杯,盡都是錦衣內侍。太平設宴,顯皇上不負功臣;得勝迴朝,是武將赤心報國。畫鼓振敲歡宴美,教坊齊賀太平歌。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禦筵已畢,眾將謝恩。宋江又奏:“臣部下自梁山泊受招安,軍卒亡過大半。願為兄弟做一場法事,乞陛下聖恩優恤。”天子準奏降敕。宋江又奏:“臣征方臘時,曾在西湖夢遇鬥姆元君,當時元君賜我許多好處。乞聖上寬恩,給假再去寺廟,親自還願已了,重修廟宇,再造金身,卻還京城之任。未敢擅便,乞請聖旨。”上皇聞奏大喜,賜錢作於路之資,又賜修廟鍍金身的黃金、木料等物。當日飲宴席終,謝恩已罷,辭駕出朝。次日,中書省作太平筵宴,管待眾將。第三日,樞密院又設宴慶賀太平。其張招討,劉都督,從、耿二參謀,王、趙二大將,朝廷自升重爵,不在此本話內。
再說宋江奏請了聖旨,於京城搭起祭台,刻錄兄弟排位,俱皆擺定,教吳諱、樊瑞做主,請許多道家人物,輪番做這一場法事。是日晴明的好,天和氣朗,月白風清。宋江、盧俊義為首,吳用與眾將領為次拈香,吳諱作高功,樊瑞行齋事,關發一應文書符命,不在話下。當日醮筵,但見:
香騰瑞靄,花簇錦屏。一千條畫燭流光,數百盞銀燈散彩。對對高張羽蓋,重重密布幢幡。風清三界步虛聲,月冷九天垂沆瀣。金鍾撞處,高功表進奏虛皇;玉佩鳴時,都講登壇朝玉帝。絳綃衣星辰燦爛,芙蓉冠金碧交加。監壇神將猙獰,直日功曹勇猛。道士齊宣寶懺,上瑤台酌水獻花;真人密誦靈章,按法劍踏罡布鬥。青龍隱隱來黃道,白鶴翩翩下紫宸。
宋江又教宰下牛羊,醞造酒醴。但到此處裏拈香祈福的人,盡以酒食管待,犒勞從人。至期,京城內外居民,感恩宋江等為國出力,大勝蠻夷,盡皆自發霧集雲屯,俱至城內。宋江傳令,以一舉十。俱各歡喜,拈香祈禱拜謝。一連十日,每日如此。十日之外當結,報備朝廷,給假於眾將文武,迴鄉省親。當部下軍將,願為軍者,報名送發龍猛、虎威二營收操,關給賞賜,馬軍守備。願為民者,關請銀兩,各各還鄉,為民當差。部下偏將,亦各請受恩賜,聽除管軍管民,護境為官,關領誥命,各人赴任,與國安民。
宋江分派已了,與眾暫別,自引軍師吳用,帶領隨行軍健一二百人,挑擔禦物行李衣裝賞賜,先行離了東京,望蘇州進發。後麵盧俊義、徐進等領軍押送金銀、木材、石料等緊隨而來。宋江離了京師,於路無話。自來到江蘇城中,此地官員百姓都來迎接。宋江當時與吳用入衙內安歇,以免與當地官員奉承:“今日來此,隻為重修城外小山上白雲觀,再塑坎宮鬥姆元君金身,不宜擾民。” 當地太守道:“太尉至此,必然興旺人民,我等也不好約束。既然太尉有言在此,下官自當竭力而為。”太守又道:“太尉少歇,挑選工匠,查看材料,監工之事,我等都可代勞。”宋江隻覺如此並非心誠,於是道:“天子勻我材料齊備,正在路上,如今隻是要選上好工匠,我此來還願,必要事事親力親為,你且輔佐則個便是。”太守隻得誇讚。於是幾日無話,專等盧俊義引物資到此。
是日,盧俊義等都到,宋江也備齊工匠,正是:萬事俱備,東風也來。於是就在山上動工,重建白雲觀。當時吳諱進言道:“此觀不曾有主,他日完成,也怕無道士在此打點,可在此間招賢納士,請有德之人作為觀主。”宋江認理,於是教太守發下榜文,請大德道長來此住持。太守不敢怠慢,忙發下榜文。
又一日,宋江正在觀內監督工程進展,忽有一小廝前來稟報,說是有一道士求見。宋江心中大喜,遂命人帶入。隻見那道士仙風道骨,氣質不凡。兩邊行禮,宋江道:“尊駕高姓大名,可是揭了榜文,來此主持?”那道士說道:“宋太尉容稟,貧道道號淩霄子,看了榜文,毛遂自薦,願替太尉孝敬鬥姆元君娘娘。”宋江大喜道:“甚好。隻是我需考一考你,方能放心。”淩霄子自然答應。宋江便請吳諱到此,便道:“仙姑與之比誦道家經典,考題一番便是。”於是兩個道士就來作對。兩個說了許久,吳諱問時,淩霄子對答如流。說罷,吳諱來與宋江道:“此人道法高深,文才更甚,正當人選。”宋江大喜,當即任職。淩霄子則道:“太尉有所不知,貧道觀此山氣象,其中必有靈巧。太尉雖欲興土木,但恐擾山中精怪。”宋江聽聞大驚,吳諱亦道:“道兄細心,我卻不曾想得這一出。”於是忙問應對之策。道士微微一笑,取出一道符紙交於宋江,告知其貼於觀門之上,可保平安。宋江依言而行,說來也奇,自那日後,工程進展順利,人員等並無工傷。
隻說功成之日,白雲觀煥然一新,坎宮鬥姆元君金身重塑,熠熠生輝。當日宋江先來祭拜頭一炷香,教謝了當年點撥之恩德。次後周圍百姓紛紛前來參拜,香火鼎盛。宋江望著眼前景象,心中滿是欣慰,隻覺不負聖上所托,亦對得起這一方百姓。而後宋江等人又在城中停留數日,便準備啟程返迴汴京複命。
因此不說宋江等迴京複命,執掌朝綱。卻說白雲觀之事,當時淩霄子送走宋江等人,自打理觀上。就見鬥姆元君聖象麵帶微笑。原來這鬥姆元君正在天界與九天玄女商議天罡地煞歸位之事,鬥姆元君曰:“娘娘前次召見宋星主,隻說保國安民,去邪歸正,不言國家大事,此意為何?”九天玄女曰:“我本意順其自然,宋朝自有氣數在彼。元君仁慈,指點江山社稷羸蕤,也算大功大德。”鬥姆元君曰:“天罡地煞本就我鬥部麾下,指點一二,理所應當。如今大功既成,可與上帝玉皇進言,迴複眾星地位,也好天闕再見。”九天玄女曰:“不急,我看這二十七顆星宿,尚有塵緣未了,且隨他們過完一生,自有論數。”於是二仙一連在天上談了多日。正如俗語道:“天上一天,地上一年。”元君談罷迴來本處道場時,宋江早早收拾得當,進香以畢。鬥姆元君見宋江不曾食言,因此欣喜。後來夢中謝過,不在話下。
看看淩霄子在此做了一年觀主,也收得一個徒弟。正是河清海晏,天下太平,善男信女,絡繹不絕。是日,正值嚴寒,天降大雪,就把小山封了,因此上山的香客不多。其中小徒弟正在門前掃雪,就見一個頭陀上山來,那小徒弟望見這頭陀,一身血色直裰,兩把戒刀在身,背上一個白布包袱,似背個匣子。小徒弟忙上前招唿:“師父正在殿內誦經,大師前來可是要上香?”那頭陀見了,雙手合十,喊聲阿彌陀佛道:“小僧路過此地,見此山雪景美妙,一時貪玩,誤了路程,就見道觀清幽,特來借宿一晚,香火錢自不少的。”小徒弟聽了,將頭陀引進觀內,在大殿之上,與淩霄子拜謁了。
淩霄子正在誦經,見有客到,抬眼一看,隻見這頭陀雖風塵仆仆,但目光炯炯有神,透著一股不凡之氣。淩霄子心中微動,卻不動聲色問道:“大師何來?”頭陀答道:“貧僧自華亭金山而來,一路北行,因貪玩誤了行程。見此處有道觀,心想佛道都是出家人,可以大開方便之門,便來叨擾,願奉上香火,借宿一晚,不知觀主意下如何。”淩霄子笑道:“這茫茫世間,唯有出家人最便當,你我都是,如何不能大型方便,若大師不嫌,權且住下便是。”頭陀當即道:“不嫌,不嫌。”於是便安排客房睡下了。
卻說這個頭陀是誰?不是別人,正是天傷星行者武鬆。原來當時武鬆離了宋江,卷著女鬼冤魂,一路尋摸高清下落。後來一路南下,得知高清為避風頭,上金山寺做了和尚。武鬆便把他綁下山來,一刀削去頭顱,為女子報仇。當時冤魂已了,便就歸天。武鬆見事情成了,便要迴京與宋江迴報。正是:一前一後,無巧不成書;一左一右,蛟龍作海遊。不知後事如何,請聽下迴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