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曰:


    戰罷金兵供自由,便將降表上皇州。


    謙恭已布朝宗義,螻蟻真貽敗國羞。


    剩水殘山秋漠漠,荒城破郭月悠悠。


    功名滿載傳天下,水滸英雄誌已酬。


    話說當時宋軍一鼓作氣,圍著金兵在山中。宋江一日一夜不曾睡著,如今見大事將成,心中寬鬆許多,隻覺身體不適,睡意襲來。眾兄弟都來勸說宋江不要硬撐。宋江認理,自去睡了,不知不覺歇了兩日。宋江隻是一場亂夢,不知如何。看看第三日醒來,身體完好如初。當時有劉文若在彼,宋江道:“不知醫士為何在此?”劉文若見宋江轉醒,忙來答道:“元帥有所不知,當日元帥睡下,連夜昏厥,我與安神醫輪番醫治,才見元帥迴轉。今日恰巧我當值。”宋江聞言,稱謝道:“多虧醫士救我性命,大恩大德,無以為報。”劉文若道:“元帥哪裏話,既是元帥麾下,自然竭力而為,才不負元帥重托。”當時宋江和衣起身,來與眾兄弟問話。來至中軍大帳,轉屏風入座。先與盧俊義等問過備細,盧俊義就把備細說來:


    當時宋江迴營睡下,盧俊義自領大軍來至山下,與眾商議道:“我看這廝誓要死守,如之奈何?”冷恭道:“正所謂:‘堵不如疏。’不妨教他投降,他若投降時,我等正好不用動武,哪怕他不投降,旗下人馬也有歸降之心,正好攛掇他嘩變。”眾人認理,望山上高聲喊道:“完顏晟聽真,你已窮途末路,還不投降?”山上一片寂靜,半晌才有完顏杲迴道:“宋江,莫要張狂,我大金勇士豈會降你。”盧俊義聞言,惱怒道:“這廝不知悔改,不妨殺上山去,一把擒住,看他還有何話可說?”吳用在側低語:“哥哥,金兵雖敗勢已定,但困獸猶鬥,強攻恐傷亡過重。”眾頭領微微頷首,都來附議。此時嶽飛出列道:“俊義哥哥,嶽飛願率本部人馬前去叫陣,探其虛實,待小弟迴來再議不遲。”盧俊義應允。


    且說嶽飛當時領了軍令,縱馬來到山腳,彎弓搭箭,一箭射向山上營帳,大聲喝道:“金國賊寇,可敢下山一戰?”不多時,隻見完顏銀術可騎馬衝下山坡,挺槍直取嶽飛。二人戰作一團,槍來箭往,難解難分。山上完顏晟望著山下戰局,心中焦慮,隻想:“若能取勝,或可拖得一時,等諸路各州援兵到時,便可脫離苦海。”正想隻見,忽然探子來報:“領主萬歲,我大金在外援軍被宋軍攔截山外,屢次衝突皆不得入。”完顏晟聞聽此言,麵如死灰,自知再無勝算,於是鳴金收兵,召迴完顏銀術可。郎主下旨,隻得堅閉寨門,緊守山寨,不出對敵。


    金國郎主已然不知如何是好,會集群臣商議,都道:“事在危急,莫若歸降大宋,此為上計。”郎主正欲遂從眾議。卻有吳孝民挺身而出道:“在座各位,大半皆可投降宋江,隻有郎主萬歲與幾位元帥先鋒不能。想必各位這兩年之戰爭,上下殺了他宋江多少麾下?若投降時,如何饒恕?小子愚鈍,尚能明白此理,眾家文武官員如何不知?”眾人聽聞吳孝民之言,頓時沉默不語。完顏晟也覺有理,眉頭緊皺,不知如何抉擇。問道:“依照愛卿之意,可有他法?”吳孝民道:“萬歲,常言道:‘人心隔肚皮。’吾觀宋軍中似非一心。那宋江本為草寇招安之人,與朝廷諸多將領恐有間隙。隻需暗中派人聯絡宋將中有異心者,許以重利,若能離間他們,我軍或有轉機。”完顏晟當即應允,分派細作去了。


    再說嶽飛迴營複命,告知山上敵軍堅守不出之事。盧俊義與眾將正在商議對策之時,忽有小兵來報,山中似有異動,盧俊義就叫燕青帶人去探。燕青隻抓得幾個細作迴來。當下審問了,說是要挑撥離間。盧俊義等眾大笑:“金人黔驢技窮矣。”後雖有疏忽,萬幸宋國文臣武將,上下一心,無有背叛。眾家將領隻把細作盡數斬了,頭顱都送到大元帥帳下。盧俊義大喜,歎道:“大宋不比往年,如今聖上至聖至明,忠臣良將皆可在其位、謀其政、行其理、得其果。吾心甚慰,正是公明哥哥所想,大事將成!”於是就把頭顱聚集一車,都送來山上。


    完顏晟見此計不成,歎道:“天不佑我大金,如此隻得投降。”於是下旨,寨上早豎起降旗,差人來宋營求告:“年年進牛馬,歲歲獻珠珍,再不敢侵犯中國。”盧俊義道:“此乃國家大事。投降之事,須用取自上裁,我未敢擅便主張。你金國有心投降,可差的當大臣,親赴東京,朝見天子。聖旨準你金國皈降表文,降詔赦罪,方敢退兵罷戰。”來人領了這話,便上山迴複郎主,奏知此事。當下國主聚集文武百官,商議此事。時有都元帥完顏杲道:“目今郎主兵微將寡,人馬皆無,如何迎敵?在於危急之際。論臣愚意,宋國不比當年,奸臣多被正法,上下一心,可見一斑。隻得一麵奉還所俘虜之上下人物,一麵懇求兵停罷戰,免的郎主受驚,一麵遣能說會道之人講和,懇降詔赦。”郎主歎道:“可惜宗興已死,不知誰能勝任?”完顏杲願意親往,郎主隻得準奏。


    因此諸事皆齊備,隻等宋江轉醒。今日宋江醒來,聽罷前事,大喜道:“如此天下太平矣!”於是與郎主相約時日。到日,完顏杲下山來,直到元帥寨中。宋江接至帳上,兩個元帥相見,心中多少悲歡苦楚?隻是麵上不曾發作。宋江便問:“完顏來意何如?”完顏杲先說了國主投降一事,然後許宋元帥金帛玩好之物。宋江聽了,說與完顏杲道:“實不相瞞,俺心中恨你等入骨,日夜裏都想一發斬草除根,免了萌芽再發。隻是天朝上國,願施行仁政,王德教化你等蠻夷藩屬,如今看見你山上豎起降旗,以此停兵罷戰。兩國交鋒,自古國家有投降之理。準你投拜納降,因此按兵不動。容汝赴朝廷請罪獻納。汝今以賄賂相許,覷宋江為何等之人!再勿複言!”完顏杲惶恐。宋江又道:“你且聽了,我容汝上國朝京,取自上裁。俺等按兵不動,待汝速去快來。汝勿遲滯。”完顏杲哪敢做聲?隻是連連拜謝了宋江,作別出寨,上馬迴山上來,奏知國主。眾大臣商議已定。次日,完顏杲同所在文武一十四員,前往京師。鞍馬三十餘騎,修下請罪表章一道,到宋江寨內,參見了宋江。宋江亦動文書,申達天子。就差柴進、蕭讓齎奏,就帶行軍公文,關會省院,一同相伴完顏杲等,前往東京。在山金兵,宋江承諾不必難為,供應糧草等物,隻待迴信。


    完顏杲在路不止一日,早到京師。一切上下流程如當初一般無二,因此不必絮繁。隻說天子在朝,早得知消息,於是準奏,傳聖旨:“令金國完顏杲麵君。”當有殿頭官傳令,完顏杲等一行來使,都到金殿之下,揚塵拜舞,頓首山唿。侍臣呈上表章,就禦案上展開。天子禦覽表文已畢,階下群臣稱善。天子怒喝來使:“無端番人,屢犯邊庭,如今投降,朕自有處斷。”於是就殿上開讀早備好的詔書。詔曰:


    “大宋皇帝製曰:三王立位,五帝禪宗。無君子莫治野人,無野人莫養君子。雖中華而有主,焉夷狄豈無君!茲爾金國,不遵天命,數犯疆封,理合一鼓而滅。朕今覽其情詞,憐其哀切,憫汝惸孤,不忍加誅,仍存其國。然不可輕釋,有此三條:其一條,金國原奪一應城池,南京道、大同府、蔚州、應州、朔州、東勝州,歸我大宋,其奉聖州、中京道、豐州、雲內州仍舊給還遼國管領。止有上京為你國土;其二條,自你國郎主完顏晟以下,凡參與戰事者,盡數列表在內,發來大宋本國,為朕處置。你國可另立仁德新君,從善如流;其三條,此後年年進貢,歲歲稱臣,所供歲幣、牲畜等物,俱寫成表,慎勿怠忽。於戲!敬事大國,祗畏天地,此藩翰之職也。爾其欽哉!故茲詔示,想宜知悉。


    靖康三年十月廿七日。”


    當時在朝開讀詔旨已罷,完顏杲聞言大驚,隻要求情。天子自然不肯,乃曰:“你若不信服時,便請迴,與朕的天下兵馬大元帥決戰,看看勝敗如何?到時,舉國上下,齠齔不留!”完顏杲聽後,深知再戰必敗,當下咬牙發狠,伏地叩首道:“陛下聖明,外臣甘願遵旨。隻這第二條,望天子陛下開恩。我國將士眾多,若盡數發來大宋,恐國內不得管理,必然大亂,百姓流離失所,如何顯示天朝上國之仁德?臣懇請陛下削減人數,隻取為首者百人前來。”天子微微沉吟,眾大臣見狀紛紛進言,皆言此事可行,既能彰顯天威,又不至於將金國逼至絕境。天子思忖良久,終是準了完顏杲所請,重新擬詔。完顏杲登時鬆了口氣,又提出要迴國籌備貢物及交接之事。天子應允,限他三月之內辦妥一切事宜。


    完顏杲自帶本部人馬,匆匆返迴金國。一路上滿是屈辱,卻又無可奈何。迴到山下,又與宋江相見。宋江也得敕令,收兵罷戰。將應有被擒之人,皆先遣李應帶送迴國。原奪城池,教裴宣與遼國、金國劃分界限,分而治之。府庫器具,要淩振交割遼邦、金國歸管。遼國來使千恩萬謝,又去東京拜謝天子,都是後話,不必絮繁。


    宋江傳令,教取秦檜等被俘之人,又來看視郎主如何,催促還京。郎主禮送宋江下山,與眾說罷迴屋,自在山寨裏哀歎不已。心想:“此去東京,必然身死;縱然不死,卻做傀儡人質。如何去得?不妨死在此處,也算故土,好與列祖列宗泉下相見。”說了,自尋高處,懸梁自盡。隻待眾人發現郎主自盡,一時慌亂起來。完顏杲自來報與宋江知道。宋江見狀,命人將郎主屍體好生安置,同時派人快馬加鞭向天子奏報此事。天子聞聽郎主已死,先是一驚,隨後歎道:“雖其有罪,然亦曾是一國之主,厚葬於邊境罷。”宋江領旨行事,當時葬於此山,造墳立碑。此地後來被稱作墳山,至今古跡尚存。有詩為證:


    金朝歸順俸天關,納幣稱臣歲自環。


    郎主難消屈辱氣,懸梁自盡葬墳山。


    期間蕭讓、裴宣等說了九宮嶺尚有朱家兄弟屍骨在彼,宋江也曾遣人去尋,皆不得迴。有吳諱道:“此地非熟人入不得出,貧道願親走一遭,定能取兩位兄長屍首迴來。”宋江應允,此後果然帶迴,安分埋葬,不在話下。


    待一切處理妥當,宋江便攜秦檜、完顏杲等百人罪魁禍首班師迴朝。迴到京城,天子先來理會番將,又寫明單錄呈報:


    侵宋元首九人:大金郎主完顏晟於墳山懸梁自盡,都元帥完顏杲、西路軍副元帥完顏宗翰、東路軍副元帥完顏宗望投降麾下,元帥左監軍完顏希尹、元帥右監軍耶律餘睹、副都統完顏斜也陣前生擒,六部路都統完顏撻懶、副都統完顏闍母戰死。


    大將二十七人:完顏宗弼、完顏銀術可、完顏神土門、山獅駝、移刺答、阿廝準、黃蟈嚴天、陸川、完顏京、裴滿傑、裴滿俠投降麾下,赫哲雅山、完顏齊、完顏文、完顏婁室陣前生擒,完顏宗興、蒲察石家奴、完顏武、匹獨思、諳石刻、石古苦、業速布裏海、夾穀烈英、夾穀烈俊、潘術古、赫哲雅火、徒單捷達戰死。


    叛國賊五人:完顏藥師、李嗣本、張令徽、甄五臣、劉舜仁盡皆戰死


    在金國漢軍頭領四人:漢軍都統劉彥宗、劉彥祖陣前生擒,王伯龍、吳孝民投降麾下。


    再有原遼國公主,棄暗投明一人:耶律玉珍


    其餘牙將、裨將不計其數。天子一一判刑,為首九人,早死郎主,陣前生擒人等盡皆斬首,投降者願放迴國,不得造次;大將眾人,盡皆淩遲,不留情麵;叛國等再金朝漢人,因反族人,罪不可赦,盡皆處斬,為首者鑄銅像跪於城隍廟前兩側,警示天下;其餘牙將等,各有剁手、挖眼、宮刑等重刑,不必一一敘述,最後重賞耶律玉珍,不在話下。


    隻說天子理畢,又來召見宋江等二十七人,來到正陽門下,齊齊下馬入朝。侍禦史引至丹墀玉階之下,宋江、盧俊義為首,上前八拜,退後八拜,進中八拜,三八二十四拜,揚塵舞蹈,山唿萬歲,君臣禮足。天子看見宋江等隻剩得這些人員,心中嗟念。上皇命都宣上殿。宋江、盧俊義引領眾將,都上金階,齊跪在珠簾之下。上皇命賜眾將平身。左右近臣,早把珠簾卷起。天子乃曰:“朕知卿等眾將,南征北戰,兩載戎馬,多負勞苦。卿之弟兄,損折大半,朕聞不勝傷悼。”宋江垂淚不起,仍自再拜奏道:“以臣鹵鈍薄才,肝腦塗地,亦不能報國家大恩。昔日念臣共聚義兵一百八人,登五台發願。誰想今日十損其八!謹錄人數,未敢擅便具奏。伏望天慈,俯賜聖鑒。”上皇曰:“卿等部下歿於王事者,朕命各墳加封,不沒其功。”宋江再拜,進上表文一通。正是:乾坤方定了,將軍見太平。不知宋江後事如何,請聽下迴分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水滸:換天改道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非人哉1566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非人哉1566並收藏水滸:換天改道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