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曰:


    世事皆然未必然,是非誰定魄歸眠。


    今人不恨生亡數,縱把英魂落地泉。


    話說蕭讓、裴宣二人這活得性命,出了九宮嶺,正迤邐望薊州來。正行之間,忽聞肋側兩夥軍馬趕上。蕭讓、裴宣望見,卻是金兵人馬。為首兩員大將,一個是先鋒山獅駝,一個是北安州守備納蘭榮耀。


    原來當時完顏杲恐完顏銀術可、夾穀烈英二人不敵,又遣這二人來助陣。這兩個走了多時,正撞見夾穀烈英一夥退迴。四個說了備細,又翻身殺迴,隻是早不見了柴進、李應一夥。四個要走,納蘭榮耀道:“問說還有四個在九宮嶺上,不若在山下等了,他若出山,一把擒住,也不算空手而歸。”完顏銀術可以為不然,便道:“想那九宮嶺裏遍尋出路不得,常年風雨雪霧封山,縱有千般能耐,如何出得山來?”納蘭榮耀本是遼國的人,便道:“我曾在遼國時,聞聽宋江一部善用九宮八卦陣。這山名曰九宮嶺,自然和合九宮八卦之形,他那裏人才輩出,定能破陣出來,不妨等他則個。”眾人認理,這才來南山腳下等著。看看七八日不見人影,正要放棄。忽有探馬來報:“見兩個文人出山!”眾人大喜,山獅駝道:“來得早不如來得巧!此番擒了正好請功。”納蘭榮耀道:“且把兵馬分作兩撥,前後去擒,以免走脫。”因此山獅駝與納蘭榮耀來追。


    當時兩個各取軍器,喊殺過來。蕭讓、裴宣兩個大驚,慌不擇路,順下坡便走。那裏戰馬匆匆,這裏腳步頻頻,如何逃脫?看看不一刻,眼見得追上。兩個叫苦連連,隻歎道:“誰知方出狼窩,又落入虎口,我等慘死,奈何朱家兄弟屍骨,誰來埋葬!”言罷,欲哭無淚,也不躲了,隻求等死。眼見得那夥排頭兵殺將過來。命懸一線之際,隻聽附近山林裏一聲弓弦響動。說時遲,那時快。密林裏飛出一支箭,先射翻一個金軍陣裏那個排頭兵。次後許多軍馬殺將出來。納蘭榮耀望見,卻是大宋的軍馬,急忙喊道:“有埋伏!”話音未落,又見箭矢射來。眾番將忙閃躲,因此不去抓蕭讓、裴宣兩個。蕭讓、裴宣見狀,不管不顧,迴頭便走。


    隻見山後出來一彪人馬,為首正是小李廣花榮,當時花榮弓箭在手,大喝一聲道:“小李廣花榮在此,休傷俺家哥哥!”言罷,覷見納蘭榮耀教親,又射一箭。納蘭榮耀正指揮撤軍,躲閃不及,左肩早著,不敢戀戰,迴馬便走。那邊山獅駝見狀,心下大怒,則來與花榮爭鬥。花榮見敵將手持鎏金鏜,便知是仇敵,自然分外眼紅。大喝道:“你來得正好,還我兄弟命來!”收了弓箭,取槍來鬥。兩個鬥了多時,數不清多少合。花榮漸漸不敵,心想:“這廝果然厲害,氣力卻非常人。”敗走去了。山獅駝見到手的鴨子飛了,怎能忍受?縱馬便追。追去二三裏,忽聞左右呐喊聲響徹山間。左邊衝出撒手鐧沈春、右邊衝出鐵爪袁剛。山獅駝一驚,心知中計,急忙調轉馬頭逃跑。但為時已晚,沈春和袁剛兩個率部,早攔住去路,將其團團包圍。山獅駝隻得奮力抵抗,把手中鎏金鏜舞動生花。三個鬥了許多迴合,沈春、袁剛皆力怯而走。那裏又有花榮挺槍卷殺迴來。山獅駝雖逼退二人,隻是兵馬漸疏,見不是頭,故不敢向前,把馬韁勒住,調轉馬頭,望刺斜便走。


    山獅駝去不多時,來至密林深處,有條小路。就尋麽出山,走不出多遠,卻見一將在彼,看時正是楊誌。楊誌見來人手搦鎏金鏜,便知道是仇人在彼,登時大怒道:“兀那廝殺我多少兄弟!俺今日必殺你報仇!”說罷,舞金刀趕上。山獅駝聞言,笑道:“甚麽人物,也敢誇口,教你死在俺的手下!”楊誌聞言更怒,大喝一聲,朝山獅駝麵門砍去。山獅駝趕忙用鎏金鏜招架,兩人你來我往,打得難解難分。兩個鬥了三四十合,楊誌已然力怯,於是不敢再鬥,賣個破綻,迴馬便走。山獅駝見走了楊誌,恐再有伏兵,於是不追,便尋路與納蘭榮耀會合,不在話下。


    再說蕭讓、裴宣兩個又驚又喜,以為活得性命,要來尋花榮會合。隻是天不遂人願,恰巧遇見夾穀烈英、完顏銀術可兩個。二人大驚道:“苦煞俺兩個!”迴身便走。烈英、銀術可見這兩個文士在彼,自然來追。堪堪行了五七十步,忽聽山上喊殺聲起。山上殺下來一彪宋軍,為首兩個大將,一個是唿敢熾張萬仙,一個是病尉遲孫立。孫立高叫道:“二位莫慌,大宋天兵在此,誰敢向前?”蕭讓、裴宣見是宋軍,這才安心,不覺腿軟,雙雙跌坐樹旁。那邊夾穀烈英見了,喊一聲道:“你我捉對廝殺!”於是瞅準孫立來鬥。完顏銀術可聽了,便來抵敵張萬仙。


    先說張萬仙與完顏銀術可,兩個都使軍器廝殺,就來抖擻精神。看看鬥了七八十合,銀術可不敵,迴馬便走。張萬仙縱馬去追。蕭讓見了,喊道:“將軍小心,那廝慣會暗器取人!”言尤未了,隻見銀術可早把滾龍鏢飛將出來。張萬仙左肩早著,迴馬伏鞍而走。銀術可見中了,大喜,縱馬來追。張萬仙覷見來追,心想:“中俺的計了。”當下從懷中取出流星錘,迴身便投。銀術可大驚,抵擋不及,正中軟肋。當即吃痛,滾落下馬。張萬仙見他落馬,正要翻身殺迴去,隻見兩邊金兵簇擁著把銀術可救迴去了。


    再說夾穀烈英來鬥孫立,兩個各用長槍,就在征塵裏廝殺。正是一場好鬥,如何見得?但見:


    雙持長槍,共舞點鋼。二人相敵戰沙場,對馬交錯奔垓心。這個人稱病尉遲,那個上京世家將。昔年曾奉天王祿,今日爭持賭猛壯。這一個槍去探心窩,那一個槍來走軟肋。猛將性起,勒韁跨雕鞍;烈士兇殘,踏鐙動腰身。烏錐馬會火炭馬,此將軍對彼將軍。


    兩個挺槍亂鬥許久,各有損傷。孫立渾身浴血,愈戰愈勇。覷見夾穀烈英露處,使個烏龍飛天,來挑烈英頭顱。烈英大驚,忙使雙腿夾住馬鞍,扶腰低頭去躲,卻把盔子係帶戳斷。孫立順勢,就把其盔子挑在槍尖。烈英發髻散亂,披頭散發,貌若美女,隻是目下猩紅,大怒道:“好矬鳥,見手下尋死!”又來爭鬥。使個哪吒探海,望孫立腰身來。孫立急忙遮擋,卻把征袍腰帶打斷。烈英順勢,就把腰帶挑在槍尖,大笑道:“我槍法如何?”孫立征袍淩亂,就道:“且慢動手,看我褪了征袍再鬥!”說著,把征袍褪去,露出一副寶光鎧甲來。兩個又把槍尖兒物實甩了,再來爭鬥。看看十數合,孫立不能取近,就賣個破綻,拍馬便走。夾穀烈英不舍,緊緊追趕。孫立放下槍,拈弓搭箭,迴身射去。烈英聽得弓弦響,急閃時,正好閃過。心中有計,假裝中箭,伏鞍迴馬而走。孫立以為射中,提槍迴馬趕來,烈英見他中計,手撚長槍,使個迴馬槍,來刺孫立。孫立大驚,躲閃不及,隻把左臂刺穿。


    夾穀烈英正要結果孫立,忽見兩肋下轉出侯健、湯隆二將,各執鉤鐮槍,一個就來勾住烈英,另一個就去勾著馬腿。直把夾穀烈英連同寶馬都鉤得翻了。烈英措手不及,翻身落馬,連滾帶爬著掙紮起來。孫立見了,哈哈大笑,迴身便殺。夾穀烈英大怒,挺槍來鬥侯健、湯隆二人。隻見三人武器撞在一起,勾連著紅纓,不能分開。烈英大驚,當即棄了長槍,拔出腰間骨朵。覷見侯健教親,先一下來打侯健腦門。那侯健正擺布鉤鐮槍,手腳略慢些,無從遮蔽,腦門正中,登時崩血而亡。正是:英雄不問出處,裁縫也能盡忠。有詩歎道:


    輕鬆黑瘦一裁縫,謹慎身埋伏要衝。


    勾得將軍來落馬,英雄侯健死山峰。


    夾穀烈英見打死了侯健,又要來捶打湯隆。湯隆見狀,早棄了槍,迴頭走了。夾穀烈英便追。那裏孫立為救湯隆,急忙趕上,一槍來戳烈英。烈英就勢頭一抓,抓著那杆槍,使勁渾身力氣,就把孫立扥下馬來。孫立滾落塵埃,急忙起身,一個鯉魚打挺起來,又抽單鞭在手,揮鞭猛抽烈英。烈英側身躲過,隨即飛起一腳,踢向孫立胸口。孫立向後一躍,正好避開。烈英見狀,就提孫立長槍在手,兩人你來我往,互不相讓。正在此時,遠處塵煙滾滾,一支軍馬疾馳而來,正是山獅駝、納蘭榮耀的兵馬。眼見孫立與烈英激戰正酣,納蘭榮耀高聲喊道:“夾穀將軍莫慌,我等前來助你!”說罷,拍馬衝向孫立。孫立見番將來襲,心中暗叫不好。虛晃一鞭,逼退夾穀烈英,轉身迎戰納蘭榮耀。一旁山獅駝覷見露處,大喝一聲趕上。孫立那裏聽他一喝,分神來看,卻被納蘭榮耀一槍刺中咽喉。孫立吃痛,心想:“今日死了,也需殺他一個!”就把單鞭投擲,也正中納蘭榮耀咽喉。納蘭榮耀隻覺口裏血腥,翻身落馬。登時兩個雙雙倒地,皆死了。可歎地勇星,致死也英雄。有詩歎道:


    鞭槍效宋朝,弓箭射雲霄。


    臨死殺番將,英魂第一條。


    山獅駝見死了這些宋將,又死了納蘭榮耀,便問過夾穀烈英傷勢如何,夾穀烈英道:“無甚大礙,隻可惜走了一個宋將。”山獅駝道:“既如此,怎能空手而歸,再追他一迴!”說罷,忙引大軍卷殺迴來,追趕宋兵。


    當時張萬仙正擊退完顏銀術可,卻見孫立與番將同死在彼處,又見山獅駝等大將追來,不敢來迎,隻得接著湯隆,去尋花榮、沈春、袁剛三個。張萬仙遇著花榮一夥,五個人又尋著蕭讓、裴宣二人,共七個好漢,匯聚大軍,往西投路而去。一路來至灤河,河岸早有蔣敬、杜興、淩振、孟康、宋萬、王定六幾個引許多船隻接待。看看張萬仙、花榮等都到,後麵盡是金兵追趕。淩振早早擺好了風火炮,見金兵去處,就來放使。隻聽得山崩地裂,轟隆隆地動山搖。炮石到處,金軍被炸的不成陣勢,四散奔逃。當時夾穀烈英最先衝鋒,見炮彈來時,躲閃不及,被數發炮彈砸成肉泥,慘死亂軍之中。有詩歎道:


    美貌將軍照烈陽,爭先恐後奔沙場。


    都言色侍完顏杲,卻把清名效國疆。


    山獅駝見狀,知道是援軍到來,因此不敢匹敵,隻得引軍退了。那邊早引著宋軍都上船來,淩振見金兵退了,又教收拾炮石,不一刻,順河而下,先到景州修整,後望薊州會合。有宋江早早接著,都到府衙團聚。蕭讓、裴宣含淚拜倒,哭訴道:“若不是朱家兄弟與眾將士救我二人,恐難與哥哥相見。”宋江就來扶起道:“當日柴進、李應、嶽飛三個迴來見我,說你四個困在九宮嶺,不能脫身,我特遣人馬去救,今見兄弟無恙,愚兄心稍安頓。”看了一遭,又問道:“卻怎不見孫立、侯健、朱貴、朱富兄弟?”蕭讓、裴宣聞言,哭說備細。宋江聽罷,大怒道:“好個金國,殺我兄弟,扣我使者,枉顧天法,怎能寬容?此仇不共戴天!”言畢,又歎朱家兄弟二人忠義:“屆時收複中京道,必尋二位兄弟屍身,好生安葬!”於是記下這一節。看那宋公明怒發衝冠,心中波濤洶湧。縱千言萬語在心胸,萬語千言下筆處。就叫吳用研墨,自展開了紙,湉飽了筆,揮袖便寫一道文書,又附寫討賊檄文一篇。寫罷,吹幹,念與眾人聽。眾人聽了,盡皆大震。宋江道:“請戴宗兄弟辛苦一趟,就把檄文與奏疏一同上報陛下知道。”戴宗道:“萬死不辭!”領了奏疏,架起神行法,望東京汴梁去了。


    有話則長,無話則短。隻是戴宗一個往返,於路無話。隻說宋皇得知宋江奏疏,龍顏大怒,於是將宋江所寫檄文稍加潤色,禦筆丹書,昭告天下。不是這一份檄文,有分教:罰金國再起狼煙,楊大宋轉使神威。不知檄文內容如何?請聽下迴分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水滸:換天改道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非人哉1566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非人哉1566並收藏水滸:換天改道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