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曰:
快馬一鞭搬將去,英雄鐵爪帶軍還。
馬家堡口早分解,這裏將軍未展拳。
去脈來龍清楚說,宴前講述幾征旋。
到頭四豹一人走,注定無眠更可憐。
話說陳畢挑揀一匹快馬,揣了書信並金銀。從馬家堡一路望壽光縣去。陳畢一路上暢通無阻,不一時便到壽光縣,急忙告到縣衙稟知縣報知馬家堡被桃花山一眾攻打之事,此時節知縣正用午飯,忽聞報說:“桃花山土匪下山作亂!”知縣大驚,忙啐一口,投著問道:“卻打那裏?”公人道:“不日要破馬家堡。”知縣聞言,心下稍安,又拾著道:“卻不說的明白,險些嚇煞我也。”不慌不忙又問如何?公人又道:“馬家堡派人來求援。”知縣道:“馬家這廝從不與我結交,今番死到臨頭卻來求援?”公人道:“這人還帶了請兵之資,不知多少銀錢。”知縣怒道:“既如此,何不早報?”於是請陳畢入內。陳畢轉過角門,見了知縣就來拜道:“大人容稟,小人乃馬家堡客人,近日桃花山山賊下山,無端打我堡,堡主馬百良不堪其擾,特教我領金銀共五十兩作請兵之資,來尋知縣求援。”知縣教左右收了銀兩,便問道:“這一波土匪不知多少人?”陳畢道:“約三五百人。”知縣又問道:“甲胄兵器如何?”陳畢道:“多是布甲刀槍,精銳者幾無。”知縣道:“無非是些流寇,本官且派都頭袁剛引本部一百土兵去援便可。”陳畢道:“這一夥賊人不比別處,萬望知縣大人再派重兵。”知縣拿人手短,便道:“再給五十土兵去了,就這樣,你且去罷。”不待陳畢說,便請出府衙。陳畢隻得在衙門口急等,不一時,隻見門裏走出一個都頭,那人是誰?有詩為證:
麵闊眉濃須鬢黃,雙睛射魄鬼神慌。
壽光縣中揮雙爪,豪傑都頭是袁剛。
當下袁剛點起一百五十人來,並陳畢都望馬家堡去。二人領士兵急速行軍,不久便抵馬家堡。隻見馬家堡守備森嚴,不見賊匪來攻。陳畢驅馬來到門下道:“我請縣裏都頭袁剛到此助陣,速來開門。”就見牆上守卒下來開門,陳畢迴馬來請袁剛,二人都到堡裏,卻不見馬百良來迎。陳畢心下正疑,有小廝來請二人到大廳上就茶。二人都到大廳看時,上座兩個人,袁剛不識得,陳畢卻認得,一個正是撒手鐧沈春,另一個則是淨街羅周地祖。陳畢見了大驚道:“你二人怎會在此,我家堡主何在?”袁剛不知其意,問道:“這二人不是堡主,又是誰?”不待二人搭話,四下裏蹦出十數個紅頭子,就把二人一番抓了,五花大綁捆住。周地祖大笑道:“二位看清了,馬百良頭顱在此!”說著,手提一顆血淋淋頭顱來,二人看時,那頭顱不是馬百良是誰?沈春道:“你帶來的兵,早被我的手下做的蒙汗茶麻翻了,二人莫要掙紮,免遭身首異處。”袁剛聽罷,怒目圓睜,破口大罵道:“無恥小人,竟敢使詐!”陳畢則痛哭流涕,對著馬百良首級哭道:“我早說請兵,你卻不聽我言,如今卻連累我的性命,如何是好,如何是好?”周地祖道:“你二人休白費力氣。馬百良這廝敬酒不吃吃罰酒,我等隻來借糧,他卻不服,如此也隻好送他上路。不過,你二人也可選擇,是乖乖投降,還是跟他一樣下場?”袁剛咬牙切齒道:“你二人亂使陰計,非好漢行徑,我不服你,縱誓死不降!”周地祖聞言惱怒,要來砍殺袁剛,沈春攔著道:“兄弟且慢,此人與張先哥哥相熟,應先帶此二人迴山寨與哥哥報說了,生死都由哥哥說了算。”周地祖隻得從命。袁剛道:“你怎知我與張先為兄弟?”沈春道:“不瞞都頭說,我也是張先結義兄弟,人喚撒手鐧沈春的便是。”袁剛大驚道:“莫非是清風寨知寨?”沈春道是。袁剛忙道:“嗚唿,真是大水衝了龍王廟,一家人不認一家人,不知是知寨到此。早知如此,也不引兵來打,如今被擒,自是兄弟手段高明,袁某自當投效。”沈春見袁剛怒氣全消,轉換笑顏,忙來解綁道:“兄弟早說,也不至於綁縛於此。”那裏陳畢見了,連忙道:“我也願降!”沈春又來解綁,正是天道相合,也是英雄相惜。有詩為證:
調遣都頭勢嗡嗡,開顏好漢笑空空。
前言後語轉迴急,總是英雄義或忠。
當下四人便坐在大廳用茶,說了上山之事。當即洗蕩了村坊,一半糧草金銀裝車帶迴山裏,一半齎散當地百姓。其中良馬並那一匹寶馬都帶迴寨裏。周地祖並陳畢二人先引車馬迴山寨,袁剛就來就醒一眾土兵,說了備細。袁剛道:“我不勒逼你等上山入夥,願迴縣裏的,自去便是。”一眾紛紛擾擾,大半都走了。剩餘五十多人既無家小,又恐迴去受罰,隻得上山來。
隻說四人都到山寨,四人見了張先並王全,又說了大破馬家堡,得了無數金銀糧草。張先大喜便教大排宴宴。席間,張先道:“真是喜事連連,第一喜事,二位好漢前來聚義;第二喜事,充足糧草好過年關;第三喜事,又得這一匹寶馬。來年再與官府打熬,也有七八分底氣。”眾人聞言都來賀喜。酒過三巡,菜過五味。陳畢道:“小弟有一點想不通,二位哥哥如何在須臾之間取得馬家堡,也不見堡裏血跡屍骸?”眾人聽了都好奇,張先道:“哥哥也是好奇,你且說來聽聽。”沈春笑道:“我早知你要問這一迴,且聽我細細道來。”說開:
原來陳畢望縣裏請兵一事,早有小嘍囉探得消息,迴來報說:“二位頭領容稟,小的出去探路,卻見一人一馬出那堡子,往北而走,不知去做甚了,特來報說。”周地祖知道就近地形,便道:“北麵正是壽光縣,他去那裏是要調縣裏的兵。”沈春道:“卻見得是,我這裏都是山匪流民匯聚,裝備不好,人馬不精,若打他縣裏土兵,不好勾得,當下應迴大寨再作計議。”周地祖道:“雖是如此,隻是你我二人下山來,卻未得一果,空手而歸如何見哥哥尊顏?”沈春道:“事到如今,怎顧得顏麵?”周地祖不言,思忖半刻,又道:“我卻想了一計,哥哥以為如何?”沈春道:“且說來一聽。”周地祖喃喃道:“如此這般,這般如此。”沈春聞言讚道:“好計!好計!”二人又商議些細節處,都已了當。當時二人分兵去了。
先說沈春引一眾人馬來打馬家堡,驟馬到門前喊道:“兀那廝矬鳥,何不下來與我一戰!”牆上馬百良看了道:“他激你等出去對敵,切不可妄動,隻需等陳畢引大軍都到,屆時內外夾擊,不教賊首走脫一個。”兩個教頭心有不忿,也隻好從命。說話間,忽有小廝來報說:“那淨街羅引一隊兵馬要來攻打後麵。”呂褘聞言大驚道:“不好,此乃聲東擊西之計,恐後門守備薄弱,不好抵敵。”馬百良道:“既如此便請施教頭引一一波人守把後門,莫教賊人闖入。”施環得令,引一隊人走了。牆下沈春見牆上人頭攢動,走了不少,心知時機已到,就叫人來望牆頭上射箭。那馬百良見箭矢如雨,大叫不好,忙下城來躲避。隻見哪些箭矢大半都飛入堡裏去。有小廝拾箭矢而迴,卻見那些個箭矢都無箭簇,箭杆上都幫著布條。拆開不跳來看,卻是桃花山無頭告示,曉諭居民:
我等桃花山好漢隻顧借糧,專殺不仁不義之輩,今日進兵來打馬家堡,亦隻為殺馬百良一人,你等為他賣命,如此身首異處,怎好生活?我等好漢立在江湖之上,最重信譽並義氣為先,你等若開馬家堡前後之門,屆時金銀財寶,糧草等物,願與眾等平分,勿得疑慮。
桃花山好漢奉告。
馬百良看的又驚又氣,怒道:“這一夥山匪,還講甚義氣為先?真個笑死人了。”又吩咐左右道:“速去收集這一些告示,不可教下麵人知道。”眾人領命去了。呂褘道:“這般隻能救急,怎能治根?”馬百良笑道:“量他鼓舞一般人眾,這些兒個怕慣了的又能如何?”正說之間,忽又報說:“施環非要出堡去與賊人對鬥,我等苦勸不聽,隻好來報。”馬百良大驚,不知如何是好。呂褘道:“堡主且去救應施環,這裏有我看顧,定教賊人入不得來。”馬百良認理從之,領一彪人馬望後門去了。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不說前門如何,單說後門。那花斑豹施環引兵到後門來看時,隻見周地祖一人一馬在彼。周地祖在外笑道:“兀那廝甚豹子的教頭,依我看不過縮頭烏龜,也不敢出來與爺爺一對一單挑,比試個輸贏,叫我說,也別教甚馬家四豹,卻叫馬家四龜最好!”言畢,大笑不止。牆上施環聽得,咬牙切齒,收緊握拳。左右有精明的小廝便道:“這定是誘教頭出馬之計,不可上當。”施環不耐道:“你莫聒噪,我自曉得。”周地祖見施環不出,就從馬後取來一包東西。攤開來看時,卻是張檜衣物並一堆剩骨。周地祖道:“你那兄弟的肉,已然被我做下酒菜了,莫說這豹肉一般,就是酸苦些!”牆上施環看得真切,正是自家兄弟張檜的衣甲。施環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忙下牆來,脫了衣物,露處滿身花秀;手搦大杆刀,跨上青驄駿馬,叫人開門。左右勸道:“堡主有令,萬萬不可出堡去與賊人廝鬥。”施環道:“你家兄弟屍骨在外,你也不去搶麽?”說了,就要出去。左右依舊攔著。施環暴喝一聲道:“若再不開門,我先斬了你!”那些兒那敢惹這教頭,便來開門。就見施環裸衣出陣。
原來施環但凡要用武藝,總嫌衣物礙事,便就裸衣鬥武,又刺滿身花秀,所以喚作花斑豹。隻見施環拍馬挺刀,直取周地祖。周地祖見狀,提槍相迎。兩人你來我往,大戰十數迴合,難分勝負。就在此時,周地祖賣個破綻,引得施環上鉤。施環果然中計,一刀劈空,身子前傾。周地祖趁機反手一槍,正中施環後背。施環吃痛,慘叫一聲,迴馬伏鞍拖刀而走。周地祖見傷了施環,便批馬來追。施環見周地祖教親,迴身便砍。周地祖輕鬆躲過,見施環腋下大開,提槍來刺,正中軟肋。周地祖順勢將施環挑落馬下複一槍刺死。可憐忠義之人,慘死土匪之手。有詩歎道:
四豹相交結弟兄,從來共享辱和榮。
敢為兄弟真情動,共赴黃泉飲玉瓊。
再說周地祖喚嘍囉都到門下,也用箭射一片無頭告示入內裏去。那裏一眾小廝見四個教頭死了三個,那裏還敢抵敵,紛紛打開堡門,教周地祖進來。周地祖見大門開了,心知計謀已成,便引一眾嘍囉都入馬家堡裏去。左右小廝都來迎住齊齊跪下道:“偏僻小民,誤觸大王虎須,如今投誠,隻求大王饒命。”周地祖聞言大喜,忙叫帶路,要去前門。正走之間,卻見一夥百姓,手裏鋤頭菜刀等物,迎麵而來。周地祖恐是來撕打的,忙叫嘍囉備戰。隻見為首一個老漢跪下道:“大王容稟,我等是本地村民,平日裏被這堡主馬百良欺壓的不能喘息,如今大王發下告示,我等一一響應,方才截獲馬百良到此,獻給大王。”周地祖聞言由驚變喜,忙下馬道:“甚好,押來我看!”就見幾個大漢押著馬百良到此。周地祖笑道:“如若當時便肯借糧與俺們好漢,如何又有今日之禍?”馬百良啐一口道:“借糧?說得好聽,你等土匪不過是打家劫舍,做惡人行徑,如何當得好漢?”周地祖惱羞成怒,不說二話,掣出腰刀,隻一刀,便斬下馬百良項上人頭。百姓見了,都來叫好,又簇擁周地祖到大廳歇息。
且說沈春在前門聽得裏麵吵嚷,便知其中大亂,正要下令強攻,卻見呂褘單槍匹馬,開門出來。沈春道:“來得好!”挺槍來鬥。誰承想那呂褘卻不是要鬥沈春,隻望刺斜裏走。沈春見走了呂褘,便來攻取馬家堡。早有百姓接著,二人就在大廳會合,如此幾乎兵不血刃,便取下馬家堡。後來諸事,如前文所說,不必絮繁。
隻說呂褘脫身後望壽光縣大路上走,卻道一個去處。有教是:兄弟陰陽相隔,仙姑指點迷津。不知呂褘後來如何,請聽下迴分解。
快馬一鞭搬將去,英雄鐵爪帶軍還。
馬家堡口早分解,這裏將軍未展拳。
去脈來龍清楚說,宴前講述幾征旋。
到頭四豹一人走,注定無眠更可憐。
話說陳畢挑揀一匹快馬,揣了書信並金銀。從馬家堡一路望壽光縣去。陳畢一路上暢通無阻,不一時便到壽光縣,急忙告到縣衙稟知縣報知馬家堡被桃花山一眾攻打之事,此時節知縣正用午飯,忽聞報說:“桃花山土匪下山作亂!”知縣大驚,忙啐一口,投著問道:“卻打那裏?”公人道:“不日要破馬家堡。”知縣聞言,心下稍安,又拾著道:“卻不說的明白,險些嚇煞我也。”不慌不忙又問如何?公人又道:“馬家堡派人來求援。”知縣道:“馬家這廝從不與我結交,今番死到臨頭卻來求援?”公人道:“這人還帶了請兵之資,不知多少銀錢。”知縣怒道:“既如此,何不早報?”於是請陳畢入內。陳畢轉過角門,見了知縣就來拜道:“大人容稟,小人乃馬家堡客人,近日桃花山山賊下山,無端打我堡,堡主馬百良不堪其擾,特教我領金銀共五十兩作請兵之資,來尋知縣求援。”知縣教左右收了銀兩,便問道:“這一波土匪不知多少人?”陳畢道:“約三五百人。”知縣又問道:“甲胄兵器如何?”陳畢道:“多是布甲刀槍,精銳者幾無。”知縣道:“無非是些流寇,本官且派都頭袁剛引本部一百土兵去援便可。”陳畢道:“這一夥賊人不比別處,萬望知縣大人再派重兵。”知縣拿人手短,便道:“再給五十土兵去了,就這樣,你且去罷。”不待陳畢說,便請出府衙。陳畢隻得在衙門口急等,不一時,隻見門裏走出一個都頭,那人是誰?有詩為證:
麵闊眉濃須鬢黃,雙睛射魄鬼神慌。
壽光縣中揮雙爪,豪傑都頭是袁剛。
當下袁剛點起一百五十人來,並陳畢都望馬家堡去。二人領士兵急速行軍,不久便抵馬家堡。隻見馬家堡守備森嚴,不見賊匪來攻。陳畢驅馬來到門下道:“我請縣裏都頭袁剛到此助陣,速來開門。”就見牆上守卒下來開門,陳畢迴馬來請袁剛,二人都到堡裏,卻不見馬百良來迎。陳畢心下正疑,有小廝來請二人到大廳上就茶。二人都到大廳看時,上座兩個人,袁剛不識得,陳畢卻認得,一個正是撒手鐧沈春,另一個則是淨街羅周地祖。陳畢見了大驚道:“你二人怎會在此,我家堡主何在?”袁剛不知其意,問道:“這二人不是堡主,又是誰?”不待二人搭話,四下裏蹦出十數個紅頭子,就把二人一番抓了,五花大綁捆住。周地祖大笑道:“二位看清了,馬百良頭顱在此!”說著,手提一顆血淋淋頭顱來,二人看時,那頭顱不是馬百良是誰?沈春道:“你帶來的兵,早被我的手下做的蒙汗茶麻翻了,二人莫要掙紮,免遭身首異處。”袁剛聽罷,怒目圓睜,破口大罵道:“無恥小人,竟敢使詐!”陳畢則痛哭流涕,對著馬百良首級哭道:“我早說請兵,你卻不聽我言,如今卻連累我的性命,如何是好,如何是好?”周地祖道:“你二人休白費力氣。馬百良這廝敬酒不吃吃罰酒,我等隻來借糧,他卻不服,如此也隻好送他上路。不過,你二人也可選擇,是乖乖投降,還是跟他一樣下場?”袁剛咬牙切齒道:“你二人亂使陰計,非好漢行徑,我不服你,縱誓死不降!”周地祖聞言惱怒,要來砍殺袁剛,沈春攔著道:“兄弟且慢,此人與張先哥哥相熟,應先帶此二人迴山寨與哥哥報說了,生死都由哥哥說了算。”周地祖隻得從命。袁剛道:“你怎知我與張先為兄弟?”沈春道:“不瞞都頭說,我也是張先結義兄弟,人喚撒手鐧沈春的便是。”袁剛大驚道:“莫非是清風寨知寨?”沈春道是。袁剛忙道:“嗚唿,真是大水衝了龍王廟,一家人不認一家人,不知是知寨到此。早知如此,也不引兵來打,如今被擒,自是兄弟手段高明,袁某自當投效。”沈春見袁剛怒氣全消,轉換笑顏,忙來解綁道:“兄弟早說,也不至於綁縛於此。”那裏陳畢見了,連忙道:“我也願降!”沈春又來解綁,正是天道相合,也是英雄相惜。有詩為證:
調遣都頭勢嗡嗡,開顏好漢笑空空。
前言後語轉迴急,總是英雄義或忠。
當下四人便坐在大廳用茶,說了上山之事。當即洗蕩了村坊,一半糧草金銀裝車帶迴山裏,一半齎散當地百姓。其中良馬並那一匹寶馬都帶迴寨裏。周地祖並陳畢二人先引車馬迴山寨,袁剛就來就醒一眾土兵,說了備細。袁剛道:“我不勒逼你等上山入夥,願迴縣裏的,自去便是。”一眾紛紛擾擾,大半都走了。剩餘五十多人既無家小,又恐迴去受罰,隻得上山來。
隻說四人都到山寨,四人見了張先並王全,又說了大破馬家堡,得了無數金銀糧草。張先大喜便教大排宴宴。席間,張先道:“真是喜事連連,第一喜事,二位好漢前來聚義;第二喜事,充足糧草好過年關;第三喜事,又得這一匹寶馬。來年再與官府打熬,也有七八分底氣。”眾人聞言都來賀喜。酒過三巡,菜過五味。陳畢道:“小弟有一點想不通,二位哥哥如何在須臾之間取得馬家堡,也不見堡裏血跡屍骸?”眾人聽了都好奇,張先道:“哥哥也是好奇,你且說來聽聽。”沈春笑道:“我早知你要問這一迴,且聽我細細道來。”說開:
原來陳畢望縣裏請兵一事,早有小嘍囉探得消息,迴來報說:“二位頭領容稟,小的出去探路,卻見一人一馬出那堡子,往北而走,不知去做甚了,特來報說。”周地祖知道就近地形,便道:“北麵正是壽光縣,他去那裏是要調縣裏的兵。”沈春道:“卻見得是,我這裏都是山匪流民匯聚,裝備不好,人馬不精,若打他縣裏土兵,不好勾得,當下應迴大寨再作計議。”周地祖道:“雖是如此,隻是你我二人下山來,卻未得一果,空手而歸如何見哥哥尊顏?”沈春道:“事到如今,怎顧得顏麵?”周地祖不言,思忖半刻,又道:“我卻想了一計,哥哥以為如何?”沈春道:“且說來一聽。”周地祖喃喃道:“如此這般,這般如此。”沈春聞言讚道:“好計!好計!”二人又商議些細節處,都已了當。當時二人分兵去了。
先說沈春引一眾人馬來打馬家堡,驟馬到門前喊道:“兀那廝矬鳥,何不下來與我一戰!”牆上馬百良看了道:“他激你等出去對敵,切不可妄動,隻需等陳畢引大軍都到,屆時內外夾擊,不教賊首走脫一個。”兩個教頭心有不忿,也隻好從命。說話間,忽有小廝來報說:“那淨街羅引一隊兵馬要來攻打後麵。”呂褘聞言大驚道:“不好,此乃聲東擊西之計,恐後門守備薄弱,不好抵敵。”馬百良道:“既如此便請施教頭引一一波人守把後門,莫教賊人闖入。”施環得令,引一隊人走了。牆下沈春見牆上人頭攢動,走了不少,心知時機已到,就叫人來望牆頭上射箭。那馬百良見箭矢如雨,大叫不好,忙下城來躲避。隻見哪些箭矢大半都飛入堡裏去。有小廝拾箭矢而迴,卻見那些個箭矢都無箭簇,箭杆上都幫著布條。拆開不跳來看,卻是桃花山無頭告示,曉諭居民:
我等桃花山好漢隻顧借糧,專殺不仁不義之輩,今日進兵來打馬家堡,亦隻為殺馬百良一人,你等為他賣命,如此身首異處,怎好生活?我等好漢立在江湖之上,最重信譽並義氣為先,你等若開馬家堡前後之門,屆時金銀財寶,糧草等物,願與眾等平分,勿得疑慮。
桃花山好漢奉告。
馬百良看的又驚又氣,怒道:“這一夥山匪,還講甚義氣為先?真個笑死人了。”又吩咐左右道:“速去收集這一些告示,不可教下麵人知道。”眾人領命去了。呂褘道:“這般隻能救急,怎能治根?”馬百良笑道:“量他鼓舞一般人眾,這些兒個怕慣了的又能如何?”正說之間,忽又報說:“施環非要出堡去與賊人對鬥,我等苦勸不聽,隻好來報。”馬百良大驚,不知如何是好。呂褘道:“堡主且去救應施環,這裏有我看顧,定教賊人入不得來。”馬百良認理從之,領一彪人馬望後門去了。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不說前門如何,單說後門。那花斑豹施環引兵到後門來看時,隻見周地祖一人一馬在彼。周地祖在外笑道:“兀那廝甚豹子的教頭,依我看不過縮頭烏龜,也不敢出來與爺爺一對一單挑,比試個輸贏,叫我說,也別教甚馬家四豹,卻叫馬家四龜最好!”言畢,大笑不止。牆上施環聽得,咬牙切齒,收緊握拳。左右有精明的小廝便道:“這定是誘教頭出馬之計,不可上當。”施環不耐道:“你莫聒噪,我自曉得。”周地祖見施環不出,就從馬後取來一包東西。攤開來看時,卻是張檜衣物並一堆剩骨。周地祖道:“你那兄弟的肉,已然被我做下酒菜了,莫說這豹肉一般,就是酸苦些!”牆上施環看得真切,正是自家兄弟張檜的衣甲。施環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忙下牆來,脫了衣物,露處滿身花秀;手搦大杆刀,跨上青驄駿馬,叫人開門。左右勸道:“堡主有令,萬萬不可出堡去與賊人廝鬥。”施環道:“你家兄弟屍骨在外,你也不去搶麽?”說了,就要出去。左右依舊攔著。施環暴喝一聲道:“若再不開門,我先斬了你!”那些兒那敢惹這教頭,便來開門。就見施環裸衣出陣。
原來施環但凡要用武藝,總嫌衣物礙事,便就裸衣鬥武,又刺滿身花秀,所以喚作花斑豹。隻見施環拍馬挺刀,直取周地祖。周地祖見狀,提槍相迎。兩人你來我往,大戰十數迴合,難分勝負。就在此時,周地祖賣個破綻,引得施環上鉤。施環果然中計,一刀劈空,身子前傾。周地祖趁機反手一槍,正中施環後背。施環吃痛,慘叫一聲,迴馬伏鞍拖刀而走。周地祖見傷了施環,便批馬來追。施環見周地祖教親,迴身便砍。周地祖輕鬆躲過,見施環腋下大開,提槍來刺,正中軟肋。周地祖順勢將施環挑落馬下複一槍刺死。可憐忠義之人,慘死土匪之手。有詩歎道:
四豹相交結弟兄,從來共享辱和榮。
敢為兄弟真情動,共赴黃泉飲玉瓊。
再說周地祖喚嘍囉都到門下,也用箭射一片無頭告示入內裏去。那裏一眾小廝見四個教頭死了三個,那裏還敢抵敵,紛紛打開堡門,教周地祖進來。周地祖見大門開了,心知計謀已成,便引一眾嘍囉都入馬家堡裏去。左右小廝都來迎住齊齊跪下道:“偏僻小民,誤觸大王虎須,如今投誠,隻求大王饒命。”周地祖聞言大喜,忙叫帶路,要去前門。正走之間,卻見一夥百姓,手裏鋤頭菜刀等物,迎麵而來。周地祖恐是來撕打的,忙叫嘍囉備戰。隻見為首一個老漢跪下道:“大王容稟,我等是本地村民,平日裏被這堡主馬百良欺壓的不能喘息,如今大王發下告示,我等一一響應,方才截獲馬百良到此,獻給大王。”周地祖聞言由驚變喜,忙下馬道:“甚好,押來我看!”就見幾個大漢押著馬百良到此。周地祖笑道:“如若當時便肯借糧與俺們好漢,如何又有今日之禍?”馬百良啐一口道:“借糧?說得好聽,你等土匪不過是打家劫舍,做惡人行徑,如何當得好漢?”周地祖惱羞成怒,不說二話,掣出腰刀,隻一刀,便斬下馬百良項上人頭。百姓見了,都來叫好,又簇擁周地祖到大廳歇息。
且說沈春在前門聽得裏麵吵嚷,便知其中大亂,正要下令強攻,卻見呂褘單槍匹馬,開門出來。沈春道:“來得好!”挺槍來鬥。誰承想那呂褘卻不是要鬥沈春,隻望刺斜裏走。沈春見走了呂褘,便來攻取馬家堡。早有百姓接著,二人就在大廳會合,如此幾乎兵不血刃,便取下馬家堡。後來諸事,如前文所說,不必絮繁。
隻說呂褘脫身後望壽光縣大路上走,卻道一個去處。有教是:兄弟陰陽相隔,仙姑指點迷津。不知呂褘後來如何,請聽下迴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