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頁
左宗棠:帝國最後的「鷹派」 作者:徐誌頻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雍正是清朝入關後第三位皇帝, 1722年繼承皇位, 1735年去世,在位僅12年8個月。但這短短時間內,他做的改革比當了61年皇帝的父親康熙還要多。
雍正勤政為民,除了每年生日睡滿8小時,每天隻睡4個小時。大量的時間裏,他批閱了海量文件。執政近13年,單是文件批語就寫了1000多萬字。
這些批語,集中貫穿了“雍正新政”的主張。他在任內提出“新8條”,全麵挑戰官場潛規則。其中最醒目的,就是全國之內“打老虎”:實行“耗羨歸公”,實現“養廉銀”製度;全力打擊私吞、私分國有資產的既得利益集團。[7]
雍正上位短短幾年,就將各種腐敗事情全部列為“陋規”,通過國家頂層設計,來規範出最嚴格的“製度反腐”:“養廉銀”實現了製度化的“高薪養廉”;“耗羨歸公”則由中央統一掌管官員的福利發放。
雍正皇帝通過大刀闊斧的改革,建造了清朝曆史以來最清廉的政府。
雍正皇帝看得見自己的反腐成績,但他無法看見,因為無法突破集權的體製,改革為更大的腐敗埋下了伏筆。[8]
左宗棠權力遠不及雍正,他本應有所顧忌。所以能全麵挑戰王朝陋規,全在他是收疆重臣,功高位顯,可以保持個體的相對獨立性,我行我素。
左宗棠並非刻意這樣,出山以來,他一直這麽為人處事的。與張亮基,待駱秉章,對曾國藩,看不慣就罵。現在他已經是朝廷重臣,別人奈何不了。
左宗棠的獨立性,臥龍出山,主政湖南時有效,戰龍出湖,縱橫戰場時有用,統帥大西北時可以發揮,但他沒有想到,到了朝廷,看似飛龍在天,卻感覺像飛龍被關進了籠子。
權力再大又能如何?哪怕他是雍正皇帝。源頭滋生腐敗,治標而不治本,永遠解決不完。
在清廷全盤腐敗的時代,左宗棠有勇氣挑戰,並爭得局部勝利,意義也不是沒有:國家無論製度多麽完善,要想政府高效廉潔,都離開不了人去踐行、力爭。寫在紙上的製度都是死的,要靠人用行動將它激活;沒有人去激活,製度等於沒有。左宗棠雖在對腐敗治標,但他用行動激活了反腐製度。
顯然,左宗棠的獨立個性,不會隻限於挑戰“帝國陋規”。(“陋規”是封建官僚製度裏的一個專有名詞。上級來了要招待,要請吃,要送禮,要送錢,就屬於“陋規”。翻譯成現代話,吳思叫它“潛規則”,易中天則稱它是“非典型腐敗”。)
他剛直的個性,非凡的辦事能力,註定會正麵衝擊到風雨飄搖的帝國大廈的根基:官僚製度。
官僚製度是催生官僚主義的溫床,官僚主義是官僚製度的副產品。 1963年,周恩來總理曾列舉了官僚主義有20種表現。概括地說,官僚主義是脫離民眾、擺官架子、不擔責任、不幹實事、假公濟私的行為。官僚主義是產生形式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的根源。
左宗棠在湘官集團中的地位隨之也發生了變化,曾國藩在1872年病死,左宗棠事實上已經成了湘官集團的領袖人物。進京後一次次衝擊清廷陋規,是扳倒楊霈後的必然,是無意為之的第二輪衝擊波。
第二輪來挑戰,左宗棠是功成名就、功德圓滿,還是會功虧一簣,功敗垂成?
衝擊官僚
左宗棠入值軍機處,在工作中開出的第一炮,是以“廉幹”的行動,衝擊晚清臃腫低效、人浮於事的官僚體係。
慈禧太後病好後,兩宮太後在勤政殿召見左宗棠及軍機處各位大臣。
清廷官僚集團積習已久,早請示,晚匯報,中間隻跑跑龍套。誰也沒料到,左宗棠叩頭麵見後,第一句話就說,要修治北京城的桑幹河、永定河。
他說:“臣從山西入河北,所見大出意外”,尤其皇城附近郊區,河道堵塞,水到處亂流,而沙塵暴嚴重,田地幾乎一片荒蕪,再這樣下去,過幾十年,北京城非被沙塵暴淹沒不可。因此,他主動申請,自己帶三千步兵,來“修治河道,治沙植樹”。
慈禧太後每天沉溺於政治斡旋,對眼皮底下的“北京治沙”完全陌生,聽到十分吃驚,問:兩位王爺、眾位大臣,你們知道這些嚴重情況嗎?
這一句問得大家都傻了眼。隻好照實匯報:我們確實不知道,當地的縣官也沒有報告上來。
慈安太後很不滿,她說:你們平時都說關心百姓,現在北京眼皮底下的風沙水害都不知道,偏遠的地方,想必就更加不知情了,你們平時大概都沒有出過北京城,地方官也跟你們一樣不關心,這怎麽得了?趕快把當地縣官們都撤職了,趕緊叫上來,我要問個明白!
慈禧太後當即宣布:現在就去查辦地方官的家產,拿來“修治河道,治沙植樹”。搞建設的事情,具體交付左宗棠與李鴻章負責。
這次會議,讓一班平時相安無事的軍機大臣們膽戰心驚。以前瞞上壓下,沒出過岔子,現在半路殺進個左宗棠,原有的政治生態,一下子全破壞了。
左宗棠隻想做事,而追查出的事實,用意並不在政治上打擊同僚,但無意間卻造成了一個事實舉報,弄得大臣們顏麵盡失。他這第一天上班不關心政治反著眼民生,等於當場給懶政者扇了記響亮的耳光。
</br>
雍正勤政為民,除了每年生日睡滿8小時,每天隻睡4個小時。大量的時間裏,他批閱了海量文件。執政近13年,單是文件批語就寫了1000多萬字。
這些批語,集中貫穿了“雍正新政”的主張。他在任內提出“新8條”,全麵挑戰官場潛規則。其中最醒目的,就是全國之內“打老虎”:實行“耗羨歸公”,實現“養廉銀”製度;全力打擊私吞、私分國有資產的既得利益集團。[7]
雍正上位短短幾年,就將各種腐敗事情全部列為“陋規”,通過國家頂層設計,來規範出最嚴格的“製度反腐”:“養廉銀”實現了製度化的“高薪養廉”;“耗羨歸公”則由中央統一掌管官員的福利發放。
雍正皇帝通過大刀闊斧的改革,建造了清朝曆史以來最清廉的政府。
雍正皇帝看得見自己的反腐成績,但他無法看見,因為無法突破集權的體製,改革為更大的腐敗埋下了伏筆。[8]
左宗棠權力遠不及雍正,他本應有所顧忌。所以能全麵挑戰王朝陋規,全在他是收疆重臣,功高位顯,可以保持個體的相對獨立性,我行我素。
左宗棠並非刻意這樣,出山以來,他一直這麽為人處事的。與張亮基,待駱秉章,對曾國藩,看不慣就罵。現在他已經是朝廷重臣,別人奈何不了。
左宗棠的獨立性,臥龍出山,主政湖南時有效,戰龍出湖,縱橫戰場時有用,統帥大西北時可以發揮,但他沒有想到,到了朝廷,看似飛龍在天,卻感覺像飛龍被關進了籠子。
權力再大又能如何?哪怕他是雍正皇帝。源頭滋生腐敗,治標而不治本,永遠解決不完。
在清廷全盤腐敗的時代,左宗棠有勇氣挑戰,並爭得局部勝利,意義也不是沒有:國家無論製度多麽完善,要想政府高效廉潔,都離開不了人去踐行、力爭。寫在紙上的製度都是死的,要靠人用行動將它激活;沒有人去激活,製度等於沒有。左宗棠雖在對腐敗治標,但他用行動激活了反腐製度。
顯然,左宗棠的獨立個性,不會隻限於挑戰“帝國陋規”。(“陋規”是封建官僚製度裏的一個專有名詞。上級來了要招待,要請吃,要送禮,要送錢,就屬於“陋規”。翻譯成現代話,吳思叫它“潛規則”,易中天則稱它是“非典型腐敗”。)
他剛直的個性,非凡的辦事能力,註定會正麵衝擊到風雨飄搖的帝國大廈的根基:官僚製度。
官僚製度是催生官僚主義的溫床,官僚主義是官僚製度的副產品。 1963年,周恩來總理曾列舉了官僚主義有20種表現。概括地說,官僚主義是脫離民眾、擺官架子、不擔責任、不幹實事、假公濟私的行為。官僚主義是產生形式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的根源。
左宗棠在湘官集團中的地位隨之也發生了變化,曾國藩在1872年病死,左宗棠事實上已經成了湘官集團的領袖人物。進京後一次次衝擊清廷陋規,是扳倒楊霈後的必然,是無意為之的第二輪衝擊波。
第二輪來挑戰,左宗棠是功成名就、功德圓滿,還是會功虧一簣,功敗垂成?
衝擊官僚
左宗棠入值軍機處,在工作中開出的第一炮,是以“廉幹”的行動,衝擊晚清臃腫低效、人浮於事的官僚體係。
慈禧太後病好後,兩宮太後在勤政殿召見左宗棠及軍機處各位大臣。
清廷官僚集團積習已久,早請示,晚匯報,中間隻跑跑龍套。誰也沒料到,左宗棠叩頭麵見後,第一句話就說,要修治北京城的桑幹河、永定河。
他說:“臣從山西入河北,所見大出意外”,尤其皇城附近郊區,河道堵塞,水到處亂流,而沙塵暴嚴重,田地幾乎一片荒蕪,再這樣下去,過幾十年,北京城非被沙塵暴淹沒不可。因此,他主動申請,自己帶三千步兵,來“修治河道,治沙植樹”。
慈禧太後每天沉溺於政治斡旋,對眼皮底下的“北京治沙”完全陌生,聽到十分吃驚,問:兩位王爺、眾位大臣,你們知道這些嚴重情況嗎?
這一句問得大家都傻了眼。隻好照實匯報:我們確實不知道,當地的縣官也沒有報告上來。
慈安太後很不滿,她說:你們平時都說關心百姓,現在北京眼皮底下的風沙水害都不知道,偏遠的地方,想必就更加不知情了,你們平時大概都沒有出過北京城,地方官也跟你們一樣不關心,這怎麽得了?趕快把當地縣官們都撤職了,趕緊叫上來,我要問個明白!
慈禧太後當即宣布:現在就去查辦地方官的家產,拿來“修治河道,治沙植樹”。搞建設的事情,具體交付左宗棠與李鴻章負責。
這次會議,讓一班平時相安無事的軍機大臣們膽戰心驚。以前瞞上壓下,沒出過岔子,現在半路殺進個左宗棠,原有的政治生態,一下子全破壞了。
左宗棠隻想做事,而追查出的事實,用意並不在政治上打擊同僚,但無意間卻造成了一個事實舉報,弄得大臣們顏麵盡失。他這第一天上班不關心政治反著眼民生,等於當場給懶政者扇了記響亮的耳光。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