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頁
左宗棠:帝國最後的「鷹派」 作者:徐誌頻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但真要將甘肅織呢總局從構想變成現實,是一件耗費心血的事。
左宗棠每次辦事雖然出手大氣、豪爽,但調查時總是格外細心、謹慎。 1877年冬天,他嚐試安排蘭州製造局製造委員賴長自製水輪機,用羊毛織成一段呢片看樣品,拿來棉布織品一比較,無論是手感、舒適度還是質量,羊毛呢片都好到哪裏去了。
他決定正式創甘肅建織呢總局。
統帥做事,第一重要的能力是拍板。但定下來後,第二重要的能力在用人。
會辦這事的人不用找,手頭就有。誰?胡雪岩。
1878年,左宗棠寫信給胡雪岩,要他想方設法幫自己買來織呢的機器,運到蘭州。
胡雪岩當時在上海擔任採運局補用道,對國際採購業務了如指掌,他馬上交給上海同德商泰來洋行一個名叫嗲喱口己的經理去辦。
嗲喱口己滿口答應下來,他先取得德國駐華公使巴蘭德同意,然後這邊聘請德國技師前蘭州設廠,那邊則通過德國亞享地區織呢技師石德洛末,一口氣從德國買來各種機器60多架。其中, 24匹馬力、 32匹馬力的蒸汽機各1架,織機20架,其他大小配件,數以千計。
嗲喱口己將這些大大小小的機器裝了4000箱,通過海上航道,從德國運到中國。這倒還容易。但在海港卸下機器後,通過中國內河,隻能運到湖北漢口。從漢口到蘭州,不繞這一點彎,也有1700多公裏,全是荒山陸路。這些龐大生沉的鐵器,轉運變得異常艱難,費工費時。
這4000箱機器怎麽運到?左宗棠安排人想盡了辦法:小部件機器,就幾箱直接堆放在小船上,再由幾個人用肩膀抬著船,一路跋山涉水,扛到蘭州府;大部件的機器,就先拆成零件,再打包裝箱,按小部件機器的方法運。但碰上特別長的機器零件,經過狹窄的山路時就犯難了,卡住了,過不去。於是又派人先去將山路鑿開闊,將兩旁的樹枝砍掉,再幾個人抬過去。
人工抬與扛,這樣霸蠻苦幹,經過1年多時間,到1880年4月,所有機器硬是被左宗棠安排全部運到了蘭州。
那邊運來機器的同時,蘭州這邊也沒閑著。左宗棠委派賴長主持廠務,將廠址選在蘭州通遠門外前路後營基址(今蘭州暢家巷),廠房分東廠、中廠和西廠三部分。
德國人造的機器,中國沒人會操作,怎麽辦?左宗棠採用福州船政局同樣的辦法,高薪聘請德國員工來(工程師月工資白銀150兩),簽訂合同規定:德國員工一方麵是織呢局的員工,同時也是中國工人的師傅,負責把整套技術傳授給中國工人,但他們與織呢局,是隻有合同時限的純粹僱傭關係。
織呢局高薪聘用德國籍機匠13名(另說7名)。為降低生產成本,普通工人隻在陝甘士兵中挑選。工資發放則規定,匠人每月白銀7兩多,藝徒每月白銀3兩多。休假安排是:工人每天工作11小時,每星期休假1天,一年放5天年假,三大法定節假日:萬壽聖節日(皇帝壽辰)、端午節、中秋節,各放假1天。
籌建工作全部到位後, 1880年9月16日,甘肅織呢總局正式開工生產。機器一天轟隆隆幹下來,可以產呢8匹。每匹長50尺、寬5尺,合40丈。投資生產後,核算成本,購置機器、運費、建造廠房、員工薪資全部加在一起,花費白銀超過1百萬兩。
左宗棠費盡心血建成甘肅織呢總局,在中國工業史上雖有開創性的意義,在當時生產贏利情況如何呢?不盡人意。
最大的問題來自產品銷路。大西北的老百姓祖輩沒見過昵織品,沒興趣消費這時髦玩意兒。而運到中國沿海地區去賣,競爭對手直接是歐美商家,人家全是熟工熟手做的,產品質量比你過硬。你降低價格賣掉,蘭州走陸路的運費,卻是歐美海運的數倍。
甘肅織呢總局在成立當時,註定是個賠本工廠。
左宗棠當然預先想到了,他著眼的是未來。但1880年年底,左宗堂奉調離開蘭州,再沒有熱心人來督管,織呢機器開起來有一搭沒一搭,這樣半死不活,開辦到1883年。這年,一次意外事故,導致鍋爐破裂,無法修理而停工,隻運轉了兩年的西北第一大新工廠,宣布夭折。
從短期效果來看,左宗棠好心辦了一件窩心事。但以百年的長遠眼光來看,左宗棠獨家首創中國現代化新工廠,等於為中國大西北的人們撥開了埋在富礦之上的泥土,替他們發明了一台“掏金機”。事實為證, 1906年至1908年,蘭州道兼農工商礦總局總辦彭英甲修好了鍋爐,重新請來比利時技師,再度恢複生產。新中國建立後,蘭州市人民政府在原來遺留下來的兩架順毛機的爛攤上,投資建成了極具規模的現代化毛紡廠:蘭州第二毛紡廠。
此外,在新疆主政期間,左宗棠還辦了幾件影響至今的大事:他充分發揮了青年時代自學的輿地學、農學知識的實際作用,大力興修水利。到1880年,已修築的具備一定規模的水渠達20處,總長541裏。在哈密短短的幾個月裏,左宗棠發起並組織最早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修建的坎兒井,至今當地老百姓仍在使用。全部統計下來,不包括陝西、甘肅,單在新疆一地修整和新修幹渠就多達940多條,支渠2300多條,坎兒井185處,灌溉麵積達1100多萬畝。
他還利用在柳莊種樹的經驗在西北栽柳樹,以鞏固路基、防風固沙、為戎馬駐足、利行人遮涼。 13年來,每到一個地方,發起植樹造林,西北道路柳樹已超過1000萬株。單是從陝甘交界的長武縣到甘肅會寧,就多達26.4萬株。西北大漠,形成了數千裏“綠如帷幄”的塞外奇觀,是真正的“環境友好型”優勝美地。百姓親切地管它叫“左公柳”。
</br>
左宗棠每次辦事雖然出手大氣、豪爽,但調查時總是格外細心、謹慎。 1877年冬天,他嚐試安排蘭州製造局製造委員賴長自製水輪機,用羊毛織成一段呢片看樣品,拿來棉布織品一比較,無論是手感、舒適度還是質量,羊毛呢片都好到哪裏去了。
他決定正式創甘肅建織呢總局。
統帥做事,第一重要的能力是拍板。但定下來後,第二重要的能力在用人。
會辦這事的人不用找,手頭就有。誰?胡雪岩。
1878年,左宗棠寫信給胡雪岩,要他想方設法幫自己買來織呢的機器,運到蘭州。
胡雪岩當時在上海擔任採運局補用道,對國際採購業務了如指掌,他馬上交給上海同德商泰來洋行一個名叫嗲喱口己的經理去辦。
嗲喱口己滿口答應下來,他先取得德國駐華公使巴蘭德同意,然後這邊聘請德國技師前蘭州設廠,那邊則通過德國亞享地區織呢技師石德洛末,一口氣從德國買來各種機器60多架。其中, 24匹馬力、 32匹馬力的蒸汽機各1架,織機20架,其他大小配件,數以千計。
嗲喱口己將這些大大小小的機器裝了4000箱,通過海上航道,從德國運到中國。這倒還容易。但在海港卸下機器後,通過中國內河,隻能運到湖北漢口。從漢口到蘭州,不繞這一點彎,也有1700多公裏,全是荒山陸路。這些龐大生沉的鐵器,轉運變得異常艱難,費工費時。
這4000箱機器怎麽運到?左宗棠安排人想盡了辦法:小部件機器,就幾箱直接堆放在小船上,再由幾個人用肩膀抬著船,一路跋山涉水,扛到蘭州府;大部件的機器,就先拆成零件,再打包裝箱,按小部件機器的方法運。但碰上特別長的機器零件,經過狹窄的山路時就犯難了,卡住了,過不去。於是又派人先去將山路鑿開闊,將兩旁的樹枝砍掉,再幾個人抬過去。
人工抬與扛,這樣霸蠻苦幹,經過1年多時間,到1880年4月,所有機器硬是被左宗棠安排全部運到了蘭州。
那邊運來機器的同時,蘭州這邊也沒閑著。左宗棠委派賴長主持廠務,將廠址選在蘭州通遠門外前路後營基址(今蘭州暢家巷),廠房分東廠、中廠和西廠三部分。
德國人造的機器,中國沒人會操作,怎麽辦?左宗棠採用福州船政局同樣的辦法,高薪聘請德國員工來(工程師月工資白銀150兩),簽訂合同規定:德國員工一方麵是織呢局的員工,同時也是中國工人的師傅,負責把整套技術傳授給中國工人,但他們與織呢局,是隻有合同時限的純粹僱傭關係。
織呢局高薪聘用德國籍機匠13名(另說7名)。為降低生產成本,普通工人隻在陝甘士兵中挑選。工資發放則規定,匠人每月白銀7兩多,藝徒每月白銀3兩多。休假安排是:工人每天工作11小時,每星期休假1天,一年放5天年假,三大法定節假日:萬壽聖節日(皇帝壽辰)、端午節、中秋節,各放假1天。
籌建工作全部到位後, 1880年9月16日,甘肅織呢總局正式開工生產。機器一天轟隆隆幹下來,可以產呢8匹。每匹長50尺、寬5尺,合40丈。投資生產後,核算成本,購置機器、運費、建造廠房、員工薪資全部加在一起,花費白銀超過1百萬兩。
左宗棠費盡心血建成甘肅織呢總局,在中國工業史上雖有開創性的意義,在當時生產贏利情況如何呢?不盡人意。
最大的問題來自產品銷路。大西北的老百姓祖輩沒見過昵織品,沒興趣消費這時髦玩意兒。而運到中國沿海地區去賣,競爭對手直接是歐美商家,人家全是熟工熟手做的,產品質量比你過硬。你降低價格賣掉,蘭州走陸路的運費,卻是歐美海運的數倍。
甘肅織呢總局在成立當時,註定是個賠本工廠。
左宗棠當然預先想到了,他著眼的是未來。但1880年年底,左宗堂奉調離開蘭州,再沒有熱心人來督管,織呢機器開起來有一搭沒一搭,這樣半死不活,開辦到1883年。這年,一次意外事故,導致鍋爐破裂,無法修理而停工,隻運轉了兩年的西北第一大新工廠,宣布夭折。
從短期效果來看,左宗棠好心辦了一件窩心事。但以百年的長遠眼光來看,左宗棠獨家首創中國現代化新工廠,等於為中國大西北的人們撥開了埋在富礦之上的泥土,替他們發明了一台“掏金機”。事實為證, 1906年至1908年,蘭州道兼農工商礦總局總辦彭英甲修好了鍋爐,重新請來比利時技師,再度恢複生產。新中國建立後,蘭州市人民政府在原來遺留下來的兩架順毛機的爛攤上,投資建成了極具規模的現代化毛紡廠:蘭州第二毛紡廠。
此外,在新疆主政期間,左宗棠還辦了幾件影響至今的大事:他充分發揮了青年時代自學的輿地學、農學知識的實際作用,大力興修水利。到1880年,已修築的具備一定規模的水渠達20處,總長541裏。在哈密短短的幾個月裏,左宗棠發起並組織最早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修建的坎兒井,至今當地老百姓仍在使用。全部統計下來,不包括陝西、甘肅,單在新疆一地修整和新修幹渠就多達940多條,支渠2300多條,坎兒井185處,灌溉麵積達1100多萬畝。
他還利用在柳莊種樹的經驗在西北栽柳樹,以鞏固路基、防風固沙、為戎馬駐足、利行人遮涼。 13年來,每到一個地方,發起植樹造林,西北道路柳樹已超過1000萬株。單是從陝甘交界的長武縣到甘肅會寧,就多達26.4萬株。西北大漠,形成了數千裏“綠如帷幄”的塞外奇觀,是真正的“環境友好型”優勝美地。百姓親切地管它叫“左公柳”。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