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頁
左宗棠:帝國最後的「鷹派」 作者:徐誌頻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格爾斯完全被搞蒙了,搞不懂清廷葫蘆裏賣什麽藥。猜來猜去,隻有一種可能,皇帝在這個關鍵時刻召見左宗棠,是要麵授機宜,全麵部署進攻俄羅斯的計劃。這樣一想,他心亂如麻,馬上報告沙皇。
沙皇本想通過軍事恐嚇,用談判解決,不想動武,也擔心真動武。
第二天一早,格爾斯又趕緊約曾紀澤來談。
格爾斯先試探地問:聽說你們左宗棠已經奉朝廷之命進京,恐怕要挑起戰事了,這個消息是真是假?
曾紀澤說:這是謠言。
格爾斯一聽,心裏更加沒底了。自己明明探聽到了最新進展,為什麽曾紀澤要掩蓋?目的隻有一個,麻痹自己。
格爾斯不知道,曾紀澤說了大實話,他確實不知道。
格爾斯說:俄中兩國,和好兩百多年了,如果為伊犁這點小事就打起來,怎麽說都不合情理吧?
曾紀澤迴答:是的,“中國不願有打仗之事,但為了領土主權之事,中國百姓未必不願與俄一戰。中國人堅忍耐勞,縱使一戰未必取勝,然中國地方廣大,雖數十年亦能支持,想貴國不能無損。”
格爾斯倒抽了一口氣。活該自己倒黴,碰到兩個湖南蠻子。左宗棠抬著棺材統領重兵進駐哈密,直逼伊犁與自己對話,曾紀澤現在用“能打數十年仗”的口氣與自己交鋒。
打不得,談不贏,無計可施,焦頭爛額。
格爾斯迴去想了一晚,怎麽也扛不住了,隻好又趕緊匯報沙皇。沙皇一聽,寢食不安。沙皇倒不是很懼怕中國,關鍵是怕左宗棠。左宗棠兵臨伊犁,現在打還是談,主動權已經掌握在中國人手裏。
掌握主動權的人,可以放心將別人當猴子耍;被動接受挑戰與挨打,提防的滋味可不好受。
左宗棠大兵壓境,曾紀澤桌上頂牛,俄國並不想硬碰硬。怎麽讓兵去牛走?唯一的辦法,是抓緊簽約。
僅僅兩天,沙皇下令格爾斯趕緊與曾紀澤簽約,以免節外生枝,夜長夢多。
1881年2月24日,《中俄伊犁條約》應俄方要求在聖彼得堡簽訂。這個條約對中國而言,在領土、主權方麵,當然比崇厚所簽訂的條約,有了很大的改變。但因為崇厚前麵已簽訂一份條約,這次屬於“改約”,俄國為了達到目的,避開左宗棠、曾紀澤,直接恫嚇清廷,所以最後結果對中國依然十分不利。中國雖爭迴大片土地、主權,但賠償的盧布增加到900萬,比原來反倒增加了400萬。本質上仍然是一個不平等條約。[6]
這個條約簽得太快了。但快對中國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如果再磨上半年,俄國發現左宗棠迴京真相,則中國又將由主動變成被動。
20年前,潘祖蔭說得一點沒錯:“是中國不可一日無湖南,而湖南不可一日無左宗棠也。”沒有了左宗棠的威懾力,伊犁能不能收迴,新疆能不能再守住,未知數了。一個從體製到人都徹底腐敗了的朝廷,氣數將盡,終究不是一個人就可以一直撐起來的。
但不管怎麽樣,左宗棠在最危險的時候,撐住了清朝大樓最危險的西北麵危牆。
1882年3月22日,金順作為新任命的伊犁將軍,正式率領清兵,浩浩蕩蕩開進伊犁,結束俄國對中國領土達11年的殖民強占曆史。[7]
新疆全境的成功收複,比外人預想要容易。左宗棠真正用在新疆打仗的時間,不到兩年。北疆僅半年多便全部收複,收複南疆也不到1年。
迅速取得成功,原因在以下幾點:
一是清廷聽取了左宗棠的意見,改變最初的猶疑不決、搖擺不定,堅定了收複決心;二是左宗棠出師的性質正義,出師前定位準確,得到民眾的支持;三是左宗棠製定的“先北後南”戰略、“緩進急戰“戰術完全正確;四是西征軍組織紀律嚴明,練心、練膽,氣勢逼人,行動上雷霆萬鈞;五是左宗棠製定了正確的俘虜政策,“攻心戰”作用巨大。此外,左宗棠作為軍事統帥超凡的個人魅力、前線將士的英勇奮戰,以及胡雪岩提供的良好後勤保障,都對戰爭超常順利,有著重要作用。
這也證實:戰爭是流血的政治,政治是不流血的戰爭。勝利往往要靠政治與軍事兩手交替使用。前期的政治戰略決策,比純軍事的嗜血鬥狠,重要得多。也正是基於這個考慮,左宗棠5年裏的主要精力,多花在政治運籌與軍事準備上。
這是晚清在領土談判上唯一的一次揚眉吐氣。
至此,新疆全境收複。
迴想5年前,慈禧太後征問左宗棠:收複新疆,要多久?答:全部收複,需要5年。今天,左宗棠如期兌現了自己對朝廷的承諾,在忍辱負重中承擔起個人對中國與曆史的責任。
事情辦好了,榮譽與利益,自動撲麵而來。左宗棠要被委以重任,登上一生權力的巔峰。
處理關係不怎麽用心的左宗棠,怎麽告別做當代諸葛亮,來當好軍機大臣?
[1] 伊犁作為中國的領土,最早見於《漢書》。伊犁名字,來源於伊犁河。“伊犁”兩字為維語,取義於“犁庭掃閭”,意思是“將庭院犁平整,用來種地,把裏巷掃蕩成平墟”。簡單地說,伊犁就是“光明顯達”的意思。伊犁先後稱過“伊列”、“伊麗”、“伊裏”,定名“伊犁”,則到了幹隆年間。清朝統一西域, 1762年設立“總統伊犁等處將軍”,作為最高行政和軍事長官,統轄天山南北各路。
</br>
沙皇本想通過軍事恐嚇,用談判解決,不想動武,也擔心真動武。
第二天一早,格爾斯又趕緊約曾紀澤來談。
格爾斯先試探地問:聽說你們左宗棠已經奉朝廷之命進京,恐怕要挑起戰事了,這個消息是真是假?
曾紀澤說:這是謠言。
格爾斯一聽,心裏更加沒底了。自己明明探聽到了最新進展,為什麽曾紀澤要掩蓋?目的隻有一個,麻痹自己。
格爾斯不知道,曾紀澤說了大實話,他確實不知道。
格爾斯說:俄中兩國,和好兩百多年了,如果為伊犁這點小事就打起來,怎麽說都不合情理吧?
曾紀澤迴答:是的,“中國不願有打仗之事,但為了領土主權之事,中國百姓未必不願與俄一戰。中國人堅忍耐勞,縱使一戰未必取勝,然中國地方廣大,雖數十年亦能支持,想貴國不能無損。”
格爾斯倒抽了一口氣。活該自己倒黴,碰到兩個湖南蠻子。左宗棠抬著棺材統領重兵進駐哈密,直逼伊犁與自己對話,曾紀澤現在用“能打數十年仗”的口氣與自己交鋒。
打不得,談不贏,無計可施,焦頭爛額。
格爾斯迴去想了一晚,怎麽也扛不住了,隻好又趕緊匯報沙皇。沙皇一聽,寢食不安。沙皇倒不是很懼怕中國,關鍵是怕左宗棠。左宗棠兵臨伊犁,現在打還是談,主動權已經掌握在中國人手裏。
掌握主動權的人,可以放心將別人當猴子耍;被動接受挑戰與挨打,提防的滋味可不好受。
左宗棠大兵壓境,曾紀澤桌上頂牛,俄國並不想硬碰硬。怎麽讓兵去牛走?唯一的辦法,是抓緊簽約。
僅僅兩天,沙皇下令格爾斯趕緊與曾紀澤簽約,以免節外生枝,夜長夢多。
1881年2月24日,《中俄伊犁條約》應俄方要求在聖彼得堡簽訂。這個條約對中國而言,在領土、主權方麵,當然比崇厚所簽訂的條約,有了很大的改變。但因為崇厚前麵已簽訂一份條約,這次屬於“改約”,俄國為了達到目的,避開左宗棠、曾紀澤,直接恫嚇清廷,所以最後結果對中國依然十分不利。中國雖爭迴大片土地、主權,但賠償的盧布增加到900萬,比原來反倒增加了400萬。本質上仍然是一個不平等條約。[6]
這個條約簽得太快了。但快對中國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如果再磨上半年,俄國發現左宗棠迴京真相,則中國又將由主動變成被動。
20年前,潘祖蔭說得一點沒錯:“是中國不可一日無湖南,而湖南不可一日無左宗棠也。”沒有了左宗棠的威懾力,伊犁能不能收迴,新疆能不能再守住,未知數了。一個從體製到人都徹底腐敗了的朝廷,氣數將盡,終究不是一個人就可以一直撐起來的。
但不管怎麽樣,左宗棠在最危險的時候,撐住了清朝大樓最危險的西北麵危牆。
1882年3月22日,金順作為新任命的伊犁將軍,正式率領清兵,浩浩蕩蕩開進伊犁,結束俄國對中國領土達11年的殖民強占曆史。[7]
新疆全境的成功收複,比外人預想要容易。左宗棠真正用在新疆打仗的時間,不到兩年。北疆僅半年多便全部收複,收複南疆也不到1年。
迅速取得成功,原因在以下幾點:
一是清廷聽取了左宗棠的意見,改變最初的猶疑不決、搖擺不定,堅定了收複決心;二是左宗棠出師的性質正義,出師前定位準確,得到民眾的支持;三是左宗棠製定的“先北後南”戰略、“緩進急戰“戰術完全正確;四是西征軍組織紀律嚴明,練心、練膽,氣勢逼人,行動上雷霆萬鈞;五是左宗棠製定了正確的俘虜政策,“攻心戰”作用巨大。此外,左宗棠作為軍事統帥超凡的個人魅力、前線將士的英勇奮戰,以及胡雪岩提供的良好後勤保障,都對戰爭超常順利,有著重要作用。
這也證實:戰爭是流血的政治,政治是不流血的戰爭。勝利往往要靠政治與軍事兩手交替使用。前期的政治戰略決策,比純軍事的嗜血鬥狠,重要得多。也正是基於這個考慮,左宗棠5年裏的主要精力,多花在政治運籌與軍事準備上。
這是晚清在領土談判上唯一的一次揚眉吐氣。
至此,新疆全境收複。
迴想5年前,慈禧太後征問左宗棠:收複新疆,要多久?答:全部收複,需要5年。今天,左宗棠如期兌現了自己對朝廷的承諾,在忍辱負重中承擔起個人對中國與曆史的責任。
事情辦好了,榮譽與利益,自動撲麵而來。左宗棠要被委以重任,登上一生權力的巔峰。
處理關係不怎麽用心的左宗棠,怎麽告別做當代諸葛亮,來當好軍機大臣?
[1] 伊犁作為中國的領土,最早見於《漢書》。伊犁名字,來源於伊犁河。“伊犁”兩字為維語,取義於“犁庭掃閭”,意思是“將庭院犁平整,用來種地,把裏巷掃蕩成平墟”。簡單地說,伊犁就是“光明顯達”的意思。伊犁先後稱過“伊列”、“伊麗”、“伊裏”,定名“伊犁”,則到了幹隆年間。清朝統一西域, 1762年設立“總統伊犁等處將軍”,作為最高行政和軍事長官,統轄天山南北各路。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