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頁
左宗棠:帝國最後的「鷹派」 作者:徐誌頻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曾國藩受教育路徑與左宗棠完全不一樣。曾國藩一直是體製內薰陶出來的,儒家文化的孝臣忠君思想,在日夜的跪拜與磕頭中,幾乎已經沉澱為他的基因螺旋。“戰戰兢兢,即生時不忘地獄”,封建官僚的規矩、保守、固化程序,讓他瞻前顧後,喪失了“豪雄蓋代”的氣概。
以曾國藩謹慎的性格,對奪權成功後,能不能穩住陣腳,維繫長久,也沒有多少把握。湘勇內部有分裂的可能性,淮軍勢力脫離出去也會對自己造成威脅,八旗騎兵主力在北方依然存在,撚軍起義、迴民叛亂,西方列強的眈眈虎視,曾國藩都會將它考慮成政治與軍事風險。
而且事前他沒有這個打算。事非預不立,曾國藩辦團練時理想就是衛道,而沒有想過倒戈,中途也就沒有夾帶掛羊頭賣狗肉的事,比方暗地囤積軍隊,專留作推翻朝廷用。臨時變動計劃,會多麽粗糙難成啊。
作為湘勇統帥,周全考慮下來,還有一個深層的問題,就是真正的政治綱領,他們沒有。
太平天國往小處說有“天朝田畝製度”,往中處說有“資政新篇”,往大處說有人人平等的“天國理想”。
湘勇如果奪權成功,也不過是改朝換代,甚至隻是朝代的中期過渡,也就是打倒老皇帝,自立新皇帝,弄出個“後清”政權。這在當時可以過把皇帝癮。除了疊床架屋瞎折騰,曆史進步作用,幾乎沒有。
不錯,曾國藩與左宗棠發起的洋務運動,是經世致用的科學與技術思想的實踐,屬於新鮮血液,正能量,能引領未來。但純粹的科學與技術,不能當作引領政權的意識形態。
何況,曾國藩創辦洋務運動,目的隻在維護政權穩定。 1861年,他創辦安慶內軍械所,是中國依靠自己的力量建立的第一個軍事工業企業,隻生產子彈、火藥、槍炮。這與左宗棠創辦甘肅呢織總局,專注民生大異其趣。而不著眼民生,先軍政治,這樣的政權沒有未來。
事實上,慈禧發動辛酉政變後,之所以垂簾聽政成功,正在於對政權製度有創新,她的權力結構,有內閣責任製的特點:皇帝保留問責權,辦事實權在宰相手中,五個軍機大臣,行使宰相職權,已經打破了皇權獨裁。
曆史的潮流,天下的大勢,逼得皇權現在必須下放分權。 19世紀60年代的中國,洋務運動帶來新的市場經濟初步形態,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民主共和開始萌芽。誰能在意識形態上引領未來,誰就能掌握主動權。
顯然,精通傳統儒學的曾國藩不懂得這些。他所以辦洋務,因為在技術上他信奉經世致用,但作為整個滿清王朝第一號的理學大師,在意識形態上,他是集權政治的忠實擁護者。這一點《討粵匪檄》已經說得很明白。太平天國即使被他定義的邪教,但多少有資本主義的內容。而曾國藩剛好對這些資本主義的新東西最排斥,他用三千年前周朝的“華夷之辨”,來處理中西文化的衝突。用“東夷、南蠻、西戎、北狄”,拱立一個睥睨天下的天朝上國,這種極度保守的觀念,與國門已經洞開,時代需要平等、民主、自由的改革開放意識,完全在反其道而行!
所以,湘勇無論是否奪權,無論奪權是否成功,意義都不大。
湘官們密謀問鼎,隻能心中想想,變不成行動。
這也註定了,左宗棠還要與朝廷合作。通過政府這個平台,繼續去實現自己的抱負。
在國家與社會完全混同的19世紀的中國,官職與爵位,讓左宗棠與普通官僚無異。諸葛亮是一個國家理想主義者,現在的官員左宗棠,最醒目的價值,在於他樸素的國家理想主義追求。
左宗棠心憂天下,憂的是天下蒼生的幸福,這種政治理想,是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發展。
清朝這座大房子,在迎風搖晃。憂心的左宗棠要馬上趕過去,打下地基,建造樑柱,支撐這座將傾的大屋。
一個擅長打地基、造樑柱的“建築工”,聲稱必須多造頂樑柱才能救朝廷,這時碰到一個專門搞粉刷的“裱糊匠”,此人聲稱給腐朽木刷紅漆、粉飾太平才能救朝廷。
“建築工”碰到“裱糊匠”,狹路相逢,都要對這座房屋來做修理,之間會發生怎樣的激烈爭鬥?
中國邊防保衛戰,即將打響。
[1] 清朝皇帝在承德時的寢宮。建於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康熙皇帝曾說這裏“四圍秀嶺,十裏澄湖,致有爽氣”,題名“煙波致爽”,將它列為三十六景的第一景。 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北京,鹹豐皇帝攜東、西等後妃出北京至熱河避難,居於此殿。
[2]這次政變,因同治熱河登極後擬定年號為“祺祥”,故史稱“祺祥政變”;這年為辛酉年,又稱“辛酉政變”;因政變發生在北京,又稱為“北京政變”。
“辛酉政變”是君權與相權的一次大的衝突,兩宮皇太後和恭親王奕訢表現了手腕,也迎合了曆史潮流。經過“辛酉政變”,否定“贊襄政務”的顧命大臣,由慈安皇太後與慈禧皇太後垂簾聽政,這是重大的改製,皇權由此出現二元:議政王奕訢總攬朝政,皇太後總裁懿定。這個體製最大的特點是皇太後與奕訢聯合主政,但後來逐漸演變為慈禧獨攬朝政。隨之產生一個新製度:領班軍機大臣由親貴擔任,軍機大臣有滿族兩人、漢族兩人,大體維持了這種五人的軍機結構局麵,左宗棠後來就在這種體製裏做軍機大臣。
</br>
以曾國藩謹慎的性格,對奪權成功後,能不能穩住陣腳,維繫長久,也沒有多少把握。湘勇內部有分裂的可能性,淮軍勢力脫離出去也會對自己造成威脅,八旗騎兵主力在北方依然存在,撚軍起義、迴民叛亂,西方列強的眈眈虎視,曾國藩都會將它考慮成政治與軍事風險。
而且事前他沒有這個打算。事非預不立,曾國藩辦團練時理想就是衛道,而沒有想過倒戈,中途也就沒有夾帶掛羊頭賣狗肉的事,比方暗地囤積軍隊,專留作推翻朝廷用。臨時變動計劃,會多麽粗糙難成啊。
作為湘勇統帥,周全考慮下來,還有一個深層的問題,就是真正的政治綱領,他們沒有。
太平天國往小處說有“天朝田畝製度”,往中處說有“資政新篇”,往大處說有人人平等的“天國理想”。
湘勇如果奪權成功,也不過是改朝換代,甚至隻是朝代的中期過渡,也就是打倒老皇帝,自立新皇帝,弄出個“後清”政權。這在當時可以過把皇帝癮。除了疊床架屋瞎折騰,曆史進步作用,幾乎沒有。
不錯,曾國藩與左宗棠發起的洋務運動,是經世致用的科學與技術思想的實踐,屬於新鮮血液,正能量,能引領未來。但純粹的科學與技術,不能當作引領政權的意識形態。
何況,曾國藩創辦洋務運動,目的隻在維護政權穩定。 1861年,他創辦安慶內軍械所,是中國依靠自己的力量建立的第一個軍事工業企業,隻生產子彈、火藥、槍炮。這與左宗棠創辦甘肅呢織總局,專注民生大異其趣。而不著眼民生,先軍政治,這樣的政權沒有未來。
事實上,慈禧發動辛酉政變後,之所以垂簾聽政成功,正在於對政權製度有創新,她的權力結構,有內閣責任製的特點:皇帝保留問責權,辦事實權在宰相手中,五個軍機大臣,行使宰相職權,已經打破了皇權獨裁。
曆史的潮流,天下的大勢,逼得皇權現在必須下放分權。 19世紀60年代的中國,洋務運動帶來新的市場經濟初步形態,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民主共和開始萌芽。誰能在意識形態上引領未來,誰就能掌握主動權。
顯然,精通傳統儒學的曾國藩不懂得這些。他所以辦洋務,因為在技術上他信奉經世致用,但作為整個滿清王朝第一號的理學大師,在意識形態上,他是集權政治的忠實擁護者。這一點《討粵匪檄》已經說得很明白。太平天國即使被他定義的邪教,但多少有資本主義的內容。而曾國藩剛好對這些資本主義的新東西最排斥,他用三千年前周朝的“華夷之辨”,來處理中西文化的衝突。用“東夷、南蠻、西戎、北狄”,拱立一個睥睨天下的天朝上國,這種極度保守的觀念,與國門已經洞開,時代需要平等、民主、自由的改革開放意識,完全在反其道而行!
所以,湘勇無論是否奪權,無論奪權是否成功,意義都不大。
湘官們密謀問鼎,隻能心中想想,變不成行動。
這也註定了,左宗棠還要與朝廷合作。通過政府這個平台,繼續去實現自己的抱負。
在國家與社會完全混同的19世紀的中國,官職與爵位,讓左宗棠與普通官僚無異。諸葛亮是一個國家理想主義者,現在的官員左宗棠,最醒目的價值,在於他樸素的國家理想主義追求。
左宗棠心憂天下,憂的是天下蒼生的幸福,這種政治理想,是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發展。
清朝這座大房子,在迎風搖晃。憂心的左宗棠要馬上趕過去,打下地基,建造樑柱,支撐這座將傾的大屋。
一個擅長打地基、造樑柱的“建築工”,聲稱必須多造頂樑柱才能救朝廷,這時碰到一個專門搞粉刷的“裱糊匠”,此人聲稱給腐朽木刷紅漆、粉飾太平才能救朝廷。
“建築工”碰到“裱糊匠”,狹路相逢,都要對這座房屋來做修理,之間會發生怎樣的激烈爭鬥?
中國邊防保衛戰,即將打響。
[1] 清朝皇帝在承德時的寢宮。建於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康熙皇帝曾說這裏“四圍秀嶺,十裏澄湖,致有爽氣”,題名“煙波致爽”,將它列為三十六景的第一景。 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北京,鹹豐皇帝攜東、西等後妃出北京至熱河避難,居於此殿。
[2]這次政變,因同治熱河登極後擬定年號為“祺祥”,故史稱“祺祥政變”;這年為辛酉年,又稱“辛酉政變”;因政變發生在北京,又稱為“北京政變”。
“辛酉政變”是君權與相權的一次大的衝突,兩宮皇太後和恭親王奕訢表現了手腕,也迎合了曆史潮流。經過“辛酉政變”,否定“贊襄政務”的顧命大臣,由慈安皇太後與慈禧皇太後垂簾聽政,這是重大的改製,皇權由此出現二元:議政王奕訢總攬朝政,皇太後總裁懿定。這個體製最大的特點是皇太後與奕訢聯合主政,但後來逐漸演變為慈禧獨攬朝政。隨之產生一個新製度:領班軍機大臣由親貴擔任,軍機大臣有滿族兩人、漢族兩人,大體維持了這種五人的軍機結構局麵,左宗棠後來就在這種體製裏做軍機大臣。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