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頁
左宗棠:帝國最後的「鷹派」 作者:徐誌頻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一則小故事,能看出他治縣有方。剛到任時,新昌縣內多盜賊,王有齡說:“此為饑寒所迫耳。”沒有去抓,隻出榜公示:“歸田者不問,再犯者弗赦”,盜賊們自行解散,紛紛迴家種田。
到1851年,王有齡憑出色的政績,做上湖州府知府。隨後因為能幹,不斷獲得升遷,先後做上江蘇按察使、布政使。也就在那時,太平軍殺進福建,占領浦城,並以浦城為根據地,圍攻延平、建寧等府。王有齡馬上報告巡撫,親自安排部署攻防,解了延平、建寧之圍,收複了浦城。
1860年,王有齡收複杭州有功,升做浙江巡撫。他這個巡撫當得太不是時候。太平軍被曾國藩“圍點打援”逼迫,紛紛往江浙一帶逃。要命的是,最厲害的李世賢被左宗棠打得帶大部隊轉移過來了。
1861年10月,餘杭、紹興等地相繼淪陷,餉源斷絕,援師阻隔,杭州“成孤注無可解救”。王有齡有士人氣節,堅決不降,與眾將官仍堅壁清野,死守兩個多月。奈何太平軍攻勢兇猛,熬到12月29日淩晨,杭州城還是被攻破,王有齡隻好以身殉節。
王有齡是在書房中自殺的。陪同他一起自殺的,有浙江省各大小官員,以及王有齡的家屬、女眷。數百人集體自殺,場麵血肉模糊,與屍體橫陳的戰場一樣,殘酷淒涼,叫人不忍目睹。
論辦事能力,王有齡是個好官。他擅長治理,清正廉潔,愛民如子,與三國時的劉表相似。如果生在和平年代,他可以做個好父母官;但生在亂世,他隻能替朝廷殉葬。
王有齡菩薩心腸,死前仍不忘百姓。為了防止太平軍破城後屠城,他留下遺書:“飢不食腐鼠,渴不飲盜泉”。李秀成看到,被他感動了,破城後,不但沒有屠城,反而對他進行厚葬。[7]
王有齡一死,浙江徹底淪陷。左宗棠任浙江代理省長,追擊太平軍餘部。
在這裏,左宗棠再次追到了強敵李世賢。
楚軍憑氣勢發起淩厲的攻勢。這次與上一戰一樣,雙方打得難分難解。李世賢士氣不振,開始一路敗逃,逃到江山、花園崗。
在花園崗,兩軍再次碰上了樂平城同樣的情形。
這次左宗棠改用火攻。處於攻勢的左宗棠,借大火燒得太平軍快要無路可逃。節骨眼上,傾盆暴雨驟然襲來。灼燒太平軍的熊熊烈火,瞬間全被暴雨澆滅。太平軍備受振奮,擊鼓出戰,楚軍將寡兵少,失去火助優勢,措手不及,頓時大敗。
一次殲滅李世賢部的機會,又這樣溜走了。真是成也暴雨,敗也暴雨,天助自己,也助對手。
幾場大戰下來,左宗棠清醒地發現,楚軍靠氣勢是萬能的,但不是無所不能的。要徹底消滅太平軍,憑楚軍5000人馬,有點單薄。於是馬上打報告請求朝廷調撥人馬。經過重新整編,楚軍增加到27000兵,規模初具。
在左宗棠整裝待發的時候,李世賢也抓住空隙,又重新召集7萬人馬,去保衛天京。洪秀全這邊拒絕李部進京,卻嚴令李秀成迴援天京,李世賢隻好又改向安徽南部撤退,藉以迴避楚軍鋒芒。
讓太平軍聞風喪膽、望風而逃的楚軍,眼下成了湘勇事實的脊樑、朝廷倚靠的中流砥柱。
依靠楚軍這支特色軍隊,左宗棠的戰功,越打越大;他的官位,越封越高。
已經大權在握的左宗棠,怎樣抓住時機,收拾亂局,將事功迅速做大?
[1] “四品京堂候補”是個什麽職務呢?京堂是明清時各衙門長官,意為“堂上之官”。清代對都察院、通政司、詹事府、大理、太常、大仆、光祿、鴻臚等寺及國子監的堂官,一律叫作京堂;職責是負責文書,草擬者叫京卿。中期之後,對官職小但任務重的人,另加三品京卿、四品京卿者,也叫京堂。其實就是不好封官,又要給左宗棠地位,就弄了這麽頂帽子,供他暫時戴用。
[2] 湘軍使晚清一度出現了“中興”的局麵,“中興將相,十九湖湘”,湘軍將領及其幕僚成為當時中國政治、軍事舞台的主角。湘軍係統中位至總督的有15人,位至巡撫的有14人,其他大小文武官員不勝數。全國各地的優秀人才投入到曾國藩麾下,還包括一批卓越的工程師、科學家,如李善蘭、徐壽、容閎等,成為晚清曆史最顯赫的一頁,後來的洋務運動也主要由湘軍人物一手發起。
[3] 事實上,此時曾國藩如果與左宗棠換個位置,兩人的合作或許會更好一點。曾國藩一生謹慎,左宗棠一生豪邁。謹慎屬陰性,尚柔,善謀;豪邁屬陽性,性剛,善斷。做老大要什麽本事?一要敢拍板,二要會用人。這需要陽剛氣足的人來做。陰柔善謀的人,可以做個好參謀,用人可以,拍板不行。但兩人既然已經串位,也隻好將就著這麽幹了,以後的磕碰,肯定會有的。當然了,如果左宗棠率領曾國藩,不見得一定就好,也可能出大錯。如果左宗棠剛愎自用,一意孤行,好大喜功,他自己會犯大錯,曾國藩也可能會被他活活拖死、整死。
[4] 左宗棠這方麵跟毛澤東最接近。毛澤東說“老粗出人物”,對武人將領格外看好。這樣安排,在戰爭年代無疑是優勢,所謂處非常時期,用非常手段。但和平年代,需要懂科學的知識分子。
[5] 打仗的人最後才學怎麽打仗,左宗棠這個想法很新很大膽。這跟他的精氣神有關。左宗棠是個精力旺盛得超過蠻牛的人,自己膽氣足,部隊膽氣跟著足,士氣這麽旺,一般的軍隊,碰到他氣勢上就先垮了。兩軍相逢勇者勝,打仗的技術,學與不學,總之差不了太遠。冷兵器時代,勝敗關鍵,看誰不怕死,誰打得猛。
</br>
到1851年,王有齡憑出色的政績,做上湖州府知府。隨後因為能幹,不斷獲得升遷,先後做上江蘇按察使、布政使。也就在那時,太平軍殺進福建,占領浦城,並以浦城為根據地,圍攻延平、建寧等府。王有齡馬上報告巡撫,親自安排部署攻防,解了延平、建寧之圍,收複了浦城。
1860年,王有齡收複杭州有功,升做浙江巡撫。他這個巡撫當得太不是時候。太平軍被曾國藩“圍點打援”逼迫,紛紛往江浙一帶逃。要命的是,最厲害的李世賢被左宗棠打得帶大部隊轉移過來了。
1861年10月,餘杭、紹興等地相繼淪陷,餉源斷絕,援師阻隔,杭州“成孤注無可解救”。王有齡有士人氣節,堅決不降,與眾將官仍堅壁清野,死守兩個多月。奈何太平軍攻勢兇猛,熬到12月29日淩晨,杭州城還是被攻破,王有齡隻好以身殉節。
王有齡是在書房中自殺的。陪同他一起自殺的,有浙江省各大小官員,以及王有齡的家屬、女眷。數百人集體自殺,場麵血肉模糊,與屍體橫陳的戰場一樣,殘酷淒涼,叫人不忍目睹。
論辦事能力,王有齡是個好官。他擅長治理,清正廉潔,愛民如子,與三國時的劉表相似。如果生在和平年代,他可以做個好父母官;但生在亂世,他隻能替朝廷殉葬。
王有齡菩薩心腸,死前仍不忘百姓。為了防止太平軍破城後屠城,他留下遺書:“飢不食腐鼠,渴不飲盜泉”。李秀成看到,被他感動了,破城後,不但沒有屠城,反而對他進行厚葬。[7]
王有齡一死,浙江徹底淪陷。左宗棠任浙江代理省長,追擊太平軍餘部。
在這裏,左宗棠再次追到了強敵李世賢。
楚軍憑氣勢發起淩厲的攻勢。這次與上一戰一樣,雙方打得難分難解。李世賢士氣不振,開始一路敗逃,逃到江山、花園崗。
在花園崗,兩軍再次碰上了樂平城同樣的情形。
這次左宗棠改用火攻。處於攻勢的左宗棠,借大火燒得太平軍快要無路可逃。節骨眼上,傾盆暴雨驟然襲來。灼燒太平軍的熊熊烈火,瞬間全被暴雨澆滅。太平軍備受振奮,擊鼓出戰,楚軍將寡兵少,失去火助優勢,措手不及,頓時大敗。
一次殲滅李世賢部的機會,又這樣溜走了。真是成也暴雨,敗也暴雨,天助自己,也助對手。
幾場大戰下來,左宗棠清醒地發現,楚軍靠氣勢是萬能的,但不是無所不能的。要徹底消滅太平軍,憑楚軍5000人馬,有點單薄。於是馬上打報告請求朝廷調撥人馬。經過重新整編,楚軍增加到27000兵,規模初具。
在左宗棠整裝待發的時候,李世賢也抓住空隙,又重新召集7萬人馬,去保衛天京。洪秀全這邊拒絕李部進京,卻嚴令李秀成迴援天京,李世賢隻好又改向安徽南部撤退,藉以迴避楚軍鋒芒。
讓太平軍聞風喪膽、望風而逃的楚軍,眼下成了湘勇事實的脊樑、朝廷倚靠的中流砥柱。
依靠楚軍這支特色軍隊,左宗棠的戰功,越打越大;他的官位,越封越高。
已經大權在握的左宗棠,怎樣抓住時機,收拾亂局,將事功迅速做大?
[1] “四品京堂候補”是個什麽職務呢?京堂是明清時各衙門長官,意為“堂上之官”。清代對都察院、通政司、詹事府、大理、太常、大仆、光祿、鴻臚等寺及國子監的堂官,一律叫作京堂;職責是負責文書,草擬者叫京卿。中期之後,對官職小但任務重的人,另加三品京卿、四品京卿者,也叫京堂。其實就是不好封官,又要給左宗棠地位,就弄了這麽頂帽子,供他暫時戴用。
[2] 湘軍使晚清一度出現了“中興”的局麵,“中興將相,十九湖湘”,湘軍將領及其幕僚成為當時中國政治、軍事舞台的主角。湘軍係統中位至總督的有15人,位至巡撫的有14人,其他大小文武官員不勝數。全國各地的優秀人才投入到曾國藩麾下,還包括一批卓越的工程師、科學家,如李善蘭、徐壽、容閎等,成為晚清曆史最顯赫的一頁,後來的洋務運動也主要由湘軍人物一手發起。
[3] 事實上,此時曾國藩如果與左宗棠換個位置,兩人的合作或許會更好一點。曾國藩一生謹慎,左宗棠一生豪邁。謹慎屬陰性,尚柔,善謀;豪邁屬陽性,性剛,善斷。做老大要什麽本事?一要敢拍板,二要會用人。這需要陽剛氣足的人來做。陰柔善謀的人,可以做個好參謀,用人可以,拍板不行。但兩人既然已經串位,也隻好將就著這麽幹了,以後的磕碰,肯定會有的。當然了,如果左宗棠率領曾國藩,不見得一定就好,也可能出大錯。如果左宗棠剛愎自用,一意孤行,好大喜功,他自己會犯大錯,曾國藩也可能會被他活活拖死、整死。
[4] 左宗棠這方麵跟毛澤東最接近。毛澤東說“老粗出人物”,對武人將領格外看好。這樣安排,在戰爭年代無疑是優勢,所謂處非常時期,用非常手段。但和平年代,需要懂科學的知識分子。
[5] 打仗的人最後才學怎麽打仗,左宗棠這個想法很新很大膽。這跟他的精氣神有關。左宗棠是個精力旺盛得超過蠻牛的人,自己膽氣足,部隊膽氣跟著足,士氣這麽旺,一般的軍隊,碰到他氣勢上就先垮了。兩軍相逢勇者勝,打仗的技術,學與不學,總之差不了太遠。冷兵器時代,勝敗關鍵,看誰不怕死,誰打得猛。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