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頁
左宗棠:帝國最後的「鷹派」 作者:徐誌頻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廿載家山印心石在”,陶澍1802年中進士,十年散官,授職編修,後遷禦史、給事中。 1821年調福建按察使、安徽布政使, 1823年授安徽巡撫。離開湖南做官, 20多年了,誰幫他記得這麽清楚?
印心石本是他個人的自豪,經左宗棠這麽一寫,成了“家山”的自豪,也就成了所有湖南家鄉人的自豪。既像在說事實,也在借事實誇人。
“大江流日夜”,說到了湘江與長江,即湖南與中國。湘江日夜不停地奔流,在出洞庭湖處匯入長江,指陶澍第一個將湖南人帶進了全國,也暗指陶澍一生偉業千秋永在,取杜甫名詩“不廢江河萬古流”之意。
“八州子弟翹首公歸”,既是明說現在醴陵代表整個湖南,熱切期盼熱情歡迎陶澍衣錦還鄉、榮歸故裏,也暗借晉代陶淵明的曾祖父陶侃曾“督八州軍事”的典故[4],讚美陶姓遠祖光榮的曆史。這樣將陶澍與陶家的祖先一併都表揚到了,曆史縱深感很強,卻又不顯得突兀。
這麽雜的事,這麽多用意,簡單兩句話,要全部融合,高難度。
這副對聯妙在,說是誇獎、吹牛拍馬吧,又全是事實,看不出奉承痕跡。說是全在道事實、談曆史吧,寄託的情感,卻在浩蕩奔流,轟隆隱鳴,不可遏止,不像在客觀述事。
世界上最難的事情,是評價大活人。對事外人而言,反正兩方都完全不知情,全是陌生信息,怎麽寫都差不多;對被寫的人,就完全兩樣了:你自己怎麽樣,想要表達成什麽樣?沒有誰比你清楚。自己有時不一定能準確概括出來。別人評價,能說中一半,已經需要超凡功力,算“知人”的高人。能夠說得讓自己震撼,已近似“天人”。
對高官陶澍來說,左宗棠這副對聯,巧就巧在,它像一次最逼真的進士考試,而且是開卷考試,陶澍既出考題,又現場閱卷。這樣的考試最靠譜,這種對聯,即使想要抄,找不到地方抄,因為現場命題作文,蒙是蒙不過去。考官的水平擺在那裏,進門沿路,陶澍看過的劣質對聯,還算少嗎?
對智慧高超、閱人無數、經事累累的陶澍,不需要更多了,隻要憑藉這短短26個字,就能夠準確地判斷,信手寫出這樣一流對聯的人,是個天才。
他再親眼一見左宗棠這個壯實如牛、滿身是勁的青年人,基本就可以判定:這樣的人才,隻要走對了路,一生會有怎樣一個不可限量的前程。而且,他很可能已經在內心裏掂量比較了一下,以自己的同齡之事做了比較,感到左宗棠論人比才,在自己之上。愛才是有才能的人的通病,陶澍內心裏認定了,高興是肯定的,隻是他不會表現出來。一個經驗如此豐富老到的大人物,不會在毛頭小夥子前喜怒形於色。
這些,左宗棠自己就不一定知道了。一個25歲的小青年,聰明、有才能是一迴事,但人生閱曆、生活經驗,幾乎沒有。天分再高,永遠不可能代替閱曆與經驗。他也許隻是覺得,遇到大人物了,本能想接近,通過他,帶給自己幫助。但他的倔強與叛逆,個性與自尊,讓內心裏生出一種牴觸的情緒,男人得靠本事拚出來,他不想通過任何人扶著自己成功,他隻期望有個引路的人。
陶澍看似淡定,其實比他要急。不單因為他預感到身體快撐不住,在世時間不多了,作為湖南在官場上第一個考出去升上官的大人物,他得考慮為湖南留下自己百年後的東西。
從年輕時目睹複雜的官場關係,幾十年來逐步經曆滿清官場爭鬥,對顯規則與潛規則,明權力與隱權力都瞭然於心的高官大員,他這時有一個夢想,要將湖南一批有才能、有想法、有勇氣的青年才俊,帶出來,通過讓他們抱團的方式,來改變湖南官場兩千年來人才全麵死寂的蕭條狀況。
左宗棠無疑是這樣的青年才俊。因此,陶澍偶然發現了他,一方麵要繼續不動聲色地考察他;同時,要通過自己的關係網絡,一有機會就要適時地提攜他,讓他盡快地找到用武之地。
這真是一次曠世奇遇,我們或許還有疑惑:陶澍真的就憑一副對聯,敢如此全麵肯定左宗棠?
事實上,在看到對聯之前,陶澍對左宗棠的名字、事跡,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
這一說就有點神了,難道陶澍有專門的情報人員,一直在暗地網羅湖南的年輕士子?
當然不是。
這一切,全因左宗棠一個同齡朋友的推薦。
朋友名叫胡林翼。
識左託孤
清朝官場,流行推薦。同鄉、“同年”、同學、親戚、朋友相互推薦,成為時尚。
明明有科舉製度,全國人才全都被考試篩了又篩,朋友再推薦,豈不是畫蛇添足?
原因在於科舉考八股,選拔上的考生,不一定有辦事能力。會背書、善空談的官員,有幾個無所謂,多了國家就頭痛。管理國家,事情大,責任重,畢竟需要大批真正有才能、懂實幹的人。那些被考試誤篩掉的人才,要再被選上來,最好的途徑,就是推薦。
推薦最有說服力的是“同年”或同鄉。“同年”是指那些考取秀才、舉人、進士時名字跟自己寫在同一張榜上的人。用今天話說,就是跟自己在同一年同一科“高中”的哥們。官場上最鐵的關係是“同年”,科甲出身的官員,一般都有幾百個“同年”。
</br>
印心石本是他個人的自豪,經左宗棠這麽一寫,成了“家山”的自豪,也就成了所有湖南家鄉人的自豪。既像在說事實,也在借事實誇人。
“大江流日夜”,說到了湘江與長江,即湖南與中國。湘江日夜不停地奔流,在出洞庭湖處匯入長江,指陶澍第一個將湖南人帶進了全國,也暗指陶澍一生偉業千秋永在,取杜甫名詩“不廢江河萬古流”之意。
“八州子弟翹首公歸”,既是明說現在醴陵代表整個湖南,熱切期盼熱情歡迎陶澍衣錦還鄉、榮歸故裏,也暗借晉代陶淵明的曾祖父陶侃曾“督八州軍事”的典故[4],讚美陶姓遠祖光榮的曆史。這樣將陶澍與陶家的祖先一併都表揚到了,曆史縱深感很強,卻又不顯得突兀。
這麽雜的事,這麽多用意,簡單兩句話,要全部融合,高難度。
這副對聯妙在,說是誇獎、吹牛拍馬吧,又全是事實,看不出奉承痕跡。說是全在道事實、談曆史吧,寄託的情感,卻在浩蕩奔流,轟隆隱鳴,不可遏止,不像在客觀述事。
世界上最難的事情,是評價大活人。對事外人而言,反正兩方都完全不知情,全是陌生信息,怎麽寫都差不多;對被寫的人,就完全兩樣了:你自己怎麽樣,想要表達成什麽樣?沒有誰比你清楚。自己有時不一定能準確概括出來。別人評價,能說中一半,已經需要超凡功力,算“知人”的高人。能夠說得讓自己震撼,已近似“天人”。
對高官陶澍來說,左宗棠這副對聯,巧就巧在,它像一次最逼真的進士考試,而且是開卷考試,陶澍既出考題,又現場閱卷。這樣的考試最靠譜,這種對聯,即使想要抄,找不到地方抄,因為現場命題作文,蒙是蒙不過去。考官的水平擺在那裏,進門沿路,陶澍看過的劣質對聯,還算少嗎?
對智慧高超、閱人無數、經事累累的陶澍,不需要更多了,隻要憑藉這短短26個字,就能夠準確地判斷,信手寫出這樣一流對聯的人,是個天才。
他再親眼一見左宗棠這個壯實如牛、滿身是勁的青年人,基本就可以判定:這樣的人才,隻要走對了路,一生會有怎樣一個不可限量的前程。而且,他很可能已經在內心裏掂量比較了一下,以自己的同齡之事做了比較,感到左宗棠論人比才,在自己之上。愛才是有才能的人的通病,陶澍內心裏認定了,高興是肯定的,隻是他不會表現出來。一個經驗如此豐富老到的大人物,不會在毛頭小夥子前喜怒形於色。
這些,左宗棠自己就不一定知道了。一個25歲的小青年,聰明、有才能是一迴事,但人生閱曆、生活經驗,幾乎沒有。天分再高,永遠不可能代替閱曆與經驗。他也許隻是覺得,遇到大人物了,本能想接近,通過他,帶給自己幫助。但他的倔強與叛逆,個性與自尊,讓內心裏生出一種牴觸的情緒,男人得靠本事拚出來,他不想通過任何人扶著自己成功,他隻期望有個引路的人。
陶澍看似淡定,其實比他要急。不單因為他預感到身體快撐不住,在世時間不多了,作為湖南在官場上第一個考出去升上官的大人物,他得考慮為湖南留下自己百年後的東西。
從年輕時目睹複雜的官場關係,幾十年來逐步經曆滿清官場爭鬥,對顯規則與潛規則,明權力與隱權力都瞭然於心的高官大員,他這時有一個夢想,要將湖南一批有才能、有想法、有勇氣的青年才俊,帶出來,通過讓他們抱團的方式,來改變湖南官場兩千年來人才全麵死寂的蕭條狀況。
左宗棠無疑是這樣的青年才俊。因此,陶澍偶然發現了他,一方麵要繼續不動聲色地考察他;同時,要通過自己的關係網絡,一有機會就要適時地提攜他,讓他盡快地找到用武之地。
這真是一次曠世奇遇,我們或許還有疑惑:陶澍真的就憑一副對聯,敢如此全麵肯定左宗棠?
事實上,在看到對聯之前,陶澍對左宗棠的名字、事跡,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
這一說就有點神了,難道陶澍有專門的情報人員,一直在暗地網羅湖南的年輕士子?
當然不是。
這一切,全因左宗棠一個同齡朋友的推薦。
朋友名叫胡林翼。
識左託孤
清朝官場,流行推薦。同鄉、“同年”、同學、親戚、朋友相互推薦,成為時尚。
明明有科舉製度,全國人才全都被考試篩了又篩,朋友再推薦,豈不是畫蛇添足?
原因在於科舉考八股,選拔上的考生,不一定有辦事能力。會背書、善空談的官員,有幾個無所謂,多了國家就頭痛。管理國家,事情大,責任重,畢竟需要大批真正有才能、懂實幹的人。那些被考試誤篩掉的人才,要再被選上來,最好的途徑,就是推薦。
推薦最有說服力的是“同年”或同鄉。“同年”是指那些考取秀才、舉人、進士時名字跟自己寫在同一張榜上的人。用今天話說,就是跟自己在同一年同一科“高中”的哥們。官場上最鐵的關係是“同年”,科甲出身的官員,一般都有幾百個“同年”。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