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頁
左宗棠:帝國最後的「鷹派」 作者:徐誌頻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幹大事業固然需要自信與實力,但在封建大一統的大清帝國,文憑硬通貨才是通行證。即使文憑也說明不了什麽,但國家有規定,它就比自信與實力更加重要。現在好了,三考三敗,空有一腔熱血,滿懷抱負。
左宗棠自尊心受打擊的程度與失敗的次數成正比。情緒與意氣,在左右他的判斷,幹擾他的理性。一怒之下,他幹脆發誓,不考了。
以讀書取功求名之路,在這裏驟然畫上休止符。
帶著名落孫山的惆悵,迴路上心灰意冷地想,從14歲參加科考, 12年來的挫折曆曆在目,他心中泛酸。他感覺自己憑實力完全可以。尤其第二次會試。香噴噴的桌上鴨肉原來真的會變作野鴨子飛掉!
他感覺命運在捉弄自己。
這些年,左宗棠內心實在太在意中進士。第一次會試落第那次,憂憤的情緒在胸中起伏、翻滾,率真與狂傲,將他的胸氣逼了出來,浩蕩洶湧,有如洞庭春潮。左宗棠抓起墨筆,以撼人心魂的氣魄,在家門上題下一副驚天動地的對聯:身無半畝,心憂天下;讀破萬卷,神交古人。
寫下這副對聯,他22歲。
第三次會試失敗,銳氣再度受挫,在熱血沸騰中想,在心冷如冰時也想,想來想去,他決定再做一件驚世駭俗的事,提前給自己寫好輓聯。
慨此日騎鯨西去,七尺軀委殘芳草,滿腔血灑向空林。問誰來歌蒿歌薤(xiè,野蒜),鼓琵琶塚畔,掛寶劍枝頭,憑弔鬆楸(qiu,梓桐)魂魄,奮激千秋。縱教黃土埋予,應唿雄鬼;倘他年化鶴東歸,一瓣香祝成本性,十分月現出金身。願從此為樵為漁,訪鹿友山中,訂鷗盟水上,消磨錦繡心腸,逍遙半世。惟恐蒼天負我,再作勞人。
大意是,像我這樣的天才,即使朝廷不用,也是一世大雄。我來到這個世上,本意是今生來做個自由自在的自由人,沒想過去幹什麽讀書做官的事。隻怕中國缺不了我,到時又要來打擾我。
這似牢騷,又像預言。儒家的積極,道家的超脫,在這裏相互交融,意境悠遠。
這副對聯,今天讀出憂憤,也讀出灑脫。左宗棠心情正矛盾糾結。 26歲,年紀輕輕,出世的門敞開著,入世的門緊閉著。他怎麽做到冷靜呢?像一頭被堵在胡同裏的鬥牛,進退失據。
人生每段路,起伏峰穀間。
左宗棠少年天才,卻三考不中,背後到底有什麽原因?
落榜之謎
左宗棠本來可以有一個很好的科舉前途。
出身“秀才世家”,一出生,家庭就在按“科考取官”的模式對他進行培養。 4歲那年,祖父開始教他學《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 5歲時,他正式讀儒家經典的基本課程,包括《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兼讀書中的大注,接著讀《詩經》、《尚書》、《禮記》、《易經》和《春秋》。 8歲起,他按正規教育,學作八股文。他的悟性很高,反應敏捷,記憶力超人,因此八股文做得比別人都好,對聯常常脫口而出。
但他的求學興趣,卻因為轉學長沙,而發生了轉移。這一轉移,直接改變了他以後的人生軌跡。
18歲這年,左宗棠來到長沙城南書院就讀。一年後,湘水校經堂成立,左宗棠又轉入學習。
湘水校經堂最早由成德堂改建而來,由湖南巡撫吳榮光1831年在長沙創辦,地點就設在今天的船山祠。
湘水校經堂是一所特別的學校。與專門為考試而設置的學校不同,它是一家以研習漢學為主的學校。漢學即研究與中國漢民族有關的經史、名物、訓詁考據的學問,研究內容以經學為中心展開,治學方法遵循“實事求是”。吳榮光為什麽要創辦它?是為了矯正當時中國書院教育專重“科舉仕進”的陋習。
吳榮光,廣東南海人, 1799年的進士。廣東人的性格是敢為天下先,吳榮光將這種性格帶進湖南。他嚐試第一個在湖南吃螃蟹,一反專門培養學生作八股文的教育模式,側重培養人才經世致用的能力,要求學生“通經史、識時務”。求索學問真理上,以朱熹、張栻為榜樣,兼容各派不同觀點,完全打破門戶之見。
吳榮光苦心開創的這種學校,避免了之前應試教育弊病,側重培養學生實際能力。這無形中為青年左宗棠鑿開了一扇素質教育的窗。這裏不看重作八股文,左宗棠的興趣從此也不再在作八股文上。左宗棠天資不錯,接受能力強,適應能力好,學起來如魚得水,遙遙領先,這也就有了曾7次名列全校第一的好成績。
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扇素質教育小窗透過來的光,對左宗棠誘惑力實在太大,沿著這束光,他好奇跟去,終於翻窗出牆,越走越遠。
課餘時間,左宗棠放下科考必背的四書五經,經常穿越長沙貧民雜居的棚戶區,在古書攤破舊的蓆子上淘書。某次,他突然發現一本線裝版的《讀史方輿紀要》,作者是清初的地理學家顧祖禹, 130卷本的。左宗棠拿起來就翻,越看越喜歡,他想著要買下來。價格談好了,八塊銅板。他忘記自己很窮,口袋裏隻有5個銅板, 4枚製錢。賣書的老漢見他確實沒帶足錢,便告訴他:自己也是家道中落,被逼將祖傳之書賣掉換飯錢的,家裏還有顧炎武的《天下郡國利病書》和齊召南的《水道提綱》,問他想不想要?左宗棠當然連口說要。他們約好,老漢將書先留著,等左宗棠借到錢,下次專門來,全買了去。
</br>
左宗棠自尊心受打擊的程度與失敗的次數成正比。情緒與意氣,在左右他的判斷,幹擾他的理性。一怒之下,他幹脆發誓,不考了。
以讀書取功求名之路,在這裏驟然畫上休止符。
帶著名落孫山的惆悵,迴路上心灰意冷地想,從14歲參加科考, 12年來的挫折曆曆在目,他心中泛酸。他感覺自己憑實力完全可以。尤其第二次會試。香噴噴的桌上鴨肉原來真的會變作野鴨子飛掉!
他感覺命運在捉弄自己。
這些年,左宗棠內心實在太在意中進士。第一次會試落第那次,憂憤的情緒在胸中起伏、翻滾,率真與狂傲,將他的胸氣逼了出來,浩蕩洶湧,有如洞庭春潮。左宗棠抓起墨筆,以撼人心魂的氣魄,在家門上題下一副驚天動地的對聯:身無半畝,心憂天下;讀破萬卷,神交古人。
寫下這副對聯,他22歲。
第三次會試失敗,銳氣再度受挫,在熱血沸騰中想,在心冷如冰時也想,想來想去,他決定再做一件驚世駭俗的事,提前給自己寫好輓聯。
慨此日騎鯨西去,七尺軀委殘芳草,滿腔血灑向空林。問誰來歌蒿歌薤(xiè,野蒜),鼓琵琶塚畔,掛寶劍枝頭,憑弔鬆楸(qiu,梓桐)魂魄,奮激千秋。縱教黃土埋予,應唿雄鬼;倘他年化鶴東歸,一瓣香祝成本性,十分月現出金身。願從此為樵為漁,訪鹿友山中,訂鷗盟水上,消磨錦繡心腸,逍遙半世。惟恐蒼天負我,再作勞人。
大意是,像我這樣的天才,即使朝廷不用,也是一世大雄。我來到這個世上,本意是今生來做個自由自在的自由人,沒想過去幹什麽讀書做官的事。隻怕中國缺不了我,到時又要來打擾我。
這似牢騷,又像預言。儒家的積極,道家的超脫,在這裏相互交融,意境悠遠。
這副對聯,今天讀出憂憤,也讀出灑脫。左宗棠心情正矛盾糾結。 26歲,年紀輕輕,出世的門敞開著,入世的門緊閉著。他怎麽做到冷靜呢?像一頭被堵在胡同裏的鬥牛,進退失據。
人生每段路,起伏峰穀間。
左宗棠少年天才,卻三考不中,背後到底有什麽原因?
落榜之謎
左宗棠本來可以有一個很好的科舉前途。
出身“秀才世家”,一出生,家庭就在按“科考取官”的模式對他進行培養。 4歲那年,祖父開始教他學《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 5歲時,他正式讀儒家經典的基本課程,包括《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兼讀書中的大注,接著讀《詩經》、《尚書》、《禮記》、《易經》和《春秋》。 8歲起,他按正規教育,學作八股文。他的悟性很高,反應敏捷,記憶力超人,因此八股文做得比別人都好,對聯常常脫口而出。
但他的求學興趣,卻因為轉學長沙,而發生了轉移。這一轉移,直接改變了他以後的人生軌跡。
18歲這年,左宗棠來到長沙城南書院就讀。一年後,湘水校經堂成立,左宗棠又轉入學習。
湘水校經堂最早由成德堂改建而來,由湖南巡撫吳榮光1831年在長沙創辦,地點就設在今天的船山祠。
湘水校經堂是一所特別的學校。與專門為考試而設置的學校不同,它是一家以研習漢學為主的學校。漢學即研究與中國漢民族有關的經史、名物、訓詁考據的學問,研究內容以經學為中心展開,治學方法遵循“實事求是”。吳榮光為什麽要創辦它?是為了矯正當時中國書院教育專重“科舉仕進”的陋習。
吳榮光,廣東南海人, 1799年的進士。廣東人的性格是敢為天下先,吳榮光將這種性格帶進湖南。他嚐試第一個在湖南吃螃蟹,一反專門培養學生作八股文的教育模式,側重培養人才經世致用的能力,要求學生“通經史、識時務”。求索學問真理上,以朱熹、張栻為榜樣,兼容各派不同觀點,完全打破門戶之見。
吳榮光苦心開創的這種學校,避免了之前應試教育弊病,側重培養學生實際能力。這無形中為青年左宗棠鑿開了一扇素質教育的窗。這裏不看重作八股文,左宗棠的興趣從此也不再在作八股文上。左宗棠天資不錯,接受能力強,適應能力好,學起來如魚得水,遙遙領先,這也就有了曾7次名列全校第一的好成績。
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扇素質教育小窗透過來的光,對左宗棠誘惑力實在太大,沿著這束光,他好奇跟去,終於翻窗出牆,越走越遠。
課餘時間,左宗棠放下科考必背的四書五經,經常穿越長沙貧民雜居的棚戶區,在古書攤破舊的蓆子上淘書。某次,他突然發現一本線裝版的《讀史方輿紀要》,作者是清初的地理學家顧祖禹, 130卷本的。左宗棠拿起來就翻,越看越喜歡,他想著要買下來。價格談好了,八塊銅板。他忘記自己很窮,口袋裏隻有5個銅板, 4枚製錢。賣書的老漢見他確實沒帶足錢,便告訴他:自己也是家道中落,被逼將祖傳之書賣掉換飯錢的,家裏還有顧炎武的《天下郡國利病書》和齊召南的《水道提綱》,問他想不想要?左宗棠當然連口說要。他們約好,老漢將書先留著,等左宗棠借到錢,下次專門來,全買了去。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