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嗎?”


    這哪是人力可及的事呢?官兵衛害怕褻瀆神靈。


    “你來看!”


    秀吉站起身,把官兵衛邀至龍王山南端,舉目遠眺高鬆城及其周圍的地形,一覽無餘。


    “怎麽樣?”


    果然,城郭的地勢極低,易於蓄水。兩側停山,微微聳起,中間流經一河。隻要將其塞斷,河水倒灌,豈不可以成湖?


    “不過,怎麽蓄水呢?”


    “築壩。”


    秀吉簡單地說。築起一條長堤,圍住高鬆城,裏麵自然可以成湖!


    “這點兒道理連幼童也懂。”


    “可是……”


    在敵人眼皮底下築壩,這麽大的工程,能辦得到嗎?其間,假如廣島的毛利軍前來救援,羽柴軍顧此失彼,恐怕難以逃脫全線崩潰的命運。難,難哪!


    “請兄長三思,愚弟以為……”


    “糊塗!”


    “既然此計合乎情理,下一步就是考慮實現它的辦法。官兵衛,你說是嗎?”


    “是,是的!”


    官兵衛點點頭,心中悵然,幾近於恐懼。他一直認為自己和秀吉屬於同一種類型,具有同樣的思維機能,因此暗自抱有競爭心理。然而此刻,原來的想法崩潰了。雖然同屬一類,可是秀吉遠遠走在自己前頭,睿智睿覺,韜略恢宏,與之相比,自嘆不如。


    秀吉開始行動,此人為將,與他人不同,軍中帶著大隊工匠,為首的是迂大人和多門林右衛門。秀吉叫過二人,命令道:


    “測量敵城附近的大井河和乳吸河的水位,與高鬆城一帶的地勢作出比較!”


    二人立即動手測量結果,高鬆城周圍的地勢比水位低得多。秀吉下定決心,準備動工。


    城池的東麵和北麵是一片農田,不遠處就是連綿的山丘,形成一道天然堤壩。城南和西側是一望無際的平原,隻要擋住西、南兩麵即可。


    堵在開闊麵,需要四公裏的長堤,工程浩大,令人生畏。可在秀吉眼裏,大壩隻不過象根木棍那麽長。


    秀吉決定了堤壩的規模-寬和高。底寬竟達四十米,高十餘米,壩頂鋪路,路寬廿米。


    官兵衛心中疑惑,如此長堤,短時間內能築得起來嗎?他委婉地問秀吉:


    “何時可以完工?”


    秀吉漫不經心地答道:


    “噢,十天半月,即可峻工。”


    簡直不可思議。的確,假如在半月之內完成,就能趕在毛利援軍的前麵,可是惟有造物主才有如此神通。


    秀吉仿佛是天生的土木專家。築壩採用草袋子裝土的方法,連土加袋子一起扔進去。大致需要多少土袋子呢?秀吉令善於運算的小西彌九郎一一計算。不多時,彌九郎報知秀吉:


    “需要七百五十九萬三千七百五十袋。”


    帳下諸將被這龐大的數字驚得靈魂出竅,惟有秀吉神態自若。事情不難,隻需略施小計,有效地調動大批人力,迅速把土袋子集中起來就行了。


    最大限度地發揮集體勞動力的功能是秀吉的絕技。在這方麵,連信長也相形見拙,信玄和謙信等人更是望塵莫及。此人用兵,始終不忘把戰爭拖迴自己最擅長的圈子裏,以己之長,克敵之短。


    秀吉集中了兩千餘名勞動力。這夥人都是在備前,備中的交戰中捕獲的俘虜,秀吉把他們分成二十三隊,每百人一隊,每隊設隊長一名,監工四名。隊長腰插紙旗,往來監督,他們是築壩的主力。


    但是,兩千人遠遠不夠用,另外調集了大約一萬名當地百姓和市民。猢猻的一貫做法是不使用強權,而是刺激人們的私慾:每運一袋土,賞錢百文,白米一升,條件優厚,宛如做夢。


    ――騙人!


    起初,眾人不信。築壩三米,需要三千五百二十八袋,羽柴軍應支付銅錢三百五十二貫八百文,白米三十萬石二鬥人升。照此計算,大壩一旦築成,羽柴軍所花費的代價僅白米一項就達二十八萬八千餘石,數量之大,即使渾身是膽的他也會嚇得六神無主。秀吉不怕,反正都推在地方上!眼下,百姓和市民不需要任何資本,隻要打起草袋子,裝上土,就算大功告成。土能換迴白米和金錢,這簡直是天方夜譚,是神話!


    不多久,人們看到傳說變成了事實。備中,備前一帶的人發了瘋,不,如同發瘋一樣,連兒童和老太太也加入了運土的行列。甚至十幾裏外的備前岡山附近的老百姓也推著滿載土包的獨輪車,排成一條長龍,晝夜不停地湧到了工地。神話變成了現實。


    “你看,人們動起來了!”


    秀吉象吵人的猴子,高興得直拍巴掌,驅使人按照自己的意誌活動才是他的本事,也是他的願望。願望實現了,其樂無窮!此時,秀吉把中軍大營由龍王山山頂移到了更接近高鬆城的蛙鼻山。秀吉坐於帥帳,指揮築壩。


    “你看,你看!”


    秀吉挑起嗓門兒,再三催促身邊的官兵衛,官兵衛有點兒不耐煩了。


    “我在看著呢!”


    秀吉沖官兵衛的肩頭,咚咚地擂了幾拳,說:


    “它可以讓水倒流!”


    “它”是指人的欲望,羽柴秀吉刺激了人的私慾,成千上萬的人宛如一條改道的江河,一齊流向他所期待的方向。人為利而動,秀吉從孩提時就體會到了這一原則,可是作為有力的見證,他還是第一次看到如此雄偉壯觀的場麵,秀吉怎麽能不激動呢?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新史太閤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日]司馬遼太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日]司馬遼太郎並收藏新史太閤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