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2章 解決問題
大唐:天上掉下個銅板都得姓李 作者:錢富貴er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朕將永嘉公主賜婚給竇家,也有一番考量,隻是沒想到,還未等到小輩們成婚.......”
說起此事,李淵心中也是一陣悲傷。
竇軌去世,竇奉節要守孝,成親的事情要往後推。
而竇奉節不出仕也不是那麽一迴事。
如今李複能主動開口,說要給他找個差事,無異於雪中送炭了。
李淵如今居住在大安宮,已經是太上皇了,朝中的事情他不好插手,多少要避諱一些。
即便是想要給竇奉節安排,還是要看皇帝那邊的意思,似乎朝廷裏現在官位沒有什麽空缺。
不然馬周也不會還待在涇陽王府長史的位置上,在長安城做事,也隻是掛了個臨時的職位,甚至這個臨時的職位,還是房玄齡現編出來的。
李複提出讓竇奉節參與修建行宮,這件事,恰巧也解了李淵心中的憂慮。
這麽辦,再好不過了。
“既然已經賜婚,那成親之事,無非早晚,已經是板上釘釘了,這一年的時間,正好有這麽個差事,也就別讓竇奉節閑著了,竇奉節有事可做,在長安城內,也是讓人知道,竇都督雖然去世了,但是酂國公一脈門庭不會衰敗。”
這也是李複能想到的為竇軌做的唯一的一件事了。
承人家的情,要還的。
竇家家族興盛,人員分支眾多,但是在一個大家族當中,分支不同,從祖上到如今,說是一脈相承,但是後續族中各房,私底下,也算涇渭分明。
畢竟沒有人一直願意做旁人的陪襯,但凡一脈當中有一個出息的子弟,將這一脈帶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之後,人家這一脈足以“另起爐灶”。
不然為什麽一個世家姓氏,要分房呢?
比如說,京兆韋氏,房支分東西兩眷,最大的東眷房支下又分出九房來。
在聽到李複說要竇奉節幫忙做事,李淵這趟出來,便知道自己最大的收獲,就在於自己的這個侄兒給自己帶來的驚喜了。
本來心中感念竇軌的離世,因此而感到悲傷。
如今,悲傷過去了,總要想想還活著的人,給人家找一條平坦的路。
好歹,竇奉節是他的女婿。
雖然還未成親,但是親事定下了,是改不了的。
“你們兩口子,打算什麽時候迴莊子上?”李淵問道。
“已經定下了後天,今天閻立德從莊子上到長安城,明日,我和他還有薑確,要去一趟酂國公家中。”李複說道:“竇都督在長安停靈已經有三日了,明日我們去祭奠,送一程,頭三日長安城中往竇家去拜訪的人應該有不少,人多繁雜,不是個聊事情的好時機,三日過後,前往祭拜的人就沒有那麽多了,找竇奉節聊這件事,這是最好的機會了。”
因為有孝在身,過年朝中的一係列活動,竇奉節都不能去參加,什麽元日大朝會,太極宮的宴飲。
哪怕是大安宮中,李淵要舉行宴會,宴請皇族,以及皇室的親戚,竇奉節都不能前往。
守孝期出現在這種場合,會被人詬病,名聲有損。
李淵微微頷首。
“恩,的確如此。”李淵說道:“竇奉節守孝,一年期間,外麵許多場合都不能參加,你與他之間,除非專程相見,否則談事的機會不多。”
李淵雖然想要幫竇奉節一把,但是也不能讓李複這個涇陽郡王被朝中禦史說什麽結黨營私。
“此事,你與竇奉節商議過後,離開之前,與二郎說一聲。”李淵說道。
“是,小侄明白的。”李複應聲。
竇奉節的事情有了著落之後,李淵的心情肉眼可見的也好了不少。
李承乾見狀,心中也是鬆了一口氣。
還以為王叔提起竇都督去世的事情,阿翁會再次陷入心情低落,那這一趟,算是白出來了。
李承乾也並不是不能理解,為什麽提起來之後,自家阿翁反而鬆了一口氣。
人,總是要向前看的,逝者已矣,活著的人的問題得以解決,這才是重點。
竇奉節也是阿翁的後輩,還是自己未來的姑丈,兜兜轉轉,原本已經遠了的親戚關係,又拉近了,還是自家人。
李承乾也再次見識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是多麽的重要。
有問題不要緊,重要的是,要能解決。
顯然目前自己這個太子,在這方麵,還有所欠缺。
明明東宮太子的權力,能更大一些,至少,比王叔這個涇陽郡王的位置更高一些,可是自己沒有能想到竇奉節這個人身上。
淺了,想法還是淺了。
若是能夠想到,或許,自己跟阿耶提,將竇奉節安排到東宮,也不失為一條路。
如今塵埃落定,自己也就不好再提了。
至於緣由,阿翁算一個,跟自家沾著親戚,又是一個,再加上竇都督是在洛陽任上病逝的,為朝廷鞠躬盡瘁,給他兒子一個前程,這並不過分,三條理由,足足的。
李承乾自己在心裏反思著這件事,自己往後考慮事情,還是要更全麵一些,而不是消息聽到了就聽到了。
自己在第一層,卻以為自己在第三層,沒想到,王叔人已經在第五層了。
李元昌則是因為自己沒有能發現自己老爹的情緒低落,還傻樂嗬的跟在身邊貪圖出宮玩鬧而自責呢。
同樣都是孩子,怎麽大侄子能這麽優秀。
半下午的時候,李淵一行人迴到了宮中,出宮一趟,李元昌雖然沒有到長安城各處去玩鬧,但是他也依舊老老實實的跟在李淵身邊。
今天,不是玩鬧的時候。
往後還是有機會出宮的。
次日清晨一早,薑確和閻立德兩人就到了涇陽王府門口,李複這邊也已經準備妥當,一行人,結伴前往竇家去吊唁。
酂國公宅子裏一片縞素,宅子裏的下人腰間係著白綢,穿梭忙碌著引前來吊唁的客人前往靈堂。
李複三人在門口送上了奠儀,門口候著的小廝看過落款後,高聲唱喝。
“涇陽郡王到~~~”
“匠作監,薑少匠,閻少匠到~~~”
說起此事,李淵心中也是一陣悲傷。
竇軌去世,竇奉節要守孝,成親的事情要往後推。
而竇奉節不出仕也不是那麽一迴事。
如今李複能主動開口,說要給他找個差事,無異於雪中送炭了。
李淵如今居住在大安宮,已經是太上皇了,朝中的事情他不好插手,多少要避諱一些。
即便是想要給竇奉節安排,還是要看皇帝那邊的意思,似乎朝廷裏現在官位沒有什麽空缺。
不然馬周也不會還待在涇陽王府長史的位置上,在長安城做事,也隻是掛了個臨時的職位,甚至這個臨時的職位,還是房玄齡現編出來的。
李複提出讓竇奉節參與修建行宮,這件事,恰巧也解了李淵心中的憂慮。
這麽辦,再好不過了。
“既然已經賜婚,那成親之事,無非早晚,已經是板上釘釘了,這一年的時間,正好有這麽個差事,也就別讓竇奉節閑著了,竇奉節有事可做,在長安城內,也是讓人知道,竇都督雖然去世了,但是酂國公一脈門庭不會衰敗。”
這也是李複能想到的為竇軌做的唯一的一件事了。
承人家的情,要還的。
竇家家族興盛,人員分支眾多,但是在一個大家族當中,分支不同,從祖上到如今,說是一脈相承,但是後續族中各房,私底下,也算涇渭分明。
畢竟沒有人一直願意做旁人的陪襯,但凡一脈當中有一個出息的子弟,將這一脈帶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之後,人家這一脈足以“另起爐灶”。
不然為什麽一個世家姓氏,要分房呢?
比如說,京兆韋氏,房支分東西兩眷,最大的東眷房支下又分出九房來。
在聽到李複說要竇奉節幫忙做事,李淵這趟出來,便知道自己最大的收獲,就在於自己的這個侄兒給自己帶來的驚喜了。
本來心中感念竇軌的離世,因此而感到悲傷。
如今,悲傷過去了,總要想想還活著的人,給人家找一條平坦的路。
好歹,竇奉節是他的女婿。
雖然還未成親,但是親事定下了,是改不了的。
“你們兩口子,打算什麽時候迴莊子上?”李淵問道。
“已經定下了後天,今天閻立德從莊子上到長安城,明日,我和他還有薑確,要去一趟酂國公家中。”李複說道:“竇都督在長安停靈已經有三日了,明日我們去祭奠,送一程,頭三日長安城中往竇家去拜訪的人應該有不少,人多繁雜,不是個聊事情的好時機,三日過後,前往祭拜的人就沒有那麽多了,找竇奉節聊這件事,這是最好的機會了。”
因為有孝在身,過年朝中的一係列活動,竇奉節都不能去參加,什麽元日大朝會,太極宮的宴飲。
哪怕是大安宮中,李淵要舉行宴會,宴請皇族,以及皇室的親戚,竇奉節都不能前往。
守孝期出現在這種場合,會被人詬病,名聲有損。
李淵微微頷首。
“恩,的確如此。”李淵說道:“竇奉節守孝,一年期間,外麵許多場合都不能參加,你與他之間,除非專程相見,否則談事的機會不多。”
李淵雖然想要幫竇奉節一把,但是也不能讓李複這個涇陽郡王被朝中禦史說什麽結黨營私。
“此事,你與竇奉節商議過後,離開之前,與二郎說一聲。”李淵說道。
“是,小侄明白的。”李複應聲。
竇奉節的事情有了著落之後,李淵的心情肉眼可見的也好了不少。
李承乾見狀,心中也是鬆了一口氣。
還以為王叔提起竇都督去世的事情,阿翁會再次陷入心情低落,那這一趟,算是白出來了。
李承乾也並不是不能理解,為什麽提起來之後,自家阿翁反而鬆了一口氣。
人,總是要向前看的,逝者已矣,活著的人的問題得以解決,這才是重點。
竇奉節也是阿翁的後輩,還是自己未來的姑丈,兜兜轉轉,原本已經遠了的親戚關係,又拉近了,還是自家人。
李承乾也再次見識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是多麽的重要。
有問題不要緊,重要的是,要能解決。
顯然目前自己這個太子,在這方麵,還有所欠缺。
明明東宮太子的權力,能更大一些,至少,比王叔這個涇陽郡王的位置更高一些,可是自己沒有能想到竇奉節這個人身上。
淺了,想法還是淺了。
若是能夠想到,或許,自己跟阿耶提,將竇奉節安排到東宮,也不失為一條路。
如今塵埃落定,自己也就不好再提了。
至於緣由,阿翁算一個,跟自家沾著親戚,又是一個,再加上竇都督是在洛陽任上病逝的,為朝廷鞠躬盡瘁,給他兒子一個前程,這並不過分,三條理由,足足的。
李承乾自己在心裏反思著這件事,自己往後考慮事情,還是要更全麵一些,而不是消息聽到了就聽到了。
自己在第一層,卻以為自己在第三層,沒想到,王叔人已經在第五層了。
李元昌則是因為自己沒有能發現自己老爹的情緒低落,還傻樂嗬的跟在身邊貪圖出宮玩鬧而自責呢。
同樣都是孩子,怎麽大侄子能這麽優秀。
半下午的時候,李淵一行人迴到了宮中,出宮一趟,李元昌雖然沒有到長安城各處去玩鬧,但是他也依舊老老實實的跟在李淵身邊。
今天,不是玩鬧的時候。
往後還是有機會出宮的。
次日清晨一早,薑確和閻立德兩人就到了涇陽王府門口,李複這邊也已經準備妥當,一行人,結伴前往竇家去吊唁。
酂國公宅子裏一片縞素,宅子裏的下人腰間係著白綢,穿梭忙碌著引前來吊唁的客人前往靈堂。
李複三人在門口送上了奠儀,門口候著的小廝看過落款後,高聲唱喝。
“涇陽郡王到~~~”
“匠作監,薑少匠,閻少匠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