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早前也對陛下說過,說我在莊子上折騰來折騰去,雖然動靜大了些,但是早晚都能用上,不管是經驗也好,還是人手方麵也罷,這不,具體的作用就顯現出來了?”李複笑了:“莫要說薑確了,如果說文建從臨潁迴來,這活兒交給他來做,他在這裏,也能替代薑確的作用。”


    “這就是人員方麵的培養了,隨著往後用的人越來越多,能夠培養出來的人,也會越來越多。”


    聽到李複這樣說,房玄齡看向杜如晦的目光中,也帶了幾分羨慕。


    自家兩個孩子,都還年幼,尚且在讀書習武。


    “年前,文建也要從臨潁迴來了。”杜如晦笑道。


    對於自己的這個長子的成長,杜如晦是喜聞樂見的,長子越是出息,他心中越是歡喜。


    將來,還指望著杜構承接杜家,能夠承接自己的位置。


    哪怕在朝中,坐不到自己這個位置上,但是也要做個正兒八經的實權官,這樣,杜家的榮光,才能夠繼續延續下去。


    人到了這個地步,就不能隻是為自己考慮了,也要為身後的家族著想,培養能夠支撐家族的人。


    眼下,他的兒女當中,唯一出挑的,就隻有長子杜構。


    至於其他的孩子,年紀小,還在讀書,未曾入仕,還看不出資質如何。


    讀書好,聰明,不代表在為官一途上有資質,不代表其他的事情,就能夠做的妥當。


    人可以聰明,但是不管是聰明還是愚笨,在任何一方麵,過猶不及。


    太過於聰明的人,就怕聰明反被聰明誤,聰明到將整個家族拖入深淵當中。


    要聰明,不要小聰明,要大智慧,還要中正,要品性。


    “樹葉開始掉了。”李複看了一眼外頭:“真快。”


    “可不是嘛,前些天,樹葉子還是綠的呢。”


    “再過一個月,這樹杈子上,就要變得光禿禿的了,這邊的作坊,按照殿下所計算的,半個月就能正式開工,剛剛好趕得上。”


    “誰說不是呢。”李複笑了笑:“也就是一切時間剛剛好,不然的話,新蓋個作坊來不及,也就隻能在長安城裏找個現成的宅子來做這事兒了。”


    這樣做的話,倒也省時省力,隻是後續安排,就有些麻煩了。


    尤其是還要跟軍營裏的人接觸,出城入城什麽的,來來迴迴的折騰,很是不方便。


    這樣放在金吾衛的營地旁邊,出門就能看到營地,一來方便,二來,周圍安全方麵,有足夠的保證。


    誰敢在金吾衛的地盤上鬧事?


    甚至說,誰家宵小,敢來騷擾金吾衛的鄰居,金吾衛一幫大老爺們連自家門口都護不住,他們的臉往哪兒擱?


    在知道金吾衛頭上的上司是程咬金之後,李複就更是不為這個作坊擔心了。


    既然是陛下和皇後娘娘牽頭的作坊,程咬金也知道了,他能不上心嗎?


    “從城裏出來,到這邊來,來迴路途,也耽誤不少事兒,而且,往後這邊的作坊規模還是要擴大的,這邊地方足夠多,後續不管怎麽擴張,都方便,但是在長安城裏就不一樣了,後續想要擴張,可就給局限住了。”李複說道:“所以,不如一開始麻煩一些。”


    “甚至,就目前這點事兒,也算不上麻煩,之所以事情鬧的動靜大了,本身也不是蓋作坊的緣故,無非是長安城裏人多嘴雜,心裏藏這事兒的人多,所以他們看什麽,都覺得非同尋常,都想要追根問底。”


    事情本身很簡單,隻不過是人的心思複雜了些,所以看簡單的事情也能看出諸多複雜來。


    就是這麽個道理。


    李複也是拐著彎的罵人了。


    一幫閑的蛋疼的人,正兒八經的朝政不去關注,不去處理要緊事,城外這雞毛蒜皮的小事兒他們倒是放在心上了,甚至拿到朝堂上去說。


    怎麽著,朝堂上袞袞諸公一天天閑著沒事兒,在朝會上就議論城外多了個作坊的事嗎?


    李二鳳生氣也是應該的,沒有一氣之下罷免這些閑著蛋疼的官員,也算他脾氣好了。


    可幹點正經事吧。


    “經過今日,朝中不會再有什麽言論了。”房玄齡笑道:“朝中無言論,但是不代表長安城裏,事情就這麽平息了,我估計,還是會有好事者,想要探聽作坊的事兒,本身作坊也隻是個正常的作坊,但是關於棉花的事情,我想,應該會有很多人感興趣。”


    “是啊,畢竟,大唐與高昌國通商之後,大批量的棉花進入關中,這也是一筆買賣。”杜如晦思索著:“殿下的莊子上也種了棉花,一旦發現這棉花當中有利可圖,怕不是要有一部分土地,都要被種上棉花了。”


    這才是讓他們兩人憂慮的地方。


    土地產糧食才是最主要的,一旦種植棉花變得有利可圖,那麽,手握大批量土地的地主,可就要將糧食,都換成棉花來種植了。


    糧食對於朝廷來說,可是至關重要的。


    順著杜如晦的話去想,李複也想明白了杜如晦的擔心。


    農作物,經濟作物。


    如果說糧食的產出有富餘,拿出一部分土地來種植棉花,也未嚐不可。


    中男和丁男每人受田100畝,其中包括口分田80畝、永業田20畝;老男、篤疾和廢疾受口分田40畝,寡妻妾受口分田30畝;如果沒有丁男,以老男、篤疾(重病、不治之病)和廢疾為戶主的,每人另受永業田20畝;雜戶受田同於百姓。


    在一家人有足夠多的土地,正常產出的糧食足夠一家人溫飽還有富裕的情況下,也可以勻出一畝兩畝地用來種植棉花,除卻滿足自家人用之外,還能出售。


    這當然是好事。


    不過,這說的可是正常情況下。


    而大唐,多的是不正常情況。


    比如說,自家土地被高門大戶所兼並,淪為佃農。


    再比如說,為了避免交稅,將自家土地掛靠在不用交稅的人家.......


    李複沒有看過戶部的統計,所以對這種情況了解的不多,也不知道這種情況占比有多少。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唐:天上掉下個銅板都得姓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錢富貴er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錢富貴er並收藏大唐:天上掉下個銅板都得姓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