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頁
悠悠南北朝:宋齊北魏的紛爭史 作者:陳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十六 宋文帝誅臣親政
劉義隆一見到傅亮,便拉著他的手號啕大哭起來,哀痛極深,左右都被感染得落淚。悲泣一陣之後,劉義隆就問起兩位兄長被廢被殺的始末,邊問邊哭,兩邊眾臣沒有一個敢抬頭看一眼的。傅亮見此場景,一時張口結舌,無話可說,汗水完全濕透了衣裳。
頭一招穩住了眾臣,確立了威嚴,劉義隆心中便有了底。他將荊州一帶的事務向到彥之、王華等人仔細吩咐停當,便帶領自己的親兵,以中兵參軍朱容子做貼身侍衛,登上來接駕的大船,前往建康。
當年(公元424年)八月,劉義隆抵達建康,先謁父皇的陵墓,再受百官的璽綬,大赦天下,改元元嘉,這就是宋太祖文皇帝。
宋文帝剛一繼位,不能完全掌握朝中的情況,畢竟建康不是自己的“地盤”。於是他對文武百官一律加官晉爵,徐羨之晉位司徒,傅亮加封開府議同三司,謝晦晉號位將軍,並正式批準他去荊州做刺史,檀道濟晉號征北將軍,王弘則晉位司空。犯下弒君大罪的徐羨之等人大鬆一口氣:咱們的官位不降也就罷了,居然還升了,看來皇上是默認了咱們的行為,可以睡個安穩覺了。
然而一係列政令中有一條卻耐人尋味,容易被人忽略:宋文帝恢複了劉義真的廬陵王的爵位,並將劉義真的靈柩及他的母親和妻子都迎迴建康。這其實是個很明顯的信號,說明宋文帝對於這場小的政變並不會善罷甘休。可是徐羨之等幾個文士的腦袋少一根筋,政治敏感性太差,以為宋文帝隻是做做樣子而已,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一片升官令中,有幾條才是宋文帝真正想要做的,他開始重用荊州舊部,把王曇首、王華升為侍中,並封王曇首為右衛將軍,王華為驍騎將軍,又把護衛朱容子封為右軍將軍。對手中有兵的到彥之,宋文帝讓他做中領軍,委以軍政要務,同時也讓他穩住赴江陵上任的謝晦。
安排停當,轉眼到了第二年,徐羨之、傅亮兩個覺得自己任務完成,便上表要求歸政。宋文帝也不急著接受,下詔不許。徐羨之等人琢磨了半天,認為皇上對他們還是比較信任的,就繼續上表,再度要求歸政。宋文帝也樂得玩這遊戲,再次不許。直到第三次表送上來,他才勉強答應。徐羨之心中不踏實,迴府之後不再理事,身邊的侄子徐佩之以及程道惠等人堅持認為這樣做不合時宜,苦勸了一陣,徐羨之又重新就任(作為一名文官,這時候可能有些預感了)。
於是上上下下又安靜了一年。元嘉三年(公元426年)風雲突變,宋文帝準備行動了。他明白在整個廢立過程中,徐羨之、傅亮、謝晦三人為主謀,檀道濟、王弘二人則隻是為形勢所逼,而且王弘與宋文帝之間還有一層關係,他是親信王曇首的兄長,因此,他暗中拉攏檀、王的勢力,並確立了對內誅殺徐、傅,對外征討謝晦的基本方針。為了確保行事周密,調兵遣將的同時,朝中對外宣稱準備北伐魏國。
北伐並非小事,傅亮心中擔憂,便小心翼翼地打探情況,得到的消息是,朝野上下還在猶豫不決,皇上不日將派外監萬幼宗前往江陵與謝晦共商大計。傅亮趕緊寫一封信,派人到荊州通報。
由於朝廷的一些行動十分異常,很多人都已經打聽到宋文帝將有大動作,單單瞞著徐羨之、傅亮兩個事主。謝晦的弟弟謝皭在朝中擔任黃門侍郎,聞訊大驚,連夜派人快馬報知謝晦,讓他早做準備。
謝晦先得了傅亮的書信,不以為然地對諮議參軍何承天說:“萬幼宗這兩天就要到,傅公知我多事,所以提前寫信告訴我呢!”
何承天憂慮地說:“外麵早就傳開了,皇上西征的事都定了,萬幼宗哪還可能來!”
謝晦依然不信,還自作聰明地讓何承天先擬個奏摺,提議北伐最好放在下一年。這時又有江夏內史程道惠派府內的中兵參軍樂冏前來送信,也說朝廷要行動了。謝晦這才意識到不對,卻還不死心,對何承天說:“萬幼宗還沒來,如果再不來是不是就不會來了呀?”
何承天著急,答道:“哎呀,都火燒眉毛了,將軍還存幻想?萬幼宗怎麽還會來?還是快點想辦法對付吧。”
謝晦這個人,長得帥,又有詩才,以前曾代劉裕寫過應製詩,但是碰到這種事情就慌了手腳,趕緊向何承天問計。何承天不算是個庸碌的參軍,建議還是有些見地的:“朝廷實力強大,以天下之兵而攻打荊州一地,強弱懸殊。馬上動身,到境外以求活命(言下之意當然是投靠北魏了),此乃上策;或者屯兵義陽(今河南信陽),將軍親自率領大軍在夏口迎戰朝廷的軍隊,如若打敗了,就從義陽出邊境北投,這是中策。”
謝晦沉吟半晌,緩緩道:“荊州乃用武之地,兵糧充足,姑且一戰,萬一打不贏,再走不遲!”於是讓何承天書寫表文,準備以“清君側”(指的是宋文帝身邊的王弘、王曇首、王華這三位誣陷忠良)為名起兵。
(何承天給出的上策基本上就是謝晦此時的唯一選擇,乘早動身,還可以像司馬休之那樣客死他鄉,到了北魏說不準還能混出點名堂。謝晦賴以對抗朝廷的荊州地處長江中遊,自東晉末年以來就一直是割據的主要場所,從桓玄、劉毅到司馬休之,無不如此。但這幾位的下場呢,竟沒有一次成功的先例,可見以荊州一州之兵對抗天下,其可行性大有問題。謝晦若能仔細研究以前幾位軍閥失敗的教訓,也許就不會冒險做出打不贏再走的決定,所以謝晦此人缺少一點自知之明。)
</br>
劉義隆一見到傅亮,便拉著他的手號啕大哭起來,哀痛極深,左右都被感染得落淚。悲泣一陣之後,劉義隆就問起兩位兄長被廢被殺的始末,邊問邊哭,兩邊眾臣沒有一個敢抬頭看一眼的。傅亮見此場景,一時張口結舌,無話可說,汗水完全濕透了衣裳。
頭一招穩住了眾臣,確立了威嚴,劉義隆心中便有了底。他將荊州一帶的事務向到彥之、王華等人仔細吩咐停當,便帶領自己的親兵,以中兵參軍朱容子做貼身侍衛,登上來接駕的大船,前往建康。
當年(公元424年)八月,劉義隆抵達建康,先謁父皇的陵墓,再受百官的璽綬,大赦天下,改元元嘉,這就是宋太祖文皇帝。
宋文帝剛一繼位,不能完全掌握朝中的情況,畢竟建康不是自己的“地盤”。於是他對文武百官一律加官晉爵,徐羨之晉位司徒,傅亮加封開府議同三司,謝晦晉號位將軍,並正式批準他去荊州做刺史,檀道濟晉號征北將軍,王弘則晉位司空。犯下弒君大罪的徐羨之等人大鬆一口氣:咱們的官位不降也就罷了,居然還升了,看來皇上是默認了咱們的行為,可以睡個安穩覺了。
然而一係列政令中有一條卻耐人尋味,容易被人忽略:宋文帝恢複了劉義真的廬陵王的爵位,並將劉義真的靈柩及他的母親和妻子都迎迴建康。這其實是個很明顯的信號,說明宋文帝對於這場小的政變並不會善罷甘休。可是徐羨之等幾個文士的腦袋少一根筋,政治敏感性太差,以為宋文帝隻是做做樣子而已,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一片升官令中,有幾條才是宋文帝真正想要做的,他開始重用荊州舊部,把王曇首、王華升為侍中,並封王曇首為右衛將軍,王華為驍騎將軍,又把護衛朱容子封為右軍將軍。對手中有兵的到彥之,宋文帝讓他做中領軍,委以軍政要務,同時也讓他穩住赴江陵上任的謝晦。
安排停當,轉眼到了第二年,徐羨之、傅亮兩個覺得自己任務完成,便上表要求歸政。宋文帝也不急著接受,下詔不許。徐羨之等人琢磨了半天,認為皇上對他們還是比較信任的,就繼續上表,再度要求歸政。宋文帝也樂得玩這遊戲,再次不許。直到第三次表送上來,他才勉強答應。徐羨之心中不踏實,迴府之後不再理事,身邊的侄子徐佩之以及程道惠等人堅持認為這樣做不合時宜,苦勸了一陣,徐羨之又重新就任(作為一名文官,這時候可能有些預感了)。
於是上上下下又安靜了一年。元嘉三年(公元426年)風雲突變,宋文帝準備行動了。他明白在整個廢立過程中,徐羨之、傅亮、謝晦三人為主謀,檀道濟、王弘二人則隻是為形勢所逼,而且王弘與宋文帝之間還有一層關係,他是親信王曇首的兄長,因此,他暗中拉攏檀、王的勢力,並確立了對內誅殺徐、傅,對外征討謝晦的基本方針。為了確保行事周密,調兵遣將的同時,朝中對外宣稱準備北伐魏國。
北伐並非小事,傅亮心中擔憂,便小心翼翼地打探情況,得到的消息是,朝野上下還在猶豫不決,皇上不日將派外監萬幼宗前往江陵與謝晦共商大計。傅亮趕緊寫一封信,派人到荊州通報。
由於朝廷的一些行動十分異常,很多人都已經打聽到宋文帝將有大動作,單單瞞著徐羨之、傅亮兩個事主。謝晦的弟弟謝皭在朝中擔任黃門侍郎,聞訊大驚,連夜派人快馬報知謝晦,讓他早做準備。
謝晦先得了傅亮的書信,不以為然地對諮議參軍何承天說:“萬幼宗這兩天就要到,傅公知我多事,所以提前寫信告訴我呢!”
何承天憂慮地說:“外麵早就傳開了,皇上西征的事都定了,萬幼宗哪還可能來!”
謝晦依然不信,還自作聰明地讓何承天先擬個奏摺,提議北伐最好放在下一年。這時又有江夏內史程道惠派府內的中兵參軍樂冏前來送信,也說朝廷要行動了。謝晦這才意識到不對,卻還不死心,對何承天說:“萬幼宗還沒來,如果再不來是不是就不會來了呀?”
何承天著急,答道:“哎呀,都火燒眉毛了,將軍還存幻想?萬幼宗怎麽還會來?還是快點想辦法對付吧。”
謝晦這個人,長得帥,又有詩才,以前曾代劉裕寫過應製詩,但是碰到這種事情就慌了手腳,趕緊向何承天問計。何承天不算是個庸碌的參軍,建議還是有些見地的:“朝廷實力強大,以天下之兵而攻打荊州一地,強弱懸殊。馬上動身,到境外以求活命(言下之意當然是投靠北魏了),此乃上策;或者屯兵義陽(今河南信陽),將軍親自率領大軍在夏口迎戰朝廷的軍隊,如若打敗了,就從義陽出邊境北投,這是中策。”
謝晦沉吟半晌,緩緩道:“荊州乃用武之地,兵糧充足,姑且一戰,萬一打不贏,再走不遲!”於是讓何承天書寫表文,準備以“清君側”(指的是宋文帝身邊的王弘、王曇首、王華這三位誣陷忠良)為名起兵。
(何承天給出的上策基本上就是謝晦此時的唯一選擇,乘早動身,還可以像司馬休之那樣客死他鄉,到了北魏說不準還能混出點名堂。謝晦賴以對抗朝廷的荊州地處長江中遊,自東晉末年以來就一直是割據的主要場所,從桓玄、劉毅到司馬休之,無不如此。但這幾位的下場呢,竟沒有一次成功的先例,可見以荊州一州之兵對抗天下,其可行性大有問題。謝晦若能仔細研究以前幾位軍閥失敗的教訓,也許就不會冒險做出打不贏再走的決定,所以謝晦此人缺少一點自知之明。)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