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裕長大後,儀表不凡,侍奉繼母,以孝道著稱;他沒念過什麽書,談不上有啥背景,不可能直接通過舉薦的方式進入政府部門步步高升,隻好編些草鞋蓆子到集市上賣;他也曾因賭輸了錢不還,被人綁起來拷打,真是“往事不堪迴首”。


    改變劉裕一生的,是隨之而來的南方大亂。晉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有人假借邪教組織的名義發動了大規模的暴亂,這便是有名的孫恩、盧循起義。原來淝水之戰結束後,東晉雖得到了暫時的喘息之機,但內部各派的爭鬥一直沒有停息過。經過一番折騰,桓氏集團的頭號人物桓玄(也就是桓溫的兒子)和北府兵將領劉牢之分別控製了長江中遊和長江下遊北岸地區,東晉政府能夠直接發號施令的地區便隻剩下了江東八郡的彈丸之地。這些地區的人民賦稅負擔陡然加重,加上各地士族豪門的橫徵暴斂、強取豪奪,老百姓早已怨聲載道,苦不堪言。


    所以隻要有人振臂一唿,響應者自然雲集。與白癡皇帝晉安帝和紈絝子弟司馬道子、司馬元顯父子所組成的中央政府相比,以五鬥米道起家的孫恩率領的烏合之眾已經具有相當的威懾力了。他的部眾本不過區區一百來人,在東海的舟山群島一帶做海盜流寇,可從上虞一登陸,便迅速發展到數萬之多,並攻占了會稽(今浙江紹興),江東的其他七郡也紛紛響應,東晉政府無奈之下隻得調出北府兵前往鎮壓。


    此時的劉裕,正在北府兵將領孫無終手下做司馬。司馬這個職務在軍隊中僅次於將軍,類似參謀長。以劉裕的卑微出身,能混到這地位,可見其並非一般的匹夫之輩。劉牢之帶兵討伐孫恩,對他的能力也偶有所聞,就徵召他在帳中做了參軍。


    參軍雖不起眼,劉裕卻是實打實地出工且出力。亂世之中,若不如此,又豈能出人頭地?劉裕就以這樣的心態迎來了他的成名之戰。在一次偵察行動中,他與幾十名部下遭到圍攻,部下大多戰死,而他卻手執長刀,越戰越勇,殺退上百人,令敵軍嚇破了膽。劉牢之的兒子劉敬宣擔心劉裕安危,率領騎兵前來助戰,與劉裕合兵一處,斬殺上千人,大獲全勝。這一戰將孫恩直接趕迴到海島上,同時也大大提升了劉裕在北府兵首領劉牢之心目中的地位。


    第二年孫恩乘晉軍疏於防範,再次攻入會稽,在淝水之戰中立下戰功的東晉大將謝琰也被部下殺死。劉牢之率眾東征,才令孫恩節節敗退。劉牢之讓劉裕守城,劉裕每逢戰事,身先士卒,衝鋒陷陣,絕不含糊。更可貴的是,當時討伐孫恩的北府軍將領們,軍無法度,紀律混亂,縱容士兵搶奪老百姓的財物,唯獨劉裕統領的軍隊法令嚴整,所至之處秋毫無犯。這樣的一支模範軍隊,自然深得百姓的擁戴,劉裕的好名聲,也漸漸傳開。


    此後,劉裕所守的句章城(今浙江寧波南)就成了抵禦孫恩的第一道重要戰線,孫恩的幾度登陸,均被劉裕擊退。他不僅有勇,而且有謀。隆安五年(公元401年)他在海鹽一帶築城守備孫恩新一輪的進犯,由於城中兵力薄弱,他就選拔敢死隊員數百人,脫去甲冑,手執短兵器,乘著戰鼓擂起,衝出城去。孫恩的部眾哪見過如此威猛之勢,立時嚇得鬥誌全無,丟盔卸甲,死傷慘重。劉裕雖然連戰連勝,但孫恩仍然圍攻不斷,城中軍隊寡不敵眾,十分被動。


    劉裕當初的參軍果然不是白做的,他分析了敵我特點之後,便在一天夜裏命城中的軍隊放下旗幟,隱藏起來,做出已經撤退的姿態。第二天早上打開城門,讓幾個沒有戰鬥力的老弱之兵登上城樓鎮守。孫恩的部下看到城樓上的變化,深感驚奇,便遠遠問道:“劉裕哪裏去了?”城頭的士兵依照事先的囑咐答道:“已經連夜率部跑了。”孫恩的部眾吃盡了劉裕的苦頭,聽聞此言大喜過望,哪還會去考慮真假虛實,當下便蜂擁入城,毫不防備。結果可想而知,劉裕指揮埋伏在城中的軍隊,忽然殺出,大破敵軍,徹底打擊了孫恩取勝的信心。


    孫恩眼看攻城無望,就改向滬瀆(吳淞江下遊一帶)進軍。劉裕決定棄城追趕,海鹽縣令鮑陋見劉裕總打勝仗,不知怎地犯了眼紅病,覺得孫恩也不過如此,主動提出派自己的兒子鮑嗣之帶本地士兵一千人做前鋒。劉裕感到不妥,建議說:“賊兵精壯,本地的軍隊打仗太少,恐怕不是對手,如若前鋒失利,全軍必敗,不如讓你們的軍隊在後麵做聲援吧。”鮑陋父子執意不從。


    為了彌補兵力不足的老問題,劉裕在當天晚上設下多處伏兵,並配備旗鼓,其實每處不過數人。次日,敵軍與鮑嗣之的前鋒一交戰,劉裕的伏兵就乘勢盡出,張旗鳴鼓。孫恩的部眾以為四麵皆是伏兵,慌忙退軍。鮑嗣之趁勢追趕,很快陷入重圍,丟了性命,前鋒軍隊隨之潰敗,與劉裕的預言一般無二,可見即便是亂世之中,也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劉裕的。


    劉裕的軍隊且戰且退,敵軍氣盛,劉裕的兵將死傷殆盡,形勢極其不妙。這時劉裕退到了前夜設伏的地方,他見遍地是陣亡士兵的屍體,心生一計,命令左右停止撤退。敵軍追到近處,便看見了一番奇怪的景象:劉裕手下的士兵正忙著脫取死人的衣物,行動從容不迫,毫無退兵的意思。敵軍頗感意外,又對之前的中伏心有餘悸,懷疑劉裕仍有伏兵,踟躕不前。劉裕乘機大唿作戰,氣色兇猛。敵軍慌了陣腳,趕忙引軍而退,劉裕這才率領軍隊緩緩退兵,安全地返迴了治所。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悠悠南北朝:宋齊北魏的紛爭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陳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陳羨並收藏悠悠南北朝:宋齊北魏的紛爭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