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為什麽非要見我呢?”亨利問道。
“因為您去年撰寫的那些文章的緣故唄,我猜想。就您一個人揭露了事實真相。”迪布勒伊把那張紙遞給亨利:“要是那人向您提供那邊事態發展的詳細情況,《警覺》雜誌最近一期可以緩一緩再出,您還有時間為雜誌寫一篇文章。”
“我等一會兒就給他打電話。”亨利道。
“梅利戈告訴我,他們在那邊幹的一些事情真是史無前例,竟當場審判被告。”迪布勒伊說,“在類似的情況下,在法國都是先立案的。”
亨利坐了下來:“今天中午這頓飯吃得怎麽樣?”
“那個夏爾利埃越來越瘦了。”迪布勒伊說,“人老了是可憐。”
“他們又提起周刊的事了?”
“他們就是專為此而來的。據說曼海默非要見我不可。”
“真滑稽。”亨利說,“要錢時,怎麽也找不著。如今什麽也不求人,卻來了這麽一個傢夥,非要您拿他的錢。”
曼海默是一位在流放中身亡的大銀行主的兒子,他本人也被流放過,後來在瑞士的一個療養院呆了三年。他在那裏寫過一部書,書寫得很差勁,可充滿善意。他打定主意想要創辦一份大的左派周刊,而且非要由迪布勒伊來主持。
“我馬上就要與他見麵。”迪布勒伊說。
“您跟他說些什麽?”亨利問道,接著淡淡一笑:“您又開始動心了?”
“得承認確實讓人心動。”迪布勒伊說道。“除了共產黨的報紙之外,根本就沒有一份左派的周刊。如果真的能有一份大刊物,圖文並茂,有照片,有報導,那還值得一試。”
亨利聳聳肩:“您知道辦一份有影響的大周刊有多大工作量嗎?那跟《警覺》沒法比。得日夜操勞,尤其是第一年。”
“我知道,”迪布勒伊說道,兩隻眼睛在搜索亨利的目光。“正因為如此,隻有您也一起幹,我才會考慮接受。”他添了一句。
“您完全知道我就要去義大利了。”亨利有點兒不耐煩地說,“不過,要是您對這件事真感興趣的話,不難找到合作者。”
迪布勒伊搖搖頭:“我辦報刊毫無經驗。”他說道,“如果真要創辦這份周刊,那我身邊需要一個專家。您知道具體情況是怎樣的,基本上由他來掌管一切。對這樣一位專家,我得像對自己一樣信任才行。那隻有您了。”
“即使我不走,我也決不攬這種苦差使。”亨利說道。
“遺憾啊!”迪布勒伊帶著責備的口氣說,“因為這種差使正適合我們幹,咱們本可以一起做一件出色的工作。”
“那以後怎麽辦?”亨利道,“我們的處境比去年更進退維穀。我們能採取什麽行動?什麽都不成。”
“總有些事情是取決於我們自己的。”迪布勒伊說,“美國想武裝歐洲,對此我們就可以組織反抗力量。為此,如果有一份報刊就極其有用。”
亨利哈哈笑了起來:“總之,您是一找到機會就準備重操舊業,去搞政治,是嗎?”他問道,“多棒的身體啊!”
“誰的身體棒?”納迪娜走進工作室問道。
“你父親,他對政治還沒有個夠,他還想重操舊業。”
“確實應該幹嘛。”納迪娜說。
她在唱片櫃前跪了下來,又開始折騰起唱片來。“對,”亨利心裏想,“迪布勒伊感到厭倦,為此他才蠢蠢欲動。”
“我從來沒有像放棄政治以後這段時間裏這麽幸福過。”亨利道,“我無論如何再也不幹了。”
“可這種消沉的狀況是可鄙的。”迪布勒伊說:“左派已經徹底四分五裂,共產黨被孤立。應該盡量想辦法重新組織起來。”
“您想重新組建革命解放聯合會?”亨利以懷疑的口吻問道。
“不,決不會!”迪布勒伊迴答道。他聳聳肩膀:“我沒有任何明確的想法。我隻是發現咱們目前處於一種尷尬的境地,希望能從中擺脫出來。”
出現了一陣沉默。亨利迴憶起類似的一個場麵:迪布勒伊逼著他,他極力自衛,心想很快就要離開巴黎,遠走高飛了。但是在那個時期,他還覺得自己負有責任。如今他已經確信自己無能為力,從而感到自己是絕對自由的,無論我答應還是不答應,並不關係到人類的命運,隻是關係到我自己的命運與人類的命運的聯接方式而已。迪布勒伊非要將這兩者混為一談,那是他自己的事情,反正我不加以混淆。不管怎麽說,這隻涉及到他,隻涉及到我,不關任何其他的事情。
“我可以放張唱片嗎?”納迪娜問道。
“當然可以。”迪布勒伊說。
亨利站起身子:“我要去工作了。”
“別忘了給那個人打電話。”迪布勒伊囑咐道。
亨利穿過客廳,抓起電話。對方的那個人仿佛得意忘形,同時又戰戰兢兢,人們似乎感覺到他從那頭收到了一份急電,必須不惜一切代價立即傳達給收件人。“我兄弟給我寫信說:誰也不會做什麽,可我肯定亨利·佩隆能做點事。”他口氣誇張地說道。亨利暗忖:“寫一篇文章看樣子是逃不脫了。”他約定巴杜洛第二天在巴黎見麵後,又迴到椴樹下坐了下來。他那麽迫不及待地要馬上去義大利,原因就在此。在這裏,仍然還有信啦、來訪啦、電話啦,他要處理的事情太多了。他把紙張在麵前擺好。唱機在放著弗朗克的四重奏,納迪娜正坐在窗扉大敞的窗沿上欣賞;蜜蜂圍著福祿考花叢嗡嗡作響;一輛牛車在路上經過,發出古老的聲響。“多麽安寧啊!”亨利暗暗在想。“為什麽非要逼他去過問在塔那那利佛發生的事情呢?地球上可怖的事情總是不斷,可誰也不會同時生活在地球的各個角落,終日掛記著異國他鄉發生的災難,卻又無法解救,這豈不是貪戀不舍的快樂1。我是在這兒生活,而這兒是安寧的。”他心裏想。他看了看納迪娜。她一副很不常見的沉思神態。平常,她很難集中精力去讀書,可聽起她喜愛的音樂來卻可以靜心地聽很久很久,每逢這種時刻,人們往往感到她心間仿佛降臨了一片酷似幸福的岑寂。“我必須讓她獲得幸福。”亨利暗暗發誓,“眼下這種惡性循環是應該可以打破的。”要讓某人幸福,這是具體實在的事情,如果您確實記掛在心,那要花去您不少精力。照顧納迪娜、撫育瑪利亞、寫書,這並不完全是他以前希冀的生活。從前,他以為幸福就是一種迴避世界的方式。但是,聽聽這音樂,看看這住家、這椴樹和這桌上的手稿,心裏暗想:“我是幸福的。”這可非同一般呀。
1天主教神學用語,指本應排斥而竟陷入其中的邪念。
亨利撰寫的有關馬達加斯加的文章於8月10日發表了。他在文章中傾注了自己的激情。非法處決主要證人、謀害律師、嚴刑拷打被告搞逼供。實際情況比他想像的還要可怖得多。這些事件不僅僅發生在塔那那利佛,而且在這兒,在法國,所有人也都是同謀。投票通過取消豁免權的議會是同謀,政府、最高法院和共和國總統是同謀,保持沉默的報刊是同謀,容忍這種沉默的千百萬公民也是同謀。“現在至少有幾千萬人知道了。”當他手中拿到這一期的《警覺》時,這樣自言自語道。可他又遺憾地想:“這沒有多大作用。”他對整個事件進行了詳盡的研究,始終掛在心上,是那麽仔細,那麽關切,到了整個事件與他個人休戚相關的程度。每天早上,他都在報上尋找那些報導案件情況的可憐巴巴的短訊,然後整個白天都用來思考。手頭那部短篇小說一時難以完稿。當他又坐在椴樹下寫作時,福祿考的馨香和村莊的喧譁再也沒有以前的那種感覺了。
</br>
“因為您去年撰寫的那些文章的緣故唄,我猜想。就您一個人揭露了事實真相。”迪布勒伊把那張紙遞給亨利:“要是那人向您提供那邊事態發展的詳細情況,《警覺》雜誌最近一期可以緩一緩再出,您還有時間為雜誌寫一篇文章。”
“我等一會兒就給他打電話。”亨利道。
“梅利戈告訴我,他們在那邊幹的一些事情真是史無前例,竟當場審判被告。”迪布勒伊說,“在類似的情況下,在法國都是先立案的。”
亨利坐了下來:“今天中午這頓飯吃得怎麽樣?”
“那個夏爾利埃越來越瘦了。”迪布勒伊說,“人老了是可憐。”
“他們又提起周刊的事了?”
“他們就是專為此而來的。據說曼海默非要見我不可。”
“真滑稽。”亨利說,“要錢時,怎麽也找不著。如今什麽也不求人,卻來了這麽一個傢夥,非要您拿他的錢。”
曼海默是一位在流放中身亡的大銀行主的兒子,他本人也被流放過,後來在瑞士的一個療養院呆了三年。他在那裏寫過一部書,書寫得很差勁,可充滿善意。他打定主意想要創辦一份大的左派周刊,而且非要由迪布勒伊來主持。
“我馬上就要與他見麵。”迪布勒伊說。
“您跟他說些什麽?”亨利問道,接著淡淡一笑:“您又開始動心了?”
“得承認確實讓人心動。”迪布勒伊說道。“除了共產黨的報紙之外,根本就沒有一份左派的周刊。如果真的能有一份大刊物,圖文並茂,有照片,有報導,那還值得一試。”
亨利聳聳肩:“您知道辦一份有影響的大周刊有多大工作量嗎?那跟《警覺》沒法比。得日夜操勞,尤其是第一年。”
“我知道,”迪布勒伊說道,兩隻眼睛在搜索亨利的目光。“正因為如此,隻有您也一起幹,我才會考慮接受。”他添了一句。
“您完全知道我就要去義大利了。”亨利有點兒不耐煩地說,“不過,要是您對這件事真感興趣的話,不難找到合作者。”
迪布勒伊搖搖頭:“我辦報刊毫無經驗。”他說道,“如果真要創辦這份周刊,那我身邊需要一個專家。您知道具體情況是怎樣的,基本上由他來掌管一切。對這樣一位專家,我得像對自己一樣信任才行。那隻有您了。”
“即使我不走,我也決不攬這種苦差使。”亨利說道。
“遺憾啊!”迪布勒伊帶著責備的口氣說,“因為這種差使正適合我們幹,咱們本可以一起做一件出色的工作。”
“那以後怎麽辦?”亨利道,“我們的處境比去年更進退維穀。我們能採取什麽行動?什麽都不成。”
“總有些事情是取決於我們自己的。”迪布勒伊說,“美國想武裝歐洲,對此我們就可以組織反抗力量。為此,如果有一份報刊就極其有用。”
亨利哈哈笑了起來:“總之,您是一找到機會就準備重操舊業,去搞政治,是嗎?”他問道,“多棒的身體啊!”
“誰的身體棒?”納迪娜走進工作室問道。
“你父親,他對政治還沒有個夠,他還想重操舊業。”
“確實應該幹嘛。”納迪娜說。
她在唱片櫃前跪了下來,又開始折騰起唱片來。“對,”亨利心裏想,“迪布勒伊感到厭倦,為此他才蠢蠢欲動。”
“我從來沒有像放棄政治以後這段時間裏這麽幸福過。”亨利道,“我無論如何再也不幹了。”
“可這種消沉的狀況是可鄙的。”迪布勒伊說:“左派已經徹底四分五裂,共產黨被孤立。應該盡量想辦法重新組織起來。”
“您想重新組建革命解放聯合會?”亨利以懷疑的口吻問道。
“不,決不會!”迪布勒伊迴答道。他聳聳肩膀:“我沒有任何明確的想法。我隻是發現咱們目前處於一種尷尬的境地,希望能從中擺脫出來。”
出現了一陣沉默。亨利迴憶起類似的一個場麵:迪布勒伊逼著他,他極力自衛,心想很快就要離開巴黎,遠走高飛了。但是在那個時期,他還覺得自己負有責任。如今他已經確信自己無能為力,從而感到自己是絕對自由的,無論我答應還是不答應,並不關係到人類的命運,隻是關係到我自己的命運與人類的命運的聯接方式而已。迪布勒伊非要將這兩者混為一談,那是他自己的事情,反正我不加以混淆。不管怎麽說,這隻涉及到他,隻涉及到我,不關任何其他的事情。
“我可以放張唱片嗎?”納迪娜問道。
“當然可以。”迪布勒伊說。
亨利站起身子:“我要去工作了。”
“別忘了給那個人打電話。”迪布勒伊囑咐道。
亨利穿過客廳,抓起電話。對方的那個人仿佛得意忘形,同時又戰戰兢兢,人們似乎感覺到他從那頭收到了一份急電,必須不惜一切代價立即傳達給收件人。“我兄弟給我寫信說:誰也不會做什麽,可我肯定亨利·佩隆能做點事。”他口氣誇張地說道。亨利暗忖:“寫一篇文章看樣子是逃不脫了。”他約定巴杜洛第二天在巴黎見麵後,又迴到椴樹下坐了下來。他那麽迫不及待地要馬上去義大利,原因就在此。在這裏,仍然還有信啦、來訪啦、電話啦,他要處理的事情太多了。他把紙張在麵前擺好。唱機在放著弗朗克的四重奏,納迪娜正坐在窗扉大敞的窗沿上欣賞;蜜蜂圍著福祿考花叢嗡嗡作響;一輛牛車在路上經過,發出古老的聲響。“多麽安寧啊!”亨利暗暗在想。“為什麽非要逼他去過問在塔那那利佛發生的事情呢?地球上可怖的事情總是不斷,可誰也不會同時生活在地球的各個角落,終日掛記著異國他鄉發生的災難,卻又無法解救,這豈不是貪戀不舍的快樂1。我是在這兒生活,而這兒是安寧的。”他心裏想。他看了看納迪娜。她一副很不常見的沉思神態。平常,她很難集中精力去讀書,可聽起她喜愛的音樂來卻可以靜心地聽很久很久,每逢這種時刻,人們往往感到她心間仿佛降臨了一片酷似幸福的岑寂。“我必須讓她獲得幸福。”亨利暗暗發誓,“眼下這種惡性循環是應該可以打破的。”要讓某人幸福,這是具體實在的事情,如果您確實記掛在心,那要花去您不少精力。照顧納迪娜、撫育瑪利亞、寫書,這並不完全是他以前希冀的生活。從前,他以為幸福就是一種迴避世界的方式。但是,聽聽這音樂,看看這住家、這椴樹和這桌上的手稿,心裏暗想:“我是幸福的。”這可非同一般呀。
1天主教神學用語,指本應排斥而竟陷入其中的邪念。
亨利撰寫的有關馬達加斯加的文章於8月10日發表了。他在文章中傾注了自己的激情。非法處決主要證人、謀害律師、嚴刑拷打被告搞逼供。實際情況比他想像的還要可怖得多。這些事件不僅僅發生在塔那那利佛,而且在這兒,在法國,所有人也都是同謀。投票通過取消豁免權的議會是同謀,政府、最高法院和共和國總統是同謀,保持沉默的報刊是同謀,容忍這種沉默的千百萬公民也是同謀。“現在至少有幾千萬人知道了。”當他手中拿到這一期的《警覺》時,這樣自言自語道。可他又遺憾地想:“這沒有多大作用。”他對整個事件進行了詳盡的研究,始終掛在心上,是那麽仔細,那麽關切,到了整個事件與他個人休戚相關的程度。每天早上,他都在報上尋找那些報導案件情況的可憐巴巴的短訊,然後整個白天都用來思考。手頭那部短篇小說一時難以完稿。當他又坐在椴樹下寫作時,福祿考的馨香和村莊的喧譁再也沒有以前的那種感覺了。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