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好些朋友說我們不像兩口子,像倆同事。那什麽才像兩口子?他們又誰也說不出個標準答案。人本來就是多元化的,生活形態當然也應該多元化,就像畫畫調色一樣,兩個完全獨立的個體湊到了一塊兒誰也不知道會出現什麽樣的顏色來。
其實很多夫妻之所以吵架,我覺得歸根結底隻有一個理由——那就是對婚姻的要求太高。人啊,一旦對什麽有了要求,就不容易保持心態平衡了,老覺得你應該怎麽樣怎麽樣,達不到,心理上就接受不了,很容易就吵架了。
「你對婚姻的期望值高嗎?」我趁他喝茶的空插了一句。
他微微一愣,臉上露出個年長的人對年輕人特有的說不清是寬容還是嘲諷的笑容。
從我個人的角度看,我覺得不高。我隻想找一個能互相尊重、互相遷就、和我商量著過日子的人。
我和她是經同事介紹,也就是相親認識的。當時我們都屬於大齡青年。按照老一輩的觀點,我們無論從工作上還是生活上都到了該結婚的時候。加上這年頭,似乎人人都有做媒婆的嗜好,結果那時我們倆在見麵以前都算是閱人無數了。
相親很重要的一條就是雙方條件一定要相當,至少要相近,不然連見麵的機會都沒有。
她和我的家庭環境比較接近,她的父親是醫生,母親是機關幹部,我的父母都在本市的一個科研所搞研究工作;她在三兄妹裏是最小的,我上麵一個姐姐下麵一個弟弟,排在中間;工作呢,我和她都是公務員。第一次見麵,我們對對方都比較滿意,至少是對對方的所謂各方麵的「條件」比較滿意。這也算「一見鍾情」的一種吧,嗬嗬。
除開她的家庭、工作之外,她長得也蠻好的。白皮膚,杏核眼,是很耐看的類型。當然,我們並不是僅僅為了這些而結婚,我們會結婚的決定性因素是我們倆婚姻價值觀的一致。
她和我一樣,結婚的主要目的是好好過日子,也許是我們對感情要求都比較淡薄吧,誰也沒想過要愛得死去活來的,隻想安安生生平平順順地過日子,就像有個成語說的「相敬如賓」,因此大家很容易達成共識。例如各自負責的支出,家務的分攤,還有對待老人的贍養,朋友的接待等等,這些問題我們在婚前就協議好如何處理了。
結婚以後,我們過得相當不錯。就像我們說好的那樣,每次都把矛盾及時化解在了萌芽階段。家嗎,就是個休養生息的地方。
我們起初並不打算帶小孩,也做了種種防護措施。可兩邊的父母是一直盼著再添個孫子。老人家嗎,思想傳統,總覺得沒孩子就不像個家。對我們不打算要孩子雖然沒明確表示出不滿,可每次見麵總免不了旁敲側擊。不是說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可愛,就是說三角形是最穩定的,同理可證,一個家也是一樣的。
可惜我們百密一疏,孩子還是有了。
發現有了孩子之後,我們也有過拿掉的念頭。要知道,帶孩子是個很嚴肅的事,孩子一旦出生,就要對他負責,就要投入時間精力去照顧,他又不是個寵物,養養沒興趣或是照顧不過來可以扔了送人的。後來被雙方的父母知道了,幾位老人家堅決不同意我們拿掉。考慮商量了足足有一個多月,我們最後還是決定把孩子生下來。怎麽說也是自己的骨肉,一條命啊,到底還是捨不得。
孩子是在春天出生的,7斤多重的一個大胖小子,一點兒不像別的小孩,生下來一臉皺紋,像個小老頭。他臉上胖乎乎肉嘟嘟的,張著個沒牙的小嘴,哭得中氣十足,可愛得不得了。那小手和小腳丫看著又小又軟,可真是有勁兒,讓人一抓住就不想放手,忍不住要親上一親,啃上兩口。
不怕你笑話,在產房外頭我一抱住這個小東西,眼淚就下來了,心裏真的覺得為了他什麽我都能去幹,哪怕有一天要用我的命去換他的命,我也毫無怨言。那時候我真是這麽想的。
在孩子出世之前,我們也做了不少心理準備,看了大量關於育兒方麵的書。可孩子真生下來了,才發現帶孩子這種事根本不可能做到什麽有備而來、臨陣不亂的。孩子真要有點咳嗽發熱、肚子疼不肯吃飯之類,我腦子裏就是一片空白。平時記得挺熟的育兒大全那會兒一點影子都找不著了,簡直是兵荒馬亂,一塌糊塗。
所以在孩子3歲之前,我和她都忙著學怎麽伺候孩子,學孩子吃什麽才營養,穿什麽才不傷皮膚,學家庭急救,陪著孩子學走路,學說話,陪著孩子玩,照著育兒大全對孩子進行早期智力開發。工作以外的時間精力,我們基本都用在孩子身上了。確實是很累,可也累得開心。那時候,我完全沒想過我們之間可能存在沒法協商解決的事。要是有人告訴我有一天我和她會吵架,我肯定會當那個人神經不正常。開玩笑,我們連孩子吃哪種營養米粉,生病看中醫還是西醫都能有商有量,還有什麽事是不能商量的?
現在迴想起來,其實當時有好些地方已經顯示出我和她在某些觀念上存在著根本上的差異,隻是都因為太小而被忽略了。
不知道你有沒有聽過這種說法,先學說話後學走路的小孩,要比先學走路後學說話的小孩要聰明。這種說法打什麽時候開始流傳、源頭在哪裏誰也說不清,我不覺得這種道聽途說的傳言有什麽可信性,她卻很有點兒當真。我們孩子8個月就開始學走路,真正說出大家能聽明白的詞彙是在9個月,可要有人問我們孩子是先說話還是先走路,她肯定是告訴人家「先說話」。
</br>
其實很多夫妻之所以吵架,我覺得歸根結底隻有一個理由——那就是對婚姻的要求太高。人啊,一旦對什麽有了要求,就不容易保持心態平衡了,老覺得你應該怎麽樣怎麽樣,達不到,心理上就接受不了,很容易就吵架了。
「你對婚姻的期望值高嗎?」我趁他喝茶的空插了一句。
他微微一愣,臉上露出個年長的人對年輕人特有的說不清是寬容還是嘲諷的笑容。
從我個人的角度看,我覺得不高。我隻想找一個能互相尊重、互相遷就、和我商量著過日子的人。
我和她是經同事介紹,也就是相親認識的。當時我們都屬於大齡青年。按照老一輩的觀點,我們無論從工作上還是生活上都到了該結婚的時候。加上這年頭,似乎人人都有做媒婆的嗜好,結果那時我們倆在見麵以前都算是閱人無數了。
相親很重要的一條就是雙方條件一定要相當,至少要相近,不然連見麵的機會都沒有。
她和我的家庭環境比較接近,她的父親是醫生,母親是機關幹部,我的父母都在本市的一個科研所搞研究工作;她在三兄妹裏是最小的,我上麵一個姐姐下麵一個弟弟,排在中間;工作呢,我和她都是公務員。第一次見麵,我們對對方都比較滿意,至少是對對方的所謂各方麵的「條件」比較滿意。這也算「一見鍾情」的一種吧,嗬嗬。
除開她的家庭、工作之外,她長得也蠻好的。白皮膚,杏核眼,是很耐看的類型。當然,我們並不是僅僅為了這些而結婚,我們會結婚的決定性因素是我們倆婚姻價值觀的一致。
她和我一樣,結婚的主要目的是好好過日子,也許是我們對感情要求都比較淡薄吧,誰也沒想過要愛得死去活來的,隻想安安生生平平順順地過日子,就像有個成語說的「相敬如賓」,因此大家很容易達成共識。例如各自負責的支出,家務的分攤,還有對待老人的贍養,朋友的接待等等,這些問題我們在婚前就協議好如何處理了。
結婚以後,我們過得相當不錯。就像我們說好的那樣,每次都把矛盾及時化解在了萌芽階段。家嗎,就是個休養生息的地方。
我們起初並不打算帶小孩,也做了種種防護措施。可兩邊的父母是一直盼著再添個孫子。老人家嗎,思想傳統,總覺得沒孩子就不像個家。對我們不打算要孩子雖然沒明確表示出不滿,可每次見麵總免不了旁敲側擊。不是說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可愛,就是說三角形是最穩定的,同理可證,一個家也是一樣的。
可惜我們百密一疏,孩子還是有了。
發現有了孩子之後,我們也有過拿掉的念頭。要知道,帶孩子是個很嚴肅的事,孩子一旦出生,就要對他負責,就要投入時間精力去照顧,他又不是個寵物,養養沒興趣或是照顧不過來可以扔了送人的。後來被雙方的父母知道了,幾位老人家堅決不同意我們拿掉。考慮商量了足足有一個多月,我們最後還是決定把孩子生下來。怎麽說也是自己的骨肉,一條命啊,到底還是捨不得。
孩子是在春天出生的,7斤多重的一個大胖小子,一點兒不像別的小孩,生下來一臉皺紋,像個小老頭。他臉上胖乎乎肉嘟嘟的,張著個沒牙的小嘴,哭得中氣十足,可愛得不得了。那小手和小腳丫看著又小又軟,可真是有勁兒,讓人一抓住就不想放手,忍不住要親上一親,啃上兩口。
不怕你笑話,在產房外頭我一抱住這個小東西,眼淚就下來了,心裏真的覺得為了他什麽我都能去幹,哪怕有一天要用我的命去換他的命,我也毫無怨言。那時候我真是這麽想的。
在孩子出世之前,我們也做了不少心理準備,看了大量關於育兒方麵的書。可孩子真生下來了,才發現帶孩子這種事根本不可能做到什麽有備而來、臨陣不亂的。孩子真要有點咳嗽發熱、肚子疼不肯吃飯之類,我腦子裏就是一片空白。平時記得挺熟的育兒大全那會兒一點影子都找不著了,簡直是兵荒馬亂,一塌糊塗。
所以在孩子3歲之前,我和她都忙著學怎麽伺候孩子,學孩子吃什麽才營養,穿什麽才不傷皮膚,學家庭急救,陪著孩子學走路,學說話,陪著孩子玩,照著育兒大全對孩子進行早期智力開發。工作以外的時間精力,我們基本都用在孩子身上了。確實是很累,可也累得開心。那時候,我完全沒想過我們之間可能存在沒法協商解決的事。要是有人告訴我有一天我和她會吵架,我肯定會當那個人神經不正常。開玩笑,我們連孩子吃哪種營養米粉,生病看中醫還是西醫都能有商有量,還有什麽事是不能商量的?
現在迴想起來,其實當時有好些地方已經顯示出我和她在某些觀念上存在著根本上的差異,隻是都因為太小而被忽略了。
不知道你有沒有聽過這種說法,先學說話後學走路的小孩,要比先學走路後學說話的小孩要聰明。這種說法打什麽時候開始流傳、源頭在哪裏誰也說不清,我不覺得這種道聽途說的傳言有什麽可信性,她卻很有點兒當真。我們孩子8個月就開始學走路,真正說出大家能聽明白的詞彙是在9個月,可要有人問我們孩子是先說話還是先走路,她肯定是告訴人家「先說話」。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