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頁
帝國雄關:1644年風雲局勢中的山海關 作者:劉劍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一切卻與山海關無關了。山海關已經見證了太多的曆史,也見到了太多的人死去,在曆史的長河裏,他們是一個個的沙礫,有些沙礫已經沒入湖底,有些還在岸上閃著耀眼的光輝,但這與山海關無關了,人們隻在幹隆的詩中記起它。在幹隆的詩中,有被平反的袁崇煥、熊廷弼、多爾袞,同樣也有沉睡的山海關。
山海關這一睡,就是二百多年。
二百多年後,曆史走到一九三三年的一月一日,一聲槍響突然嚇醒了山海關的夢。榆關抗戰暴發了,這是影響深遠的長城抗戰的第一槍,打槍的人名叫何柱國,是東北軍將領張學良手下的一名旅長。由此,長城抗戰開始了。這是一場民族間的戰爭,但這又不單單是一場民族間的戰爭,這還是一場人類的理性、公道與正義,與邪惡、強權和野蠻而鬥爭的戰爭。
山海關重新被捲入戰火,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荼毒,與二百多年前相比,這次的武器殺傷力要大得太多,還沒有在沉睡中明白過來,槍炮就已經摧毀了山海關的城牆,擊倒了存在百年的房屋,子彈將堅不可摧的城牆射出了密密麻麻的彈孔,保持了二百多年的長城,這一次,又在日本人的手裏,被蹂躪得一塌糊塗。
曆史很相似,但曆史卻總因為其微小的不同,而充滿了魅力。由榆關抗戰開始,戰火蔓延到了很多地方,從東北到華北,再到西北到河南。在日本侵略者的鐵蹄下,更多的吳三桂似的人物跑了出來,曆史變得簡單了,人們用不著再做那些改朝換代的夢想,人們開始相信,這世上根本就沒有什麽天然屏障,也不能靠什麽明主良君,隻有一個事情是正確的,靠自己,自己的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這世上沒有鋼鐵長城,沒有良將鐵騎,隻有精神和信仰,才是最大的力量!
中國開始打起了曆史上從來沒有過的人民戰爭。沒有文臣武將、指揮倜儻、英明君主、謀略大局,沒有什麽詭譎形勢,一線生機,此時是全民皆兵,空前團結。在這種氣氛中,經過了長達八年的風雨飄搖、血色浪漫,殘破的山海關一度被兇殘的日本人占領,但是隨著中國人民八年抗戰的勝利,它也昂首進入理性的現代社會。
這場戰爭使人們更加理性地看待曆史,並誕生了一篇在中國文論史上極為重要的作品——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這一年,在曆史上同樣是甲申年,距明亡已經三百年整了。六十一甲子,彈指一揮間,這篇文章把當年山海關事件中的風雨變故再次展現,其本身賦予的時代意義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作為第一部深刻剖析一六四四年曆史的鑒誡之作,一篇解讀曆史的史論,它吸引著後來的領導人從中吸引血的教訓與經驗,也得到了史學界、文學界的高度的評價。
柳亞子曾經以詩歌的形式高度評價了郭沫若的這篇文章:
〖陳跡煤山三百年,高文我佩鼎堂賢。
吠堯桀犬渾多事,喘月吳牛苦問天。
由檢師心終覆國,自成失計遂捐燕。
昌言張李如能拜,破虜恢遼指顧間。〗
在郭沫若的筆下,甲申的曆史在鮮活生動的同時,又有了深刻的內涵。這個內涵,在很多年以後,在人們不斷解讀下,不斷地對後來人產生著新的啟迪。
後記
我父親是山海關人,他畢業於山海關一所很古老的中學——山海關一中,這裏原來叫山海關中學,是二三十年代中國曆史上一個有名的人物——山東督軍田中玉出資修建的。
田中玉的公館現還在山海關城裏,但已經破敗。公館和山海關的一所學校現在都在一個院裏,我在擔任大學講師的那幾年裏,曾經利用晚上的業餘時間去那所學校講過課。我的教室就在田公館前麵,每天講完課後都會很晚,當來到公館旁的公廁方便時,夜風吹過,一片漆黑中,公館的玻璃有時會響,令人有不寒而慄的感覺。
山海關不是我的家鄉,但是我的父輩幾乎都在這裏成長。我後來有了很多教育界的朋友,其中一個就在山海關一中上學,我經常去那裏找他,發現這真是一個很雄偉的學校,因為它的外牆就是山海關的長城。而由學校的操場往上看,山海關鎮東樓看得非常清楚,傍晚時分,晚霞滿天時,鎮東樓佇立在草色煙光裏,偶爾有白雲間或的飄過,那種曆史的滄桑味很到位!
屠格涅夫說過:“故鄉就是不斷召喚我迴家的聲音。”但是很多年以來,父親很少和我提起過山海關的舊事,我所有的山海關的記憶,大都是從書本上看到的。對於很多老山海關人來說,他們不大願意提起這些舊事,我有時想,是不是因為這些舊事太沉重,太殘酷,有太多令人不高興的人和事?
但事實遠非如此,當真正接觸到山海關的故事時你會發現,這個城市的曆史與故事,遠遠勝過那些編出來的影視作品,而其中涉及到的人物、情感及時代特色,更有鮮明的中國特色。
所以我開始有了動筆的念頭。很可笑,我的念頭來自於從父親身上揣摸出來的故鄉情結,這不是我的故鄉,但是,我把他當成了我的故鄉。當我動筆的時候,我不斷地聽到了有人召喚我迴家的聲音。
古往今來,以一座城鎮記載曆史,山海關是其中的佼佼者,這是一座苦難重重的城鎮,經曆了數不盡的刀劈斧鑿,血光之災,如今終於能夠睡個好覺。人們對他的興趣從未減少,從明末一六四四年開始,中國就有很多曆史學家、文人墨客把觸角伸向了山海關,這是一座在中國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關城,同樣的,當年的風雲際會在封建王朝的興衰史上,亦具典型的意義。
</br>
山海關這一睡,就是二百多年。
二百多年後,曆史走到一九三三年的一月一日,一聲槍響突然嚇醒了山海關的夢。榆關抗戰暴發了,這是影響深遠的長城抗戰的第一槍,打槍的人名叫何柱國,是東北軍將領張學良手下的一名旅長。由此,長城抗戰開始了。這是一場民族間的戰爭,但這又不單單是一場民族間的戰爭,這還是一場人類的理性、公道與正義,與邪惡、強權和野蠻而鬥爭的戰爭。
山海關重新被捲入戰火,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荼毒,與二百多年前相比,這次的武器殺傷力要大得太多,還沒有在沉睡中明白過來,槍炮就已經摧毀了山海關的城牆,擊倒了存在百年的房屋,子彈將堅不可摧的城牆射出了密密麻麻的彈孔,保持了二百多年的長城,這一次,又在日本人的手裏,被蹂躪得一塌糊塗。
曆史很相似,但曆史卻總因為其微小的不同,而充滿了魅力。由榆關抗戰開始,戰火蔓延到了很多地方,從東北到華北,再到西北到河南。在日本侵略者的鐵蹄下,更多的吳三桂似的人物跑了出來,曆史變得簡單了,人們用不著再做那些改朝換代的夢想,人們開始相信,這世上根本就沒有什麽天然屏障,也不能靠什麽明主良君,隻有一個事情是正確的,靠自己,自己的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這世上沒有鋼鐵長城,沒有良將鐵騎,隻有精神和信仰,才是最大的力量!
中國開始打起了曆史上從來沒有過的人民戰爭。沒有文臣武將、指揮倜儻、英明君主、謀略大局,沒有什麽詭譎形勢,一線生機,此時是全民皆兵,空前團結。在這種氣氛中,經過了長達八年的風雨飄搖、血色浪漫,殘破的山海關一度被兇殘的日本人占領,但是隨著中國人民八年抗戰的勝利,它也昂首進入理性的現代社會。
這場戰爭使人們更加理性地看待曆史,並誕生了一篇在中國文論史上極為重要的作品——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這一年,在曆史上同樣是甲申年,距明亡已經三百年整了。六十一甲子,彈指一揮間,這篇文章把當年山海關事件中的風雨變故再次展現,其本身賦予的時代意義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作為第一部深刻剖析一六四四年曆史的鑒誡之作,一篇解讀曆史的史論,它吸引著後來的領導人從中吸引血的教訓與經驗,也得到了史學界、文學界的高度的評價。
柳亞子曾經以詩歌的形式高度評價了郭沫若的這篇文章:
〖陳跡煤山三百年,高文我佩鼎堂賢。
吠堯桀犬渾多事,喘月吳牛苦問天。
由檢師心終覆國,自成失計遂捐燕。
昌言張李如能拜,破虜恢遼指顧間。〗
在郭沫若的筆下,甲申的曆史在鮮活生動的同時,又有了深刻的內涵。這個內涵,在很多年以後,在人們不斷解讀下,不斷地對後來人產生著新的啟迪。
後記
我父親是山海關人,他畢業於山海關一所很古老的中學——山海關一中,這裏原來叫山海關中學,是二三十年代中國曆史上一個有名的人物——山東督軍田中玉出資修建的。
田中玉的公館現還在山海關城裏,但已經破敗。公館和山海關的一所學校現在都在一個院裏,我在擔任大學講師的那幾年裏,曾經利用晚上的業餘時間去那所學校講過課。我的教室就在田公館前麵,每天講完課後都會很晚,當來到公館旁的公廁方便時,夜風吹過,一片漆黑中,公館的玻璃有時會響,令人有不寒而慄的感覺。
山海關不是我的家鄉,但是我的父輩幾乎都在這裏成長。我後來有了很多教育界的朋友,其中一個就在山海關一中上學,我經常去那裏找他,發現這真是一個很雄偉的學校,因為它的外牆就是山海關的長城。而由學校的操場往上看,山海關鎮東樓看得非常清楚,傍晚時分,晚霞滿天時,鎮東樓佇立在草色煙光裏,偶爾有白雲間或的飄過,那種曆史的滄桑味很到位!
屠格涅夫說過:“故鄉就是不斷召喚我迴家的聲音。”但是很多年以來,父親很少和我提起過山海關的舊事,我所有的山海關的記憶,大都是從書本上看到的。對於很多老山海關人來說,他們不大願意提起這些舊事,我有時想,是不是因為這些舊事太沉重,太殘酷,有太多令人不高興的人和事?
但事實遠非如此,當真正接觸到山海關的故事時你會發現,這個城市的曆史與故事,遠遠勝過那些編出來的影視作品,而其中涉及到的人物、情感及時代特色,更有鮮明的中國特色。
所以我開始有了動筆的念頭。很可笑,我的念頭來自於從父親身上揣摸出來的故鄉情結,這不是我的故鄉,但是,我把他當成了我的故鄉。當我動筆的時候,我不斷地聽到了有人召喚我迴家的聲音。
古往今來,以一座城鎮記載曆史,山海關是其中的佼佼者,這是一座苦難重重的城鎮,經曆了數不盡的刀劈斧鑿,血光之災,如今終於能夠睡個好覺。人們對他的興趣從未減少,從明末一六四四年開始,中國就有很多曆史學家、文人墨客把觸角伸向了山海關,這是一座在中國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關城,同樣的,當年的風雲際會在封建王朝的興衰史上,亦具典型的意義。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