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頁
帝國雄關:1644年風雲局勢中的山海關 作者:劉劍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李自成對此的反應是,條件可以接受,但必須保證他不受阻礙的迴到京師。吳三桂也接受這個條件。
這是李自成與吳三桂之間最後的一次談判,曆史如果寫到這裏,會是一個完美的結局,但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在吳三桂的身後,還有英明的多爾袞。多爾袞看出了吳三桂的真實意圖,擁太子在手,就等於抓住了一張非常強硬的政治王牌。和其兄皇太極一樣,多爾袞也熟讀《三國》,此時的局麵,與《三國演義》如此相似,吳三桂想打的是曹操的那張牌,“挾天子以令諸侯”,利用自己的力量,消滅強大的敵人,得到天下人的信任,再得到那張最硬的政治王牌,從此擁天下之威望,享一方之權勢,此人居心之野,不可忽視。
這個時候,多爾袞不無嘲諷的想到,打著為父報仇的旗號對抗李自成的吳三桂,在這個時候為什麽反而不再把父親、愛人的生命放到了第一位,而一心想要迎迴朱家太子?他是真的忠於明室,還是仍在為自己打算?世人看不明白,我難道看不清楚?可惜的是,我多爾袞並非李自成,也不是目光短淺的明室大臣,這個局現在是由我控製,我才能決定誰出哪一張牌!
多爾袞在這個時候是真正的出牌人,李自成不是,他已經成了別人手中的牌。交出太子,趕快迴到北京是他最想完成的事情,於是他派出了原明朝降官張若麒——這位從鬆山之戰之後一直命運不濟的前監軍大人作為特使,交出了太子。吳三桂顧忌到父親還在他手中,停止追擊,率師返迴山海關。隻一夜間,似乎天下又重新風平浪靜了。
吳三桂開始做起了一個美夢:如今太子在手,接下來的事情是借多爾袞兵力攻下北京,或者擁立太子於南京,再救出父親和情人,然後,他就是護國的功臣,真正的掌權者,如多爾袞一樣,他也是明朝殘餘帝國的攝政王。他會成帝國的英雄,也會成為帝國最有權勢的人。
這個預想如果不出意外,完全可能,因為在這個時候,吳三桂出賣山海關還不是人們眼中有失道德水準的事情,此刻擁太子迴師的唿聲已經日漸高漲,沒人把吳三桂看成“漢奸”,沒有人認為他在引清兵入關這事上是一個背叛的行為。明室的殘餘力量聽到李自成被打敗的消息後喜極而泣,各種消息不脛而走,吳三桂要複國了,吳三桂要複國了!這是人們最強烈的願望。
多爾袞與吳三桂一道迴到了山海關,在城外五裏,他命令清軍駐紮,他沒有進城,是聽了洪承疇的意見,因為多年來的掙戰,中原百姓對清軍非常恐懼,如今形勢雖已不同,但仍保不住會出現摩擦,所以駐師城外,以免擾民。
多爾袞此舉當然還有更深的原因,軍隊在這裏小憩片刻,馬上還要出發,李自成是勁敵,怎能給他喘息之機?
這個時候,同樣要做的重要事情是穩住吳三桂。石河一戰,清軍截獲無數戰利品,多爾袞全部拿出,犒勞軍士。此戰居功,吳三桂最高,因此獲得的獎勵也最大,多爾袞以順治帝的名義,封他為平西王,賞賜玉帶、蟒袍、貂裘、鞍馬、玲瓏、撒帶、弓矢等物;接著馬上又令三桂以下各將領及山海關城內軍民盡皆剃發,從此成為清朝的順民。(《清世祖實錄》)
吳三桂沒想到自己獲得了這麽高的職務,這個職務比崇禎給他的還要高,遠遠超乎他的想像。自後金建國,直到改國號大清再到入關,漢官被封為王爵的,隻有四人,即恭順王孔有德(後改封為定南王),懷順王耿仲明(後改封為靖南王)、智順王尚可喜(後改封為平南王),加上新封的平西王吳三桂,共為四王。順治十四年十二月,原張獻忠部將孫可望降清,被封為“義王”,是為漢人第五王。(《清世祖實錄》)這些王中,以吳三桂的地位最高。
吳三桂之被封王,是自皇太極開始滿清統治者在用人策略上傾向漢化的集中體現。明朝自建天下始,為防權力旁落,對文武群臣始終以壓製手段為主,不管功勞多大,從不給非朱姓子弟封王,但皇太極卻敢於這麽做,多爾袞同樣也如實的貫徹了這一主張,吳三桂以獻關之功獲此殊榮,對漢姓官吏震動極大,一時間,投降成了一條“明路”。
多爾袞在此時給吳三桂以高官位,當然還不隻是籠絡人心這麽簡單,他接下來的命令是令吳三桂帶軍作為先頭部隊,繼續圍追李自成,直至攻下北京。
這個時候,吳三桂開始知道,局勢並非自己想的那麽美好,多爾袞要的不是河北土地,劃疆而治,他要的是整個中國,但是這個時候,他已經沒有選擇了。他是清朝的王公,從此後,他的主子隻有一個,是清人。他已經不能再由自己來決定命運了。
四月二十三日,多爾袞下出了命令,第二輪戰役開始,所有清軍全部出發,乘勝追擊,直取北京。為立軍威,多爾袞先斬了因去勸說吳三桂投降而的被捕獲的王則堯——李自成的兵部尚書。然後給吳三桂馬步兵一萬,作為先鋒,追擊農民軍。於是,帶著極為複雜的心情,吳三桂的軍隊又開拔了,這一次是他失信於李自成,他是來解決李自成的,但對他來講,無疑同樣麵臨著滅頂之災。
出征之前,多爾袞再次會晤範文程、洪承疇兩位漢人文臣。他們提出兩條中肯意見:一、徹底打垮李自成,決不能姑息,否則以他們的流民本質,百死不僵,如星星之火,很可能會死灰複燃,不能犯崇禎曾經犯過的錯誤了;二、嚴明軍紀,無論攻下何關何城,均要以安定為中心,不可再做燒殺搶掠之事。
</br>
這是李自成與吳三桂之間最後的一次談判,曆史如果寫到這裏,會是一個完美的結局,但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在吳三桂的身後,還有英明的多爾袞。多爾袞看出了吳三桂的真實意圖,擁太子在手,就等於抓住了一張非常強硬的政治王牌。和其兄皇太極一樣,多爾袞也熟讀《三國》,此時的局麵,與《三國演義》如此相似,吳三桂想打的是曹操的那張牌,“挾天子以令諸侯”,利用自己的力量,消滅強大的敵人,得到天下人的信任,再得到那張最硬的政治王牌,從此擁天下之威望,享一方之權勢,此人居心之野,不可忽視。
這個時候,多爾袞不無嘲諷的想到,打著為父報仇的旗號對抗李自成的吳三桂,在這個時候為什麽反而不再把父親、愛人的生命放到了第一位,而一心想要迎迴朱家太子?他是真的忠於明室,還是仍在為自己打算?世人看不明白,我難道看不清楚?可惜的是,我多爾袞並非李自成,也不是目光短淺的明室大臣,這個局現在是由我控製,我才能決定誰出哪一張牌!
多爾袞在這個時候是真正的出牌人,李自成不是,他已經成了別人手中的牌。交出太子,趕快迴到北京是他最想完成的事情,於是他派出了原明朝降官張若麒——這位從鬆山之戰之後一直命運不濟的前監軍大人作為特使,交出了太子。吳三桂顧忌到父親還在他手中,停止追擊,率師返迴山海關。隻一夜間,似乎天下又重新風平浪靜了。
吳三桂開始做起了一個美夢:如今太子在手,接下來的事情是借多爾袞兵力攻下北京,或者擁立太子於南京,再救出父親和情人,然後,他就是護國的功臣,真正的掌權者,如多爾袞一樣,他也是明朝殘餘帝國的攝政王。他會成帝國的英雄,也會成為帝國最有權勢的人。
這個預想如果不出意外,完全可能,因為在這個時候,吳三桂出賣山海關還不是人們眼中有失道德水準的事情,此刻擁太子迴師的唿聲已經日漸高漲,沒人把吳三桂看成“漢奸”,沒有人認為他在引清兵入關這事上是一個背叛的行為。明室的殘餘力量聽到李自成被打敗的消息後喜極而泣,各種消息不脛而走,吳三桂要複國了,吳三桂要複國了!這是人們最強烈的願望。
多爾袞與吳三桂一道迴到了山海關,在城外五裏,他命令清軍駐紮,他沒有進城,是聽了洪承疇的意見,因為多年來的掙戰,中原百姓對清軍非常恐懼,如今形勢雖已不同,但仍保不住會出現摩擦,所以駐師城外,以免擾民。
多爾袞此舉當然還有更深的原因,軍隊在這裏小憩片刻,馬上還要出發,李自成是勁敵,怎能給他喘息之機?
這個時候,同樣要做的重要事情是穩住吳三桂。石河一戰,清軍截獲無數戰利品,多爾袞全部拿出,犒勞軍士。此戰居功,吳三桂最高,因此獲得的獎勵也最大,多爾袞以順治帝的名義,封他為平西王,賞賜玉帶、蟒袍、貂裘、鞍馬、玲瓏、撒帶、弓矢等物;接著馬上又令三桂以下各將領及山海關城內軍民盡皆剃發,從此成為清朝的順民。(《清世祖實錄》)
吳三桂沒想到自己獲得了這麽高的職務,這個職務比崇禎給他的還要高,遠遠超乎他的想像。自後金建國,直到改國號大清再到入關,漢官被封為王爵的,隻有四人,即恭順王孔有德(後改封為定南王),懷順王耿仲明(後改封為靖南王)、智順王尚可喜(後改封為平南王),加上新封的平西王吳三桂,共為四王。順治十四年十二月,原張獻忠部將孫可望降清,被封為“義王”,是為漢人第五王。(《清世祖實錄》)這些王中,以吳三桂的地位最高。
吳三桂之被封王,是自皇太極開始滿清統治者在用人策略上傾向漢化的集中體現。明朝自建天下始,為防權力旁落,對文武群臣始終以壓製手段為主,不管功勞多大,從不給非朱姓子弟封王,但皇太極卻敢於這麽做,多爾袞同樣也如實的貫徹了這一主張,吳三桂以獻關之功獲此殊榮,對漢姓官吏震動極大,一時間,投降成了一條“明路”。
多爾袞在此時給吳三桂以高官位,當然還不隻是籠絡人心這麽簡單,他接下來的命令是令吳三桂帶軍作為先頭部隊,繼續圍追李自成,直至攻下北京。
這個時候,吳三桂開始知道,局勢並非自己想的那麽美好,多爾袞要的不是河北土地,劃疆而治,他要的是整個中國,但是這個時候,他已經沒有選擇了。他是清朝的王公,從此後,他的主子隻有一個,是清人。他已經不能再由自己來決定命運了。
四月二十三日,多爾袞下出了命令,第二輪戰役開始,所有清軍全部出發,乘勝追擊,直取北京。為立軍威,多爾袞先斬了因去勸說吳三桂投降而的被捕獲的王則堯——李自成的兵部尚書。然後給吳三桂馬步兵一萬,作為先鋒,追擊農民軍。於是,帶著極為複雜的心情,吳三桂的軍隊又開拔了,這一次是他失信於李自成,他是來解決李自成的,但對他來講,無疑同樣麵臨著滅頂之災。
出征之前,多爾袞再次會晤範文程、洪承疇兩位漢人文臣。他們提出兩條中肯意見:一、徹底打垮李自成,決不能姑息,否則以他們的流民本質,百死不僵,如星星之火,很可能會死灰複燃,不能犯崇禎曾經犯過的錯誤了;二、嚴明軍紀,無論攻下何關何城,均要以安定為中心,不可再做燒殺搶掠之事。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