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頁
帝國雄關:1644年風雲局勢中的山海關 作者:劉劍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李自成出身農民,對做官者有種天生的厭煩,故而他不恨昏君,隻怪群臣,這種情緒從入城起,就一直伴隨著他。他手下將領,受這種情緒影響,也個個將這些前朝舊臣視為草芥。新政權建立,人手奇缺,牛金星提出要從舊朝中選拔部分官員任用,此令一出,明朝舊官們紛紛改換成義軍的裝束,著青衣小帽,匆匆趕往傳統極門,等待麵試。由早晨到日落西山,因為來的人太多,竟然不能結束。這些來麵試的人饑渴疲憊,更要忍受種種人格上的侮辱,士兵對他們大聲斥罵,甚至飽以拳腳,昔日的達官貴人,今日待遇如同囚徒。
等待麵試的人中,大都表現的極沒骨氣,甚至委瑣卑劣,比如考功司郎中劉廷諫朝見牛金星時,牛說:“你這麽老,鬍鬚都白了。”劉說:“我還沒老,大師如果用我,鬍鬚就會變黑的。”魏藻德被關在劉宗敏處,每日哭嚎,還對看守說:“如願用我,隨便什麽官都行,何必拘著我。”
與這些人相比,更有表現得無恥的,就是那些爭著勸李自成“登基”的人,我們姑且把這些稱為“勸進”黨。從二十三日開始,“勸進”黨們就開始活動,向李自成勸進,要他早日當皇帝,這些人中主要以前內閣大學士陳演,原複社名士周鍾、龔鼎孳為首。
這些勸進黨中不乏在當時名人。其中最有名的人物,就是秦淮八艷之一的顧橫波的老公、當年複社四公子之一的龔鼎孳。他以才學及人品冠絕當世,但這時也急忙著去新政權裏討官做,並打出了顧橫波的牌:“我本來想死,是小妾不讓啊!”其實顧橫波有骨氣的很,這純屬託辭。
此外還有當年被魏忠賢害死的東林六君子魏大中的兒子魏學濂,李自成一進京時做出逃往南方的姿態,後來又“夜觀天象”,得出“一統定矣”的結論,於是順理成章的留下來,要為大順王朝出力。魏學濂本是忠臣之後,但此時的作為,卻與勢利小人無異;另一個比較過分的人是文名極盛的複社另一位名士周鍾,當時住在一位士紳家中,本來約好一起為國殉死,但是經不住魏學濂等人的勸解,也要入朝,這位要一同殉死的朋友拉住他不走,他將袖子割斷走了,後來也是這位周鍾,在崇禎的葬禮前經過時,連瞅都沒瞅一眼,崇禎對他,其實不薄。此人翻臉之快,讓人寒心。
最可笑的是,勸進黨中竟然還有成國公朱純臣,周皇後之父周奎,這些人都是皇親國戚,如今國破,不思如何進取複國,竟然勸仇人當皇帝,其人品卑劣,已到極至。
李自成對這些人從心眼裏蔑視,這固然是他草根本性使然,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李自成也是信奉正統的人。對崇禎,他多少還心存畏懼,對自己“弒君”的行為在內心中也有些惴惴不安。這也怪不得他,他最初沒有當皇帝的野心,等到碰上了李岩、牛金星、宋獻策這些人,才開始樹立起“登基”的遠大理想,卻沒想到這麽快就成功了。他的心理上還沒有適應,也正因此,他把頗有些惴惴的情緒轉化成了對明朝群臣的憎惡,以至於前明大臣經過麵試後,二千多人隻有九十二人入選,其他人全被關在了劉宗敏那裏。
李自成入京之後,在經過一番考核選拔後,氣象有所更新。在明朝原有六部分權的基礎上,實行了大順的官製,也開了科舉考試,招讀書人入朝為官,對前明官員中政績突出為官清白者,重新任用,比如複社四公子之一侯方域的父親原兵部尚書侯洵,就被從監獄中請了出來,接著當尚書了。李自成分封諸將,論功勞權將軍劉宗敏最大,於是文武百官統一由他節製。這個決定非常不妥,在以後有所反映。不過當時,這些措施還是起到了穩定人心的作用的。
但在這表麵煥然一新的局麵裏,崇禎那些沒有解決的問題依然存在,並依然深化著。李自成在喜悅的情緒稍加降溫後,就發現了一件事:崇禎曾經背負的那些債務,不知不覺間又轉到了他的頭上。遠的是關外滿清勢力問題,近的則是崇禎一生也沒有解決了的財政問題。李自成是過來人,但是這些年來,他想的隻是如何擴張勢力,其實從來沒有認真考慮過這個問題。
就如同有了萬曆和天啟,崇禎不能對明朝的滅亡負全部責任一樣,我們同樣也不能要求李自成能夠看清這些崇禎一生都看不懂的問題。因為李自成不是張居正,更不是朱元璋,他是一個意誌堅強的強人,但不是深謀遠慮的政治家。不懂民事生產。其實在李自成作戰的期間,有過很多非常好的機會,比如他占據襄陽,陝西,河南之時,這些根據地來之不易,如果換了朱元璋和曹操這樣的君主,一定是先恢複生產,屯田耕種,恢複經濟,養精蓄銳,以充實立國之根本。這個道理英明的君主全都明白。可是李自成卻對此一無所知,他除了忙於建立政府,忙於擴充軍隊外,基本上在這方麵毫無建樹,他的軍隊挺進速度極快,作戰能力極強,但攻城掠地的主要目的仍是以掠奪為主,沒有穩定生產、穩定民心、建立軍事根據地的概念。孫傳庭對李自成的這一點看的就很準,他曾斷言,李自成手中無地可用,無糧可供,用不了半年,軍中必鬧饑荒,一擊必勝。可惜的是,孫傳庭這個極正確的判斷遇上了崇禎這個糊塗蛋,沒有派上一點用場。
</br>
等待麵試的人中,大都表現的極沒骨氣,甚至委瑣卑劣,比如考功司郎中劉廷諫朝見牛金星時,牛說:“你這麽老,鬍鬚都白了。”劉說:“我還沒老,大師如果用我,鬍鬚就會變黑的。”魏藻德被關在劉宗敏處,每日哭嚎,還對看守說:“如願用我,隨便什麽官都行,何必拘著我。”
與這些人相比,更有表現得無恥的,就是那些爭著勸李自成“登基”的人,我們姑且把這些稱為“勸進”黨。從二十三日開始,“勸進”黨們就開始活動,向李自成勸進,要他早日當皇帝,這些人中主要以前內閣大學士陳演,原複社名士周鍾、龔鼎孳為首。
這些勸進黨中不乏在當時名人。其中最有名的人物,就是秦淮八艷之一的顧橫波的老公、當年複社四公子之一的龔鼎孳。他以才學及人品冠絕當世,但這時也急忙著去新政權裏討官做,並打出了顧橫波的牌:“我本來想死,是小妾不讓啊!”其實顧橫波有骨氣的很,這純屬託辭。
此外還有當年被魏忠賢害死的東林六君子魏大中的兒子魏學濂,李自成一進京時做出逃往南方的姿態,後來又“夜觀天象”,得出“一統定矣”的結論,於是順理成章的留下來,要為大順王朝出力。魏學濂本是忠臣之後,但此時的作為,卻與勢利小人無異;另一個比較過分的人是文名極盛的複社另一位名士周鍾,當時住在一位士紳家中,本來約好一起為國殉死,但是經不住魏學濂等人的勸解,也要入朝,這位要一同殉死的朋友拉住他不走,他將袖子割斷走了,後來也是這位周鍾,在崇禎的葬禮前經過時,連瞅都沒瞅一眼,崇禎對他,其實不薄。此人翻臉之快,讓人寒心。
最可笑的是,勸進黨中竟然還有成國公朱純臣,周皇後之父周奎,這些人都是皇親國戚,如今國破,不思如何進取複國,竟然勸仇人當皇帝,其人品卑劣,已到極至。
李自成對這些人從心眼裏蔑視,這固然是他草根本性使然,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李自成也是信奉正統的人。對崇禎,他多少還心存畏懼,對自己“弒君”的行為在內心中也有些惴惴不安。這也怪不得他,他最初沒有當皇帝的野心,等到碰上了李岩、牛金星、宋獻策這些人,才開始樹立起“登基”的遠大理想,卻沒想到這麽快就成功了。他的心理上還沒有適應,也正因此,他把頗有些惴惴的情緒轉化成了對明朝群臣的憎惡,以至於前明大臣經過麵試後,二千多人隻有九十二人入選,其他人全被關在了劉宗敏那裏。
李自成入京之後,在經過一番考核選拔後,氣象有所更新。在明朝原有六部分權的基礎上,實行了大順的官製,也開了科舉考試,招讀書人入朝為官,對前明官員中政績突出為官清白者,重新任用,比如複社四公子之一侯方域的父親原兵部尚書侯洵,就被從監獄中請了出來,接著當尚書了。李自成分封諸將,論功勞權將軍劉宗敏最大,於是文武百官統一由他節製。這個決定非常不妥,在以後有所反映。不過當時,這些措施還是起到了穩定人心的作用的。
但在這表麵煥然一新的局麵裏,崇禎那些沒有解決的問題依然存在,並依然深化著。李自成在喜悅的情緒稍加降溫後,就發現了一件事:崇禎曾經背負的那些債務,不知不覺間又轉到了他的頭上。遠的是關外滿清勢力問題,近的則是崇禎一生也沒有解決了的財政問題。李自成是過來人,但是這些年來,他想的隻是如何擴張勢力,其實從來沒有認真考慮過這個問題。
就如同有了萬曆和天啟,崇禎不能對明朝的滅亡負全部責任一樣,我們同樣也不能要求李自成能夠看清這些崇禎一生都看不懂的問題。因為李自成不是張居正,更不是朱元璋,他是一個意誌堅強的強人,但不是深謀遠慮的政治家。不懂民事生產。其實在李自成作戰的期間,有過很多非常好的機會,比如他占據襄陽,陝西,河南之時,這些根據地來之不易,如果換了朱元璋和曹操這樣的君主,一定是先恢複生產,屯田耕種,恢複經濟,養精蓄銳,以充實立國之根本。這個道理英明的君主全都明白。可是李自成卻對此一無所知,他除了忙於建立政府,忙於擴充軍隊外,基本上在這方麵毫無建樹,他的軍隊挺進速度極快,作戰能力極強,但攻城掠地的主要目的仍是以掠奪為主,沒有穩定生產、穩定民心、建立軍事根據地的概念。孫傳庭對李自成的這一點看的就很準,他曾斷言,李自成手中無地可用,無糧可供,用不了半年,軍中必鬧饑荒,一擊必勝。可惜的是,孫傳庭這個極正確的判斷遇上了崇禎這個糊塗蛋,沒有派上一點用場。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