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頁
帝國雄關:1644年風雲局勢中的山海關 作者:劉劍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後人看曆史,多認為,在中國的軍事史上,孫承宗之貢獻與能力猶在嶽飛、韓世忠等名將之上,可惜的是,他生錯了時代,他所效忠的皇帝雖然一心效仿太祖,但卻有太祖之毒而沒有太祖之能。在遼東軍事自袁崇煥被殺後終於重新走上正軌之後,孫承宗沒想到來自於背後的暗箭又來了。因為長山口戰役的失利,政敵們開始誣陷孫承宗無能,閣臣們要求將他撤職的奏摺接踵而來。孫承宗知道,曆史又要重演了。他開始上書要求辭職,與那個主動要求督戰山海關的壯士相比,此時的孫承宗想必已經心灰意冷了吧?再加上之前目睹好友熊廷弼的冤死,弟子袁崇煥的被殘殺,之後愛將祖大壽的叛變投敵,作為一個年近七十的老人,他已經很難再有精力與意誌繼續他的衛國大業了。崇禎竟然也答應了他辭職的要求。辭去職務後,閣臣們仍然不肯放過他,最後他連官職等沒了。在故裏閑住了七年,每年都有人提出重新啟用他,但崇禎一律不準。
崇禎十一年,清軍繞道進入長城,進攻保定。對於皇太極來說,這是一個徹底清算的日子,因為他的父親就是因傷死在孫承宗、袁崇煥的手底下的,而保定的高陽,就是孫承宗的家鄉。孫承宗在這裏賦閑離職已經多年了。
史書上記載,孫承宗率全家拒守,最後城破被執,因為不屈服被活活勒死,也有一種說法,說他是自盡的,死時“望闕叩頭,投繯而死。”(《明史·孫承宗傳》)那一年,他七十六歲,與他一起死的,還有全家子孫十七人。
孫承宗死了,在遼東三帥裏,他比熊廷弼、袁崇煥幸運,他是死在了敵人的手裏,而不是等到敵人退後再被自己人清算的。
至此,朱由校、朱由檢哥倆,還有明朝自張居正死後道德水準低下至極點的閣臣們,一道配合著完成了努爾哈赤、皇太極兩人都無法完成的使命,他們毀掉了明室的長城,殺死了滿清王朝最大的敵人,當孫承宗最後被勒死的時候,複仇者皇太極應該會大笑吧。隻是這笑也是否會帶有幾分苦澀?
如果把曆史可以重來,我們設想一下,要是這些名將都是在皇太極手下,那會產生什麽樣的結果?
皇太極是採取重用漢人的形式來治漢人的,而最難得的是,他一生似乎沒有殺過一個漢人降將。他情報機關的頭子範文程就是漢人,當然他也不是隻搞情報工作這麽簡單,此人乃範仲淹之後代,智計過人,在皇太極手底下,權傾一時,備受重用,終其一生,沒有經過暗箭折磨。而在他的幫助下,很多漢人最後都投了降,這些投降的人中,皇太極為了招降祖大壽費的功夫最大,祖大壽曾經幾次背信棄義假借投降暗算過他,但是他均不以為意,祖大壽的家人落在他手中數年之久,均以優待,當祖大壽終於真的投降時,他又力排重議,委以重任,而祖大壽等降將竟然都能得以善終。
這是皇太極的用人之道,與崇禎相比,簡直天壤之別。
袁崇煥死於崇禎二年,熊廷弼死於他之前,孫承宗死於他之後,但論影響,似乎以他的死最為深遠。他死後的影響波及時間之長,直至明亡,未能消散。這影響並不僅僅一句“邊事益無人矣”就能概括的。袁崇煥在當時被世人稱為“袁長城”。他死了,明朝的長城從此名存實亡,終於到後來十數年的時間隻剩了一座山海關——明朝天下的最後屏障。但是,這還不是最壞的結局,袁崇煥死於各路軍隊勤王之時,而他的死,如同一記悶棍,打醒了所有的夢中人。他死了,不是死一個人那麽簡單,而是徹底的埋葬了一種精神。
從此以後,再也不會出現袁大帥那樣的人了。遼東三帥的悲劇,使以後所有的將領都不會再重蹈覆轍。事實上,遼東三帥之後,越來越多的領兵之人都走上了以個人利益至上的軍閥之路,而崇禎的多疑、偏執、變態亦達到極致,他不再相信任何人,甚至後來還沿襲了天啟年間太監監軍的那一套,君臣之間的信任度和忠誠度就這樣降到了極點。在那以後,崇禎手底下依然有過楊嗣昌、孫傳庭、左良玉、熊文燦、盧象升、祖大壽、曹文詔等名將,但他們中大多數人的軍事才能無法與遼東三帥相比,人格與品性更是相去甚遠,所以在崇禎快要完的時候,幾乎沒有幾個武將決心為他殉葬,投降成了一件大趨勢,——大的流行趨勢。明朝後期還出現了一位與袁崇煥可有一比的軍事天才洪承疇,可是,鬆山一敗後,他選擇的也是投降,至此,明朝已經無人了。
在所有眾將的投降中,有一個人的投降影響了很多人,就是祖大壽。祖大壽的投降對當時明將的震動太大了,這是一個多麽忠勇之人,為袁督師請命時不惜生死,後來守一座孤城可以被困長達十年不降,但是,他降了,這意味著什麽?他不是降,是心死了,對朱家天下,再也沒有了希望。
而在這些人中受其影響最深的,應該就是十幾年後與袁大帥一樣,又趕到北京來勤王的吳三桂了。因為祖大壽是吳三桂的親舅舅,當他向北京城趕的時候,他可曾想過慘遭淩辱的袁大帥的名字?可曾又會想起,他的英雄舅舅為了報答袁督師的那份情意曾有過怎樣的鐵骨柔情,最後又走了怎樣的歸宿?而這一切,又將會對他的思想產生如何的作用?
在用人、財政、軍事這三個事情上,崇禎連續的下了三盤臭棋之後,發現他最後倚仗的,就隻有勤王這個選擇了。然而與閣臣的對立,讓崇禎成了孤家寡人;與軍人之間的對立,使他發現自己根本調不動勤王的軍隊。無人勤王,這將成為崇禎也是大明王朝最後的悲劇。
</br>
崇禎十一年,清軍繞道進入長城,進攻保定。對於皇太極來說,這是一個徹底清算的日子,因為他的父親就是因傷死在孫承宗、袁崇煥的手底下的,而保定的高陽,就是孫承宗的家鄉。孫承宗在這裏賦閑離職已經多年了。
史書上記載,孫承宗率全家拒守,最後城破被執,因為不屈服被活活勒死,也有一種說法,說他是自盡的,死時“望闕叩頭,投繯而死。”(《明史·孫承宗傳》)那一年,他七十六歲,與他一起死的,還有全家子孫十七人。
孫承宗死了,在遼東三帥裏,他比熊廷弼、袁崇煥幸運,他是死在了敵人的手裏,而不是等到敵人退後再被自己人清算的。
至此,朱由校、朱由檢哥倆,還有明朝自張居正死後道德水準低下至極點的閣臣們,一道配合著完成了努爾哈赤、皇太極兩人都無法完成的使命,他們毀掉了明室的長城,殺死了滿清王朝最大的敵人,當孫承宗最後被勒死的時候,複仇者皇太極應該會大笑吧。隻是這笑也是否會帶有幾分苦澀?
如果把曆史可以重來,我們設想一下,要是這些名將都是在皇太極手下,那會產生什麽樣的結果?
皇太極是採取重用漢人的形式來治漢人的,而最難得的是,他一生似乎沒有殺過一個漢人降將。他情報機關的頭子範文程就是漢人,當然他也不是隻搞情報工作這麽簡單,此人乃範仲淹之後代,智計過人,在皇太極手底下,權傾一時,備受重用,終其一生,沒有經過暗箭折磨。而在他的幫助下,很多漢人最後都投了降,這些投降的人中,皇太極為了招降祖大壽費的功夫最大,祖大壽曾經幾次背信棄義假借投降暗算過他,但是他均不以為意,祖大壽的家人落在他手中數年之久,均以優待,當祖大壽終於真的投降時,他又力排重議,委以重任,而祖大壽等降將竟然都能得以善終。
這是皇太極的用人之道,與崇禎相比,簡直天壤之別。
袁崇煥死於崇禎二年,熊廷弼死於他之前,孫承宗死於他之後,但論影響,似乎以他的死最為深遠。他死後的影響波及時間之長,直至明亡,未能消散。這影響並不僅僅一句“邊事益無人矣”就能概括的。袁崇煥在當時被世人稱為“袁長城”。他死了,明朝的長城從此名存實亡,終於到後來十數年的時間隻剩了一座山海關——明朝天下的最後屏障。但是,這還不是最壞的結局,袁崇煥死於各路軍隊勤王之時,而他的死,如同一記悶棍,打醒了所有的夢中人。他死了,不是死一個人那麽簡單,而是徹底的埋葬了一種精神。
從此以後,再也不會出現袁大帥那樣的人了。遼東三帥的悲劇,使以後所有的將領都不會再重蹈覆轍。事實上,遼東三帥之後,越來越多的領兵之人都走上了以個人利益至上的軍閥之路,而崇禎的多疑、偏執、變態亦達到極致,他不再相信任何人,甚至後來還沿襲了天啟年間太監監軍的那一套,君臣之間的信任度和忠誠度就這樣降到了極點。在那以後,崇禎手底下依然有過楊嗣昌、孫傳庭、左良玉、熊文燦、盧象升、祖大壽、曹文詔等名將,但他們中大多數人的軍事才能無法與遼東三帥相比,人格與品性更是相去甚遠,所以在崇禎快要完的時候,幾乎沒有幾個武將決心為他殉葬,投降成了一件大趨勢,——大的流行趨勢。明朝後期還出現了一位與袁崇煥可有一比的軍事天才洪承疇,可是,鬆山一敗後,他選擇的也是投降,至此,明朝已經無人了。
在所有眾將的投降中,有一個人的投降影響了很多人,就是祖大壽。祖大壽的投降對當時明將的震動太大了,這是一個多麽忠勇之人,為袁督師請命時不惜生死,後來守一座孤城可以被困長達十年不降,但是,他降了,這意味著什麽?他不是降,是心死了,對朱家天下,再也沒有了希望。
而在這些人中受其影響最深的,應該就是十幾年後與袁大帥一樣,又趕到北京來勤王的吳三桂了。因為祖大壽是吳三桂的親舅舅,當他向北京城趕的時候,他可曾想過慘遭淩辱的袁大帥的名字?可曾又會想起,他的英雄舅舅為了報答袁督師的那份情意曾有過怎樣的鐵骨柔情,最後又走了怎樣的歸宿?而這一切,又將會對他的思想產生如何的作用?
在用人、財政、軍事這三個事情上,崇禎連續的下了三盤臭棋之後,發現他最後倚仗的,就隻有勤王這個選擇了。然而與閣臣的對立,讓崇禎成了孤家寡人;與軍人之間的對立,使他發現自己根本調不動勤王的軍隊。無人勤王,這將成為崇禎也是大明王朝最後的悲劇。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