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頁
帝國雄關:1644年風雲局勢中的山海關 作者:劉劍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就是在這個心理基礎上,其後出現的一件事,更讓崇禎完全喪失了信心。
這個事就是“議和”。
有明一朝,這兩個字對任何臣子君主來說,都是燙手山芋,“議和”代表著大漢天下的妥協,代表著綏靖政策,代表著明朝天子的讓步,所以盡管議和在當時是一個最可行之路,但是,卻無人敢公開以此事作為解決問題的渠道。這個禁忌,一直持續到崇禎死,仍沒打破。
所以,盡管明屢戰屢敗,但基於天子的威嚴與帝國的尊嚴,“諸將罔敢議戰守。”但在這個形勢下,袁崇煥卻主動接過了這個燙手山芋,“議戰守,自崇煥始。”(《明史·袁崇煥傳》)而最難得的,此事皇太極也很支持。這是因為當時努爾哈赤剛死,後金內部的權利之爭如火如荼,皇太極地位不穩,所以對議和之事表現出了很大的興趣,甚至同意了袁崇煥提出的要求,先除帝號,恢複稱汗,並願意由明朝皇帝正式任命。他甚至還給明朝邊關守將和皇帝本人寫信,以示誠意。
此事若成,絕對有利於邊關形勢,亦有利於民生民計,不過,“議和”一事一經提出,立刻遭到士大夫體係的攻擊,袁崇煥迫於壓力,也不敢多言。他對崇禎曾經小心地建議:“恢複之計,不外臣昔年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守為正著,戰為奇著,和為旁著之說。”崇禎表麵上贊同,但是對於袁竟然與皇太極有私下往來,心中十分猜疑。
與熊廷弼、孫承宗等人相比,袁崇煥更是不太走運,他精明防護,不想讓自己陷入黨爭之中,但卻無意間得罪了一個人,那就是皇帝。
崇禎三年十月,皇太祖率精騎十萬,避開袁崇煥把守的錦遠防線,突然繞道襲擊察哈爾入長城,攻占遵化。袁崇煥急忙調遣軍隊,趕在後金之前到達通州。後金軍改道西犯京師,崇禎十分恐懼,急召袁崇煥勤王,袁崇煥來的也真快,迅速趕到北京廣渠門外紮營,軍馬已經十分疲勞,袁崇煥要軍隊入城休息,崇煥沒有答應。
此時的形勢,和十四年後吳三桂的勤王極為接近,隻不過,十四年後的勤王軍隊遲遲不到,而這一次,則是袁崇煥及時趕到,死守京師。雙方交戰,互有傷亡,在祖大壽等名將的指揮下,清軍討不到便宜,但袁家軍隊因為來得匆忙,人數不多,袁崇煥的打法是以守為主,小股部隊作戰,等各地勤王大軍到來,一舉包圍攻之。皇太極冒險行進,已經陷入孤軍奮戰的兵法大忌中,如此圍打,勝算極大。
但崇禎對袁崇煥此時已經有了忌憚之心,不讓大軍入城,其實是心中有了懼意。而城內,倒袁之聲突起,京都百姓和一些無知官員見袁崇煥對清軍隻作陣地戰,不作大規模出擊,頗有怨言,有人還指出,袁崇煥戍邊,竟導致敵大軍壓境,自然是袁守疆有過,於是怨聲載道,皆指袁崇煥的不是。“都人驟遭兵,怨謗紛起,謂崇煥縱敵擁兵。”(《明史·袁崇煥傳》)那些提意見的人,不知在當年熊廷弼被冤殺的時候扮演的是什麽角色,估計和那些“主戰派”閣臣也是一個嫡係裏的人,否則論調怎麽能如此接近?而就在這個時候,皇太極充分利用了這個形勢,派兵士在京郊大舉燒殺,北京城中有很多官員在外麵有房產,於是,這些人跑到崇禎那裏,袁崇煥最恐懼的事情終於出現了,在他的背後讒言四起,皇帝的耳朵越來越軟,可惜,他在城外苦戰,對此竟一無所知。
用兵高手皇太極同時有一個特別厲害的情報機關,這個機關的頭子範文程了解到北京形勢,設下了一個著名的“反間計”。這個反間計的整個過程就是創造一個兩軍和談的機會,讓隨行的監軍太監以“蔣幹盜書”的形勢無意間聽到袁崇煥與皇太極暗中勾結的“內幕”,《明史》對此有載:“會我大清設間,謂崇煥密有成約,令所獲宦官知之,陰縱使去。其人奔告於帝,帝信之不疑。”這個計策來自於中國小說《三國演義》,出此主意的是漢人範文程,應該說瞎子都看得出其中的問題,但是對於眼不瞎心瞎的朱由檢來說,已經足夠了。
太監監軍是明朝治軍最大的弊端,曆史證明,隻有有太監參與,軍隊鮮有不出現問題的,可惜,因為殺太監出名的崇禎也玩了這一陰招。於是,這幾個太監果然不負眾望,他們聽到了這個驚天大陰謀之後,第一個反應是震驚,第二個反應是興奮,因為發現了一個可以立大功的陰謀事件!原來袁崇煥是間諜,迴到京師這個消息馬上密報給崇禎。
反間計成功了,崇禎竟然信了!與其說是崇禎信了,還不如說崇禎正想找個藉口清算袁崇煥,這次終於來了,於是事實真偽,他甚至懶得再查,何況袁崇煥有與敵和議的事實,有書信,有證據,有輿論支持,有民意唿應,於是,一個中國曆史上最大冤案就這樣具備了足夠的條件產生。就在袁崇煥還在京城外麵為大明江山拚死抵抗時,一直好謀無斷的崇禎這時很迅速地下定了決心,他急召迴了袁崇煥,不等袁崇煥明白出了什麽事,馬上將其緝拿入獄。一六三○年九月二十二日未時,崇禎帝在平台召見內閣、六部、九卿、科道、大理寺、都察院、錦衣衛等各衙門官員,以議和斬帥、縱敵長驅、頓兵不前、堅請入城等罪名對袁崇煥處以極刑,磔立決,籍沒家產,妻孥流徙兩千裏,而這一切,由捉捕到定罪,由國家功臣,帝國元勛到成為千古罪人,最後處斬,不過九個月時間。
</br>
這個事就是“議和”。
有明一朝,這兩個字對任何臣子君主來說,都是燙手山芋,“議和”代表著大漢天下的妥協,代表著綏靖政策,代表著明朝天子的讓步,所以盡管議和在當時是一個最可行之路,但是,卻無人敢公開以此事作為解決問題的渠道。這個禁忌,一直持續到崇禎死,仍沒打破。
所以,盡管明屢戰屢敗,但基於天子的威嚴與帝國的尊嚴,“諸將罔敢議戰守。”但在這個形勢下,袁崇煥卻主動接過了這個燙手山芋,“議戰守,自崇煥始。”(《明史·袁崇煥傳》)而最難得的,此事皇太極也很支持。這是因為當時努爾哈赤剛死,後金內部的權利之爭如火如荼,皇太極地位不穩,所以對議和之事表現出了很大的興趣,甚至同意了袁崇煥提出的要求,先除帝號,恢複稱汗,並願意由明朝皇帝正式任命。他甚至還給明朝邊關守將和皇帝本人寫信,以示誠意。
此事若成,絕對有利於邊關形勢,亦有利於民生民計,不過,“議和”一事一經提出,立刻遭到士大夫體係的攻擊,袁崇煥迫於壓力,也不敢多言。他對崇禎曾經小心地建議:“恢複之計,不外臣昔年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守為正著,戰為奇著,和為旁著之說。”崇禎表麵上贊同,但是對於袁竟然與皇太極有私下往來,心中十分猜疑。
與熊廷弼、孫承宗等人相比,袁崇煥更是不太走運,他精明防護,不想讓自己陷入黨爭之中,但卻無意間得罪了一個人,那就是皇帝。
崇禎三年十月,皇太祖率精騎十萬,避開袁崇煥把守的錦遠防線,突然繞道襲擊察哈爾入長城,攻占遵化。袁崇煥急忙調遣軍隊,趕在後金之前到達通州。後金軍改道西犯京師,崇禎十分恐懼,急召袁崇煥勤王,袁崇煥來的也真快,迅速趕到北京廣渠門外紮營,軍馬已經十分疲勞,袁崇煥要軍隊入城休息,崇煥沒有答應。
此時的形勢,和十四年後吳三桂的勤王極為接近,隻不過,十四年後的勤王軍隊遲遲不到,而這一次,則是袁崇煥及時趕到,死守京師。雙方交戰,互有傷亡,在祖大壽等名將的指揮下,清軍討不到便宜,但袁家軍隊因為來得匆忙,人數不多,袁崇煥的打法是以守為主,小股部隊作戰,等各地勤王大軍到來,一舉包圍攻之。皇太極冒險行進,已經陷入孤軍奮戰的兵法大忌中,如此圍打,勝算極大。
但崇禎對袁崇煥此時已經有了忌憚之心,不讓大軍入城,其實是心中有了懼意。而城內,倒袁之聲突起,京都百姓和一些無知官員見袁崇煥對清軍隻作陣地戰,不作大規模出擊,頗有怨言,有人還指出,袁崇煥戍邊,竟導致敵大軍壓境,自然是袁守疆有過,於是怨聲載道,皆指袁崇煥的不是。“都人驟遭兵,怨謗紛起,謂崇煥縱敵擁兵。”(《明史·袁崇煥傳》)那些提意見的人,不知在當年熊廷弼被冤殺的時候扮演的是什麽角色,估計和那些“主戰派”閣臣也是一個嫡係裏的人,否則論調怎麽能如此接近?而就在這個時候,皇太極充分利用了這個形勢,派兵士在京郊大舉燒殺,北京城中有很多官員在外麵有房產,於是,這些人跑到崇禎那裏,袁崇煥最恐懼的事情終於出現了,在他的背後讒言四起,皇帝的耳朵越來越軟,可惜,他在城外苦戰,對此竟一無所知。
用兵高手皇太極同時有一個特別厲害的情報機關,這個機關的頭子範文程了解到北京形勢,設下了一個著名的“反間計”。這個反間計的整個過程就是創造一個兩軍和談的機會,讓隨行的監軍太監以“蔣幹盜書”的形勢無意間聽到袁崇煥與皇太極暗中勾結的“內幕”,《明史》對此有載:“會我大清設間,謂崇煥密有成約,令所獲宦官知之,陰縱使去。其人奔告於帝,帝信之不疑。”這個計策來自於中國小說《三國演義》,出此主意的是漢人範文程,應該說瞎子都看得出其中的問題,但是對於眼不瞎心瞎的朱由檢來說,已經足夠了。
太監監軍是明朝治軍最大的弊端,曆史證明,隻有有太監參與,軍隊鮮有不出現問題的,可惜,因為殺太監出名的崇禎也玩了這一陰招。於是,這幾個太監果然不負眾望,他們聽到了這個驚天大陰謀之後,第一個反應是震驚,第二個反應是興奮,因為發現了一個可以立大功的陰謀事件!原來袁崇煥是間諜,迴到京師這個消息馬上密報給崇禎。
反間計成功了,崇禎竟然信了!與其說是崇禎信了,還不如說崇禎正想找個藉口清算袁崇煥,這次終於來了,於是事實真偽,他甚至懶得再查,何況袁崇煥有與敵和議的事實,有書信,有證據,有輿論支持,有民意唿應,於是,一個中國曆史上最大冤案就這樣具備了足夠的條件產生。就在袁崇煥還在京城外麵為大明江山拚死抵抗時,一直好謀無斷的崇禎這時很迅速地下定了決心,他急召迴了袁崇煥,不等袁崇煥明白出了什麽事,馬上將其緝拿入獄。一六三○年九月二十二日未時,崇禎帝在平台召見內閣、六部、九卿、科道、大理寺、都察院、錦衣衛等各衙門官員,以議和斬帥、縱敵長驅、頓兵不前、堅請入城等罪名對袁崇煥處以極刑,磔立決,籍沒家產,妻孥流徙兩千裏,而這一切,由捉捕到定罪,由國家功臣,帝國元勛到成為千古罪人,最後處斬,不過九個月時間。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