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頁
帝國雄關:1644年風雲局勢中的山海關 作者:劉劍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看明朝曆史,太監之禍首屈一指,而遼東戰事更是明王朝君主的死穴,把這兩個結合起來,就是殺人不見血的利器。於是,我們發現,從溫體仁開始,崇禎一朝經常有人會使用這種利器對抗對手,周延儒是第一個倒下的。溫體仁接任周延儒在一六二八年成為內閣首輔,這一年是崇禎繼位的第一年,此時距一六四四年崇禎麵臨的大敗局時代不到二十年,這十幾年時間,溫體仁“同官非病免物故,即以他事去,”影響之壞,難以估量。他與周延儒之間的鬥爭完全出於個人權利慾的爭奪,對於明室人事建設的破壞亦極大。此後,明王朝黨爭之亂已經再次形成高峰了。
坦率講,崇禎對這些人弄權之事也有耳聞。崇禎深知黨爭之害,也備受宦官弄權之苦,所以與他的爺爺輩父親輩相比,他開始是警惕性非常強的。可惜的是,他隻是警惕,並沒有像先祖朱元璋那樣有更合理或是更鐵腕的方法解決這個問題。於是,他除了不停的被人牽著鼻子走,沒有更好的辦法。
周延儒失勢後,視溫體仁為死敵,於是,他與東林黨人聯合,在對付溫體仁的鬥爭中成為主腦。周延儒不甘心久居鄉裏,使其心腹知己禮部儀製主事吳昌時與庶吉士張溥為之奔走,動員各方麵的力量,策劃重新起用之事。一六三七年即崇禎九年,周延儒暗中指使劉宗周等人上奏指出溫體仁的十二大罪,同時湊集了六萬金送與宮廷朝貴,終於成功的收買了司禮太監曹化淳,由他告密,指稱溫體仁自有黨羽。對溫體仁專權已有警惕之心的崇禎清醒過來,於是罷掉了溫體仁的閣輔之職。周延儒靠東林黨人扶持,再次成為繼任首輔。
這場溫周黨爭之亂,至此持續了整整十年,朝綱破裂之勢,已經形成。
周延儒上任後,其用人政策並無變化。可以說,與溫體仁相比,他隻是政治上的老練動物,但絕非治世之臣。崇禎年間,後金勢力越來越大,遼東敗績連連,可是周延儒卻一心玩黨爭這一套,於是不但黨爭不斷的事沒有解決,遼東戰事吃緊,他也沒有良策,令崇禎對他逐漸失望。就是在這個關頭上,周延儒犯了不該犯的錯誤:他自恃已經取得皇帝的信任和各派政治勢力的支持,於是奏請削弱廠衛緝事之權。
廠衛是明朝特殊的特務組織,與內閣不同,廠衛直接聽命於皇帝,所以刺激廠衛,無疑是太歲頭上動土。於是,與廠衛關係惡化後,錦衣衛渠帥駱養性和東廠太監“盡發所刺軍中事”(明史《周延儒傳》),開始暗中監視周延儒,並把他巡視遼東時稽延不戰和謊報戰功的實情報告皇帝。而周延儒未曾察覺,反而再結強敵,這個敵人是前任首輔薛國觀的門生閣臣魏藻德。
這個仇結的其實是有些牽強的。真正得罪魏德藻的人不是周延儒,而是他的學生吳昌時。因為吳昌時在魏德藻老師薛國觀賜死一事上頗起作用,又對魏德藻多方打壓,是以魏非常痛恨吳昌時,時時尋找替座師報仇的機會,也因此牽連到周延儒。黨爭的一個特點就是,門生之間的仇恨也是可以擴大化到老師那一階層。而魏德藻也清楚,隻要有周延儒一天,他就別想上到更高的位子,因為他們不是一個派係的,所以除了鬥下去,沒別的出路。另一位想扳倒周延儒的是他內閣的同事陳演,因為周延儒不喜陳演的為人,對他十分冷淡,陳演十分仇恨,於是這兩人聯合起來,與廠衛合謀攻擊周延儒。
周延儒最後因門生吳昌時而倒台。東廠與錦衣衛掌握了吳昌時貪汙受賄罪行,於是將吳昌時緝拿,由此聯繫出周延儒。廠衛頭子駱養性本來就討厭周延儒,這個好時機又豈肯錯過,便馬上開始著手緝拿周延儒。魏藻德、陳演為此事出力很大,趁周延儒督師之際,他們在崇禎麵前不斷的吹耳邊風。於是周延儒被抽調迴京接受審訊,而這時,吳昌時已在酷刑麵前招供,周延儒非常害怕,走到半路不敢走了,陳演奏報皇帝,說他是這心中的鬼。崇禎強命他進京,安置在正陽門外,並不見他。周延儒上疏哀求,自請戍邊,崇禎不予理會。崇禎十六年十二月,崇禎下令,吳昌時棄市,遂勒令周延儒自盡,並籍其家。與上一任溫體仁相比,周延儒的下場更慘的多。
之後魏藻德、陳演相繼成為崇禎寵信的內閣首輔。在整倒周延儒的時候,他們的道德水準令人不敢恭維,他們結成了同盟後,新的“黨”又出現了。崇禎一直怕臣子結黨,可惜終其一生,無法改變現狀。
溫、周鬥法,持續十幾年,相繼牽連進東林黨人、閣臣、宦官、廠衛等多方組織,對明朝人事製度產生了極大的危害,而最可怕的是,導致了崇禎的心態發生了變化。這位本來一直充滿理想化的少年,在他很信任的溫體仁和周延儒的身上,發現了以前他所沒有見過的醜惡的一麵。而且在溫周二人相繼執政的十幾年間,崇禎發現,他接過來的那些巨債並沒有還清,相反,更嚴峻的問題又擺在了眼前。流民沒有掃清,邊境並不平安,財政依然是赤字連連,朝臣們卻忙於內鬥,不斷的出現的是各種謊言和欺騙,及各種信任危機。崇禎開始由不信宦官信大臣改成了對大臣的懷疑和對廠衛宦官的信任,也持續產生了對大臣道德水準的懷疑。對於他來說,這是一個重要的轉變。由此,崇禎對整個文官製度由將信將疑轉為對立,從一個“明君”開始一步步轉化為偏執狂、迫害狂。並將這種不信任的對立情緒一直持續到死。
</br>
坦率講,崇禎對這些人弄權之事也有耳聞。崇禎深知黨爭之害,也備受宦官弄權之苦,所以與他的爺爺輩父親輩相比,他開始是警惕性非常強的。可惜的是,他隻是警惕,並沒有像先祖朱元璋那樣有更合理或是更鐵腕的方法解決這個問題。於是,他除了不停的被人牽著鼻子走,沒有更好的辦法。
周延儒失勢後,視溫體仁為死敵,於是,他與東林黨人聯合,在對付溫體仁的鬥爭中成為主腦。周延儒不甘心久居鄉裏,使其心腹知己禮部儀製主事吳昌時與庶吉士張溥為之奔走,動員各方麵的力量,策劃重新起用之事。一六三七年即崇禎九年,周延儒暗中指使劉宗周等人上奏指出溫體仁的十二大罪,同時湊集了六萬金送與宮廷朝貴,終於成功的收買了司禮太監曹化淳,由他告密,指稱溫體仁自有黨羽。對溫體仁專權已有警惕之心的崇禎清醒過來,於是罷掉了溫體仁的閣輔之職。周延儒靠東林黨人扶持,再次成為繼任首輔。
這場溫周黨爭之亂,至此持續了整整十年,朝綱破裂之勢,已經形成。
周延儒上任後,其用人政策並無變化。可以說,與溫體仁相比,他隻是政治上的老練動物,但絕非治世之臣。崇禎年間,後金勢力越來越大,遼東敗績連連,可是周延儒卻一心玩黨爭這一套,於是不但黨爭不斷的事沒有解決,遼東戰事吃緊,他也沒有良策,令崇禎對他逐漸失望。就是在這個關頭上,周延儒犯了不該犯的錯誤:他自恃已經取得皇帝的信任和各派政治勢力的支持,於是奏請削弱廠衛緝事之權。
廠衛是明朝特殊的特務組織,與內閣不同,廠衛直接聽命於皇帝,所以刺激廠衛,無疑是太歲頭上動土。於是,與廠衛關係惡化後,錦衣衛渠帥駱養性和東廠太監“盡發所刺軍中事”(明史《周延儒傳》),開始暗中監視周延儒,並把他巡視遼東時稽延不戰和謊報戰功的實情報告皇帝。而周延儒未曾察覺,反而再結強敵,這個敵人是前任首輔薛國觀的門生閣臣魏藻德。
這個仇結的其實是有些牽強的。真正得罪魏德藻的人不是周延儒,而是他的學生吳昌時。因為吳昌時在魏德藻老師薛國觀賜死一事上頗起作用,又對魏德藻多方打壓,是以魏非常痛恨吳昌時,時時尋找替座師報仇的機會,也因此牽連到周延儒。黨爭的一個特點就是,門生之間的仇恨也是可以擴大化到老師那一階層。而魏德藻也清楚,隻要有周延儒一天,他就別想上到更高的位子,因為他們不是一個派係的,所以除了鬥下去,沒別的出路。另一位想扳倒周延儒的是他內閣的同事陳演,因為周延儒不喜陳演的為人,對他十分冷淡,陳演十分仇恨,於是這兩人聯合起來,與廠衛合謀攻擊周延儒。
周延儒最後因門生吳昌時而倒台。東廠與錦衣衛掌握了吳昌時貪汙受賄罪行,於是將吳昌時緝拿,由此聯繫出周延儒。廠衛頭子駱養性本來就討厭周延儒,這個好時機又豈肯錯過,便馬上開始著手緝拿周延儒。魏藻德、陳演為此事出力很大,趁周延儒督師之際,他們在崇禎麵前不斷的吹耳邊風。於是周延儒被抽調迴京接受審訊,而這時,吳昌時已在酷刑麵前招供,周延儒非常害怕,走到半路不敢走了,陳演奏報皇帝,說他是這心中的鬼。崇禎強命他進京,安置在正陽門外,並不見他。周延儒上疏哀求,自請戍邊,崇禎不予理會。崇禎十六年十二月,崇禎下令,吳昌時棄市,遂勒令周延儒自盡,並籍其家。與上一任溫體仁相比,周延儒的下場更慘的多。
之後魏藻德、陳演相繼成為崇禎寵信的內閣首輔。在整倒周延儒的時候,他們的道德水準令人不敢恭維,他們結成了同盟後,新的“黨”又出現了。崇禎一直怕臣子結黨,可惜終其一生,無法改變現狀。
溫、周鬥法,持續十幾年,相繼牽連進東林黨人、閣臣、宦官、廠衛等多方組織,對明朝人事製度產生了極大的危害,而最可怕的是,導致了崇禎的心態發生了變化。這位本來一直充滿理想化的少年,在他很信任的溫體仁和周延儒的身上,發現了以前他所沒有見過的醜惡的一麵。而且在溫周二人相繼執政的十幾年間,崇禎發現,他接過來的那些巨債並沒有還清,相反,更嚴峻的問題又擺在了眼前。流民沒有掃清,邊境並不平安,財政依然是赤字連連,朝臣們卻忙於內鬥,不斷的出現的是各種謊言和欺騙,及各種信任危機。崇禎開始由不信宦官信大臣改成了對大臣的懷疑和對廠衛宦官的信任,也持續產生了對大臣道德水準的懷疑。對於他來說,這是一個重要的轉變。由此,崇禎對整個文官製度由將信將疑轉為對立,從一個“明君”開始一步步轉化為偏執狂、迫害狂。並將這種不信任的對立情緒一直持續到死。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