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頁
易中天中華史06:百家爭鳴 作者:易中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就是世人有善有惡的原因。
仁義道德的人性依據,也就在這裏。
這當然是對儒學的重大貢獻,也是對中華文明的重大貢獻,因為把核心價值觀提出來了。
現在,還有問題嗎?
有。
我們要問:按照孟子的說法,人類不是沒有什麽天性嗎?人的社會性,不是並非天生嗎?那麽,他為什麽無須教育,就會有惻隱、羞惡、恭敬、是非之心?這些人性中向善的可能性,怎麽就“我固有之”而“非由外鑠”?
這,豈非漏洞?
當然是。如果不堵住,儒家還是站不住腳。
那麽,誰來填補漏洞?
荀子。
荀子:善能勝惡
荀子的主張,是把人性分成兩半。
哪兩半?
一半叫性,一半叫偽。
什麽叫性?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12 什麽叫偽?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不在天而在人的,謂之偽。13 也就是說,天生如此的就叫性,事在人為的就叫偽。
很清楚,性,就是人的自然屬性;偽,就是人的社會屬性。加起來,才相當於我們今天說的人性。這在荀子那裏,就叫“性偽之分”。
這樣區分,有什麽意義?
解決善惡問題。
怎樣解決?
惡來自性,善來自偽;性是惡的,偽是善的。
性則惡,偽則善,這確實高明。
於是我們終於知道,儒家主張的仁義道德,包括孟子主張的向善之心,是從哪裏來的了。按照荀子的說法,是教育出來,薰陶出來,改造出來的。所以,善,是社會性。教育、薰陶、改造之前的性,是惡的。
這就是荀子的“性惡論”。
也就是說,荀子主張性惡,不是說人性惡,更不是說人性本惡,而是說人的自然屬性惡。至於社會屬性,則仍是善,也必須是善,隻能是善。
所以,孟子的人性論,是“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荀子的人性論,也是“人性有惡”,不是“人性本惡”。本惡,是韓非的主張,不是荀子的。
本惡與有惡,有什麽區別?
不把人性看作本惡,就還有希望。因為人性之中除了性,還有偽。性戰勝偽,就是惡人;偽戰勝性,就是好人。一個人是善是惡,就看你選擇的是性,還是偽。
那麽,偽能戰勝性嗎?
能。因為性屬於自然,偽屬於人類。人定勝天,就包括戰勝惡的天性和天性的惡。
這,就叫“化性而起偽”。
化性起偽,是什麽意思?
化,就是改造。起,就是興起。化性,就是改造天性。起偽,就是興起善心。換句話說,就是以人的社會性去改造人的動物性和自然性。這跟荀子的世界觀,是完全一致的。他的天論和人論,也高度統一。
荀子的樂觀,並非沒有道理。
所以,荀子主張人類自為,君子自強。他也得出了與孟子異曲同工的結論,叫“塗之人可以為禹”。也就是說,任何一個普通人,隻要“化性而起偽”,就能成為高尚的人,純粹的人,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
這跟孟子,豈非殊途同歸?
事實上,孟子和荀子都同意人性是道德的基礎,都認為人的社會性是善,也都承認人類社會有善和惡兩種可能。不同之處僅僅在於:孟子更看重善的傾向,並把它看作水,主張引導;荀子更注意惡的可能,並把它看作火,主張防範。結果是什麽呢?是孟子側重講仁義,荀子側重講禮樂,他們從不同的方向繼承了孔子。
然而分歧也正在於此。
按照孟子的觀點和邏輯,一個人的內心世界,雖然沒有天生的善,卻是趨向於善的,隻要引導和養護就好。因此,思想教育是管用的,以德治國也是可行的。
所以,孟子往往被看作儒家正宗。
他不厭其煩地講愛心,講仁政,講王道,辦國王培訓班,希望通過正君王而正天下,原因也在這裏。
荀子卻不認為事情有這麽簡單。在他那裏,人性中的惡是先天的、與生俱來的。這就不能靠引導,隻能靠防範,靠改造,靠鎮壓,簡直就是一場戰鬥。
這是隻有聖人才能完成的任務。
荀子就是這麽說的。他告訴我們,聖人知道人的天性是惡的,這才設立君權來進行統治,明確禮義來進行教化,製定法度來進行治理,加重刑罰來禁止犯罪,以求普天之下都“出於治,合於善”。君權、禮義、法度、刑罰,就是化性起偽的手段,天下大治的途徑。
在這裏,我們分明看見了法家的影子,專製集權的主張更是唿之欲出。因此,先秦最後一位儒學大師的學生竟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也不意外。
眾所周知,這位學生就是韓非。
韓非:人性本惡
韓非隻不過比荀子多走了一步。
前麵說過,孔子是不談人性的。也許他知道,那裏麵有一個深不可測的陷阱。孟子被動談人性,卻有保留地說善不說惡,結果留下一個漏洞。荀子為了填補漏洞,不得不把人性一分為二,分成了先天的性和後天的偽,前者惡,後者善。這一步非常關鍵。因為無論荀子如何堅守最後的防線,都在實際上承認了人性中有惡。
這是一個臨界點。
此時,隻要有人再走一步,就會質變。
結果,韓非還真的這樣做了。而且,他隻是講了幾個故事,儒家倫理就全線崩潰,滿盤皆輸。
那就來看韓非的故事。
韓非說,軍事家吳起,據說是愛兵如子的。他作為魏國將軍攻打中山國時,有一個士兵身上長了毒瘡。吳起就跪下來,親自為這個士兵吮吸毒瘡的膿血。
士兵的母親見了,在一旁哭天搶地。
有人問:將軍愛兵如此,你為什麽還要哭呢?
母親說:當年吳將軍就是這樣對待我丈夫的,結果他戰死了。我的兒子,恐怕也得戰死吧?
講完這故事,韓非沒有發表評論。但他在同一篇文章講了另一段話。韓非說,僱工給地主種地,地主又是送飯又是給錢,是因為愛僱工嗎?不是,是希望僱工能夠多賣力氣。僱工全力以赴,精心耕耘,揮汗如雨,是因為愛地主嗎?也不是,是為了多吃好飯,多拿工錢。14
由此可以推論,吳起為士兵吮吸毒瘡的膿血,也不是愛士兵,而是要讓他去當炮灰。是啊,想想看吧!晉人王良號稱愛馬,越王勾踐號稱愛民。結果怎麽樣呢?馬和人都被他們送上了戰場。15
於是韓非接著說:開馬車鋪的都希望人富貴,開棺材鋪的都希望人早死。難道因為前者仁慈後者殘忍嗎?不是的。沒人富貴,馬車就賣不出去;沒人死亡,棺材就賣不出去。馬車鋪老闆也好,棺材鋪老闆也好,都不過是為自己打算,沒什麽仁義不仁義,道德不道德。
這就很能說明問題。
實際上,人性是善還是惡,不用講那麽多道理,看人際關係就行。如果人與人之間相愛或互義,那麽,人性就是本善的,或向善的,或有善的。反之則不是。
</br>
仁義道德的人性依據,也就在這裏。
這當然是對儒學的重大貢獻,也是對中華文明的重大貢獻,因為把核心價值觀提出來了。
現在,還有問題嗎?
有。
我們要問:按照孟子的說法,人類不是沒有什麽天性嗎?人的社會性,不是並非天生嗎?那麽,他為什麽無須教育,就會有惻隱、羞惡、恭敬、是非之心?這些人性中向善的可能性,怎麽就“我固有之”而“非由外鑠”?
這,豈非漏洞?
當然是。如果不堵住,儒家還是站不住腳。
那麽,誰來填補漏洞?
荀子。
荀子:善能勝惡
荀子的主張,是把人性分成兩半。
哪兩半?
一半叫性,一半叫偽。
什麽叫性?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12 什麽叫偽?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不在天而在人的,謂之偽。13 也就是說,天生如此的就叫性,事在人為的就叫偽。
很清楚,性,就是人的自然屬性;偽,就是人的社會屬性。加起來,才相當於我們今天說的人性。這在荀子那裏,就叫“性偽之分”。
這樣區分,有什麽意義?
解決善惡問題。
怎樣解決?
惡來自性,善來自偽;性是惡的,偽是善的。
性則惡,偽則善,這確實高明。
於是我們終於知道,儒家主張的仁義道德,包括孟子主張的向善之心,是從哪裏來的了。按照荀子的說法,是教育出來,薰陶出來,改造出來的。所以,善,是社會性。教育、薰陶、改造之前的性,是惡的。
這就是荀子的“性惡論”。
也就是說,荀子主張性惡,不是說人性惡,更不是說人性本惡,而是說人的自然屬性惡。至於社會屬性,則仍是善,也必須是善,隻能是善。
所以,孟子的人性論,是“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荀子的人性論,也是“人性有惡”,不是“人性本惡”。本惡,是韓非的主張,不是荀子的。
本惡與有惡,有什麽區別?
不把人性看作本惡,就還有希望。因為人性之中除了性,還有偽。性戰勝偽,就是惡人;偽戰勝性,就是好人。一個人是善是惡,就看你選擇的是性,還是偽。
那麽,偽能戰勝性嗎?
能。因為性屬於自然,偽屬於人類。人定勝天,就包括戰勝惡的天性和天性的惡。
這,就叫“化性而起偽”。
化性起偽,是什麽意思?
化,就是改造。起,就是興起。化性,就是改造天性。起偽,就是興起善心。換句話說,就是以人的社會性去改造人的動物性和自然性。這跟荀子的世界觀,是完全一致的。他的天論和人論,也高度統一。
荀子的樂觀,並非沒有道理。
所以,荀子主張人類自為,君子自強。他也得出了與孟子異曲同工的結論,叫“塗之人可以為禹”。也就是說,任何一個普通人,隻要“化性而起偽”,就能成為高尚的人,純粹的人,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
這跟孟子,豈非殊途同歸?
事實上,孟子和荀子都同意人性是道德的基礎,都認為人的社會性是善,也都承認人類社會有善和惡兩種可能。不同之處僅僅在於:孟子更看重善的傾向,並把它看作水,主張引導;荀子更注意惡的可能,並把它看作火,主張防範。結果是什麽呢?是孟子側重講仁義,荀子側重講禮樂,他們從不同的方向繼承了孔子。
然而分歧也正在於此。
按照孟子的觀點和邏輯,一個人的內心世界,雖然沒有天生的善,卻是趨向於善的,隻要引導和養護就好。因此,思想教育是管用的,以德治國也是可行的。
所以,孟子往往被看作儒家正宗。
他不厭其煩地講愛心,講仁政,講王道,辦國王培訓班,希望通過正君王而正天下,原因也在這裏。
荀子卻不認為事情有這麽簡單。在他那裏,人性中的惡是先天的、與生俱來的。這就不能靠引導,隻能靠防範,靠改造,靠鎮壓,簡直就是一場戰鬥。
這是隻有聖人才能完成的任務。
荀子就是這麽說的。他告訴我們,聖人知道人的天性是惡的,這才設立君權來進行統治,明確禮義來進行教化,製定法度來進行治理,加重刑罰來禁止犯罪,以求普天之下都“出於治,合於善”。君權、禮義、法度、刑罰,就是化性起偽的手段,天下大治的途徑。
在這裏,我們分明看見了法家的影子,專製集權的主張更是唿之欲出。因此,先秦最後一位儒學大師的學生竟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也不意外。
眾所周知,這位學生就是韓非。
韓非:人性本惡
韓非隻不過比荀子多走了一步。
前麵說過,孔子是不談人性的。也許他知道,那裏麵有一個深不可測的陷阱。孟子被動談人性,卻有保留地說善不說惡,結果留下一個漏洞。荀子為了填補漏洞,不得不把人性一分為二,分成了先天的性和後天的偽,前者惡,後者善。這一步非常關鍵。因為無論荀子如何堅守最後的防線,都在實際上承認了人性中有惡。
這是一個臨界點。
此時,隻要有人再走一步,就會質變。
結果,韓非還真的這樣做了。而且,他隻是講了幾個故事,儒家倫理就全線崩潰,滿盤皆輸。
那就來看韓非的故事。
韓非說,軍事家吳起,據說是愛兵如子的。他作為魏國將軍攻打中山國時,有一個士兵身上長了毒瘡。吳起就跪下來,親自為這個士兵吮吸毒瘡的膿血。
士兵的母親見了,在一旁哭天搶地。
有人問:將軍愛兵如此,你為什麽還要哭呢?
母親說:當年吳將軍就是這樣對待我丈夫的,結果他戰死了。我的兒子,恐怕也得戰死吧?
講完這故事,韓非沒有發表評論。但他在同一篇文章講了另一段話。韓非說,僱工給地主種地,地主又是送飯又是給錢,是因為愛僱工嗎?不是,是希望僱工能夠多賣力氣。僱工全力以赴,精心耕耘,揮汗如雨,是因為愛地主嗎?也不是,是為了多吃好飯,多拿工錢。14
由此可以推論,吳起為士兵吮吸毒瘡的膿血,也不是愛士兵,而是要讓他去當炮灰。是啊,想想看吧!晉人王良號稱愛馬,越王勾踐號稱愛民。結果怎麽樣呢?馬和人都被他們送上了戰場。15
於是韓非接著說:開馬車鋪的都希望人富貴,開棺材鋪的都希望人早死。難道因為前者仁慈後者殘忍嗎?不是的。沒人富貴,馬車就賣不出去;沒人死亡,棺材就賣不出去。馬車鋪老闆也好,棺材鋪老闆也好,都不過是為自己打算,沒什麽仁義不仁義,道德不道德。
這就很能說明問題。
實際上,人性是善還是惡,不用講那麽多道理,看人際關係就行。如果人與人之間相愛或互義,那麽,人性就是本善的,或向善的,或有善的。反之則不是。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