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年,工廠也曾蓋了幾棟房子,不但沒解決住房不足的困難,反而加劇了這種矛盾。因為在"挖門子"、"走後門"成風的年月,寥寥幾棟樓,還不夠某些人送人情、搞交易的哩!人們瞪大了通紅的眼睛,盯著這些房子的奠基、施工、落成、分配……於是"紅眼樓""瞪眼樓"的雅號也就產生了。據說,在那幾座樓房落成的日子,房產部門負責人的家幾乎是門庭若市。
普通工人老曲頭幾經奮鬥,才算分到了簡易樓中的一套新房。但是新房卻為他帶來了新苦惱。樓頂覆蓋層太薄,夏天炎熱的空氣穿過房蓋傳進室內,令人如蹲火爐;冬天,寒風穿透屋頂將冰冷的氣流送入房裏,使人如坐冰窖。冬天燒炕,冷熱一對流,水蒸汽很快凝成水珠,滴落下來,滴在炕頭,滴在衣櫃頂,掉在炒菜的馬勺裏。外邊越冷,裏邊水珠越多,最後幾乎如天公揮汗,天母掉淚。於是,這些宿舍裏常常出現這樣的情況:炕上蒙著大塊塑料布,盆盆罐罐排成長隊迎接水滴,上便所戴起雨帽,炒菜時兩個人在鍋台旁轉悠:一個掌勺、一個打傘……
老曲頭和與他有相同遭遇的職工們無法忍耐下去了,他們不止一次地向領導反映,請求解決;不止一次地無聲無息、沒有反響。直到一九七八年年底,老曲頭忽聽廠裏來了位新廠長,他靈機一動:是不是再反映一下?有的人卻嘆氣地說:
"甭費那個事了,還是多買幾把雨傘、多買幾塊塑料布吧!"
"有棗無棗打一桿!"老曲頭自有主張。他鼓足勇氣給新廠長寫了封措詞尖銳的信。他想,如果新廠長神經尚不麻木的話,這一刺興許會有點反應……
一九七九年元旦過後的一天下午,老曲頭正心情煩躁地在室內忙著接"雨水",忽聽外邊有人敲門。他沒好氣地說了聲:"進來!"
門開了,一位身材不高、衣著樸素的陌生人走進房來,後邊跟著兩位少見的幹部。
陌生人饒有興趣地瀏覽了房間的狼狽樣兒,然後便詳細地問起主人的居住情況。老曲頭以為來人是房產管理員,便放開嗓門發起牢騷來了。他首先批評了廠領導高高在上、不關心職工疾苦;又埋怨了福利部門不接受群眾意見;又責問了房產科長為什麽不下來看一看,把房子修一修;最後還憤懣地補充了一句:
"就這種房子每月還收三塊七毛房租,值嗎?"
"怎麽不值?我看還便宜呢。"來人笑了笑,在場的人都為之一愣,不知此話何意。隻聽來人又補充說:"你的淋浴錢還沒交哩!"
一句嚴峻的笑話,包含著深沉的憤慨!
"這種情況決不能繼續下去了!"陌生人繼續說,"我們不能空喊為人民服務,而在具體的人的痛苦麵前閉上眼睛!"
短短幾句話,說得老曲頭心裏熱乎乎的。他已經長久沒聽過這樣感人的話。他偷偷地問了問身邊一個幹部:此人是誰?說話還挺解渴的哩!
"他就是咱們新來的宮廠長!"那人告訴他。
此時,如果質量很差的預製水泥地板可以打個洞鑽下去的話,老曲頭決不會繼續站在那兒;他臉紅過耳,後悔自己的批評太冒失了。
新廠長似乎看出他的心思,連忙誠摯地向他說:
"老師傅,你批評得很對!我們完全接受。我們迴去就研究解決辦法。不僅要修舊房子,還要大量蓋新房子!"
廠長一行走了,老曲頭仍沉浸在激動中。來廠二十多年了,廠領導到他這個普通工人家裏走訪還是第一次,而且說得句句順心。晚上,他便走東家串西家,把所見所聞,告訴他那些具有同樣牢騷的鄰居。
開始,大夥對這話還半信半疑,但過不多久,房產科的修建隊一到,人們便深信不疑了。這件事在一重一時傳為佳話:新廠長剛來就把職工疾苦放在心上,一重有希望了。
不過,這個佳話比起新廠長雪夜勘荒原的事兒,就顯得遜色多了。
在發生上件事前的一天傍晚,一輛北京吉普從廠門口開出,頂著雪後凜冽的寒風向茫茫雪原馳去。車內坐著新廠長和他的兩位助手。一位是曾被政治風雲卷到最底層,又被黨的實事求是的春風吹迴人間的六十五歲的副廠長魯明,二十多年前他在第一工具機廠當廠長時,曾是宮本言的上級;另一位是剛剛升任第一副廠長的劉安福,這位在生產第一線奮戰二十多年的實幹家,是新廠長此後工作中的得力助手。
為什麽宮本言上任後拋開那麽多棘手的事兒不管,卻要去荒山野嶺兜風呢?
此事說起來也不會令人愉快。黑龍江向以地大物博、土地肥沃著稱。烏黑的土壤用力一捏就能擠出油來;隨便刨一個坑兒丟幾顆種子,幾個月後黃澄澄的穀米便會壓彎禾稈頭。可是生活在這兒的人們,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每月隻能吃半斤豬肉,每年隻能在春節時享受半斤海魚;至於雞蛋嘛,那得看機會;而愛吃大米的南國同胞,對不起,每月一斤大米已經很不錯了。當然,我們的有些領導,是不會"享受"這種待遇的。
居住在富拉爾基的人們,曾經不斷大聲唿籲:給我們增加點副食吧!增加點細糧吧!增加點……
一重曆屆領導對廣大職工的唿聲並不是不聞不問的,早在六十年代初期就在工廠附近開辦了農場。但二十年來,由於有關政策多變,管理人員不善經營,農場屢屢賠錢,因此,領導的好心難得好報。人們從農牧場那兒得到的產品屈指可數。除了從工廠的年度總結裏看到成串的雞蛋指總結報告中數字的圓圈。要比自己分到的雞蛋多得多外,很少看到別的什麽。觀全省,提高生活的前景相當遙遠;看本廠,改善待遇的希望又十分暗淡,於是,人們對在一重工作也就興味索然了。
</br>
普通工人老曲頭幾經奮鬥,才算分到了簡易樓中的一套新房。但是新房卻為他帶來了新苦惱。樓頂覆蓋層太薄,夏天炎熱的空氣穿過房蓋傳進室內,令人如蹲火爐;冬天,寒風穿透屋頂將冰冷的氣流送入房裏,使人如坐冰窖。冬天燒炕,冷熱一對流,水蒸汽很快凝成水珠,滴落下來,滴在炕頭,滴在衣櫃頂,掉在炒菜的馬勺裏。外邊越冷,裏邊水珠越多,最後幾乎如天公揮汗,天母掉淚。於是,這些宿舍裏常常出現這樣的情況:炕上蒙著大塊塑料布,盆盆罐罐排成長隊迎接水滴,上便所戴起雨帽,炒菜時兩個人在鍋台旁轉悠:一個掌勺、一個打傘……
老曲頭和與他有相同遭遇的職工們無法忍耐下去了,他們不止一次地向領導反映,請求解決;不止一次地無聲無息、沒有反響。直到一九七八年年底,老曲頭忽聽廠裏來了位新廠長,他靈機一動:是不是再反映一下?有的人卻嘆氣地說:
"甭費那個事了,還是多買幾把雨傘、多買幾塊塑料布吧!"
"有棗無棗打一桿!"老曲頭自有主張。他鼓足勇氣給新廠長寫了封措詞尖銳的信。他想,如果新廠長神經尚不麻木的話,這一刺興許會有點反應……
一九七九年元旦過後的一天下午,老曲頭正心情煩躁地在室內忙著接"雨水",忽聽外邊有人敲門。他沒好氣地說了聲:"進來!"
門開了,一位身材不高、衣著樸素的陌生人走進房來,後邊跟著兩位少見的幹部。
陌生人饒有興趣地瀏覽了房間的狼狽樣兒,然後便詳細地問起主人的居住情況。老曲頭以為來人是房產管理員,便放開嗓門發起牢騷來了。他首先批評了廠領導高高在上、不關心職工疾苦;又埋怨了福利部門不接受群眾意見;又責問了房產科長為什麽不下來看一看,把房子修一修;最後還憤懣地補充了一句:
"就這種房子每月還收三塊七毛房租,值嗎?"
"怎麽不值?我看還便宜呢。"來人笑了笑,在場的人都為之一愣,不知此話何意。隻聽來人又補充說:"你的淋浴錢還沒交哩!"
一句嚴峻的笑話,包含著深沉的憤慨!
"這種情況決不能繼續下去了!"陌生人繼續說,"我們不能空喊為人民服務,而在具體的人的痛苦麵前閉上眼睛!"
短短幾句話,說得老曲頭心裏熱乎乎的。他已經長久沒聽過這樣感人的話。他偷偷地問了問身邊一個幹部:此人是誰?說話還挺解渴的哩!
"他就是咱們新來的宮廠長!"那人告訴他。
此時,如果質量很差的預製水泥地板可以打個洞鑽下去的話,老曲頭決不會繼續站在那兒;他臉紅過耳,後悔自己的批評太冒失了。
新廠長似乎看出他的心思,連忙誠摯地向他說:
"老師傅,你批評得很對!我們完全接受。我們迴去就研究解決辦法。不僅要修舊房子,還要大量蓋新房子!"
廠長一行走了,老曲頭仍沉浸在激動中。來廠二十多年了,廠領導到他這個普通工人家裏走訪還是第一次,而且說得句句順心。晚上,他便走東家串西家,把所見所聞,告訴他那些具有同樣牢騷的鄰居。
開始,大夥對這話還半信半疑,但過不多久,房產科的修建隊一到,人們便深信不疑了。這件事在一重一時傳為佳話:新廠長剛來就把職工疾苦放在心上,一重有希望了。
不過,這個佳話比起新廠長雪夜勘荒原的事兒,就顯得遜色多了。
在發生上件事前的一天傍晚,一輛北京吉普從廠門口開出,頂著雪後凜冽的寒風向茫茫雪原馳去。車內坐著新廠長和他的兩位助手。一位是曾被政治風雲卷到最底層,又被黨的實事求是的春風吹迴人間的六十五歲的副廠長魯明,二十多年前他在第一工具機廠當廠長時,曾是宮本言的上級;另一位是剛剛升任第一副廠長的劉安福,這位在生產第一線奮戰二十多年的實幹家,是新廠長此後工作中的得力助手。
為什麽宮本言上任後拋開那麽多棘手的事兒不管,卻要去荒山野嶺兜風呢?
此事說起來也不會令人愉快。黑龍江向以地大物博、土地肥沃著稱。烏黑的土壤用力一捏就能擠出油來;隨便刨一個坑兒丟幾顆種子,幾個月後黃澄澄的穀米便會壓彎禾稈頭。可是生活在這兒的人們,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每月隻能吃半斤豬肉,每年隻能在春節時享受半斤海魚;至於雞蛋嘛,那得看機會;而愛吃大米的南國同胞,對不起,每月一斤大米已經很不錯了。當然,我們的有些領導,是不會"享受"這種待遇的。
居住在富拉爾基的人們,曾經不斷大聲唿籲:給我們增加點副食吧!增加點細糧吧!增加點……
一重曆屆領導對廣大職工的唿聲並不是不聞不問的,早在六十年代初期就在工廠附近開辦了農場。但二十年來,由於有關政策多變,管理人員不善經營,農場屢屢賠錢,因此,領導的好心難得好報。人們從農牧場那兒得到的產品屈指可數。除了從工廠的年度總結裏看到成串的雞蛋指總結報告中數字的圓圈。要比自己分到的雞蛋多得多外,很少看到別的什麽。觀全省,提高生活的前景相當遙遠;看本廠,改善待遇的希望又十分暗淡,於是,人們對在一重工作也就興味索然了。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