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撈屍體的時間,記不太清了,大約是迴鑾以後第二年春末開始打撈的。天還冷,自然和推下井的情形不同了。由貞順門裏到樂壽堂,劃為一個禁區。先焚香做佛事,徹夜念經;由薩滿跳神,引魂到景仁宮。娘家的人羅拜在地,瑾妃致祭,因亡人為大,瑾妃行叩拜禮。貞順門裏偏東的北牆上,露天的有一木龕釘在牆上,是祭奠珍妃的,正麵對井口;兩邊有黃布簾掛在木龕內,木龕外的兩邊像輓聯似的掛著兩豎幅黃布,像對聯貼在牆上;龕中間上邊掛著一橫幅黃布,像橫批一樣,也貼在牆上。奇怪的是都沒有字。據說龕裏頭也沒有字。那時我已離宮了,都是老劉對我講的(1946年秋,我們和老宮女一起逛故宮時,木龕還在)。
“先打撈上來的是一領破竹蓆子,據說當初裹珍妃用的。據打撈的人講,屍體麵目浮腫,已經辨認不出五官了。因為井口很小,容不下兩個人,是把井口拆開打撈的。
“不說這些了,說起來幾車話也說不完。
“主要的一句話,打撈珍妃時光緒並沒露麵。這也是老劉告訴我的。
“後來光緒要來了珍妃在東北三所掛過的一頂舊帳子,常常對這頂帳子出神。
“從此他再也沒接近過任何女人,直到賓天,可以說對珍妃是情至義盡的了。”
我們聽完老宮女的敘說,不禁撫幾長嘆,無論是皇上還是庶民,對愛情堅貞,百折而不變的,總是被人們敬佩的,而皇帝更是難得。說句唐突的話,賈寶玉賭咒發誓地對林黛玉說,“任它弱水三千,我隻取這一瓢而飲”,但他沒有做到。他既愛俊襲人的“肉”,更愛病瀟湘的情,是二者兼顧的。光緒並不是這樣,在花好月圓的時候,隻是一心熱愛著珍妃。在同遭患難的時候,正像漢末樂府所描寫的那樣,一隻孔雀,一雌一雄,雌病雄傷,莫可奈何。於是雄的唱了“吾欲負汝去,毛羽何摧頹;吾欲汝去,口噤不能開”的字句。說白了,我想背著你走哇,可惜羽毛全被打零落了;我願意叼著你走哇,可惜我的嘴又被人捆住了。戊戌以後,兩人又何嚐不是如此。等到“金井哀蟬一葉秋”的變故發生以後,那就立誓不近女人。用句大鼓書上的詞:“一心無二隻有你,若有別意天不容。”此心此身,誓不與他人,從此恨恨而死。真是:涵元殿裏含冤去,一片癡情付愛珍。我們佩服光緒就佩服在這裏。是真情,不是假意;是事實,不是夢幻!
父精母血不可棄也——太監自述(1)
太監瑣事我又要畫蛇添足了。
記得魯迅先生曾經說過,太監、姨太太、鴉片可以說是中國的國粹。這自然是反語了。既然是國粹,當然是源遠流長,蓋有年矣的了。單說太監這種畸形的怪物,伴隨著宮廷而誕生,在中國至少已經有兩千餘年的曆史。曆代政治的興衰常常與宦官有密切聯繫。我不懂曆史,更不懂政治,在這裏我隻想記述幾段所聽到的一點太監的生活。
我常常自我反省:我算不得一個讀書人,讀書人要修身、齊家、治國,而我時常是掩卷深思,想入非非。例如,清初王譽昌寫的《崇禎宮詞》雲:
風摧敗葉一時散,水漫浮萍隨處生;
莫笑杞人憂自劇,果然此日見天傾。
原注雲:“時中掀咄蛉耍皆喧走,宮人亦奔進都市。”
此詩所寫甲申亡國的情形,比陸次雲的《費宮人傳》寫得還
清宮太監生動。明崇禎帝以為“君非亡國之君,臣是亡國之臣”,屢次下詔減膳。然而,在國破身亡之時,後宮裏居然養活著7萬太監,這足夠諷刺的了。但我不想說這些。我想說的是,在同一個時代裏,淨身投靠的太監,竟有七八萬人之多,那麽淨身術之普遍,技術之精良,就可想而知了。清朝一代,閹人較少,而且選擇較嚴,由明代的從偏遠地區閩西、陝北選擇,逐漸集中到從魯北、冀中、冀南一帶選擇。據說淨身術也因此有南北兩派的傳說。刀兒匠們(淨身師,因為他們專幹此缺德事,一般被貶稱為刀兒匠)也標榜門戶,以示祖傳。但淨身在漢代以前究竟是騸是割(騸是去掉丸,割是除去丸外兼割其勢),還不明朗。到了漢武帝時,“太史公(司馬遷)下蠶室去其勢”,就已經很明確了。蠶室是指的環境,溫度較高而不通風的屋子。去其勢,則指的是部位。可是,是刀割還是弦割(用硬弓雙細弦來絞),又不得而知了。可喜的是這位太史公雖已年近半百(據王國維先生的《太史公行年考》:天漢三年即公元前98年,遷四十八歲,受腐刑)。居然能夠跟著劉徹東奔西跑,朝山拜廟(見太史公《報任安書》),看來刀術後尚無不良後果。
北京城有兩位赫赫有名的閹割世家。一是南長街會計司胡同的畢五,一是地安門外方磚胡同的“小刀劉”,都是世傳,受過皇封的。他們倆全是六品頂戴,比縣太爺還高一級。據說每家每季要向清廷內務府供奉40名太監。各家都有一套完善的閹割設備。就在八國聯軍進北京的這一年,這兩家皇商的包辦機構被取消了。
閑話說得多了,還是讓老宮女敘述故事吧。
老宮女又坐在靠南窗子的座位上了。這是她的專座,挑米、做針線,借著窗子的亮光,她感到方便些。她確實是老了,眼睛由黑變成了灰暗色,眼角兩邊有赭紅的痕跡,可能是長年抱著火盆烤火留下來的,這也說明了她晚年不佳的境遇。但她說話還是那樣的文靜,從不搖頭晃腦,更不拍手打掌,總是溫和而又平靜地一句句地送到聽者的耳朵裏。她說:“大約有這樣一段事。
“春天,過了清明節,我們就到園子(指頤和園)裏去了。我們差不多由宮裏穿著棉衣服到園子,到再穿上棉衣服才又迴宮裏。說實在話,我們喜歡在園子,不喜歡在宮裏,並不是貪圖園子的風景好,最主要的是在園子裏規矩鬆,我們行動自由,可以有玩的機會。例如,挑選益母糙。
“老太後年輕的時候,有血分上的病,要長年吃益母膏。她嫌東陵進貢的不幹淨,一到夏天就親自動手炮製。要製,就要天下第一。天壇、頤和園後山,都有這種糙,足夠老太後製藥用的。過了端午節,就要開始擇采了。益母糙有野麻似的長碎葉,高粱粒大小的白花,剛開的時候,花苞上微微帶點藕荷色,三尺上下高的精幹,一株一株的很多。老太後晚年也常吃這種藥,說是活血潤腸提氣的。為了挑選方便,我們選擇適當的地點,在靠後山近的畫中遊的西廊子底下。夏天,風從南邊吹來,舒舒服服的,地點又適中,又能討老太後的喜歡,所以老太監張福也時常來。小太監給張福沏上碗茶,他吸著關東煙,指揮著我們怎樣挑選。我是值完夜以後,睡醒覺,常到這裏來的。碰巧,在割的益母糙裏有棵大麻——不是蓖麻,不是野麻,叫臭大麻。大大濃綠的葉子,像手掌似地伸著。雪白鍾形喇叭口的花,向上有兩個未成形的果實,有小酒盅大小,圓圓的,用手一搓,葉子有股臭味。老太監張福驚訝地說:‘呀!這是難得的好藥呀!也是我的救命恩藥呀!’他自己說漏了嘴,我們就問他為什麽是您的救命恩藥呀?
</br>
“先打撈上來的是一領破竹蓆子,據說當初裹珍妃用的。據打撈的人講,屍體麵目浮腫,已經辨認不出五官了。因為井口很小,容不下兩個人,是把井口拆開打撈的。
“不說這些了,說起來幾車話也說不完。
“主要的一句話,打撈珍妃時光緒並沒露麵。這也是老劉告訴我的。
“後來光緒要來了珍妃在東北三所掛過的一頂舊帳子,常常對這頂帳子出神。
“從此他再也沒接近過任何女人,直到賓天,可以說對珍妃是情至義盡的了。”
我們聽完老宮女的敘說,不禁撫幾長嘆,無論是皇上還是庶民,對愛情堅貞,百折而不變的,總是被人們敬佩的,而皇帝更是難得。說句唐突的話,賈寶玉賭咒發誓地對林黛玉說,“任它弱水三千,我隻取這一瓢而飲”,但他沒有做到。他既愛俊襲人的“肉”,更愛病瀟湘的情,是二者兼顧的。光緒並不是這樣,在花好月圓的時候,隻是一心熱愛著珍妃。在同遭患難的時候,正像漢末樂府所描寫的那樣,一隻孔雀,一雌一雄,雌病雄傷,莫可奈何。於是雄的唱了“吾欲負汝去,毛羽何摧頹;吾欲汝去,口噤不能開”的字句。說白了,我想背著你走哇,可惜羽毛全被打零落了;我願意叼著你走哇,可惜我的嘴又被人捆住了。戊戌以後,兩人又何嚐不是如此。等到“金井哀蟬一葉秋”的變故發生以後,那就立誓不近女人。用句大鼓書上的詞:“一心無二隻有你,若有別意天不容。”此心此身,誓不與他人,從此恨恨而死。真是:涵元殿裏含冤去,一片癡情付愛珍。我們佩服光緒就佩服在這裏。是真情,不是假意;是事實,不是夢幻!
父精母血不可棄也——太監自述(1)
太監瑣事我又要畫蛇添足了。
記得魯迅先生曾經說過,太監、姨太太、鴉片可以說是中國的國粹。這自然是反語了。既然是國粹,當然是源遠流長,蓋有年矣的了。單說太監這種畸形的怪物,伴隨著宮廷而誕生,在中國至少已經有兩千餘年的曆史。曆代政治的興衰常常與宦官有密切聯繫。我不懂曆史,更不懂政治,在這裏我隻想記述幾段所聽到的一點太監的生活。
我常常自我反省:我算不得一個讀書人,讀書人要修身、齊家、治國,而我時常是掩卷深思,想入非非。例如,清初王譽昌寫的《崇禎宮詞》雲:
風摧敗葉一時散,水漫浮萍隨處生;
莫笑杞人憂自劇,果然此日見天傾。
原注雲:“時中掀咄蛉耍皆喧走,宮人亦奔進都市。”
此詩所寫甲申亡國的情形,比陸次雲的《費宮人傳》寫得還
清宮太監生動。明崇禎帝以為“君非亡國之君,臣是亡國之臣”,屢次下詔減膳。然而,在國破身亡之時,後宮裏居然養活著7萬太監,這足夠諷刺的了。但我不想說這些。我想說的是,在同一個時代裏,淨身投靠的太監,竟有七八萬人之多,那麽淨身術之普遍,技術之精良,就可想而知了。清朝一代,閹人較少,而且選擇較嚴,由明代的從偏遠地區閩西、陝北選擇,逐漸集中到從魯北、冀中、冀南一帶選擇。據說淨身術也因此有南北兩派的傳說。刀兒匠們(淨身師,因為他們專幹此缺德事,一般被貶稱為刀兒匠)也標榜門戶,以示祖傳。但淨身在漢代以前究竟是騸是割(騸是去掉丸,割是除去丸外兼割其勢),還不明朗。到了漢武帝時,“太史公(司馬遷)下蠶室去其勢”,就已經很明確了。蠶室是指的環境,溫度較高而不通風的屋子。去其勢,則指的是部位。可是,是刀割還是弦割(用硬弓雙細弦來絞),又不得而知了。可喜的是這位太史公雖已年近半百(據王國維先生的《太史公行年考》:天漢三年即公元前98年,遷四十八歲,受腐刑)。居然能夠跟著劉徹東奔西跑,朝山拜廟(見太史公《報任安書》),看來刀術後尚無不良後果。
北京城有兩位赫赫有名的閹割世家。一是南長街會計司胡同的畢五,一是地安門外方磚胡同的“小刀劉”,都是世傳,受過皇封的。他們倆全是六品頂戴,比縣太爺還高一級。據說每家每季要向清廷內務府供奉40名太監。各家都有一套完善的閹割設備。就在八國聯軍進北京的這一年,這兩家皇商的包辦機構被取消了。
閑話說得多了,還是讓老宮女敘述故事吧。
老宮女又坐在靠南窗子的座位上了。這是她的專座,挑米、做針線,借著窗子的亮光,她感到方便些。她確實是老了,眼睛由黑變成了灰暗色,眼角兩邊有赭紅的痕跡,可能是長年抱著火盆烤火留下來的,這也說明了她晚年不佳的境遇。但她說話還是那樣的文靜,從不搖頭晃腦,更不拍手打掌,總是溫和而又平靜地一句句地送到聽者的耳朵裏。她說:“大約有這樣一段事。
“春天,過了清明節,我們就到園子(指頤和園)裏去了。我們差不多由宮裏穿著棉衣服到園子,到再穿上棉衣服才又迴宮裏。說實在話,我們喜歡在園子,不喜歡在宮裏,並不是貪圖園子的風景好,最主要的是在園子裏規矩鬆,我們行動自由,可以有玩的機會。例如,挑選益母糙。
“老太後年輕的時候,有血分上的病,要長年吃益母膏。她嫌東陵進貢的不幹淨,一到夏天就親自動手炮製。要製,就要天下第一。天壇、頤和園後山,都有這種糙,足夠老太後製藥用的。過了端午節,就要開始擇采了。益母糙有野麻似的長碎葉,高粱粒大小的白花,剛開的時候,花苞上微微帶點藕荷色,三尺上下高的精幹,一株一株的很多。老太後晚年也常吃這種藥,說是活血潤腸提氣的。為了挑選方便,我們選擇適當的地點,在靠後山近的畫中遊的西廊子底下。夏天,風從南邊吹來,舒舒服服的,地點又適中,又能討老太後的喜歡,所以老太監張福也時常來。小太監給張福沏上碗茶,他吸著關東煙,指揮著我們怎樣挑選。我是值完夜以後,睡醒覺,常到這裏來的。碰巧,在割的益母糙裏有棵大麻——不是蓖麻,不是野麻,叫臭大麻。大大濃綠的葉子,像手掌似地伸著。雪白鍾形喇叭口的花,向上有兩個未成形的果實,有小酒盅大小,圓圓的,用手一搓,葉子有股臭味。老太監張福驚訝地說:‘呀!這是難得的好藥呀!也是我的救命恩藥呀!’他自己說漏了嘴,我們就問他為什麽是您的救命恩藥呀?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