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駕的是內務府的當值大臣恩銘,這個人常見老太後,我認識。他忙著兩隻手一抖把馬蹄袖甩下來了,搶步向前叩頭。至於說的什麽,我們當侍女的是聽不到的。太後領著後、妃、格格們一起到樂壽堂,老太後進寢宮休息一會兒,我敬了兩管水煙,她在臥榻上用水洗了洗臉,就閉上眼睛。我悄悄地退出來,趕緊找水喝,因為實在幹渴了。太後始終沒發話,誰也不敢散去,大家都在涼棚裏休息,低著頭默默地沒有一個人言語。屋子非常寂靜。
“匆匆傳膳,大家不許分散,都在涼棚裏麵站著吃。這時崔玉貴進來稟告,說端王爺來了,一會兒又稟告說慶王爺來了。老太後滿臉怒容,說知道了,底下沒說話。一會兒崔玉貴又來稟告說,肅王爺由德勝門騎馬趕來了。老太後精神一振,說傳他們進來。肅王的府原在東交民巷(庚子後搬到東四北九條),義和拳打東交民巷時,在宮裏聽傳說洋人把他家毀得亂七八糟,連肅王祖宗的影像和朝服補褂都拿去墊炮眼了。肅王到來一定會帶來洋人的消息,所以要趕緊傳見他們。在頤和園樂壽堂召見王公大臣還是第一次。
“這也可以說禦前‘叫起’罷,有太後也有皇上,隻經過很短促的召見,說平常話,也就是喝碗熱茶的時間。老太後很自信地說:‘看情況洋人還不知道我們出來。如果知道的話,他們一定會趕來的,我們要快走。’當然端王、慶王、肅王他們是願意快走的。老太後這時斷然說‘不能這樣走,必須保證萬無一失,因為有皇上在!讓崔玉貴帶一個人走前站,李蓮英隨時探聽消息,皇上、我們走第二批,端王等走第三批,另外頤和園這兒還有兵,讓他們帶兵斷後,這樣才萬無一失。’老太後的話是金口玉言,這是怕大家一起走,太招風了,反而不安全。也顧慮到前麵麻煩不大,隻有後麵追兵是最可怕的。
“等到我們又上車的時候,歸還了瀾公爺的車,又多了兩輛轎車,一是給皇後預備的,也不是什麽貴族的豪華車,而是普通的二等轎車,另一輛是慶王給兩個女兒三格格、四格格預備的。這樣,皇後、小主一輛車,二位格格、元大奶奶一輛車,大蒲籠車就比較鬆動一些,我也不至於坐料笸籮上了。阿彌陀佛!
“車慢騰騰地向北走,完全在青紗帳裏鑽著走。時間已值午未時分,太陽毒辣辣的,天空有幾塊黑雲,有時把太陽遮住,有時又露出來,沒有一點風,地上的熱氣蒸上來。俗話說,‘陰天的太陽曬死狗’,狗都能夠被太陽曬死的,我們真真的和狗差不多了。人人的臉上都脹得紅紅的,背上流汗。也不知走了多長時間,才到了一個地方叫溫泉的。我們說多少好話,央求一個大戶人家,請他們行方便,允許我們到他家借借廁所。這事當然由我去說,好不容易才答應了。老北京也不知從什麽年代興的,說女人借廁所會給本家帶來晦氣,必須進門喝口涼水,壓一壓邪氣,出門送一個紅包,散一散晦氣,我們沒有紅包,重重地給了二兩銀子,是我親手給的!女人出門,最困難的事,不敢多吃也不敢多喝,更不敢吃涼東西,如果鬧肚子,那就現眼了。可這裏隻有涼水,每人用瓢輪流著喝,已經算是很不錯的。幸虧村東頭有棵大槐樹,我們坐在車上能涼快會兒,也可以說是救命的樹蔭了。
“老太後真有狠勁,始終一個‘苦’字不說。我把瓢涮一涮,給老太後舀一瓢涼水,老太後先漱了漱口,喝了半口涼水,這可能是老太後生平第一次喝涼水吧!是在溫泉一家灰磚門樓的院裏喝的。在普通人本不算什麽,可在老太後就算天大的事了。”
老宮女已經絮絮地說了很長一段時間了。經常是麵向著窗子,臉背著我,好像是自言自語默默地叨念著什麽。這時她忘掉了一切,完全沉浸在她過去的記憶中,灰色的眼睛凝視在窗外的洋槐樹上,臉上核桃似的皺紋更明顯了。她常常是癡呆呆的忘了說話。屋子裏越發顯得沉寂了。突然,她笑著說:“現在人死了不許寫殃榜了。如果許可的話,可以給我寫上,老太後西巡的路上,第一塊銀子是我替老太後花的,第一瓢涼水是我給老太後舀的。這也可以算是我最露臉的事了吧!”老宮女心很細,每到屋子過度安靜的時候,總想方設法用笑話調劑一下。舊社會,人死以後把這人的一生功勳榮譽寫在紙上,用紙糊在牌子上張貼在大門口,叫貼殃榜。這是老宮女的玩笑話。
夜宿西貫市:苦難的第一站(4)
她頗有感慨地說:“人千算萬算也有算計不到的地方。老太後這次出走,什麽都不帶,隻隨身帶了些散碎銀子,以為沿途一定會有賣東西的。有錢能買鬼推磨,這種想法到現在完全落空了。由海澱奔溫泉,由溫泉北上到居庸關的古道,原來是南來北往的要道。做買賣的,開客棧的,尤其是驛站,都應該有人支應,可現在跑得一幹二盡。那些敗卒殘兵,有什麽搶什麽,一幫一幫的戴紅頭巾的義和拳也是有什麽拿什麽。殷實一點的人家都躲起來了,剩下不藏不躲的人也就窮得隻剩一條命了,目前的光景是有勢力沒處用,有銀子沒處花。一兩銀子也換不出一口吃的來。我們可以說,一步一步走向苦難。
“太陽已經到西南角上了。莊稼地裏的玉米葉子都曬蔫了,一絲風也沒有,隻能用手當扇子扇,汗濕透了衣衫,從來也沒穿過這種粗布衣服,現在披在身上感到像牛皮一樣,渾身到處刺癢,脖子底下、兩腋周圍有一種水泡似的小圓顆粒,長了痱子了,不搔就奇癢,一搔就痛。我們開始嚐到了另一種痛苦。走到了一個鎮甸,已經是人困馬乏,車夫說不能走了,該餵牲口了,人也該吃點東西。可哪裏能有吃的呢,而且人又這樣多,幸虧車夫認識這裏的一個熟人留守在大車店裏,我們說盡了好話,請他給想辦法。首先提出,可以多給他們點銀子。他也沒辦法,現成的米麵是絕對找不到了。最後說地裏有豇豆角,可以煮熟了吃。窮人在秋雨連綿、青黃不接的時候常吃這些東西。大概議妥,我們包他一片地的青棵,把豇豆和青老玉米混合摘采煮熟,我們每人分一個煮玉米、半碗豇豆粒。老太後和皇上、皇後等出逃後的第一次午餐,就是這樣度過的。老太後根本沒吃。煮老玉米湯可成了寶貝了,你一碗我一碗地分搶著喝,皇上也喝了一碗,這是我親眼看見的。
“還要往迴說,我們都是五穀不分的人,什麽是老玉米,什麽是高梁,根本不認識,更不用說是怎麽長的了。這是第一次吃這類東西。豇豆角有筷子那樣長,一串串的粒包在外莢裏,鼓脹脹的。已經不是飯來張口的時候了。我們四個丫頭親自動手把豇豆從割斷的秧上摘下來,又把青老玉米的外皮剝去,扔在鍋裏煮上。正是雨水多的季節,幹柴是沒有的,當時用的是烏煤麵子,用水合了往灶裏填,我們什麽都不懂,填上煤以後,不起火苗光冒黑煙,旁邊有木頭箱子說是風匣,我和小娟子輪流拉動風匣吹火。這是個動力氣的活兒,拉二十幾下就腰酸臂痛渾身流汗了。小娟子和我把燒熱的水舀出點來,奉敬給老太後,讓老太後洗洗臉,老太後十分感嘆:‘還是榮子和娟子能伺候我。’我們對著眼前的情況,累得精疲力竭,不禁在老太後麵前掉淚了。我倆眼圈紅紅的,離開老太後的上房,小娟子對我說,現在洋人可能進宮了,宮裏的姐妹們不知如何呢?也許上吊,也許跳井,我們不禁用手摸摸臨別時送給我倆的飾物,哭著走迴了夥房。小娟子說,她預感到她們是死了。
</br>
“匆匆傳膳,大家不許分散,都在涼棚裏麵站著吃。這時崔玉貴進來稟告,說端王爺來了,一會兒又稟告說慶王爺來了。老太後滿臉怒容,說知道了,底下沒說話。一會兒崔玉貴又來稟告說,肅王爺由德勝門騎馬趕來了。老太後精神一振,說傳他們進來。肅王的府原在東交民巷(庚子後搬到東四北九條),義和拳打東交民巷時,在宮裏聽傳說洋人把他家毀得亂七八糟,連肅王祖宗的影像和朝服補褂都拿去墊炮眼了。肅王到來一定會帶來洋人的消息,所以要趕緊傳見他們。在頤和園樂壽堂召見王公大臣還是第一次。
“這也可以說禦前‘叫起’罷,有太後也有皇上,隻經過很短促的召見,說平常話,也就是喝碗熱茶的時間。老太後很自信地說:‘看情況洋人還不知道我們出來。如果知道的話,他們一定會趕來的,我們要快走。’當然端王、慶王、肅王他們是願意快走的。老太後這時斷然說‘不能這樣走,必須保證萬無一失,因為有皇上在!讓崔玉貴帶一個人走前站,李蓮英隨時探聽消息,皇上、我們走第二批,端王等走第三批,另外頤和園這兒還有兵,讓他們帶兵斷後,這樣才萬無一失。’老太後的話是金口玉言,這是怕大家一起走,太招風了,反而不安全。也顧慮到前麵麻煩不大,隻有後麵追兵是最可怕的。
“等到我們又上車的時候,歸還了瀾公爺的車,又多了兩輛轎車,一是給皇後預備的,也不是什麽貴族的豪華車,而是普通的二等轎車,另一輛是慶王給兩個女兒三格格、四格格預備的。這樣,皇後、小主一輛車,二位格格、元大奶奶一輛車,大蒲籠車就比較鬆動一些,我也不至於坐料笸籮上了。阿彌陀佛!
“車慢騰騰地向北走,完全在青紗帳裏鑽著走。時間已值午未時分,太陽毒辣辣的,天空有幾塊黑雲,有時把太陽遮住,有時又露出來,沒有一點風,地上的熱氣蒸上來。俗話說,‘陰天的太陽曬死狗’,狗都能夠被太陽曬死的,我們真真的和狗差不多了。人人的臉上都脹得紅紅的,背上流汗。也不知走了多長時間,才到了一個地方叫溫泉的。我們說多少好話,央求一個大戶人家,請他們行方便,允許我們到他家借借廁所。這事當然由我去說,好不容易才答應了。老北京也不知從什麽年代興的,說女人借廁所會給本家帶來晦氣,必須進門喝口涼水,壓一壓邪氣,出門送一個紅包,散一散晦氣,我們沒有紅包,重重地給了二兩銀子,是我親手給的!女人出門,最困難的事,不敢多吃也不敢多喝,更不敢吃涼東西,如果鬧肚子,那就現眼了。可這裏隻有涼水,每人用瓢輪流著喝,已經算是很不錯的。幸虧村東頭有棵大槐樹,我們坐在車上能涼快會兒,也可以說是救命的樹蔭了。
“老太後真有狠勁,始終一個‘苦’字不說。我把瓢涮一涮,給老太後舀一瓢涼水,老太後先漱了漱口,喝了半口涼水,這可能是老太後生平第一次喝涼水吧!是在溫泉一家灰磚門樓的院裏喝的。在普通人本不算什麽,可在老太後就算天大的事了。”
老宮女已經絮絮地說了很長一段時間了。經常是麵向著窗子,臉背著我,好像是自言自語默默地叨念著什麽。這時她忘掉了一切,完全沉浸在她過去的記憶中,灰色的眼睛凝視在窗外的洋槐樹上,臉上核桃似的皺紋更明顯了。她常常是癡呆呆的忘了說話。屋子裏越發顯得沉寂了。突然,她笑著說:“現在人死了不許寫殃榜了。如果許可的話,可以給我寫上,老太後西巡的路上,第一塊銀子是我替老太後花的,第一瓢涼水是我給老太後舀的。這也可以算是我最露臉的事了吧!”老宮女心很細,每到屋子過度安靜的時候,總想方設法用笑話調劑一下。舊社會,人死以後把這人的一生功勳榮譽寫在紙上,用紙糊在牌子上張貼在大門口,叫貼殃榜。這是老宮女的玩笑話。
夜宿西貫市:苦難的第一站(4)
她頗有感慨地說:“人千算萬算也有算計不到的地方。老太後這次出走,什麽都不帶,隻隨身帶了些散碎銀子,以為沿途一定會有賣東西的。有錢能買鬼推磨,這種想法到現在完全落空了。由海澱奔溫泉,由溫泉北上到居庸關的古道,原來是南來北往的要道。做買賣的,開客棧的,尤其是驛站,都應該有人支應,可現在跑得一幹二盡。那些敗卒殘兵,有什麽搶什麽,一幫一幫的戴紅頭巾的義和拳也是有什麽拿什麽。殷實一點的人家都躲起來了,剩下不藏不躲的人也就窮得隻剩一條命了,目前的光景是有勢力沒處用,有銀子沒處花。一兩銀子也換不出一口吃的來。我們可以說,一步一步走向苦難。
“太陽已經到西南角上了。莊稼地裏的玉米葉子都曬蔫了,一絲風也沒有,隻能用手當扇子扇,汗濕透了衣衫,從來也沒穿過這種粗布衣服,現在披在身上感到像牛皮一樣,渾身到處刺癢,脖子底下、兩腋周圍有一種水泡似的小圓顆粒,長了痱子了,不搔就奇癢,一搔就痛。我們開始嚐到了另一種痛苦。走到了一個鎮甸,已經是人困馬乏,車夫說不能走了,該餵牲口了,人也該吃點東西。可哪裏能有吃的呢,而且人又這樣多,幸虧車夫認識這裏的一個熟人留守在大車店裏,我們說盡了好話,請他給想辦法。首先提出,可以多給他們點銀子。他也沒辦法,現成的米麵是絕對找不到了。最後說地裏有豇豆角,可以煮熟了吃。窮人在秋雨連綿、青黃不接的時候常吃這些東西。大概議妥,我們包他一片地的青棵,把豇豆和青老玉米混合摘采煮熟,我們每人分一個煮玉米、半碗豇豆粒。老太後和皇上、皇後等出逃後的第一次午餐,就是這樣度過的。老太後根本沒吃。煮老玉米湯可成了寶貝了,你一碗我一碗地分搶著喝,皇上也喝了一碗,這是我親眼看見的。
“還要往迴說,我們都是五穀不分的人,什麽是老玉米,什麽是高梁,根本不認識,更不用說是怎麽長的了。這是第一次吃這類東西。豇豆角有筷子那樣長,一串串的粒包在外莢裏,鼓脹脹的。已經不是飯來張口的時候了。我們四個丫頭親自動手把豇豆從割斷的秧上摘下來,又把青老玉米的外皮剝去,扔在鍋裏煮上。正是雨水多的季節,幹柴是沒有的,當時用的是烏煤麵子,用水合了往灶裏填,我們什麽都不懂,填上煤以後,不起火苗光冒黑煙,旁邊有木頭箱子說是風匣,我和小娟子輪流拉動風匣吹火。這是個動力氣的活兒,拉二十幾下就腰酸臂痛渾身流汗了。小娟子和我把燒熱的水舀出點來,奉敬給老太後,讓老太後洗洗臉,老太後十分感嘆:‘還是榮子和娟子能伺候我。’我們對著眼前的情況,累得精疲力竭,不禁在老太後麵前掉淚了。我倆眼圈紅紅的,離開老太後的上房,小娟子對我說,現在洋人可能進宮了,宮裏的姐妹們不知如何呢?也許上吊,也許跳井,我們不禁用手摸摸臨別時送給我倆的飾物,哭著走迴了夥房。小娟子說,她預感到她們是死了。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