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膳房離內廷的住處比較遠,在寧壽門東邊,路南和路東的一群房子裏。為什麽分兩處呢?因為滿漢廚師可以在一起,清真的廚師和工作地點就必須分開了。再說,廚役並不是太監,不宜接近內廷,他們都住在東華門外路北的房子裏。住處離壽膳房較近,當差方便些。這就是壽膳房離內廷較遠的原因。宮裏的規矩非常嚴,7歲的男孩子都不許留在宮中過夜,何況是一群膳夫。讓他們和宮廷的衛軍隔鄰而居,這種安排也是有考慮的了。
“說到這裏我又要橫插一槓子,剛剛提到吃飯,現在又要大轉彎說睡覺了。不先說睡覺,就說不清楚吃飯。”
[上一頁][下一頁]
睡覺
“宮廷裏最最重要的事,依我看是睡覺。一切行動坐臥的安排,都要以睡覺為主。皇帝、皇後、太後、小主、格格們都要睡小午覺。早晨要早起,不論春夏秋冬,五點至六點即起來,七點以前要梳洗完畢,就是小主在屋子裏閑坐或庭院裏遛彎,也必須光頭淨臉。皇上也是最晚9點到10點間就寢,到11點至1點之間,正是濃睡的時刻。白天也是這樣,11點至1點必須午睡,這叫得天地陰陽的正氣,是健康長壽的秘訣,是精神暢旺的保慈禧在頤和園的寢宮證。宮廷祖宗的家法,絕不許晚上貪玩熬夜不睡,也不許早晨睡懶覺不起床。宮裏上下幾千人,都要切實遵守這個規矩。老太後更是精神旺盛,就是在園子裏,也從沒有在5點以後起過床。這是大清國入關以來的傳統,老祖宗列代傳留下來的家法。誰要怠慢了這個製度,貼身的宮女或太監就要傳杖挨板子,打宮女、太監,看你當主子的臉往哪裏放。所以,當宮女、太監的就要隨時提請主子注意了。我在宮裏七八年,從來沒看見過衣冠不整、頭發蓬鬆的人。”
[上一頁][下一頁]
傳膳
“睡覺有了一定的尺碼,其他的時間就很容易訂出來了。中午傳膳大多在10點半前後,晚膳在5點前後,午後的加餐約在兩點,晚上的加餐約在7點以前。時間的安排是風雨不誤的。
“‘傳膳’必須老太後有口諭,誰也不能替老太後胡出主意。有了老太後的口諭,才能裏裏外外一齊行動。老太後用膳經常在體和殿東兩間內,外間由南向北擺兩個圓桌,中間有一個膳桌,老太後坐東向西,往來上菜的人,走體和殿的南門,上菜的人和揭銀碗蓋子都能清楚地看到。另有四個體麵的太監,垂手站在老太後的身旁或身後,還有一個老太監侍立一旁,專給老太後布菜。除去幾個時鮮的菜外,一般都是已經擺在桌上的。菜擺齊了時,侍膳的老太監喊一聲‘膳齊’,方請老太後入座。這時老太後用眼看哪一個菜,侍膳的老太監就把這個菜往老太後身邊挪,用羹匙給老太後舀進布碟裏。如果老太後嚐了後說一句“這個菜還不錯”,就再用匙舀一次,跟著侍膳的老太監就把這個菜往下撤,不能再舀第三匙。假如要舀第三匙,站在旁邊的四個太監中為首的那個就要發話了,喊一聲‘撤’!這個菜就十天半個月的不露麵了。這四個身旁侍立的老太監是執行家法的。老太後也得服從家法的呀!老太後平時也知趣,侍膳的老太監也懂規矩,所以也就不吃第三匙。舀第三匙的菜,準是平時老太後喜歡吃的,若讓底下的人知道後,壞人就許在這個菜上麵打主意了。老祖宗早就留下家法,大意說,謹慎小心,切勿貪食,免遭毒害。哪一朝哪一代宮裏頭沒有暴死的呢?
“要是趕上喜慶大典,那個排場可就大了。”
[上一頁][下一頁]
四金剛五百羅漢(1)
“我真不知道從哪裏說起,因為可說的事情太多了。”這是她把要說的話沒整理好以前,經常的口頭語。我請她不要忙,有的是時間,慢慢地說。聽她說話的人,不要急也不用問,保證有個圓滿的結果。她沉思一會兒,低聲地說:“就拿大年初一的晚膳來說吧。”她說話不急不躁,還是那樣慢聲細語的。“那種排場可大了,真是天字第一號的筵席。”她事先誇讚一番那盛大的晚宴。
“不管擺膳在什麽地方,寧壽宮也好,體和殿也好,要同時擺三桌同樣的菜。天一桌擺在最東頭,地一桌擺在盡西頭,人一桌擺在中間,這一桌是老太後獨占。表示除去天地以外,老太後是天地之間惟一獨尊的人物。贊禮的太監喊一聲‘傳膳’,就見外麵廊廡下的四個老太監,穿著公服,戴著頂戴按著品級,魚貫地排著隊,恭恭敬敬順著台階上來,進宮門,向上請跪安,然後在四角站好。這四個老太監可不是普通的太監,都是在先朝有功的。他們平常不當差,全供養起來。其中有伺候過道光皇帝的書童;有在鹹豐死的時候,把鹹豐的壽衣,即紗、單、夾、棉先穿在自己身上,套好後,再往鹹豐身上替換的太監。宮裏管這四個給老太後站堂的,叫四金剛,這天是伺候過先朝皇帝的人來伺候老太後,表示一派正統相承。李蓮英貼宮門口站著,喜氣洋洋。在這個場合他最得意,指揮人往三個桌子獻菜,絲毫不能錯亂。宮門口外上菜的太監,按照品級排列好,不算李蓮英,由宮門口外的門坎算起,到壽膳房的門坎止,不多不少整整500個。都穿一律嶄新的寧綢袍,粉白底的靴子,新剃的頭,透著精氣神。院子裏燈光通明,500太監麵前每隔五步一盞燈籠,像一條火龍一樣,直通到壽膳房。這就叫四金剛五百羅漢伺候西天太後老佛爺歡宴瑤池。好威風、好氣派,真是天字第一號的筵席。
“我先插幾句閑話。這500個太監都是精選出來的,年老的不要,年小的不要,一過了臘八就開始訓練,不許出一點差錯。據說每天練習的時候,用白布托著粗碗,有時用磚代,練一次要用兩疋白布。宮裏辦事隻求排場,絲毫不在錢力物力上打算盤。”
“司禮的太監喊一聲‘膳齊’,其實這隻不過是個信號,請老太後入座罷了,膳遠遠沒齊。老太後由裏屋出來,皇帝、皇後在後麵陪侍著。本來清宮的規矩,初一、十五由皇帝或皇後侍膳,何況今天是大年初一呢!老太後來到自己的座位,先不坐下,帶領著皇帝和皇後先向東一桌合手致意,再向西一桌合手致意,謝天謝地,態度十分虔誠。然後太後自己端端正正在膳桌前坐下。這時四個老太監向老太後垂手請安,同時門外500太監齊聲高唿:‘老佛爺——萬壽無疆!’聲調十分清脆,聲音從近到遠,傳到壽膳房,傳到養心殿。外麵萬字頭的鞭炮,開始燃放起來。整個進膳期間鞭炮不許停歇,再加上西長街裏響堂的鞭子聲,抽得劈啪亂響。這是特製的一種鞭子,半尺來長的棒,一丈多長的鞭身子,是用幾股羊腸子擰成的,又加上一尺多長的鞭梢,盤在地下像一條大蛇。抽這種鞭子的人,都是經過訓練的年輕的太監,鞭子一抖,鞭梢發出清脆的響聲。幾個太監在一起抽,上下左右前後,能抽出各種不同的音響。在老太後用膳的時候,這種響聲能形成一片音樂聲,比爆竹有節奏,煞是熱鬧。據說這種鞭子的響聲可以驅邪。
</br>
“說到這裏我又要橫插一槓子,剛剛提到吃飯,現在又要大轉彎說睡覺了。不先說睡覺,就說不清楚吃飯。”
[上一頁][下一頁]
睡覺
“宮廷裏最最重要的事,依我看是睡覺。一切行動坐臥的安排,都要以睡覺為主。皇帝、皇後、太後、小主、格格們都要睡小午覺。早晨要早起,不論春夏秋冬,五點至六點即起來,七點以前要梳洗完畢,就是小主在屋子裏閑坐或庭院裏遛彎,也必須光頭淨臉。皇上也是最晚9點到10點間就寢,到11點至1點之間,正是濃睡的時刻。白天也是這樣,11點至1點必須午睡,這叫得天地陰陽的正氣,是健康長壽的秘訣,是精神暢旺的保慈禧在頤和園的寢宮證。宮廷祖宗的家法,絕不許晚上貪玩熬夜不睡,也不許早晨睡懶覺不起床。宮裏上下幾千人,都要切實遵守這個規矩。老太後更是精神旺盛,就是在園子裏,也從沒有在5點以後起過床。這是大清國入關以來的傳統,老祖宗列代傳留下來的家法。誰要怠慢了這個製度,貼身的宮女或太監就要傳杖挨板子,打宮女、太監,看你當主子的臉往哪裏放。所以,當宮女、太監的就要隨時提請主子注意了。我在宮裏七八年,從來沒看見過衣冠不整、頭發蓬鬆的人。”
[上一頁][下一頁]
傳膳
“睡覺有了一定的尺碼,其他的時間就很容易訂出來了。中午傳膳大多在10點半前後,晚膳在5點前後,午後的加餐約在兩點,晚上的加餐約在7點以前。時間的安排是風雨不誤的。
“‘傳膳’必須老太後有口諭,誰也不能替老太後胡出主意。有了老太後的口諭,才能裏裏外外一齊行動。老太後用膳經常在體和殿東兩間內,外間由南向北擺兩個圓桌,中間有一個膳桌,老太後坐東向西,往來上菜的人,走體和殿的南門,上菜的人和揭銀碗蓋子都能清楚地看到。另有四個體麵的太監,垂手站在老太後的身旁或身後,還有一個老太監侍立一旁,專給老太後布菜。除去幾個時鮮的菜外,一般都是已經擺在桌上的。菜擺齊了時,侍膳的老太監喊一聲‘膳齊’,方請老太後入座。這時老太後用眼看哪一個菜,侍膳的老太監就把這個菜往老太後身邊挪,用羹匙給老太後舀進布碟裏。如果老太後嚐了後說一句“這個菜還不錯”,就再用匙舀一次,跟著侍膳的老太監就把這個菜往下撤,不能再舀第三匙。假如要舀第三匙,站在旁邊的四個太監中為首的那個就要發話了,喊一聲‘撤’!這個菜就十天半個月的不露麵了。這四個身旁侍立的老太監是執行家法的。老太後也得服從家法的呀!老太後平時也知趣,侍膳的老太監也懂規矩,所以也就不吃第三匙。舀第三匙的菜,準是平時老太後喜歡吃的,若讓底下的人知道後,壞人就許在這個菜上麵打主意了。老祖宗早就留下家法,大意說,謹慎小心,切勿貪食,免遭毒害。哪一朝哪一代宮裏頭沒有暴死的呢?
“要是趕上喜慶大典,那個排場可就大了。”
[上一頁][下一頁]
四金剛五百羅漢(1)
“我真不知道從哪裏說起,因為可說的事情太多了。”這是她把要說的話沒整理好以前,經常的口頭語。我請她不要忙,有的是時間,慢慢地說。聽她說話的人,不要急也不用問,保證有個圓滿的結果。她沉思一會兒,低聲地說:“就拿大年初一的晚膳來說吧。”她說話不急不躁,還是那樣慢聲細語的。“那種排場可大了,真是天字第一號的筵席。”她事先誇讚一番那盛大的晚宴。
“不管擺膳在什麽地方,寧壽宮也好,體和殿也好,要同時擺三桌同樣的菜。天一桌擺在最東頭,地一桌擺在盡西頭,人一桌擺在中間,這一桌是老太後獨占。表示除去天地以外,老太後是天地之間惟一獨尊的人物。贊禮的太監喊一聲‘傳膳’,就見外麵廊廡下的四個老太監,穿著公服,戴著頂戴按著品級,魚貫地排著隊,恭恭敬敬順著台階上來,進宮門,向上請跪安,然後在四角站好。這四個老太監可不是普通的太監,都是在先朝有功的。他們平常不當差,全供養起來。其中有伺候過道光皇帝的書童;有在鹹豐死的時候,把鹹豐的壽衣,即紗、單、夾、棉先穿在自己身上,套好後,再往鹹豐身上替換的太監。宮裏管這四個給老太後站堂的,叫四金剛,這天是伺候過先朝皇帝的人來伺候老太後,表示一派正統相承。李蓮英貼宮門口站著,喜氣洋洋。在這個場合他最得意,指揮人往三個桌子獻菜,絲毫不能錯亂。宮門口外上菜的太監,按照品級排列好,不算李蓮英,由宮門口外的門坎算起,到壽膳房的門坎止,不多不少整整500個。都穿一律嶄新的寧綢袍,粉白底的靴子,新剃的頭,透著精氣神。院子裏燈光通明,500太監麵前每隔五步一盞燈籠,像一條火龍一樣,直通到壽膳房。這就叫四金剛五百羅漢伺候西天太後老佛爺歡宴瑤池。好威風、好氣派,真是天字第一號的筵席。
“我先插幾句閑話。這500個太監都是精選出來的,年老的不要,年小的不要,一過了臘八就開始訓練,不許出一點差錯。據說每天練習的時候,用白布托著粗碗,有時用磚代,練一次要用兩疋白布。宮裏辦事隻求排場,絲毫不在錢力物力上打算盤。”
“司禮的太監喊一聲‘膳齊’,其實這隻不過是個信號,請老太後入座罷了,膳遠遠沒齊。老太後由裏屋出來,皇帝、皇後在後麵陪侍著。本來清宮的規矩,初一、十五由皇帝或皇後侍膳,何況今天是大年初一呢!老太後來到自己的座位,先不坐下,帶領著皇帝和皇後先向東一桌合手致意,再向西一桌合手致意,謝天謝地,態度十分虔誠。然後太後自己端端正正在膳桌前坐下。這時四個老太監向老太後垂手請安,同時門外500太監齊聲高唿:‘老佛爺——萬壽無疆!’聲調十分清脆,聲音從近到遠,傳到壽膳房,傳到養心殿。外麵萬字頭的鞭炮,開始燃放起來。整個進膳期間鞭炮不許停歇,再加上西長街裏響堂的鞭子聲,抽得劈啪亂響。這是特製的一種鞭子,半尺來長的棒,一丈多長的鞭身子,是用幾股羊腸子擰成的,又加上一尺多長的鞭梢,盤在地下像一條大蛇。抽這種鞭子的人,都是經過訓練的年輕的太監,鞭子一抖,鞭梢發出清脆的響聲。幾個太監在一起抽,上下左右前後,能抽出各種不同的音響。在老太後用膳的時候,這種響聲能形成一片音樂聲,比爆竹有節奏,煞是熱鬧。據說這種鞭子的響聲可以驅邪。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