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40年代初認識她以後,我們經常往來,主要是我有了一個家,不斷求她幫忙。1948年冬我們磨豆腐度過一段艱難的歲月。1949年底我的小女兒落生,她幫過我短期的忙。1950年春我臥病在床,得到她的照料。以後“空穴來風,人言可畏”,說請幫工有剝削人的嫌疑,所以也就不敢請她幫忙了。
就在這一年的深秋,弄巷裏已經有零亂的黃葉了,她來我家串門,手裏拎著一個小包。我很奇怪,因為我們彼此往來已經超越相互送禮的程度了。寒暄以後,談了談家常,她走到裏屋,抱起我不滿周歲的小女兒,打開她帶來的小包,說:“特給小四姑做了一身小褲褂,留著明年下地時候穿吧。”過一會兒她又斷斷續續地說:“眼睛頂不上了,針都不知往哪兒紮,對付著穿吧!人老啦,都沒用處啦,好歹留個紀念吧。”我聽後忽地警覺起來,我的老伴也眉毛一揚投過來詢問的眼光。這分明是向我們“辭路”來了。
旗下人有個古老而又淳樸的傳統,自己知道已經年老體衰了,趁著還能行動的時候,盡可能向至親好友告告別,表示以後不容易再前來請安問候了,這種風俗叫“辭路”。主要目的當然是惜別,其次是多年交往,難免有言語不周的地方,快入土的人了,誰也不願意把疙瘩背到棺材裏頭去。所以向對方暗中道道歉,求得對方的諒解。還有,對下一輩的人留點紀念品,將來睹物思人,也免得人死燈滅。啊!她是把我做為最親近的人看待了。我不禁又感激又淒涼,我也用尊敬老人的禮節對待她。買一隻雞,買斤羊肝,預備好一窩絲的麵,備點小料,請她吃雞絲湯麵,涮羊肝蘸小料(雞、羊長壽麵),祝她吉祥長壽。我們在心照不宣中默默地進行著告別的晚餐。辭路,當然是要住下的。晚上她談起要和一個老街坊搭伴到西郊去住,以後進城的機會不多了,謝謝我對她多年的友誼。第二天早晨悽然告別了,問她的住址,她也模糊不清,隻說以後捎信來。我老伴送她二尺大絨,說鄉下涼,留著做雙毛窩吧。她謝謝收下了。我因病隻能隔著窗子,望著她蹣跚地走了。她的晚景是可想而知的。“去白日之旦旦,入長夜之幽幽”,眼看她一步一步地邁向墳墓。我像失掉了一個可靠的親人一樣,心裏墜著一塊鉛,每一想起總是沉悶悶的。
[上一頁][下一頁]
前言(2)
她極不願意談起往事,常常說:“我是由天上掉下來的,沒掉在地上,掉到茅房坑子(廁所)裏了。談起過去的事,惹人傷心。”必須屋裏沒人,安安靜靜,心情又好,人又合得來,才肯斷斷續續地談上一點,次數多了,凝聚在我的記憶裏,漸漸地聯綴成四條線:
一、宮女的生活;
二、慈禧的起居;
三、光緒的佚事;
四、其他瑣屑。
40多年了,往事如煙,言猶在耳,逼取便逝。孔老夫子說:“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這位彭先生可能是“正確對待史實,如實反映情況,不添油,不加醋”,於是才得到孔老夫子的表揚吧。我願向這位老彭先生學習!
[上一頁][下一頁]
娓娓道來
宮女生活旗下人有一種特殊性格,不夠相當交情,是不會隨隨便便對你傾吐自己身世的。如果不識相,過分地詢問,反而會認為你不懂禮貌,缺乏教養,從而會對你冷漠下去。用她自己的話說:“誰要是用‘審賊’的口氣,讓我一問一答,我根本就沒閑工夫理他!”所以我從一開始就稱她為何媽媽,用年輕人應該尊敬老晚清宮女人的態度去尊敬她。因此,在她的眼裏認為我還算一個講禮貌的人,漸漸地對我能談些宮裏的事。
她為人非常文靜,從來不大聲談話。總是慢聲細語的,一字一句地把話送到你耳朵裏,這也表明了她在宮廷受過苦難的折磨。秋天的晚上,時常是我們談話的時間,見麵寒暄以後,讓過茶,漸漸談到她的過去。“我們旗下人,生下來就有口糧,由宗人府(應為都統衙門)發給,這是皇上給的恩典。女孩子長到十三四歲,宗人府(應為內務府)就要按冊子送交宮裏當差了,這是當奴才應當孝敬的差事。也不是所有的人家都這樣,有的人家門樓高一點兒,或者跟宗人府(內務府)的人有點人情,也就免了。有的人家希望女孩子出去見見世麵,一來,每月能掙幾兩銀子,家裏又能按時按節得到賞錢;二來,女孩子學點規矩,在宮裏調理出來的,圖個好名聲,藉此往高枝上攀,找個好婆家。真要找個幾等侍衛之類的,再有人一提拔,不幾年也許就發跡了。”她喝著茶,慢慢地沉思著。她淡淡地談,我淡淡地聽,誰也不多說一句話。旗下人講究的是風度悠閑,不管多麽火急的事,也要保持著悠悠自在的姿態,像在說旁人的事情一樣。實在說,她對旗人的上下機關並不都熟悉。
[上一頁][下一頁]
進儲秀宮
“我是13歲那年夏天,五月節以前,由府右街南邊宗人府(內務府)選進的。交進宮前先學幾天規矩,早晨由家裏人送來,中午由家裏人接迴去。實際上是宗人府(內務府)送的情份,讓孩子和家裏人惜惜別,免得孩子們臨時哭鬧。過幾天,乘家裏人都不在,用轎車把我們——大約30多個人,送到神武門外,由老太監接領過去。把我和另外三個人送進儲秀宮。進宮向老太後的寢殿碰完頭,就算是儲秀宮的人了。”她說話時,眼睛經常不瞧著對方臉,仿佛自言自語似的,很難察覺出她的內心感情來。
[上一頁][下一頁]
拜見“姑姑”
“宮廷裏有個傳統的規矩,是太監全是漢人,是有頭有臉的宮女,必須是旗人(應是上三旗包衣,無漢人宮女)。凡是伺候太後、皇後、妃子、格格的宮女,漢人是挨不上邊的。儲秀宮的宮女更要求要正根正派,規矩也特別嚴。給老太後寢宮碰完頭以後,就要拜見‘姑姑’了。我們當宮女的有句話:‘老太後好伺候,姑姑不好伺候’。”她長噓了一口氣,無疑想起過去,情感有些激動了。“宮裏有個製度,宮女當上四五年,年歲大了,到十七八歲,就要打發走,好出去嫁人,這是老祖宗留下的恩典。新宮女入宮後,管上一代的宮女統稱‘姑姑’,另外,還有個專管我的‘姑姑’,派我跟她學規矩。這位姑姑的權非常大,可以打,可以罰,可以認為你沒出息,調理不出來,打發你當雜役去。不過她們都是當差快滿的人了,急著要找替身,自己好迴家,也盡心地教,也會替你說幾句好話,把你捧到台上頭去,好把自己替換下來。姑姑的火氣非常大,動不動就拿我們出氣,常常是不說明原因,就先打先罰。打還好忍受,痛一陣過去了,就怕罰,牆角邊一跪,不一定跪到什麽時候。我們小姐妹常清宮媽媽與宮女常哀求:‘好姑姑,請你打我吧。’”她說話的聲音越來越低沉了。也感染著我,為她的童年而傷心。“姑姑所有的事,都由我們伺候,洗臉、梳頭、洗腳、洗身子,一天要用十幾桶熱水。日常的針線活更不用提了,‘姑姑’都是好漂亮講模樣的人,處處搶陽鬥勝,對衣服鞋襪都十分講究,天天地拆、改、做。我們天剛一發亮就起來,深夜裏才睡,真是苦極了。”她像有好多的話沒有說完。旗下人有苦是不願向別人訴說的,自認為家裏的事,何必跟外人念叨呢!
</br>
就在這一年的深秋,弄巷裏已經有零亂的黃葉了,她來我家串門,手裏拎著一個小包。我很奇怪,因為我們彼此往來已經超越相互送禮的程度了。寒暄以後,談了談家常,她走到裏屋,抱起我不滿周歲的小女兒,打開她帶來的小包,說:“特給小四姑做了一身小褲褂,留著明年下地時候穿吧。”過一會兒她又斷斷續續地說:“眼睛頂不上了,針都不知往哪兒紮,對付著穿吧!人老啦,都沒用處啦,好歹留個紀念吧。”我聽後忽地警覺起來,我的老伴也眉毛一揚投過來詢問的眼光。這分明是向我們“辭路”來了。
旗下人有個古老而又淳樸的傳統,自己知道已經年老體衰了,趁著還能行動的時候,盡可能向至親好友告告別,表示以後不容易再前來請安問候了,這種風俗叫“辭路”。主要目的當然是惜別,其次是多年交往,難免有言語不周的地方,快入土的人了,誰也不願意把疙瘩背到棺材裏頭去。所以向對方暗中道道歉,求得對方的諒解。還有,對下一輩的人留點紀念品,將來睹物思人,也免得人死燈滅。啊!她是把我做為最親近的人看待了。我不禁又感激又淒涼,我也用尊敬老人的禮節對待她。買一隻雞,買斤羊肝,預備好一窩絲的麵,備點小料,請她吃雞絲湯麵,涮羊肝蘸小料(雞、羊長壽麵),祝她吉祥長壽。我們在心照不宣中默默地進行著告別的晚餐。辭路,當然是要住下的。晚上她談起要和一個老街坊搭伴到西郊去住,以後進城的機會不多了,謝謝我對她多年的友誼。第二天早晨悽然告別了,問她的住址,她也模糊不清,隻說以後捎信來。我老伴送她二尺大絨,說鄉下涼,留著做雙毛窩吧。她謝謝收下了。我因病隻能隔著窗子,望著她蹣跚地走了。她的晚景是可想而知的。“去白日之旦旦,入長夜之幽幽”,眼看她一步一步地邁向墳墓。我像失掉了一個可靠的親人一樣,心裏墜著一塊鉛,每一想起總是沉悶悶的。
[上一頁][下一頁]
前言(2)
她極不願意談起往事,常常說:“我是由天上掉下來的,沒掉在地上,掉到茅房坑子(廁所)裏了。談起過去的事,惹人傷心。”必須屋裏沒人,安安靜靜,心情又好,人又合得來,才肯斷斷續續地談上一點,次數多了,凝聚在我的記憶裏,漸漸地聯綴成四條線:
一、宮女的生活;
二、慈禧的起居;
三、光緒的佚事;
四、其他瑣屑。
40多年了,往事如煙,言猶在耳,逼取便逝。孔老夫子說:“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這位彭先生可能是“正確對待史實,如實反映情況,不添油,不加醋”,於是才得到孔老夫子的表揚吧。我願向這位老彭先生學習!
[上一頁][下一頁]
娓娓道來
宮女生活旗下人有一種特殊性格,不夠相當交情,是不會隨隨便便對你傾吐自己身世的。如果不識相,過分地詢問,反而會認為你不懂禮貌,缺乏教養,從而會對你冷漠下去。用她自己的話說:“誰要是用‘審賊’的口氣,讓我一問一答,我根本就沒閑工夫理他!”所以我從一開始就稱她為何媽媽,用年輕人應該尊敬老晚清宮女人的態度去尊敬她。因此,在她的眼裏認為我還算一個講禮貌的人,漸漸地對我能談些宮裏的事。
她為人非常文靜,從來不大聲談話。總是慢聲細語的,一字一句地把話送到你耳朵裏,這也表明了她在宮廷受過苦難的折磨。秋天的晚上,時常是我們談話的時間,見麵寒暄以後,讓過茶,漸漸談到她的過去。“我們旗下人,生下來就有口糧,由宗人府(應為都統衙門)發給,這是皇上給的恩典。女孩子長到十三四歲,宗人府(應為內務府)就要按冊子送交宮裏當差了,這是當奴才應當孝敬的差事。也不是所有的人家都這樣,有的人家門樓高一點兒,或者跟宗人府(內務府)的人有點人情,也就免了。有的人家希望女孩子出去見見世麵,一來,每月能掙幾兩銀子,家裏又能按時按節得到賞錢;二來,女孩子學點規矩,在宮裏調理出來的,圖個好名聲,藉此往高枝上攀,找個好婆家。真要找個幾等侍衛之類的,再有人一提拔,不幾年也許就發跡了。”她喝著茶,慢慢地沉思著。她淡淡地談,我淡淡地聽,誰也不多說一句話。旗下人講究的是風度悠閑,不管多麽火急的事,也要保持著悠悠自在的姿態,像在說旁人的事情一樣。實在說,她對旗人的上下機關並不都熟悉。
[上一頁][下一頁]
進儲秀宮
“我是13歲那年夏天,五月節以前,由府右街南邊宗人府(內務府)選進的。交進宮前先學幾天規矩,早晨由家裏人送來,中午由家裏人接迴去。實際上是宗人府(內務府)送的情份,讓孩子和家裏人惜惜別,免得孩子們臨時哭鬧。過幾天,乘家裏人都不在,用轎車把我們——大約30多個人,送到神武門外,由老太監接領過去。把我和另外三個人送進儲秀宮。進宮向老太後的寢殿碰完頭,就算是儲秀宮的人了。”她說話時,眼睛經常不瞧著對方臉,仿佛自言自語似的,很難察覺出她的內心感情來。
[上一頁][下一頁]
拜見“姑姑”
“宮廷裏有個傳統的規矩,是太監全是漢人,是有頭有臉的宮女,必須是旗人(應是上三旗包衣,無漢人宮女)。凡是伺候太後、皇後、妃子、格格的宮女,漢人是挨不上邊的。儲秀宮的宮女更要求要正根正派,規矩也特別嚴。給老太後寢宮碰完頭以後,就要拜見‘姑姑’了。我們當宮女的有句話:‘老太後好伺候,姑姑不好伺候’。”她長噓了一口氣,無疑想起過去,情感有些激動了。“宮裏有個製度,宮女當上四五年,年歲大了,到十七八歲,就要打發走,好出去嫁人,這是老祖宗留下的恩典。新宮女入宮後,管上一代的宮女統稱‘姑姑’,另外,還有個專管我的‘姑姑’,派我跟她學規矩。這位姑姑的權非常大,可以打,可以罰,可以認為你沒出息,調理不出來,打發你當雜役去。不過她們都是當差快滿的人了,急著要找替身,自己好迴家,也盡心地教,也會替你說幾句好話,把你捧到台上頭去,好把自己替換下來。姑姑的火氣非常大,動不動就拿我們出氣,常常是不說明原因,就先打先罰。打還好忍受,痛一陣過去了,就怕罰,牆角邊一跪,不一定跪到什麽時候。我們小姐妹常清宮媽媽與宮女常哀求:‘好姑姑,請你打我吧。’”她說話的聲音越來越低沉了。也感染著我,為她的童年而傷心。“姑姑所有的事,都由我們伺候,洗臉、梳頭、洗腳、洗身子,一天要用十幾桶熱水。日常的針線活更不用提了,‘姑姑’都是好漂亮講模樣的人,處處搶陽鬥勝,對衣服鞋襪都十分講究,天天地拆、改、做。我們天剛一發亮就起來,深夜裏才睡,真是苦極了。”她像有好多的話沒有說完。旗下人有苦是不願向別人訴說的,自認為家裏的事,何必跟外人念叨呢!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