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淳當然不是“德淺才薄”之士,從嘉慶帝選派他作為欽差大臣去處理王麗南一案,也可以看出嘉慶皇帝對此案的重視,也是嘉慶帝對費淳信賴的表現之一。
費淳,字筠浦,浙江錢塘人,幹隆二十八年進士,授刑部主事,曆郎中,充軍機處章京,出為江蘇常州知府,其間父親死去,迴到家中守喪,守喪期滿,閡補山西太原,擢升冀寧道,累遷雲南布政使,政績不俗,名聲頗佳。但費淳則以母親年老體衰,乞求迴家為母親養老送終。費淳為母親安葬守喪完畢,重新擔任原來官職。到了幹隆六十年,費淳被提升為安徽巡撫,不久調往江蘇任職。嘉慶四年,擢升為兩江總督。費淳為官清正廉潔,謹言慎行,深為皇帝所器重,僅舉一例,即可以為證。兩淮鹽政微瑞與費淳為姻親,而費淳擔任兩江總督,皇帝卻充分相信他,免其迴避,時河南此歲浚溢,費淳以兩江總督府事務繁多,自陳不熟悉河務,乞請免去所兼管職務,皇帝允許,命費淳與總河詳議河務工程應行分事。嘉慶五年,費淳被加封為太子少保;八年,費淳被授予兵部尚書一職。
費淳及長麟一行領得聖命,馬不停蹄,直奔保定府而去。到了保定,費淳及長麟受到慶格布政使的熱情歡迎,雙方立即全力以赴地展開了王麗南案的審理工作。由兵部尚書和刑部尚書協同辦理一件案件,在大清曆史上不說是絕無有的,也是屈指可數的,兵部尚書和刑部尚書宮銜的光環,照得那些犯案的人有些目眩,也不再敢於像對待慶格那樣軟抵硬抗,明遮暗掩,而且費淳、長麟兩人也確實毫不含糊,該傳訊的傳訊,該隔離的隔離,該停職的停職,該反省的反省,各單位各部門,先是自查自報,然後他們親自核查,而且他們辦起案來雷厲風行,絲毫不給那些犯事的人以喘息之機,使得很多人根本無法來得及消滅罪證,且堵所有說情講情的門路。這樣,不僅使慶格所查的那些事實得以證實,而且還有所進展,戰果進一步擴大。經過月餘的艱辛工作,費淳、長麟、慶格等很快審明,自從嘉慶元年起至本年(嘉慶十一年)止,直隸總督所轄州縣,在地了、耗羨、雜稅等項目之下,俱有虛收虛抵、重領冒支等情弊,計有二十四州縣,共侵盜國庫的白銀三十一萬六百餘兩,其作案手段變化多端、手法多樣,其中竟然有與州縣講明,每虛收、重抵、冒支銀一萬兩,給與司書及說事人使費銀千兩不等,此外尚有幕友、長隨,知情分贓,州縣供領應解之款,每賄書吏將案卷銷毀,或誆印庫收,挖改數字等等,不一而足,其整個作案過程所表現的詭計之高絕,手段之高明,著實令人嘆為觀止,費淳等人把情況寫明,飛馬報與嘉慶皇帝。
嘉慶皇帝接過來人遞上的奏章。因為有了上次慶格所遞奏章的陳述,思想上有所準備,但讀著這道奏章,也為這群官吏的膽大妄為、作惡多端、不擇手段而震驚。強壓著心頭怒火讀完奏章,嘉慶皇帝的龍顏早已變得鐵青,兩手一拍禦座的扶手,聲音已經有些變了調:“此……此等官員,目無法紀,膽大包天,貪贓枉法,無所不用其極,實堪令人發指!”禦座下的諸位文武官員,好長時間沒見皇帝發如此大怒,個個噤若寒蟬,不敢有所言語。但直隸總督畢竟非同一般的官員,而且是在那官官相護的環境中,直隸總督在朝中怎能沒有三兩個人為其說好的。隻見一位官員走出隊列,來到皇帝禦座前跪下:“皇上息怒,直隸司書等一班官員著實可恨,但請皇上憐念直隸總督這些年來為皇上守疆衛士,不辭勞苦,還請皇上從輕發落……”話還未說完,嘉慶皇帝打斷道:“直隸總督乃我朝重臣,其所行所為當為其它各省樹為楷模,理當嚴於律己,約束部下,現出如此大案,而任總督、藩司懵然不知,竟同木偶,所司何事?實堪痛恨!諸位愛卿,如此官員,如果從輕發落,那大清王法將何在?我大清江山將何保?”隨即,嘉慶命人寫好詔書:
嘉慶皇帝--05
05
“費淳、長麟、慶格,爾等奉旨前往直隸查得司書王麗南假雕印信,勾串舞弊,事實清楚,證據確鑿,鋤此大奸,實乃大快人心。望爾等以事實為依據,以大清律曆為準繩,嚴懲重處,交部審議。對於曆任失察的總督、藩司,決不可姑息,均應計贓定罪,再加等問擬,以儆效尤。欽此。”
費淳等人接到皇帝的詔書,進一步地深挖細查,很快便查明,在藩司方麵,瞻柱任內虛收之數量多,有十九萬餘兩;顏檢任內次之,為六萬二千餘兩;鄭錦任內為二萬二千餘兩;同興任內為二萬餘兩。在總督方麵,顏檢任內最多,虛收銀達二十萬八千餘兩:胡秀堂任內次之,為六萬二千餘兩,梁肯堂任內二萬二千餘兩;陳大文任內為七千餘兩;熊枚任內為二千六百餘兩;薑晟任內為一千五百餘兩。
嘉慶皇帝接到如此詳細的報告,對費淳等人的工作甚為滿意,很快傳下命令,直隸司書王麗南及州縣官陳錫鈺、徐承勛等二十餘人抵法,處以極刑並查抄家產;對於失察的曆任直隸總督、藩司,亦各按其任內虛收數目多寡,分別予以懲治,除病故多員外均交部嚴加議處,侵虧各數,俱令在各任總督、藩司名下分賠;已故各員,亦當責令其家屬按數追繳,對於在職的人員,也很快給予處理。現任總督顏檢革職,充軍發配至烏魯木齊贖罪;同興亦革職;薑晟、陳大文、熊枚降為四品京堂;襲行簡在藩司及署督任內,均有虛收情況,但他在交接時,曾奏明藩庫款項未清,著慶格接手後查辦,故給予革職留任;吳熊光在接任藩司時,對前任之虛收情況未有查出,雖有失察之咎,但在本人任期內,由於對下屬管察較為嚴格,未有虛收情況,故隻交部議處。
</br>
費淳,字筠浦,浙江錢塘人,幹隆二十八年進士,授刑部主事,曆郎中,充軍機處章京,出為江蘇常州知府,其間父親死去,迴到家中守喪,守喪期滿,閡補山西太原,擢升冀寧道,累遷雲南布政使,政績不俗,名聲頗佳。但費淳則以母親年老體衰,乞求迴家為母親養老送終。費淳為母親安葬守喪完畢,重新擔任原來官職。到了幹隆六十年,費淳被提升為安徽巡撫,不久調往江蘇任職。嘉慶四年,擢升為兩江總督。費淳為官清正廉潔,謹言慎行,深為皇帝所器重,僅舉一例,即可以為證。兩淮鹽政微瑞與費淳為姻親,而費淳擔任兩江總督,皇帝卻充分相信他,免其迴避,時河南此歲浚溢,費淳以兩江總督府事務繁多,自陳不熟悉河務,乞請免去所兼管職務,皇帝允許,命費淳與總河詳議河務工程應行分事。嘉慶五年,費淳被加封為太子少保;八年,費淳被授予兵部尚書一職。
費淳及長麟一行領得聖命,馬不停蹄,直奔保定府而去。到了保定,費淳及長麟受到慶格布政使的熱情歡迎,雙方立即全力以赴地展開了王麗南案的審理工作。由兵部尚書和刑部尚書協同辦理一件案件,在大清曆史上不說是絕無有的,也是屈指可數的,兵部尚書和刑部尚書宮銜的光環,照得那些犯案的人有些目眩,也不再敢於像對待慶格那樣軟抵硬抗,明遮暗掩,而且費淳、長麟兩人也確實毫不含糊,該傳訊的傳訊,該隔離的隔離,該停職的停職,該反省的反省,各單位各部門,先是自查自報,然後他們親自核查,而且他們辦起案來雷厲風行,絲毫不給那些犯事的人以喘息之機,使得很多人根本無法來得及消滅罪證,且堵所有說情講情的門路。這樣,不僅使慶格所查的那些事實得以證實,而且還有所進展,戰果進一步擴大。經過月餘的艱辛工作,費淳、長麟、慶格等很快審明,自從嘉慶元年起至本年(嘉慶十一年)止,直隸總督所轄州縣,在地了、耗羨、雜稅等項目之下,俱有虛收虛抵、重領冒支等情弊,計有二十四州縣,共侵盜國庫的白銀三十一萬六百餘兩,其作案手段變化多端、手法多樣,其中竟然有與州縣講明,每虛收、重抵、冒支銀一萬兩,給與司書及說事人使費銀千兩不等,此外尚有幕友、長隨,知情分贓,州縣供領應解之款,每賄書吏將案卷銷毀,或誆印庫收,挖改數字等等,不一而足,其整個作案過程所表現的詭計之高絕,手段之高明,著實令人嘆為觀止,費淳等人把情況寫明,飛馬報與嘉慶皇帝。
嘉慶皇帝接過來人遞上的奏章。因為有了上次慶格所遞奏章的陳述,思想上有所準備,但讀著這道奏章,也為這群官吏的膽大妄為、作惡多端、不擇手段而震驚。強壓著心頭怒火讀完奏章,嘉慶皇帝的龍顏早已變得鐵青,兩手一拍禦座的扶手,聲音已經有些變了調:“此……此等官員,目無法紀,膽大包天,貪贓枉法,無所不用其極,實堪令人發指!”禦座下的諸位文武官員,好長時間沒見皇帝發如此大怒,個個噤若寒蟬,不敢有所言語。但直隸總督畢竟非同一般的官員,而且是在那官官相護的環境中,直隸總督在朝中怎能沒有三兩個人為其說好的。隻見一位官員走出隊列,來到皇帝禦座前跪下:“皇上息怒,直隸司書等一班官員著實可恨,但請皇上憐念直隸總督這些年來為皇上守疆衛士,不辭勞苦,還請皇上從輕發落……”話還未說完,嘉慶皇帝打斷道:“直隸總督乃我朝重臣,其所行所為當為其它各省樹為楷模,理當嚴於律己,約束部下,現出如此大案,而任總督、藩司懵然不知,竟同木偶,所司何事?實堪痛恨!諸位愛卿,如此官員,如果從輕發落,那大清王法將何在?我大清江山將何保?”隨即,嘉慶命人寫好詔書:
嘉慶皇帝--05
05
“費淳、長麟、慶格,爾等奉旨前往直隸查得司書王麗南假雕印信,勾串舞弊,事實清楚,證據確鑿,鋤此大奸,實乃大快人心。望爾等以事實為依據,以大清律曆為準繩,嚴懲重處,交部審議。對於曆任失察的總督、藩司,決不可姑息,均應計贓定罪,再加等問擬,以儆效尤。欽此。”
費淳等人接到皇帝的詔書,進一步地深挖細查,很快便查明,在藩司方麵,瞻柱任內虛收之數量多,有十九萬餘兩;顏檢任內次之,為六萬二千餘兩;鄭錦任內為二萬二千餘兩;同興任內為二萬餘兩。在總督方麵,顏檢任內最多,虛收銀達二十萬八千餘兩:胡秀堂任內次之,為六萬二千餘兩,梁肯堂任內二萬二千餘兩;陳大文任內為七千餘兩;熊枚任內為二千六百餘兩;薑晟任內為一千五百餘兩。
嘉慶皇帝接到如此詳細的報告,對費淳等人的工作甚為滿意,很快傳下命令,直隸司書王麗南及州縣官陳錫鈺、徐承勛等二十餘人抵法,處以極刑並查抄家產;對於失察的曆任直隸總督、藩司,亦各按其任內虛收數目多寡,分別予以懲治,除病故多員外均交部嚴加議處,侵虧各數,俱令在各任總督、藩司名下分賠;已故各員,亦當責令其家屬按數追繳,對於在職的人員,也很快給予處理。現任總督顏檢革職,充軍發配至烏魯木齊贖罪;同興亦革職;薑晟、陳大文、熊枚降為四品京堂;襲行簡在藩司及署督任內,均有虛收情況,但他在交接時,曾奏明藩庫款項未清,著慶格接手後查辦,故給予革職留任;吳熊光在接任藩司時,對前任之虛收情況未有查出,雖有失察之咎,但在本人任期內,由於對下屬管察較為嚴格,未有虛收情況,故隻交部議處。
</br>